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如品茶
讀書如品茶
對我來說,讀書與品茶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品茶是很有講究的,一杯茶要分三口喝。第一口是試茶溫;第二口是聞茶香;第三口才可慢慢啜飲。呷茶入口,茶湯在口中迴旋,頓感口鼻生香。毛峰的鮮淳爽口,仙芝的清和與香甜,雲霧的香馨醇厚,龍井的香郁味甘。讀書如品茶。一本新書到手,猶如品茶一樣,亦分三步閱讀。一是瀏覽,了解書的內容提要、目錄、序言(跋),看看是否適合自己閱讀;二是粗讀,從頭到尾速讀一遍,對全書有一個大致了解;第三步是精讀,精讀必用筆來讀,一章一章,一段一段,讀到精彩之處劃個記號,揣摩文中要義外,動筆摘抄警句妙語或做點讀書筆記,汲取精華,指導言行。
品茶要有一個好心境。靜夜獨坐,捧茶入定。清苦的茶葉幽香四溢,從一小片茶葉中可品出山月風景與大自然的精神,清除煩惱憂慮,心靈復歸寧靜。讀書與品茶一樣,同樣需要好的環境和心情,處於喧囂或煩悶中,難品茶中真味,難悟書中要旨。只有無瑣碎事擾心,無嘈雜之聲亂耳。靜心地品茶、讀書,沉醉其中。好書往往動人心扉。縷縷微妙感覺從心中輕輕滑過,靈感頓悟,妙趣橫生,不經意中是真切的觸動,忘記了眼前的世界,心中盈動的書中主人公的情緒和精神,流動著一個個高尚的影子。讀畢合卷,如夢初醒,那感受卻是酣暢淋漓,一如一杯清茶,疲憊盡消、舒服爽快。
茶可使人守時、心靜、戒躁。讀書伴茶正當其妙,書中情,茶中味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如月夜靜思、雨天遐想,雅中見俗、俗中見雅,文中之情、文外之意,盡在茶香之中。好書如同好茶,細品慢啜方能得其滋味;好茶如同好書,不求濃、不求釅、去蕪、去雜,更要去「虛」、去「空」,而求靜、求淡、求真。
茶與書,自不待言,是不同的兩個事物,而品茶與讀書好像也是各有千秋的。但是仔細想想,二者也是有著相通之處:
泡上一杯清茶,攤開一本好書,我們一起來細細地,慢慢,靜靜地體會一下品茶與讀書的樂趣:
茶文化妙在雅俗共賞,而書更是面向芸芸終生,兩者陽春白雪,且平分秋色。雅俗二者,缺一實為遺憾。書與茶,如同兩個不同的人,有著各自的個性,但是卻有著共同的任務:為人生添一份清凈,為生活增一份色彩。
茶香如書香,茶香似書意:
好茶妙在其「香」,紅茶香在其苦,烏龍香在其澀,花茶香在其甜,綠茶香在其爽,……。百香各異,香味入口,則百味瞭然於心!
茶香在其味,正如書香在其意,不同的書有不同的味道,正如茶香一樣,悲劇品其苦,喜劇其甜,散文品起來則清新自然,撒文品起來則犀利刺激,……。於是就有了培根先生的名論:歷史使人明智,詩詞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使人善辯,凡有所學者,皆有性格。種類繁多的茶,給了人不同的感受,正如不同的書給人不同的意義,茶不同,香味不同,而書不同,則有不同的意義。而好書則更是百味皆有涵蓋,其中的人間百味,世間百態更是需要每個人的深刻體味,方可讀懂書的本身,讀懂作者。讀懂複雜而豐富的人生。
去掉任何功利因素,讀書是一種樂趣,品茶是一種情趣。淘書、借書、抄書、評書、藏書,此為書趣。溫壺、燙杯、泡茶、翻杯、敬茶,此為茶趣;書讀多了,方能識別書的好壞,品茶多了亦能品出茶的優劣。愛書的人容易成書痴,愛茶的人容易醉茶,不過,茶之醉有別於酒之醉,而為山之醉、梅竹之醉、月白風清之醉,正如對聯所云:「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
常人往往分不清茶葉的優劣,認為都是苦的嘛,有什麼不同?殊不知,好茶,苦之餘是香、是甜,飲之口舌留馨,餘韻無窮;劣茶,苦之餘是澀、是膩,一腔苦水,不堪回味。在沒有飲用之前,誰又知道同樣搓得勻勻稱稱纖纖秀秀的茶葉,會有如此天壤之別的風味差異呢?
