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腳趾有兩片指甲的真相

"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在我國廣大地區祖輩相傳,婦孺皆知。一棵古大槐樹,魂牽許多代,幾個世紀以來,洪洞縣古大槐樹遷民遺址,被海內外眾多華夏子孫喻為「家」、稱做「祖」、看做「根」,成為眾人心中的故鄉。

尋根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從安徽合肥前來尋根的李樹平老先生,沿著坑坑窪窪的水泥路面,穿過早市的西賈村,兩邊賣菜的、賣肉的,來來往往的村民絡繹不絕,對於外鄉人前來尋根問祖,這裡人早習以為常。七八個10歲左右的孩子在遺址前的廣場上瘋狂地搶著追逐足球。雖然是玩耍,但勝利者模仿著電視里球星式的歡呼———揮臂狂奔,頗有幾分專業味道!他們的身後是具有600年歷史的古大槐樹遷民遺址,這個中國古代距今規模最大的移民地讓無數的炎黃子孫為之牽魂。

「幾百年轉來轉去,廣濟寺和大槐樹早已被汾水沖毀,一代古槐(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只余遺址,幸而在一代大槐樹遺址以東約5米的地方同根滋生出第二代槐樹,這就是現在乾枯了的那棵大樹,它也有400多年的歷史了。二代槐樹榦枯後,1974年被颶風吹倒,縣上撥了專款整修,1999年起先後數次進行了防腐處理。」導遊小姐每天都要不厭其煩地重複著這段話給每一個尋祖的人聽。

祭祖堂里右首貼著一張「古槐後裔姓氏表」,表上共有八百多姓,正面供奉著它們的牌位,這大大超過了《百家姓》。它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後經搜集整理,公諸於牆,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不管是大陸民眾還是海外同胞都競相來此尋根祭祖,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係。

據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管理所的所長范忠義介紹:自1991年4月1日起至10日(中國傳統的清明節期間)舉辦了首屆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以來,到現在為止已成功舉辦了14屆,每年都有來自海內外的數萬遊子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

遷徙

據史料記載: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是中國歷代規模最大的官方移民,是明朝移民的重點。由於元朝末年,元mop.com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黃淮流域饑荒頻發,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以至於「生民百遺一,千里無雞鳴」。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裡山河」———山西,卻是另一種景象,相對安定,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外省大量難民流入山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地區。明滅元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8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涉及到了18個省的490多個縣市的882個姓氏。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安徽、山東等省。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相傳,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汾河灘上的老鸛在樹上構窩築巢,甚為壯觀。明mop.com在廣濟寺和大槐樹下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鸛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不忍離去。為此,大槐樹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

修復

故土難捨,是中華民族的故土情結。大槐樹的移民遺址在舊時人們並不十分重視,現在的部分建築是1913年,宦遊山東的洪洞人景大啟、劉子林倡議募款而建。清末,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傳說,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但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拜祭,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他們不但沒搶掠,反而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使得附近的百姓免於戰亂之災。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故而題詞:「蔭庇群生」。

建國後,mop.com對文物保護工作十分重視。1959年大槐樹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mop.com多次撥專款修繕,並派專人管理,育花植樹。1983年,建了門樓、圍牆。在古槐北路通往大槐樹祭祖園的路口修建了一座雕樑畫棟、古色古香的牌樓。

對於山西省洪洞縣,多數人知道它大概是因為那段著名的京劇唱詞:「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未曾開言心好慘,過往的君子聽我言...「,然而這次到了山西,才真正意識到比蘇三更有名的是大槐樹下的移民故事,以前在一些史書上看過這個故事,了解到在元朝末年朱元璋為了在戰亂後恢復生氣,把經濟繁榮、人口昌盛的山西農民,移往荒涼地區。

