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太極拳技擊成才難?

為何太極拳技擊成才難? ——太極拳大斷層原因探索

羅紅元 古岱娟 鍾詩煌(博士)

太極拳是中國諸多拳術中最優秀的拳種之一。其功成之時的精湛無比的技擊功夫,索為武術界和武術愛好者所推崇。其近乎神奇的內勁運用,更是時常成為武術文藝作品的落墨重點。然而,技擊性太極拳術難學,入門易成才難,也是一直為武術界所認同的事實。陳式太極拳家陳鑫所說「太極者,剛柔並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其為功也多,故其成也難」,就是對太極拳難學的一個概括。而俗語所說的「十年寒窗九年拳,九年太極不出門」則是生動地點出了學太極拳術的漫漫路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太極拳這門拳藝的特點,但難學難掌握的東西,卻不意味著成才難,太極拳發展的歷史中,出現了不少人們耳熟能詳的優秀拳師,陳長興、楊露禪、武禹襄、楊澄甫、陳發科等。但至現代,科學發達了,知識豐富了,學太極拳的人文化程度應比前輩人要高,但為何成大功者卻反而比以前少呢?究竟是什麼因素阻滯了太極拳藝向精深發展呢?有什麼障礙導致了成才少,成才難呢?這些都市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下面試從太極拳術的一些基本特點和歷史因素,武術界的一些常見現象,社會因素幾方面作步探討。

一、拳理深奧近玄虛

太極拳流派甚多,由陳式派生出楊式、武式、孫式、吳式,可謂枝繁葉茂.然究本溯源,太極拳始於何人何時何地,何以要命名為太極拳,卻是撲朔迷離,莫衷一是.即使認同目前比較多數的說法,即太極拳起源於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為陳氏九世陳王廷所創,也仍留下諸多疑團.其中與太極拳拳理和研習關係至為密切的疑問是,誰為此拳命名為太極,以及為什麼要命名為太極,正如陳式太極拳理論家陳鑫所說,古人確定拳名是要「立其名以定為成憲」,也就是說,要成為此一拳種的拳理和技法準則。但此「古人」到底是誰?卻難以考證。史料所載的陳王廷創造了一種在陳家溝代代相傳的拳種,依據的是陳王廷的《遺詞》中的詞句,即「悶來時造拳」及「《黃庭》一卷隨身伴」。(《黃庭經》是道家有關導引,吐納的專著)。但沒有任何資料顯示他將之命名為太極拳。甚至在陳王廷的拳術著作《拳經總歌》中也根本沒有與太極二字有關連的字句或相關含義存在。令人費解的是,時隔幾代,一直至陳氏十二世時的清朝乾隆期間,才由一個與陳氏拳術毫無師承關係的山西人寫出一篇後人世代奉為經典的專著《太極拳論》。從該文看,王宗岳有很深的太極拳造詣。但他從何處學得太極拳術,又從何處沿用太極拳的名字而寫出專論,卻無線索可循。而從有關王宗岳的史料,也不中以明明證他是第一個創造太極拳這一名稱的武術家,而據武術史家考證(顧留馨著《太極拳術》,中國圖書刊行社,1985年6月),一宗岳的《太極拳論》在山西流傳的時期,卻無史料顯示在陳氏家族中流傳,而陳氏後裔從何時起採用「太極拳」這一名稱,也成了一個不解之謎。

如此一來,確定拳名起源以便找出「立其名以定為成憲」的緣由便成為不可能了。唯一可能做的便是從後人對拳名的釋義來嘗試獲得一些認識。若從字義上解,「太」和「極」均為至高無上的意思,故將太極拳理解成最高級拳術應該是一種直截了當的說法,但太極拳理論家們卻不是這樣簡單地詮釋太極拳的含義。請看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一開頭:「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陳鑫對此的進一步解釋為:太極者,生於無極也,陰陽由微至才,循環無端,即其生生之機也。打拳上場手足雖未運動,而端然恭正這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寓於腹之內。此時壹志凝神,專主於敬,而陰陽開合,消息盈虛時未形耳,時無可名,亦名之為太極,又說,「拳名太極,實無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也,一絲不假強為,強為者皆非太極自然之理,不得名為太極拳」。顯然,這幾段文字是兩位太極拳理論家/前輩對太極拳本質的揭示。應該說,對於熟諳太極拳術,懂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或對易學有所研究的人,這些解釋應該是能夠理解的。但對於一般的太極拳或愛好武術的習練者,上述的解釋便過於深奧了。且不說裡面所涉及的易學理論陰陽學說天人合一的帶有濃厚玄學色彩的概念,光要理解諸如「無極」「消息盈虛」「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由微至者」等術語的字面意義,恐怕亦要花一番功夫。而不懂這些層次甚高的拳理,便不能做到「一絲不假強為」,也就不能真正體味到太極拳之真諦,不能「名之為太極拳」了。於是,任何想從史料和前輩太極拳家的著作和理論來給太極拳下一個相對清晰定義的嘗試,最終不得不受制於玄學術語,即本身的不確定性而不了了之,也即如陳鑫之說:「時無可名,亦名之為太極」。

