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與路徑:1911-2011百年文萃》
梁由之主編 商務印書館2012年10月出版 三卷本,定價:198.00元
內容介紹
《夢想與路徑》全書約175萬字,得作者近200人,文章256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藝術、教育、科學、法律、軍事、外交、倫理、宗教、新聞、出版……等諸多層面,幾乎無遠弗屆,靡所不包。遴選時文質並重,注意展現時代特徵與個人風格。務必言之有物,一摑一掌血,兼具文本意義。同時確保局部與整體的豐富、駁雜、飽滿和平衡。選文時間界限是1911-2011年間,次序按年份先後排列——如是又有了些許編年史的意味。作者身份千差萬別,百無禁忌。每位作者入選文章少則一篇,至多五篇,盡量在充分覆蓋的同時,又凸出重點。因篇幅所限及其他原因,部分文章予以存目。
大抵一編入手,百年煙雲過眼,精粹在握。
梁由之主編 商務印書館2012年10月出版 定價:198.00元
目錄
序一(朱正)·i
序二(劉蘇里)·iii
黃侃: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1
林覺民:與妻訣別書·2
王國維:《國學叢刊》序·4
梁啟超:收回幹線鐵路問題·7
梁啟超:學與術(存目)·16
黃遠生:借款內脈之解剖(節選)·17
梁啟超:致康有為書·20
康有為:共和政體論(存目)·22
宋教仁:代草國民黨之大政見·23
嚴復:說黨·29
康有為:孔教會序·37
章太炎:駁建立孔教議·42
嚴復:《民約》平議·46
杜亞泉:個人之改革·52
王鈍根:《禮拜六》出版贅言·56
王國維:《流沙墜簡》序·57
梁啟超: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63
陳獨秀:敬告青年·72
楊度:君憲救國論(存目)·77
邵飄萍:北京特別通信(九)
——嗚呼議員之怪狀,嗚呼民國之前途如何·78
李大釗:憲法與思想自由·80
蔡鍔:口授遺囑·85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86
吳虞:家族制度為專制主義之根據論·94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存目)·98
魯迅:隨感錄四十八·99
陳獨秀:本志罪案之答辯書·101
葉聖陶:女子人格問題·103
蔡元培:致《公言報》函並附答林琴南君函
(附林紓《致蔡鶴卿太史書》)(存目)·108
蔡元培:洪水與猛獸·109
陳獨秀:新文化運動是什麼?·110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存目)·114
李大釗: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存目)·115
楊銓:托爾斯泰與科學(存目)·116
孫中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17
胡先驌:說今日教育之危機·118
周作人:思想界的傾向(附胡適《讀仲密君思想界的傾向》)·124
李璜:社會主義與社會·127
丁文江:玄學與科學——答張君勱
(附張君勱《人生觀》, 演講)(存目)·132
吳稚暉:一個新信仰的宇宙觀及人生觀(存目)·133
釋太虛:東洋文化與西洋文化·134
魯迅:過客·138
魯迅:燈下漫筆·143
蔡元培:中國現代大學觀念及教育趨向·148
章士釗:評新文學運動·153
竺可楨: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157
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存目)·163
戴季陶: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存目)·164
梁實秋: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165
梁啟超:我的病與協和醫院·178
張季鸞:本社同人之志趣·181
王世傑:中國妾制與法律·183
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自序(存目)·187
陳布雷:告黃埔同學書·188
張季鸞:蔣介石之人生觀·196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198
陶希聖:中國社會到底是什麼社會?·206
陳寅恪: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220
羅隆基:論人權·221
陳獨秀:告全黨同志書·234
梁實秋:論思想統一·247
王雲五:印行《萬有文庫》緣起·253
張季鸞:對於言論自由之初步認識·255
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257
胡適:介紹我自己的思想·259
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存目)·268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存目)·269
張季鸞:《大公報》一萬號紀念辭·270
胡適:追悼志摩·274
王造時:由「真命天子」到「流氓皇帝」
——中西接觸以後的政治變化·280
羅隆基:論中國的共產——為共產問題忠告國民黨(存目)·296
潘光旦:優生的出路(存目)·297
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298
林語堂:談言論自由·300
陳序經:教育的中國化和現代化·304
陳寅恪:與劉文典教授論國文試題書·311
晏陽初:在第一次鄉村工作討論會上的報告·316
