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A時鞘周血管痙攣

PTA時鞘周血管痙攣

來自專欄血透血管通路超聲手記

動靜脈內瘺PTA治療時,有時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吻合口附近的靜脈狹窄雖然被成功擴開,但是內瘺流出道震顫不強,但搏動很強。

治療後進行超聲評估時發現,狹窄部位的血管內徑已經達到目標,但是進行內瘺血流量的測定時,發現流量並未達到目標,甚至比術前還差。比如最近我們有一例患者,做完PTA內瘺流量只有284ml/min,肱動脈阻力指數接近0.6.

是不是遺漏什麼狹窄?

這是一種可能性,但是更常見的是另一種情況,而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逆血流方向、經靜脈入路的時候。


我們可以對發生這種情況的內瘺進行物理檢查,觸診可能會發現靜脈流出道搏動常常一直會延續到鞘管置入的部位,之後的血管可能觸及較弱的震顫,甚至連微弱的震顫都不明顯。

超聲上可以看到鞘管上游的(近吻合口)側的血管管腔一般還比較正常(下圖箭頭)。

而鞘置入的部位周圍、尤其是下游的靜脈管腔驟然變小(下圖箭頭),彩色多普勒上可見類似狹窄的湍流信號,或者基本看不到血流信號。

而術前這些部位的血管是正常的。

這就是發生在鞘周的血管痙攣。

原因也很好理解,血管穿刺和鞘管置入對血管壁本身是一種強烈的刺激,該部位及周圍血管的平滑肌就可能發生放射性收縮,造成痙攣。

以經驗看,這種痙攣容易發生在不是特別成熟的內瘺靜脈,對PTA疼痛敏感的患者似乎更容易出現。


這種痙攣造成的後果就是血管阻力增加,上游血管內壓升高、流速下降,表現在查體上就是搏動增強、震顫減弱。嚴重的血流幾乎無法通過,甚至血栓形成。

遇到這種情況,一般的處理是——拔除鞘管。

很多時候,只要鞘管仍在位,血管依然受到持續的刺激,痙攣解除困難,拔出後刺激因素去除,痙攣一般逐漸好轉,同時沒有了鞘管的空間佔據,血管腔本身也會增大。

我們這例患者在拔鞘後,下游靜脈血流很快就開始恢復(超聲機受干擾,彩色信號有點外溢)。

當然,對於痙攣造成血流完全停止的,在拔鞘前進行額外的抗凝還是要考慮下,以防血栓形成。

少數時候可能需要另外置入一個鞘管對痙攣部位進行球囊擴張。


另外,在發生痙攣後拔鞘時壓迫止血要非常小心,因為痙攣的部位往往在穿刺點的下游,這樣造成穿刺點局部的壓力升高,壓迫不當時容易出現局部血腫。

我個人經驗,壓迫時一般使用三個手指,中間指壓迫血管破口,後面的壓迫放在壓迫皮膚破口附近,前方手指壓迫血管破口前方的靜脈,而且前方的手指要壓的比後面略重,這樣可以減低破口局部的壓力。壓迫時候也要隨時注意局部腫脹情況。

(版權所有,嚴禁盜用)


推薦閱讀:

帶CUFF血透導管隧道感染的超聲表現
動靜脈內瘺非吻合口部位的動脈狹窄
鞘管置入時導絲受阻
【和達產業觀察】血液透析產業投資地圖(中篇)

TAG:腎內科 | 血液透析 | 超聲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