非但茶葉,書亦如此。外表看去,同樣裝幀精美、典雅誘人而且價格不菲,但有時憑感覺買回家,翻開一看,始知上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書的內容不堪一讀。
茶之好,在形、在色、在味。如果仔細認真辨識,還是能夠憑感官判定;書之好,秀在內,秀在文中的思想,秀在字裡行間跳躍的智慧,可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至於它的封皮如何、價格如何、是否流行,這些基本上不能體現書的真正價值。
書的真正價值靠品。一品文字、二品義理、三品精神。品書的過程是一個洗滌靈魂的過程。猶如泡茶,首先必須心平氣和拋卻浮在面上的灰垢,然後把茶葉充分浸潤。待到茶氣騰騰,細啜慢飲,邊飲邊思,方能滿口茶香,領略其中意蘊。假如一目十行囫圇吞棗,那隻能稱為翻書,不解其中風情,更識不出書中趣味了。
有時一本好書放在書店裡、書桌上,很久少人問津。像小仲馬、像卡夫卡……他們活著的時候,像裝在普通容器里的名貴茶葉,因容器的簡陋顯得普通,妙處鮮為人知。但等到他們離世了,容器被打破,露出茶葉的馨香,就成了「精品」。
不同的茶有不一樣的風味,不同的書有不一般的意趣。讀冰心,清純淡綠,鮮如清明嫩尖;讀魯迅,濃如雲南普洱,釅烈過癮;讀梁實秋,老練淡定,似陳年烏龍;讀余秋雨,渾身芳香,如碧螺初春……
常飲茶,利於明目清心;常讀書,宜於品味人生。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杯茶、一本書,初泡時,苦澀陌生;再泡時,濃釅親切;再者香醇可口,再者清雅宜人……總要等到百轉千回曆盡坎坷,總要等到舉重若輕淡泊寧靜,方能嘗盡酸甜苦辣、品出榮辱真假。
茶要細細地品,而書則講究靜靜地讀:
品茶是有程序的,一觀其色,二聞其香,三品其味。來不得半點馬虎,特別是當今的日本茶道,禮節最為繁複,而且不可有錯,茶要輕飲慢啜,細細品味,細細思量,此為毛尖,彼為龍井,此為雨前,彼為雨後。·······。且茶和酒尚大不同,茶是尚小和少的,「一杯為品,二杯已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驢了」。
回觀讀書,則更要講究細細,靜靜,慢慢地讀,讀書要靜心,切忌浮;,讀書要專心,切忌分心;讀書要用心,切忌浮光掠影。慢慢咀嚼每個字,細細體會每句話,深入地理解,方能體會讀書的樂趣。而所謂的一目十行甚至二十行,最是不可取,誠然,這種高速的讀書,其求知若渴的精神值得嘉賞,卻不知不覺地陷入了品茶中的「飲驢」了,或者用個雅稱,暫且稱之為「饑渴讀者」。因為讀書重精,不在多,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即使讀遍天下書,又有何意,況且人生有盡,書海無崖!
一杯清茶入口,清爽透徹,其淡雅恬靜令人釋懷,而一本好書讀完,更是淋漓酣暢,其深邃刻骨令人難以忘卻,茶與書融合,是中國的文化眾透著清新自然,記得史仲文先生曾經說過:中國文學充滿茶香風格,茶文化雖不是中國文化最突出的代表,但是茶文化反映出來的茶精神,卻是與中國文化的個性相契相合。是的,也難怪文人喜歡對茶的種種津津樂道,對與茶道更是樂此不疲,於是也就有了陸羽留下的那本享有盛名的《茶經》。
茶品到深處,流出文化的氣息。書讀到深處,便也給人一種淋漓透徹的感覺,正所謂茶書一體,二者本是共同源於華夏文明,承襲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傳承了並繼續發展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其深度與廣度,對於我等凡人,是難以說得清楚的,但也是我們一直追求的。
品茶講究審茶、觀茶、品茶三道程序。審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審看茶葉,內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綠茶、紅茶、花茶、青茶(烏龍茶)、 黃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種類來。更講究的還可以分出「明前」、「 雨前」、「龍井」、「雀舌」等。
讀書與喝茶有相同的經歷,也有類似的感覺。不喜歡讀書是因為沒有碰上好書,能抓你心的書。一本書的封面只是一件衣服,或者是說一張臉,但內容十分重要,它才是精髓和靈魂。
讀書如品茶,它讓我們在其中恣意放浪品讀出人生真諦,猶如品茶般的美妙盡在讀書中的領悟,所以我愛讀書。讓我們泡上一杯清茶,攤開一本好書,暫時拋開世間的一切煩惱俗事,細細品茶,靜靜讀書…………。
我偏愛飲茶,又愛書如命,讀書時必有好茶相伴,飲茶是親近自然,讀書是徹悟人生。
讀一本啟心益智的書,能如飲醒醐,漸漸成熟的心靈似乎與書中的智者心靈相互感應,漸漸地抹去了浮躁,淡化了功利,頤養了靈性。讀幾本好書,悟點個中的哲理,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會處亂不驚,坦然處之。
什麼東西都可以今日佔有,明天失去,惟有從書里發出的思想,卻永久盤踞在你的腦海里,不作轉篷之客。這些思想,有的可以引起爭辯;有的又使人感到妥貼;有的可以興起思潮、有的又可以平靜如鏡。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讀書之時,人世間風情盡收眼底,實乃人生一大享受。
飲茶之道,先品後飲,即一觀二聞三喝。觀茶湯茶葉茶花,看花之玲瓏,湯之剔透,葉之「雲捲雲舒」;聞茶之香氣繚繞,待沁人心脾之後再輕輕地呷,細細地玩味。無怪乎周作人說:「我的所謂喝茶,卻是在喝清茶,在賞鑒其色與香與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片片綠葉,蕩漾水中,香氣襲人,清幽神正,不求一飲而盡,但求口口芳香。
我感謝茶。在我寒冷的時候,茶會溫暖著我;在我酷熱的時候,茶會清涼著我;在我興奮的時候,茶會鎮靜著我;在我孤獨的時候,茶會陪伴著我;在我沮喪的時候,茶會激勵著我。不經過足夠時間的浸泡,就滋潤不出醇厚的茶香,就如人生,沒有經歷過歲月的磨練,人就體味不到真正的成功。
飲茶品出茶香,讀書悟出書香,二者「物異理同」,都在於得到真諦。正如《菜根譚》所云:「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知彈有弦琴,不知彈無弦琴,以跡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書佳處?」可見品茶與讀書,貴在一個「神」字,怡養心性之妙方也。
推薦閱讀:
※結構思考力讀書筆記(一)
※女人讀書和不讀書,過得是不一樣的人生
※讀書百問No.7:諾貝爾文學獎「虧欠」了哪些作家
※我喜愛的讀書名言警句 .
※讀書摘抄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