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寧-產品思維30講: 同理心(2)
來自專欄產品思維
一直想把 梁寧老師的《產品思維30講》課程學習的心得整理分享,但一拖就拖了兩三個月。對自己一番鬥爭之後,接下來會陸續把對課程的學習思考分享給大家,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今天分享第二部分:同理心。
常有人感慨:
學了很多道理,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因為我們後天的學習,都是理性的,是為了把人往回拉。但真正驅動一個人的,是他內在情緒和感受,稱之為底層操作系統。
之前看《明朝那些事》,有一段讓我感受很深:
在朱元璋起義初期,決議在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個人中間拿誰先開刀時,大家普遍認為張士誠比較弱,希望先對付他,並利用佔據的江浙一帶土地擴張自己的勢力,從而與陳友諒決戰。
這個決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正確的,但朱元璋在此時卻體現了他的天才戰略眼光:問題的關鍵是:張士誠特點是器小,陳友諒的特點是志驕;器小無遠見,志驕好生事。如果我進攻陳友諒,張士誠必然不會救他;而進攻張士誠,陳友諒就一定會動員全國兵力來救,我就要兩線作戰,到時就很難說了。
拍案而起,太精彩了。
如此洞悉人性,還怕成不了事業嗎?
事態的發展正如朱元璋的預判,你不得不感慨:性格決定命運。
你看,用戶的內在洞悉如此重要。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
突然發現,它很好地囊括了這篇需要分享的內容:用戶情緒(愉悅、不爽、憤怒和恐懼),集體人格,潛意識。
01 生物性情緒——愉悅、不爽、憤怒和恐懼
我們常說,一個產品好不好,其實判斷標準就是這項產品有沒有滿足我們的需求,給我們帶來滿足感。而一件產品能夠讓我們持續性,確定性獲得愉悅感,我們就會上癮。相反,我們吐槽一個產品,也是基於自身需求沒有被滿足,感到不爽。
另外,我們還可以用「愉悅」和「不爽」來進一步探索自己。
為什麼有些人感覺運動鍛煉很痛苦,而有些人卻可以日復一日地堅持,並樂此不疲?
為什麼同一件事,有人痛苦,有人愉悅?
梁寧給出的答案是:
這就是上帝給你初始化的操作系統的密碼,你不厭其煩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所以,我們可以認真思考下,是否有一件事,是自己可以不厭其煩一直做下去的?
而這件事,就是你天分的密碼。
你會對某些東西感到愉悅,這個東西持續給你滿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時間在這裡,不厭其煩。
時間久了,其實你就會與眾不同。
你靠什麼滿足你,你就會成為它的樣子。什麼東西持續滿足你,什麼東西永遠讓你不爽,這就是你的命運。
再說說憤怒和恐懼。
什麼時候你會感覺憤怒?
如果,兩個女的,開車刮蹭,不一定憤怒。但對方做到她老公大腿上,這肯定就憤怒了。因為邊界被侵犯了。
憤怒,就是感覺自己的邊界被侵犯。
那麼,什麼時候你會感到恐懼?
如果你遇到強拆,你可能感到憤怒。但如果遇到地震,你就不是憤怒了,而是恐懼。
但,仔細分辨會發現,每個人憤怒和恐懼的點不一樣。但你會發現英雄人物,在常人恐懼的點,他體現為憤怒。
本質上,憤怒其實是種恐懼。
痛點,是一個被說爛的詞。但是什麼才是真正的用戶痛點呢?
是恐懼,恐懼才是一個人痛點。
為什麼要向「老女人賣青春」,因為恐懼衰老;
為什麼要向 「家長賣焦慮感」,因為恐懼被淘汰,恐懼落後。
所以,現在很多產品的營銷點,都是在製造用戶恐懼。
人們會為了解決恐懼,毫不猶豫地花錢。
02 產品要順應用戶潛意識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句很精闢概括「銷售」和「產品經理」區別:
銷售是「按我的來」,產品是「順你的意」。
也就是說銷售需要主觀攻擊性,要擅長打破防禦,因為任何一個人對銷售人員一定防禦的。
而一個好產品經理需要潛意識,需要客觀自然生長,根本不讓用戶啟動防禦。
因為作為靜態的產品,沒有機會說服用戶,所以要迎合用戶潛意識下的選擇。
一個產品如果引發用戶啟動意識,讓用戶思考,某種意義上,就是在推開用戶。
即,意識即防禦。
所以,你看,世界級的產品經理大多性格內向、不愛社交,他們更能感受產品這項被動藝術。
梁寧舉了幾個順應用戶潛意識的例子:
1. 利用潛意識的熟悉感
煙酒營銷大師李克,說包裝的經驗,最核心是—規模感,要讓用戶覺得很熟悉。熟悉的感覺就是潛意識裡覺得安全的感覺,這樣就不會觸發防禦。2. 催眠,不斷重複「送禮要送腦白金」,是一種持續重複的廣告也是催眠。
03 認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集體就是一堆角色。
為什麼孔子對於中華民族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給我們整個民族都寫了角色說明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婦。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了很多角色,兒女、學生、父母、職工、老闆……
"向屌絲賣性暗示……向中產賣生活方式「就是充分研究這個集體的集體人格,集體痛點。
以上,
感謝讀完。
推薦閱讀:
※提取練習:俞軍談產品經理的價值、天賦、能力、成長及未來
※從自己的職業發展談起,分享一些對醫療器械創新的看法(3)
※常見互聯網廣告業務模式
※TO B產品設計過程中需求分析—干係人分析
※AWS 的產品邏輯: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