張素民:中國現代化之前提與方式·320
楊幸之:論中國現代化·324
蔣廷黻:革命與專制·334
汪精衛:自述·338
丁文江:評論共產主義並忠告中國共產黨員(存目)·341
李劍農:聯省自治運動與南北各軍閥的混戰(存目)·342
丁文江:公共信仰與統一·343
丁文江:民主政治與獨裁政治·346
丁文江:我的信仰·349
錢端升:民主政治乎?極權國家乎?·352
蔣介石:新生活運動綱要·362
張季鸞:歸鄉記·372
魯迅:憶韋素園君·378
薩孟武:梁山泊的社會基礎·383
陳序經:全盤西化的理由(存目)·390
瞿秋白:多餘的話·391
周作人:岳飛與秦檜·411
林語堂:今文八弊·413
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節選)·420
盧作孚:和諧運動的具體意見·433
陳之邁:民主與獨裁的討論·438
張佛泉 : 民治「氣質」之養成·444
王新命:全盤西化的錯誤(存目)·450
魯迅: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451
趙一曼:遺書·459
張季鸞: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460
蔣介石:廬山抗戰聲明·463
蔣百里:日本人——一個外國人的研究·466
錢穆:《國史大綱》引論(附《〈國史大綱〉前言》)·483
雷海宗:歷史警覺性的時限·503
陳寅恪:《明季滇黔佛教考》序·506
陳獨秀:我的根本意見·508
毛澤東: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存目)·512
王實味:野百合花·513
丁玲:「三八節」有感·519
丁玲:風雨中憶蕭紅·522
豐子愷:懷李叔同先生·526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存目)·531
湯用彤:文化思想之衝突與調和·532
陳銓:「五四」運動與狂飆運動·536
龍季子:實行工業化的條件·542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549
周作人:甲申懷古·565
聶紺弩:明末遺恨·568
馮友蘭:別共殊·569
趙超構:延安一月(存目)·577
《新華日報》社論:新聞自由——民主的基礎·578
成舍我:我們這一時代的報人·582
聞一多:八年來的回憶與感想·586
郭沫若:論郁達夫·590
蕭公權:聖教與異端
——從政治思想論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中的地位·596
儲安平: 我們的志趣和態度·608
徐鑄成:記者節上的講話·612
儲安平:中國的政局·614
傅斯年: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623
蕭乾:自由主義者的信念——辟妥協騎牆中間路線·628
胡適:自由主義·633
瞿同祖:中國法律之儒家化·638
《人民日報》社論 : 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652
劉少奇:關於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存目)·655
毛澤東: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存目)·656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657
李希凡、藍翎:關於《紅樓夢簡論》及其他(存目)·664
胡風:關於解放以來的文藝實踐情況的報告(存目)·665
殷海光:民主底試金石·666
《人民日報》社論:要反對保守主義,也要反對急躁情緒·675
鍾惦棐:電影的鑼鼓·679
錢鍾書:《宋詩選注》序·683
鍾叔河:一九五七年的四十八條(附《錯就錯在要思想》)·698
馬寅初:新人口論(存目)·706
費孝通:知識分子的早春天氣(存目)·707
《人民日報》社論:這是為什麼?(存目)·708
張春橋:破除資產階級的法權思想(存目)·709
柯慶施:乘風破浪,加速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上海! (存目)·710
胡適:容忍與自由·711
譚其驤:論曹操·715
沈雲龍:黃克強與陳英士(存目)·725
殷海光:給雷震先生的一封公開信·726
鄧拓:王道和霸道·732
李濟:再談中國上古史的重建問題(存目)·735
殷海光:自由的倫理基礎·736
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存目)·766
《人民日報》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767
毛澤東:給江青的一封信(存目)·770
遇羅克:出身論(存目)·771
林立果、周宇馳、於新野(執筆)、李偉信:「571 工程」紀要(存目)·772
顧准: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存目)·773
趙元任:談談漢語這個符號系統(存目)·774
陳敏之:送別——在顧准身邊的最後一個月(存目)·775
白先勇:《現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776
《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存目)·785
李洪林:讀書無禁區·786
王春瑜:「萬歲」考·791
余光中: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796
聶紺弩:七十年前的開筆·807
余光中:繆斯的左右手——詩和散文的比較(存目)·811