二、關於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的疑問

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是太極拳史上最早最全面論述太極拳的專著。此後不管哪一流派的太極拳,無不將之拳這經典,作為拳理技法的最高準則。《太極拳論》通篇不過幾百字,卻論及拳名含義理解技法具體身法,甚至針砭時弊,抨擊習拳偏病,可謂言簡意賅,面面俱到,且文字簡潔對稱工整,不失為太極拳史上最珍貴的著作。

但由於文字過於簡約,含義深奧處往往一筆帶過,使得一般初學者和文化素養不深者,難以理解其真正含義。而較有太極拳拳術造詣者,也因理解的不同,對拳論的註解也大相迥異,增加後學者的困難。舉例說,拳論中論及太極拳練習的進程時,用的是「由著熟而漸司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很顯然,練拳經過「著熟」「懂勁」和「神明」三個階段,但這三個階段的定義是什麼卻頗費解。第三階段的「神明」更是無從解釋,或許可以理解為功夫進入化境,隨心所欲,即所謂「欲剛則剛,欲柔則柔,剛柔無跡可尋」的境界吧。關於「懂勁」涉及的內容也甚多,但文中無進一步解釋,至於「著熟」,這「著」字,無疑指的是招式練至能見招拆招,招式運用很熟。但招式卻不知指的是太極拳套路的招式,還是推手中的八種基本技法,即擠按,肘靠。若是套路之招式,到底是幾多套路里的招式,何種套路的招式,是否就是陳式太極拳的傳統套路?我們無意去鑽牛角尖,但含義過於廣泛,使授者和習練者均有無所適從之感。另一處時常引起混淆的是有關「雙重」的概念。王宗岳第一次在《太極拳論》中提出「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本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末悟耳」。何為雙重,即使是對太極拳頗有造詣的,也都各執其詞,莫衷一是,有的說雙足皆實(馬步)為雙重,有的說前手前足皆實為雙重,有的說上肢下肢皆實為雙重等等。對「雙重」的含義還末弄明白,拳論接下去說的「欲避此病,需知陰陽」更是把人帶入一個籠統的空間去。諸如此類的例子,從《太極拳論》中還可舉出很多,因而,拳論註解上的混淆也就不難理解了。

值得一提的是,顧留馨先生在他的《太極拳術》一書中,對《太極拳論》有一新的見解。即是說,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是一篇關於太極拳推手身法技法的專論。從這一角度去理解,果然通篇邏輯分明,連貫合理,一氣呵成。比起許多人將其逐句割裂開來,當作太極拳理法而又不能自圓其說的註解方式,這種提法應該說是準確理解《太極拳論》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三、太極拳流傳過程的障礙探討

從有記載的史料看,太極拳的流傳有一個共同點,便是自立門派,秘不外傳。這幾乎是包括陳氏太極在內各派太極拳的傳授模式。

據陳小旺著《世傳陳式太極拳》一書中指出,陳氏太極拳自陳王廷創造之後,便在陳氏家族中歷代傳習。而歷代家族的優秀拳師,從事的是保鏢這一行業。眾所周知,只有武藝高強的拳師,才可勝任保鏢這一危險性高、收入豐厚的職業,要保住陳氏家族保鏢的地位,陳氏拳術在歷史上不傳外姓人的做法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陳小旺說,陳氏太極拳在楊露禪之前很少為外人所知。而楊福魁(露禪)在陳家溝學習拳藝的史實,也從側面證實了這一點。楊露禪學得陳式太極後,在北京授拳,並創立楊式太極拳,使太極拳迅速流傳開來。但據汪永泉《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指出,楊式太極拳公開傳授的是養生拳架,技擊拳術只傳自家子弟和部分門徒。

武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禹襄本身沉浸於拳藝的研習,但史載他從不傳授於人,據顧留馨著《太極拳術》一本所載,武禹襄及李亦畲皆永年世族,皆以儒生自居,不輕以拳技授人,所著拳論,言簡意賅,精要處非口授身演不能窮其精妙。所幸傳人郝為真之子郝月如因家道中落,導致要以授拳為業,才致武式太極拳有機會傳開。