從朱元璋到他的兒子燕王朱棣所統治的年代裡,洪洞大槐樹下發生的是中國歷史上有著很大影響的、驚天動地的移民運動,大槐樹下的移民代代相傳,移民後裔,在中華大地上生息繁衍。每次移民,不管家在何處,都以洪洞為集中地。本過著平安富足生活的人們,生生被拆散,家家面臨生離死別。棲息在古槐樹杈間的老鴰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鴰窩。於是,大槐樹和老鴰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古槐的形象便牢牢地刻在了所有移民的心中「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便成了流傳的歌謠。

當我們來到當年的大槐樹所在地時,那棵真正的古槐已經不存在了,僅存的是一株枯死的古槐軀幹。人們在那裡建碑代樹。但是第一代西槐死去時,第二代古槐從第一代古槐根部冒出,第三代大槐樹又從枯死的第二代古槐根部長出,一代接一代,延綿不斷,直至今天。

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的人們在第一代古槐的遺址前祭祀叩拜,這麼多年過去了,人們對根的追尋和崇拜世代沿襲著。初春季節古槐還是沒有一絲綠意,但是它的枝條上結滿人們繫上去的紅色幸運符,在寒風中似乎在祝福著大槐樹的子孫後代,也象徵著人類像古槐一樣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我想當時這樣的移民運動,當然應該屬於非自願移民。大槐樹的歷史就是扶老攜幼、揮淚離鄉的移民史。傳說由於當時移民是被綁押解遷出的,因而至今人民走路仍有背手習慣。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移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有哭的、有叫的、有破口大罵的、 有呼兒喚女的、有哭爹叫娘的,但這一切都無濟於事。官兵還強迫人們登記發給憑照,每登記一個,就讓被遷的人脫掉鞋,用刀子在每隻腳小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以防逃跑。相傳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呵呵,POP友們注意了,這種指甲應該屬山西某處的一個典型遺傳性特徵,而不是傳說中的這樣)。「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

但是不管是不是自願,是不是出於支援「貧困地區的」覺悟,客觀上講,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實施還是解放了生產力,使各地社會生產力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特別是中原地區更為顯著。同時邊防得到鞏固,社會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安定,明朝的統治得以鞏固和發展,從而把我國封建社會推向更高的階段。幾百年來,廣大的古槐移民與當地人民共同奮鬥,艱苦創業,對社會的發展做出一定貢獻,這些歷史的功績是永遠不可磨滅的。

據說,現在每年清明前後的尋根祭祖節,總會有無數不知名的禽鳥和海內外遊客一起成群結隊來到大槐樹公園,萬物生靈記載著這些移民和血淚史,也記載著大槐樹子孫的功績。

從洪洞回來的那天晚上,我特意脫掉襪子,仔細查看了自己的小腳趾甲是不是兩瓣,可惜不是。這是不是說明我就不是大槐樹子孫?啞然失笑中,告訴自己,是與不是又有何妨?我們不是一樣被大槐樹下的故事震撼和感動嗎?

此時,想起在洪洞買紀念品時,那個服務員為了推銷她的產品,說:「我不會找你們要高價的,你們好不容易回家了,我怎麼能找家裡人要高價呢?」說這話時,她是一臉的虔誠。

也許,在洪洞人眼裡,來到這裡的人都是家人,不管他們是不是真的這樣認為,普天之下就當是一家人又有什麼不好呢?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mop.com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據我老家的村民說,我們村就是那個時候從大槐樹遷移出來,以充實北部邊防的,村裡的家譜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記起的。)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mop.com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mop.com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樑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mop.com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裡還流傳著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傳說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你若有興趣,不妨自我查看。

當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裡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說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遷民到了新的居住地點,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屋造房,開荒種地,不論幹什麼,都會聯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為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門口栽種槐樹,以表對故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有些移民到遷徙地後,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區有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州營、長子營等,表明這些居民是當年從趙城、洪洞等地遷去的。

祭祖小屋裡貼著一張「古槐後裔姓氏表」,該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們的牌位,這大大超過了百家姓。他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經過搜集整理,公諸於牆,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大陸民眾競修家譜,海外同胞尋根祭祖,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係。

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槐鄉的後裔已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四百多個縣,有的還遠在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大槐樹楹聯