陳旭麓: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與改良(存目)·812
金觀濤、 劉青峰: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一個超穩定系統(存目)·813
黃裳:海濱消夏記·814
葉聖陶:我呼籲·821
何兆武、何高濟:《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譯者序言·824
唐鳳樓:我和「阿詩瑪」的悲歡(存目)·841
徐梵澄:星花舊影——對魯迅先生的一些回憶·842
徐敬亞:崛起的詩群(存目)·860
孫犁:病期經歷·861
黎澍:論歷史的創造及其他·870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存目)·881
柯靈:遙寄張愛玲·882
譚其驤:中國文化的時代差異和地區差異·889
李純青:為評價《大公報》提供史實·902
朱大可:謝晉模式:當代電影的圖騰和衰變信號 ·916
沈玉成:自稱「宋朝人」的王仲聞先生·924
李澤厚: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存目)·930
李澤厚:胡適、陳獨秀、魯迅——「五四」回想之三·931
李俠文:我所認識的張季鸞、胡政之兩先生·952
汪曾祺:《汪曾祺自選集》自序·963
施蟄存:滇雲浦雨話從文·966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973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
——香港中文大學廿五周年紀念講座第四講·999
張廣照:社會進步需要言論自由·1021
蘇曉康:世紀末回眸(存目)·1024
周濤:黃河漂流探險目擊記(存目)·1025
何平:俠義英雄的榮與衰——金庸武俠小說的文化解述·1026
葉兆言:紀念·1033
陳錫添:東方風來滿眼春(存目)·1047
張灝:中國近代轉型時期的民主觀念·1048
王蒙:躲避崇高·1056
王彬彬:過於聰明的中國作家·1062
蕭功秦:現代化過程中的民族主義思潮·1067
朱維錚:基督教與近代文化·1074
流沙河:回望流年·1088
汪暉: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化問題(存目)·1090
葛劍雄:我們應有的反思——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1091
王小波:知識分子的不幸·1099
余華:布爾加科夫與《大師和瑪格麗特》·1105
劉再復、李澤厚:告別革命(存目)·1112
何清漣:經濟學理論和「屠龍術」·1113
王曉明:「人文精神」討論與中國知識分子的認同困境·1119
舒蕪:《回歸五四》後序(存目)·1127
馮克利:阿隆與「意識形態的終結」·1128
王汎森:「思想資源」與「概念工具」
——戊戌前後的幾種日本因素·1134
金克木:十字街頭象牙塔(存目) ·1144
朱學勤:自由主義學理的言說(存目)·1145
金雁:真假亨廷頓與東西亨廷頓
——從「新保守」到「文明衝突」的彼岸回應·1146
羅崗:誰之公共性?·1153
虞雲國: 史壇南北二陳論·1158
劉小楓: 牛虻和他的父親、情人和她的情人·1178
溫鐵軍:「三農問題」:世紀末的反思·1199
單世聯:「盡在煙雲變幻奇」——讀曾志《一個革命的倖存者》·1206
林賢治:五十年:散文與自由的一種觀察(存目)·1228
駱玉明:《近二十年文化熱點人物述評》引言·1229
秦暉: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與當代中國「問題」·1232
盧周來:腐敗的經濟學分析 : 另一種看法·1244
程曉農:是誰導致了蘇聯解體?·1250
易中天:盤點李澤厚·1262
資中筠:美國的強盛之道·1276
胡舒立、李巧寧、李箐:莊家呂梁(存目)·1311
程青松:新小城 舊小城
——看兩版《小城之春》怎麼說話·1312
孫立平:總體性資本與轉型期精英形成·1320
肖雪慧:有必要從根本上檢討的教育政策
——反思九十年代的教育·1329
蕭功秦:中國百年現代化的六次政治選擇
——從清末新政到鄧小平新政(存目)·1338
崔衛平:誰是亞當·米奇尼克·1339
俞曉群:《新世紀萬有文庫》十年祭·1356
韓鋼:中共歷史研究的若干難點熱點問題·1361
鄧野:傅作義政治轉型過程中的雙重性(存目)·1401
高爾泰:誰令騎馬客京華·1402
楊奎松:八路軍平型關戰鬥再研究(存目)·1412
朱正:一九五七: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消失·1413
譚伯牛:邵飄萍因何而死·1427
余世存:中國劫(存目)·1431
劉統:一九四八年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真正原因·1432
野夫:餘震延綿的大地(存目)·1446
沈志華:朝鮮戰爭期間中朝高層的矛盾、分歧及其解決
——冷戰中社會主義陣營內國家關係研究案例之一(存目)·1447
龍子仲:理想令生活寬闊而又綿長·1448
馬英九:紀念自由主義巨擘殷海光與雷震(存目)·1450
資中筠:知識分子對道統的承載與失落
——建設新文化任重而道遠·1451
陳丹青:魯迅與美術·1465
賀衛方:為了法治,為了我們心中的那一份理想
——致重慶法律界的一封公開信·1474
《人民日報》評論部:以包容心對待「異質思維」·1479
後記(梁由之)
早在兩三年前,好幾位出版界的朋友未雨綢繆不約而同邀我寫一本書,作為辛亥革命和民國建立百年大慶的賀禮。我無此打算,毫不動心。一則以忙,二則從來不屑趕風頭湊熱鬧,三 則感覺有料可用卻無話可說。魯迅說過,好詩都被唐人作盡了。百年以來,什麼樣的夢想沒被憧憬描摹過,什麼樣的路徑沒被設計嘗試過?說什麼?怎麼說?