其實,太極拳術本身是一高深的內家拳術,是意念、內氣、內勁外部肢體全面修鍊的藝術。每個人文化修養、身體條件、理解領悟的程度、角度各不相同,在習練過程身體同內部的變化,感覺因人而異,功力深淺只能由有相當造詣的人從外部動作的顯示推斷出來,或從是競技中體現出來。真正的水平是一種非常個人的體驗。也就是說,用語言可能還不能清楚描述真正的功夫狀態,若加以保密,加以神秘色彩,更加使後學難以掌握。近代陳式太極拳師陳民科對此便深有體會,他說:「不保守,還教不會,學不會,為什麼要保守呢?」(見洪均生《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書)可惜,像陳民科這樣襟懷的拳師在歷史上不太多見,這無疑也是導致太極技擊術出人才少的原因之一。

四、由「九年太極不出門」所引起的思索

民間有一名俗話「十年寒窗九年拳,九年太極不出門」,說的是讀書和習武,均需潛心一志,且假以時日,才望有點小成就。而「九年太極不出門」一句,更顯出了理解法密的太極拳術,即使專心致志練個九年,尚且不能拿出去見人。其難學之處,為歷代武術界所認同。太極拳為何九年尚不能成為技擊好手,是一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前面討論過,王宗岳把太極拳術的進步過程劃為「著熟、懂勁、神明」三個大概的階段,但各階段需多長時間無從考究。陳小旺在他的《世傳陳式太極拳〉一書中,詳細地將太極拳習練分成初級至高級的五個階段,即陳式太極拳術的五層功夫。第一層功夫是「一陰九陽根頭棍」,此層功夫剛多柔少,陰陽不平衡,是初入門的水平,完成第一層功夫至少需一年的刻苦練習。第二層功夫是「二陰八陽是散手」,即此過程練了套路、推手,粗通太極拳技身法,但發人和化力仍十分勉強,有明顯丟偏和頂抗現象。此層功夫需四年時間才能完成。從第二層功夫到第三層功夫,又需終日勤練不輟,輔以器械練習,如是者二年左右時間,可達成「三陰七陽猶覺硬」的境界。然後,再加三年苦練,可達「四陰六陽類好手」的水平。此時化勁自如,能不丟不頂,處處意在人先,動作小,發勁乾脆,落點准,威力大。從第四層功夫進入「陰陽不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需要多少時間,卻無人能夠明確指出,大概是因人而異吧。由此可見,要練成技擊性太極拳,少說也得十來年時間。對於太極拳這一理精法1284619103密的拳種,畢一生之精力去習練研究也不為太多,但在講求效率的社會,是否值得探索一套科學化的訓練體系,我們的因素存在呢?在目前技擊人才如此匱乏的情況下,除了太極拳本身難學之外,是否有社會的價值取向因素存在呢?比如說,要一個立志練成技地擊性的太極拳高手,社會、政府、武術界與相關部門是否有一些相應的獎賞來作為一種動力呢?成為一個太極拳國手所帶來的是哪一級的榮譽呢?成為一個太極拳國手所帶來的是哪一級的榮淮呢/恐怕很少人會思索這個問題,但要發展技擊性的太極拳,它又是無可避免要正視的問題。日本被保留髮展而成為國粹,相撲手儘管要經過近乎畸型的訓練,且最終體型也變得不像平常人,但應徵成為相撲手為榮,對在國家比賽中奪魁者,更是當成英雄膜拜,而且終身經濟也收入令人羨慕。這種地位,是包括太極拳在內的其他武術運動無法比擬的。試問,一項技藝若無合理的社會價值,又何能吸引有志者為之奮鬥呢?沒有人才的參與,這個項目(或說這項事業)又哪能突顯輝煌呢?

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陣雲高、狼煙夜舉! 朱顏青藍,擁雕戈西戌,笑儒冠、自來多誤。 功名夢斷,都泛扁舟吳楚。漫悲歌、傷懷弔古。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嘆流年又成虛度! 天下豪傑無出其右,人生百年唯武得新。----「精武英雄」


推薦閱讀:

追蹤「中國最有成就最有影響的小說家」王安憶的成才之路
輕鬆一下從八字看成才
NO.1 「凡人」成才的唯一途徑
孝道:安身立命之本,修業成才之根
欲成才——必知齊桓公?

TAG:太極拳 | 太極 | 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