香挹行襟留快飲;

蔭清古道倚斜陽。

茶可解飲,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樓跡,綠槐夾道識鄉情。

柳往槐來,到此應生離國感;

水源木本,於今猶動故鄉恩。

舉傳嘉樹;蔭庇群生。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郭展禮:「我本身就是在台灣的第七代,我本身的籍貫是福建仙遊人,到台灣去的,至於原始的這個根哪,還是在山西,從漳州、東山、泉州去台灣的人非常多,所以這個根哪,來自於祖國大陸,這是不可厚非的。」

台灣大學教授陳大絡:「經常有人問我,你是什麼地方人?中國人。中國什麼地方的人?我現在是台灣人。台灣什麼地方的人?我是福建過去的,福建什麼地方人,是源自河南來的,河南什麼地方來的人?我可以告訴每一個我們的同胞,我是大槐樹底下的子民。」

台灣著名歷史學家黃大受:「台灣人是從浙江、福建沿海,經過一個陸橋,當時這個陸橋,就是廈門、澎湖這個地方走進來的,有的人使用渡船來的,但是,幾千年前,陸橋下陷了,因此,台灣就沒有辦法吸收我們東南沿海的文化。所以就還保持原始狀態,我曾經到過緬甸、雲南、泰國三角地帶,那個地方古代的百濮族,三點水一個(仆)人的(仆),他們的風俗習慣很多都同台灣相同,為什麼相同呢?他們是一個來源嘛。都是從中國大陸去的,一個向東走,後來到了台灣,一個向西走南下,甚至於到了馬來西亞,我自己親自去考察過。」

據《台灣族譜目錄》中記載的萬餘遷台祖先,無不來自大陸,而源自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的移民後裔,則佔了大多數。

移民後裔遍四海

「生生世世說前因,同是楊侯國里人。莫道淵源無考證,私家記述最為真。」這是洪洞人王篤誠寫的《詠大槐樹》詩,洪洞古為楊侯國。多少年來,傳說洪洞移民後裔遍布全國,乃至港台、歐美,但究竟遷移到何處,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近年來,洪洞縣誌編纂辦公室向全國徵集移民資料,有20多個省市、400多個縣的移民後裔寄來族譜及墓碑、祠堂碑文。經過疏理歸納,反覆考證,才初步理順了當年移民的脈絡。即除西藏之外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現都生活有移民的後裔。

寂寥中原重點區

1、河南省

元末河南是元軍與紅巾軍反覆爭奪的地區,百姓逃亡,土地荒蕪.自然是明初移民的重點省份。據明洪武、永樂年間行政區劃?河南布政司轄開封、汝寧、南陽、河南、懷慶、衛輝、彰德,共7府、12州、88縣。除彰德府所轄的磁州、武安、涉縣現屬河北省外,其他州縣仍屬河南。據徵集來的家譜碑文來看,當年移民分布在河南省的新蔡、原陽、新鄭、唐河、確山、社旗、上蔡、永城、臨汝、偃師、內黃、新鄉等78個縣。而最集中的是大名府(時屬河北)所轄今河南數縣、彰德府所轄1州6縣、懷慶府所轄6縣、開封府所轄6州36縣。

河南省移民洪武朝遷來者最多,永樂朝次之,其他朝遷來者為極少數。據民國20年河南《修武縣誌·遷民表》中統計了79個家族的情況,絕大多數是遷自洪洞縣的大槐樹下。此表詳細列出600年來每個家族的繁衍、發展情況。其中世系最多的已發展到24代,最少的也有15代。這79個家族迄今已繁衍到4326戶、2.93萬人,戶均6.79人。

明初移民到達目的地後,以屯分為里、甲,與土著居民以社分為里、甲相區別。河南汲縣發現一塊明代遷民碑,原文中有「衛輝府汲縣:山西澤州建興鄉大陽都為遷民事系汲縣西城南雙蘭屯居住」字樣。遷來時郭全為里長,後來這個屯因移民居多,就由雙蘭屯叫成了郭全屯。碑文還記載著「里長郭全,下人戶110戶」,於「洪武二十四年仲種月日碑記」。至今,河南還有不少以姓或名命名的村莊,如林縣的崔家莊、劉家屯、和尚屯,輝縣則有趙寧屯、馬正屯等。

