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陳偉霆劉燁的《大轟炸》幕後,才真正知道為啥都不敢拍戰爭片
戰爭好像是中國電影一直不敢輕易觸碰的一個主題。
尤其是最近幾年,喜劇跟小妞電影的大賣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電影市場的捷徑,這類投資不大的片子爆了就是大賺一筆,賣的不好也虧不了多少錢,拍攝周期短。所以大量換湯不換藥的電影一撥一撥地湧上岸,擠得市場一片「繁榮」。
但是回望中國影壇,我們也不是沒有拍出過優秀的戰爭片,《鬼子來了》、《紫日》、《集結號》都是該類型的佼佼者,但這個比例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實在太小了...作為一個戰爭片愛好者,我思考過為什麼我們很難拍出好的戰爭片。
《紫日》劇照
和西部片、武俠片一樣,戰爭片也是一個老派、甚至可以說是有點過時的電影類型。
只需要關注好萊塢上世紀電影製作的風向標,就足以看出來這種變化。美國電影協會曾經評選過20世紀百佳電影,前十部中有四部是戰爭題材的,100部中有超過20%是與戰爭相關的。
而到了21世紀,放眼望去,正當其時的是科幻、是超級英雄。儘管戰爭片仍被電影學院、被奧斯卡所青睞,但是已經漸漸成為了票房的棄兒。翻看歷年的北美票房排行榜前十,整個21世紀,只有《珍珠港》和《斯巴達300勇士》兩部電影進榜。而比起《現代啟示錄》、《拯救大兵瑞恩》這種同類型經典,不論是《珍珠港》還是《斯巴達300勇士》,均是場面大於故事,奇觀勝於內涵,戰爭元素的濃度顯然要弱了很多。是什麼使得戰爭片越來越遠離普羅大眾的視野?其實不是戰爭片被人們遺忘,而是戰爭片的骨架——「戰爭」被人們遺忘。
上世紀戰爭電影的狂潮是與兩次世界大戰密切相關的。這兩次規模空前的戰爭震撼了全人類,而取材於兩次世界大戰的文化作品又一次震撼了世人。
譬如著名的反戰電影《西線無戰事》,人們不止是希望從影視作品中窺見戰爭的面貌,更是渴望從其中得到答案:「什麼是戰爭?我們又到底是為何而戰?」
《西線無戰事》海報
即使是二戰過後,這種焦慮也沒有緩解,冷戰的陰雲仍然籠罩在東西兩個半球,覆蓋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幾乎所有人都擔心會再來一場美蘇主導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奇愛博士》藝術海報
就像庫布里克的傳世名作《奇愛博士》,用戲謔的手法表現了冷戰憂慮,隨著蘇聯的解體,這種焦灼被顯著地減輕了,但戰爭真的遠離了嗎?不,它就像一個幽靈,平時難以被人看到。而一旦時機已至,它就會顯出可怕的原形。
而《血戰鋼鋸嶺》的優秀之處就把遠離我們已經許久的惡魔再次拉回到觀眾的眼帘,也因此收穫了無數讚譽與超高票房。
而前段時間,等了好久的《大轟炸》終於定檔了,但是這部拖了多年的電影卻是一直被各種質疑聲包圍,很多言論把這部電影推向了輿論的漩渦。雖然導演出面接受採訪證實了這些言論的不實性,但對電影的傷害已經構成,這對一部還未上映的電影是巨大的打擊。
對於那些外界滿天飛的輿論,我不想去過多評論。但整個過程中讓覺得最可悲的事情,就是太多人在還沒了解一件事情之前就開始無腦黑,而且,還是黑這樣的一部願意直面民族苦難的電影。這是非常讓人寒心的。
《大轟炸》拍攝花絮(來自導演蕭鋒微博)
沒人敢去做的,他們做了,而且拼盡了全力。
重慶大轟炸被認為是與南京大屠殺同等性質的事件,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間,日軍對重慶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長達六年零十個月的無差別轟炸,是二戰史上最大慘案之一。這樣一個慘痛的民族苦難,我們卻對它知之甚少,現在,有人要把這段歷史用影像的方式講出來。
而看《大轟炸》的製作特輯才知道,是一幫什麼樣的人在完成這樣一件事。
這麼說吧,特輯裡面露出的人,得過的獎盃加起來能排滿一個籃球場。
梅爾?吉布森就不說了,三次奧斯卡提名,《勇敢的心》《血戰鋼鋸嶺》...在戰爭片方面當之無愧的大拿。
藝術總監李前寬,是《開國大典》、《重慶談判》等經典電影的導演。
維爾莫斯?齊格蒙德
另外一位不得不提的人就是攝影顧問維爾莫斯?齊格蒙德,他憑藉《第三類接觸》獲得了奧斯卡學院獎,此外還另有三次提名。《獵鹿人》讓他獲得了英國電影學院獎,與羅伯特?奧爾特曼、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等一線頂級導演合作,拍攝了大量經典電影,成為當代公認的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
看了《大轟炸》的幕後,才真正知道了為啥大家都不敢拍戰爭片,巨大的投入、爆破場面的難度之大讓製片主任在現場犯高血壓,無處不在的危險與挑戰......
