開學季讀朱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開學季讀朱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在婺源活成宋朝文人)

又到一年開學季,看多少學霸歡樂學渣愁。

我寓居婺源,作為朱熹祖籍之所,整個婺源深受影響,縣治紫陽鎮是朱熹別號,縣城主幹道文公路是朱熹謚號,並有文公山上百畝熹園紀之。乃至婺源學風鼎盛,文才輩出。

眾所周知,朱熹是理學宗師、教育大家。朱熹一生,二十歲舉進士,七十一歲死,凡五十年,經歷了南宋四代皇帝,只當了九年的外官,四十天的京官,其餘四十年都在講學著書,他的讀書育人方法直到今日,也是影響深遠。

今天讀朱熹生平,學其讀書之法,正是應景。

1175年五月,信州鵝湖寺(今上饒鉛山鵝湖書院)。

一場南宋著名教育家辯論會正在這裡隆重舉行。

辯論主題:用什麼思想指導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主持人:呂祖謙,來自浙江東陽,理學教育家,39歲。

正方主辯:朱熹,來自福建建陽,寒泉精舍校長,46歲。

反方主辯:陸九淵,來自江西撫州,心學教育家,37歲。

與會嘉賓:陸九齡、劉子澄、鄒斌、朱濟道、朱亨道、趙景明、趙景昭等。

這日上午,大家拱手為禮,團團坐定,先喝口茶,主持人開場。

呂祖謙:諸位,早上的鉛山燙粉可爽口啊?

眾人紛紛起立,又拱手拜謝:甚好,甚好, 略辣,略辣……

呂祖謙:那中午再嘗嘗上饒雞腿,如何啊?

眾人……

大儒的聚會當然以詩文唱和,估計即使客套,也不會這麼胡鬧。

實際上,這場鵝湖之會,在友好而又緊張的氣氛下持續了三天,最後不歡而散。

肯定挺友好,都是理學一脈,又都曾主張抗金反對議和被朝廷不喜,辭官歸家教書育人,這在當時就是高風亮節,能使聲名顯赫,世人敬重,導致後來以辭官為榮,必然惺惺相惜;

怎能不緊張,學術思想,涉及安身立命之本,容不得半點差池,必然要爭論不休,甚至形成黨爭,互相傾軋。兩人這會兒都沒當官,就僅限學術辯詰範疇了。

理學與心學之爭,是唯心主義領域的客觀與主觀兩端,各有精華,也各有局限,兩派後人爭論了四百年,直到明末清初王夫之合兩家之長,形成元氣合一論後,轉為樸素唯物主義,才結束了這場爭論。

自然不歡而散。

但這場論戰,很快轟動全國,分別奠定了朱陸理學和心學大師的江湖地位,影響更大,數年後被朝廷徵召,做官去了。

哲學範疇命題太大,我們不管它。其中爭論讀書教人的方法,很有意思。

朱熹:要想了解宇宙,學道明理,必須從萬事萬物中觀摩學習,向自然學習,慢慢體會,然後總結成自己的理念。這就是著名的格物致知論。方法就是博覽群書,並處處實踐,時時反省,慢慢就可明白事理,所謂「格物才能窮其理」也。學習要循序漸進,教人也同樣如此。

陸九淵搖頭:非也,你這個方式支離破碎,太亂。

陸仰頭成九十度:宇宙就是我心,我心就是宇宙!人所有的本事都是天賦的,只是被物慾蒙蔽,心不靈,理就不明而已。所以讀書有《論語》和《孟子》即可,更應從大處入手,在生活日常中磨礪鞭策自己,認知明了本心之後,再讀群書,自然無所不能。

朱熹一頭汗:你這不是講頓悟嗎?太簡易。

陸九淵頂回去:堯舜之前沒書可讀,他們怎麼成的聖人?

朱熹……

今日觀之,朱熹之法適合大多數人,哪怕學渣,一旦下定決心,也能苦讀成才;陸氏之法適合天才學霸,比如在他之前的蘇洵「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成一代大家;在他之後的繼承者王陽明,十三歲就立志讀書成聖賢,然後一路開掛,文成武就,成為傳奇。

這場辯論,朱陸都認識到自己的學說尚有不足之處,各自回去反思修正,六年後再會白鹿洞書院講學時,盛況空前。

1179年三月,九江星子縣。

朱熹在南康軍任上剛滿一年,修復白鹿洞書院。

哪怕做了官,朱熹仍不忘教書育人,他為白鹿洞書院的再次興盛殫精竭慮,不遺餘力。

朱熹親自訂立學規,即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教規》,對教育目的、訓練綱目、學習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確的闡述和詳細的規定,成為後世辦學標準。

來看《白鹿洞書院教規》:

教育目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憤窒慾,遷善改過。

處事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接物之要: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已。

至此,「朱子讀書法」大成。循序漸進為方法、熟讀精思為原則,以理學思想為指導的讀書之法完備完善,白鹿洞書院聞名天下,四方學子云集,成為宋朝四大書院之首。

有趣的是,陸九淵的讀書論也在同期完善。1181年,朱請陸登白鹿洞書院講堂﹐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陸九淵借《論語》講義利之說,強調讀書首選要立志,要一心為國為民,不能名利熏心,一味追求高官厚祿。

這回,朱熹認同,離席謝道:「熹當與諸生共守,以無忘陸先生之訓」。

朱陸的讀書法,至此均有借鑒之處,朱熹晚年勸誡學生要兼取兩家之長,可見一斑。

1182年,朱熹52歲,《四書集注》合刊,經學史上的「四書」之名才第一次出現。

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創建武夷精舍,潛心著書立說,廣收門徒,聚眾講學。

1194年,朱熹知潭州(今長沙),期間修復嶽麓書院,使之成為南宋四大書院之一。

1120年,朱熹病逝,享年71歲,謚號文公。

縱觀朱熹一生,雖然在政治黨爭中有所失策,被後人捕風捉影的批評,更不要說把明清時期的禁慾之罪強加到五百年前的朱熹身上,這不公平。

朱熹這輩子,只是個學者大儒,當不來官,也當不好官,骨子裡就是個教書先生。他作為思想教育家,是極為成功的。不僅提出了系統的讀書方法論,還很客觀的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並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小學教物,大學教理」,這個很科學。

且看他憂心忡忡的勸學詩: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時光易逝,讀書趁早。

且看他苦口婆心的讀書三到法:

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不需搖頭晃腦,心到則可讀書。

且看他欣喜雀躍的觀書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讀書多好,內心清明,雲天共影。

您的關注、轉發和打賞,都是支持!

推薦閱讀:

朱熹創社倉范仲淹設義莊 宋代名流熱衷慈善【1】
朱熹對宋代易學的發展——兼論朱熹、程頤易學思想之異同
怎麼理解「理一分殊」這個概念?
朱熹 詩集傳 詩經卷之三 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 ●陳風 ●檜風 ●曹風 ●豳風
【轉載篇】千古奇冤——朱熹

TAG:朱熹 | 讀書方法 | 讀書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