2、京、冀、津

向京、冀、津地區移民,主要集中在永樂年間,洪武年間僅為少數。根據史籍記載,永樂皇帝為了防止蒙古人南下、充實京畿地區的實力,先後8次從山西移民。移民的分布地主要是北京、廣平府、正定府、順德府、大名府、保安州,以及所屬的冀縣、井陘、河間、束鹿、東光、獻縣、平鄉、邯鄲、涿縣、安國、棗強、魏縣、清苑等70多個縣。

北京市大興縣地名辦公室調查,全縣526個自然村,有110個自然村是因洪洞移民設置的,而以移民姓名作村名的就有45個。在北京市郊區,更有許多以移民原籍命名的村莊,如長子營、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州營等等,說明這些村的居民都是明初從山西的長子、趙城、洪洞和蒲州等州縣遷去的。以原籍地名作為新籍地名,表示永不忘本,寄託了移民們的悠悠鄉思。

清朝末年,那個曾經上疏變法圖強,興辦洋務運動,因而在近代史上頗有名聲的張之洞,也是洪洞移民的後裔之一。時人胡鈞曾撰寫了《張文襄公年譜》,談到:「公諱之洞,字薦達,號香濤……先世山西洪洞縣人,明永樂二年,遷山右民實畿輔。」張之洞的先祖也從洪洞縣遷來,從洪洞縣遷移到當時河北的郭縣(現屬通縣)。先祖名張本,本生子張立,立生子張端,張端在南直隸繁昌縣狄港當巡檢,又從郭縣遷移到天津南皮縣東門印子頭,號稱「東門張氏」。

在河北省定縣沙河古道上,有一個萬戶人家的大村莊,至今人們仍稱其為「一家莊」。原來500年前,一對青年夫婦,被迫從洪洞遷移,臨走時請人算了一卦,算命先生說:「天皇皇,地皇皇,平安無事上東方。」於是小夫妻下山東,轉河北,最後孤零零地定居在沙河古道上。爾後這一家人丁興旺,生下二女六男,分別取名為大河、小河、大水、小船、五孩、六孩、七孩、八孩。以後子子孫孫,代代相傳,直到81口人才分家,後來這地方也就成了萬餘人的「一家莊」。

3、山東省

元末明初,處在黃河下游的山東省由於黃河泛濫,災疫流行,再加上「靖難之役」,戰火連天,因而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成為明初移民的重點地區之一。當時山東移民最多的是東昌府、濟南府、兗州府、萊州府、青州府,涉及現在的滕縣、肥城、益都、聊城、兗州、汶上、曹縣、濰坊、鄒平、武城、嘉祥、商河、定陶、沂水、金鄉等59個縣(市)。

山東嘉祥縣地名辦公室在地名普查中發現,全縣70%的自然村是洪武、永樂年間為山西移民設置的。滕縣地名辦公室也在地名考查中發現,該縣共有自然村1265個,設置時間分別是戰國前34個、漢代4個、隋代4個、唐代27個、宋代45個、元代45個、明代687個、清代365個、民國10個,新中國建國後26個。從戰國至今2000多年中,明代只佔260多年,可在明代設置的村莊竟在半數以上,這足以說明當時移民之眾。

明初有個袁公正,字成甫,曾隨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戰,屢建戰功,官拜鎮威將軍。明朝統一後,首要的大計,是移民墾荒。袁公正又自動報名,舉家從洪洞遷至山東曹縣黃崗集落戶。當時彳艮受朱元璋欣賞,親賜一塊「袁氏題名玉碑」,還給他提升了三級頭銜。袁公正在曹州以北約20公里處的關王廟北土崗上安下家來,取名「袁家固堆」,並題詞曰:「洪洞分枝老門第,曹州安居舊家風。」