《大轟炸》拍攝花絮(來自導演蕭鋒微博)
其實《大轟炸》之前就已經在重慶舉辦了一次特別放映,看看現場的觀眾反應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有直起腰桿全程捂嘴的,但更多的是看到淚流滿面...
而現場的視頻更加感人,幾位七十多歲的重慶老人,他們在家人的攙扶下來到現場,看完電影衝到最前面搶話筒發言,想要感謝導演把這樣一部電影拍了出來。
他們有些是親身經歷過重慶大轟炸的老人,有些是空軍後人。
導演選擇讓這樣一批人最早看到電影,這個舉動本身就已經夠暖夠戳心了。
戰爭的陰影是沉重的,每一位拍攝戰爭電影的藝術家都不得不直面這份沉重。哪怕只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這個電影的創作者們就很值得尊重了。
《大轟炸》最大的一個特色在於視角的選擇,不是選擇那些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通過很多小人物的視角切入,他們或許是茶館老闆、報社記者、卡車司機等等,即使是看上去很英勇帥氣的飛行員,也並不存在主角光環。
從曝光的預告中也能看出,劉燁扮演的飛行員上來就是一句:「幾次空戰,我們中隊的人全死了,就剩我一個了。」直接給我們劇透了一臉......
可以想像出其他演員粉絲的崩潰...
說白了,不管你是陳偉霆還是謝霆鋒,在戰場上的時候不會有任何的不同,也只是個是軍人罷了。就像現實的戰場上,你不是主角,現實的戰場上根本就沒有主角,那是一個殺人合法,被殺也合法的地方。無時無刻不擔心被流彈擊中,無時無刻不害怕踩上地雷。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國內都流行那種特種兵大殺四方,揚我國威的戰爭片,以及「我是兵王」,然後去世界各地耀武揚威的戰爭小說。反正裡面無論怎樣的戰爭,主角都能做到在槍林彈雨里散步,都像武俠電影一樣威風。
在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敦刻爾克》中有上面這個鏡頭。
表現的是一群準備排隊上船的英國士兵,在經歷了數周的圍困之後,聽到德軍轟炸機時的情形。
沒有大無畏的捨身忘死,沒有堅定勇敢的眼神,有的只有如同驚弓之鳥的士兵,恐懼地埋下頭去,期待自己運氣不要太差,成為被炸到的那一個。
要知道導演諾蘭是個英國人,這部電影說的是「一次勝利的撤退」,法西斯德國是全世界人民厭惡的惡魔,很多人說「電影雖然說的是撤退,逃往,但還是表現出了英國人堅定的勇氣」——在這麼多前提下,英國士兵還是充滿了迷茫和恐懼。
為什麼?
因為戰爭的本質就是如此。
轟炸機的轟鳴聲,不知從哪會冒出來的冷槍和流彈,到處是硝煙味,中彈的部位漆黑,明明中彈了還在掙扎的肉體...
我們都是會害怕的。
而我們缺少的往往就是直面這份苦難的勇氣...
《大轟炸》到現在曝光了兩款海報,這個風格簡直不要太喜歡。
第一張的水墨風和第二張的版畫風,極具中國特色。
並且都沒有選用任何人物素材,突出的只是戰爭本身的殘酷跟人民頑強的抵抗。第二張「對抗版」海報用一隻小小的青花瓷杯托住巨大的炮彈,悲壯而絕美,頗有"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氣勢。更顯示了重慶人民樂觀不屈的精神。
當時的重慶人民整整抵抗了六年零十個月,在這段時間裡,重慶變成了人間煉獄,但他們依然該結婚結婚,該打麻將打麻將,在殘垣斷壁上寫下巨大的「愈炸愈強」...他們說:「小鬼子炸,我們就修,老子死了還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這種豁達與佛性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曾擁有的,也是我最想在咱們的戰爭片里看到的。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這句話被很多人引用過,我覺得放在這兒也很適合。
推薦閱讀:
※炒的很火的《南方有喬木》,為什麼收視再走下坡路?
※霸道總裁還是衝動魔鬼?只是你沒看懂這波操作罷了
※從月入兩千到年薪六千萬,北漂陳偉霆是靠什麼翻紅的?
※盤點萌萌噠裝黃曉明陳奕天安七炫陳奕迅王俊凱陳偉霆劉曉慶黃宗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