這一百年,中國經歷了「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李鴻章語),出現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寫出了眼花繚亂的文章,提出了五花八門的主張,發生了形形色色的事件。最終,走出了一條異
常曲折的路徑。中國的面貌,今非昔比,天翻地覆。回顧百年間走過的道路,想起狄更斯名著《雙城記》開篇的一段話,五味雜陳,別有感焉。
新的問題,新的格局,面臨新的方向性選擇。中國這樣一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國情複雜的東方大國,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局勢和地緣政治,要成功實現「大國崛起」,完成現代化轉型,肯定不可能有任何現成模式可資因襲一蹴而就。唯有「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 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陳寅恪語),以獨立自強精神,走屬於自己的路,「中 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不是痴人說夢,才可望亦可即。 別林斯基說:「當整個世界變成羅馬的時候,當一切民族都按照羅馬式思想並感覺的時候,人類智慧的過程就中斷了。只有遵循不同的道路,人類才能達到共同的目標;只有過各自獨特的生活,每一個民族才能夠對共同的寶庫提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那麼,對百年以來的「夢想與路徑」做一全景式鳥瞰、梳理和盤點,為將來的走向提供一份清晰切實的參照,是否可能及必要呢?
答案是肯定的。心動不如行動。於是明確細則,組織團隊,開始工作。經過一年多焚膏繼晷堅忍不拔的努力,終算修成正果——便是刻下呈現在讀者諸君面前的這一套三卷本《夢想與
路徑:1911—2011 百年文萃》。 全書約 175 萬字,得作者近 200 人,文章 256 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藝術、教育、科學、法律、軍事、外交、倫理、宗教、新聞、出版等諸多層面,幾乎無遠弗屆,靡所不包。遴選時文質並重,注意展現時代特徵與個人風格。務必言之有物,一摑一掌血,兼具文本意義。同時確保局部與整體的豐富、駁雜、飽滿和平衡。選文時間界限是 1911—2011年間,次序按年份先後排列——如是又有了些許編年史的意味。作者身份千差萬別,百無禁忌。每位作者入選文章少則一篇,至多五篇,盡量在充分覆蓋的同時,又突出重點。因篇幅所限及其他原因,部分文章予以存目。
所收文章,有不少在當時及日後產生過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如梁啟超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張季鸞的《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
唯一標準》,李洪林的《讀書無禁區》等;也有的少為人知,值得推介流布,如沈玉成的《自稱「宋朝人」的王仲聞先生》,葉兆言的《紀念》等;有的桴鼓相應一脈相承,如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與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王雲五的《印行〈萬有文庫〉緣起》與俞曉群的《〈新世紀萬有文庫〉十年祭》等;有的則墨守輸攻針鋒相對,如康有為的《孔教會序》與章太炎的《駁建立孔教議》,陳序經的《全盤西化的理由》與王新命的《全盤西化的錯誤》,王蒙的《躲避崇高》與王彬彬的《過於聰明的中國作家》等;有的乃名家寫名家,各具手眼色彩繽紛,如胡適的《追悼志摩》,丁玲的《風雨中憶蕭紅》,豐子愷的《懷李叔同先生》,郭沫若的《論郁達夫》,柯靈的《遙寄張愛玲》,施蟄存的《滇雲浦雨話從文》,易中天的《盤點李澤厚》,崔衛平的《誰是亞當·米奇尼克》等;有的是同一話題不同視角,如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周作人的《甲申懷古》,聶紺弩的《明末遺恨》等;有的宏大磅礴,如陳獨秀的《我的根本意見》,殷海光的《自由的倫理基礎》等;有的具體精微,如馮友蘭的《別共殊》,王春瑜的《「萬歲」考》等;有的感人至深必不可少,如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蔡鍔的《口授遺囑》,瞿秋白的《多餘的話》,趙一曼的《遺書》等;有的不妨聊備一格,如張春橋的《破除資產階級的法權思想》,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等;有的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如黃侃的《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蔡元培的《洪水與猛獸》等;有的長篇大論美不勝收,如劉小楓的《牛虻和他的父親、情人和她的情人》,單世聯的《「盡在煙雲變幻奇」——讀曾志〈一個革命的倖存者〉》等,大抵一編入手,百年煙雲過眼,精粹在握。