山東曹縣的《王氏家譜·序》中,還記載了「一槍王」的故事。談到王氏始祖王良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舉家由洪洞遷居這裡。由於王良一路上總帶著一支長矛,於是就為莊子起名為「一槍王」。這個莊子風水實在不錯,「左山東右直隸,乃兩省之邊界;前氵雍水後沙山,為一方之勝地」。於是王氏建陽宅(村莊)於河北,建陰宅(墳地)於河南,兄東弟西,六門同居。以後繁衍到20餘世,仍然是衣冠爭榮,宗族旺盛,由「一槍王」變成了「千家王」。但是,「門戶雖別,乃是一家之人」;後人雖多,「乃不忘一槍之王」。

4、皖、蘇、鄂、陝、甘、寧

安徽、江蘇、mop.com等省,既是朱元璋起兵反元的根據地,又是他與陳友諒、張士誠爭奪的地方,因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而地處西北的陝西、甘肅、寧夏,與山西隔河相望,相去不遠。元末軍閥擴廓帖木兒父子盤踞山西,與陝西的軍閥李思齊多次大戰,致使陝、甘、寧等地也屢遭戰火塗炭,所以,朱明王朝建立後,也曾多次向這些地區移民。據後人考證,鄂、蘇、皖地區的移民,安置於豐縣、沛縣、徐州、南京、蕭縣、宿州、亳縣、鳳陽、安慶、利辛等23個縣(市);陝、甘、寧地區的移民,安置於韓城、白水、澄城、合陽、蒲城、眉縣、岐山、麟游、甘谷、天水等30多個縣(市)。

安徽安慶市有一本《閻族簡史》,記述其始祖閻德佑,原籍山西太原府某地,元末天下大亂時漂泊到渝州(今重慶)的巴縣,又於洪武二年(1369年)流落到夷陵地區(今宜昌市),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挽草」為業,艱難度日。閻氏家族不久定居於此。

mop.com隨縣的邱、沈、汪、溫、張都是從洪洞遷去的。洪武二年(1369年),汪氏始祖汪世華,號霖雨,以軍職遷移到汪店後死去,子女們便在此地落戶為生。因此,其家廟對聯寫道:「羅山衍李宗友遠,霖雨流芳世澤長。」羅山指汪氏原籍洪洞羅山,霖雨即汪氏始祖汪霖雨,由此足見汪氏移民的一片苦心。

陝西省的山西移民比較多,大概是與山西一河之隔距離近的緣故。據徵集的譜諜看,武功縣的戴氏、麟游縣的趙氏、邢氏、扶風縣的劉氏、彬縣的陳氏、固源縣的鄭氏、米脂縣的楊氏、並氏、眉縣的劉氏,其先祖都是明初從洪洞遷去的。

甘肅省的甘谷縣,全縣土著只有王、姚、李三姓住三個村莊,其餘全是洪洞縣的移民。甘谷縣金川鄉有一家原姓人家,弟兄三人除一人留金川縣,另二人又分別遷移到西城與陝西蔡子河。原先人們都以為他們是甘谷土著,後在原家莊挖出一塊明代萬曆年間原氏恩賜之碑,上邊刻有「先祖系山西大槐樹下遷去」的字樣。

5、山西本省內遷徙

元末明初,說山西安定富庶,主要是指太原以南,即晉中、晉南、晉東南等地區。當時移民較多的太原、平陽二府,潞、澤、沁、遼、汾,也多在以上地區。至於當時的晉北、晉東等地,也還是地多人少,比較荒涼的。所以,大槐樹下的移民,不僅僅是移向中原、西北和江淮,在省內不少地方也有移民遷居。比如,太原的薛氏、陽城的張氏、靈石的韓氏、五台的趙氏、平遙的王氏,等等,據說都是從洪洞大槐樹下遷去的。

祁韻士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地理學家,他寫了一本《萬里行程記》,書中談到:「余世祖河東公,本大槐樹下人,明初遷居壽陽。」原來壽陽祁氏是山西的一大望族,其始祖祁旺於元朝末年從洪洞遷居壽陽,世世代代務農,到第12代才出了「士子」。祁韻士是他家15世裔孫.致力於蒙古回部歷史地理研究,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而祁韻士的第五個兒子祁雋藻,是道光、咸豐朝的宰相,鴉片戰爭時期。堅決主戰,是林則徐的有力支持者之一。

就連統治山西30多年的閻錫山,也是洪洞大槐樹移民的後裔。山西省政協編寫的《閻錫山統治山西事實》一書,寫道閻錫山祖籍洪洞。閻錫山之父閻書堂去世時,閻錫山所寫的《哀啟》中曾說:「先世於明洪武初,由洪洞縣棘針溝遷居陽曲縣坡子街,繼而遷居五台縣長條坡,終乃定居河邊村,遂隸籍五台。」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徐向前,是山西五台縣人。在他所著《歷史的回顧》中寫道,聽長輩講,我家祖上是幾兄弟從洪洞遷居,落腳五台山下。永安村的徐姓屬遷居始祖的第三分支之後裔。到我這一輩是十九世孫。可見大槐樹的傳人中,確實出了不少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及文化名人。 、

輾轉遷移遍神州

綜前所述,洪洞大槐樹下的移民,當初直接遷入地是豫、魯、冀、京、皖、蘇、鄂、陝、甘、寧、晉等省市。然而數百年間,峰迴路轉,這些地方的移民後裔,又輾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東北、港台等地。特別是近幾十年里,遷移的浪潮此起彼伏。例如解放前的「走西口」、「下關東」、「下南洋」,建國後的城市知青「支邊」、「上山下鄉」,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出國留學、探親、定居,更使洪洞移民後裔的足跡,踏遍了神州大地、天涯海角。

明末吳三桂降清後,被封為平西王,他率軍轉戰陝西、四川、貴州、新疆、雲南等地,部下兵卒不少人是冀、魯、豫移民的後裔。由於不願附逆,常常中途逃亡,於是就有不少人散居在上述各地。

清王朝建立後,關外空虛,土地荒蕪,為了恢復生產,清mop.com一再鼓勵向東北移民,甚至實行「能招之一百名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的政策,於是「闖關東」的移民浪潮一直洶湧了數十年,並延續到民國年間,山東、河北等地遷移到東北的移民有百萬之眾。當時移民最多的是山東沂水、黃縣,日照、莒縣、濟寧、臨清次之,其中沂水縣十人之中有八九個到了關外。而這些地區恰是洪洞移民分布的地區,於是不少移民後裔便轉遷到東北地區。

大陸解放前夕,南京mop.com的一批軍政要員隨蔣家父子登上孤島——台灣,閻錫山家族也紛紛出國定居。比如,閻錫山的次子閻志寬和其女閻樹榕定居美國;閻錫山的四子閻志敏、五子閻志惠,閻錫山的堂弟閻錫圻等紛紛遷居美國。其堂弟閻錫垌全家遷居台灣,閻錫塏全家分居於台灣和美國,堂妹閻慧靜則隨其丈夫薄以眾留學法國。連閻錫山的外祖父曲成義,岳父五台縣建安徐家,也有幾十人去港、台以至國外定居。

近現代以來,隨著一次次移民浪潮,華工「下南洋」,去美國當勞工;留學生赴五大洲各國留學,國民X軍政要員及其後裔遷居國外等等。所以說,移民後裔遍四海並非誇大之詞。

推薦閱讀:

腳趾有哪些特點的人,天生帶財帶福相,男女皆是有錢人?
[2-4歲]-夏天寶寶最適合穿包住腳趾的涼鞋
從腳趾長短看你是漏財命或聚財命,腳下有沒有黃金
腳趾甲長肉里的疼你懂嗎?教你如何解決甲溝炎!
腳趾甲空了是什麼原因?

TAG:真相 | 指甲 | 腳趾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