正文之外,「百年文萃」還包括原始出處、作者簡介、簡要述評三部分。盡量找出原始出處,除尋根究底正本清源外,還有一個衍生效果——讓百年間主要報刊及重要書籍相對整齊地
亮相,有心的讀者,不難由此及彼舉一反三。至於作者簡介,尤其是簡要述評,更是我和助手們逐條逐行逐句逐字深思熟慮精雕細琢而為,花費了不少精力和心血,識者諒必知之。
「百年文萃」由梁某負責策劃、編選及撰稿、定稿,張萬文先生承擔具體出版事宜。這是我與萬文繼《天涯社區閑閑書話十年文萃》(全四卷,文匯出版社,2010 年 9 月)之後的第二次合作,駕輕就熟,得心應手。孰料付梓前夕,萬文兄工作忽有變動,遇到一點意外波折。最後確定由百年頭牌老店商務印書館出,周青豐先生擔任責任編輯。各得其所,曲終奏雅。 2007 年夏天,與青豐兄見過一面,那時他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貝貝特公司「旅遊館」主編。風塵荏苒,倏忽數年,偶有機緣重新聚首,得以合力完成這項宏大雄偉的工程,足慰平生。冥冥之中似有定數,讓人不能不讚歎造化的神奇。
朱正先生的治學態度,劉蘇里先生的閱讀視野,素所欽慕。朱老和蘇里兄為我提供了許多幫助,並慨允賜序,足為拙編添彩。
深圳陳虹蔚、張曉瑜,北京張萬文、杜雅萍、董小染,上海金珠,廣州余芊分擔了部分編務。「百年文萃」順利面世,諸位功不可沒。
受時間、語境、水平、體例、篇幅等主客觀因素限制,拙編肯定存在諸多不足乃至缺陷。
敬請海內外方家不吝賜教,匡我未逮。
或問:編了這麼一大套書,堂哉皇哉;那麼,你自己的見解呢?
答曰:上面已經說了幾句,點到為止。既然述而不作,索性一以貫之堅持到底。借用三段
話,聊充申論。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
應該略有所知。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 點,一切諉卸於古人。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
望。
——錢穆:《國史大綱·卷首語》
一味歌頌固有文化,把歷史文化理想化,很容易得到一般人的同情,甚至也能得到一般人的尊敬,但就思想更新這個歷史性的課題來說,這實在是最不負責任的態度,因那樣會增長我們的蔽固,認不清中國文化在當前世界的處境。懷疑是知識之母,我們必須有勇氣培養合理的懷疑態度,根據這個態度對傳統從事客觀的研究,只有在客觀研究的基礎上,才能產生有深度的批判,必須經由批判的過程,才能知道該保有什麼,或該吸收什麼。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導言》
明哲之士,必洞達世界之大勢,權衡校量,去其偏頗,得其神明,施之國中,翕合無間。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人生意義,致之深邃,則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人國既建,乃始雄厲無前,屹然獨見於天下,更何有於膚淺凡庸之事物哉?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
正,反,合。百年以還,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比迅翁當年更高明、更通達、更具可行性的
見解。
或問:然則從何入手呢?
答曰: 如此你來我往,豈不沒完沒了?還是轉錄一篇定稿時忍痛割愛的短文,作為這篇「後記」的收梢罷。
1932 年元旦,開明書店出版的《中學生》新年號刊載了魯迅的答問(後收入《二心集》),
全文如下:
答中學生雜誌社問
「假如先生面前站著一個中學生,處此內憂外患交迫的非常時代,將對他講怎樣的話,作努力的方針?」
編輯先生:
請先生也許我回問你一句,就是:我們現在有言論的自由么?假如先生說「不」,那麼我知道一定也不會怪我不作聲的。假如先生竟以「面前站著一個中學生」之名,一定要逼我說一點,那麼,我說:第一步要努力爭取言論的自由。
2012 年 5 月 4 日,夏曆壬辰龍年立夏前夕,梁由之記於深圳天海樓
推薦閱讀:
※夢想因努力而偉大
※如何走上人生巔峰,實現自己的夢想?你需要懂得這三步!
※從聊天到邀約,想讓女人對你朝思夢想就這麼簡單
※關於夢想的名言
※金錢的夢想是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