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如何治癒「現代病」 13

儒家文化如何治癒「現代病」——獨家對話北京大學教授龔鵬程

無圖說12本報首席記者 顧學文「國學熱」持續多年。與此同時,傳統儒學也遭遇質疑:時代不同、社會形態不同,儒學對今天的人與社會還有多大用處?況且這股熱潮中還出現了滿天飛的「儒者」,不免令人覺得這像是又一場眾聲喧嘩卻不甚了了的跟風。日前,在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國學高端論壇上,學者龔鵬程接受了《解放周末》的獨家專訪。這位當代儒者從人們對儒學的誤解入手,講述了現代化境遇下儒學所擔當的文化角色。誤解與爭論,皆因我們讀書不夠,存在著文化上的斷層解放周末:近年來,以儒學為主的國學日益被重視,但同時質疑聲不斷:儒學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到底還有什麼用?龔鵬程:儒學到底有用還是沒用,這個疑問由來已久。儒家說通經致用、經世濟民,但長期以來,儒學恰因實用性太強而備受質疑。自十七、十八世紀以來,《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在西方已有流傳,但在西方哲學傳統的映照下,西方人往往覺得儒家意趣不高,孔子不過是個愛講道德格言的世故老人,缺乏抽象性、概念性的思辨表達。當時國內研究哲學的人,多半受過西方哲學訓練,同樣覺得儒家跟現實社會的關係太過緊密,甚至給儒家貼上了實用主義的標籤。解放周末:有趣的是,先秦時期儒學卻因太理想化而被當政者冷落,徒有表面的風光。龔鵬程:據《史記》記載,孟子被時人批評為「迂遠不近事情」。孔子幾句感嘆的話也常被拿來證明他只是個道德理想主義者,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時人眼中,孔子只是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可以嚮往的理想,在現實世界中卻難以實踐。清朝初年,更有很多人批評宋明理學家是「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嘲諷理學家對社會衰亂、國家危機提不出具體的措施,只會危難時刻一死了之。當時很多學者強調「實學」,即學問要有實際社會功能;到了乾嘉時期,又盛行「樸學」,講究知識的考證。這兩種潮流,一個主張落實於社會現實,一個主張落實於知識,針對的都是儒學的不實用。解放周末: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凸顯儒學在歷史上曾經的尷尬。龔鵬程:若論實用性,儒家遠不如墨家。墨子《非樂篇》認為,儒家強調的禮樂文化都是不實在、沒必要的。比如我們買桌子,重要的是能負載物品,而不是造型、色彩、雕刻等。若論理想性,儒家又不如道家,莊子的眼中只有天,大鵬鳥飛起來了,往下看,地上都是蹦躂的小麻雀。如果把諸子百家排成「光譜」,墨家、道家在光譜的兩端,儒家則「叩其兩端而得其中」。這既是儒家的基本「性格」,也是其備受詬病的根源。解放周末:今天,有人認為產生於小農經濟社會的孔子思想,豈能對應於現在的社會現實,儒學已經過時了。龔鵬程:這個說法看起來鋒利,實則可笑。如果這個說法講得通,那麼所有一切古代的思想、外國的思想,我們都不需要了解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那都是希臘城邦社會的產物,我們今天何必再讀?還有洛克、笛卡兒、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等等,都不要讀了。這個說法不止否定了儒學,更否定了所有過去的、異族的文化。思想會跨越原生地域、原生社會,傳播到另一個地區,綿延到另一個時代,這在思想史上最常見不過了。解放周末:在您看來,人們對於儒學的誤解與爭論究竟是因何而不止?龔鵬程:許多誤解與爭論,皆因我們讀書不夠,存在著文化上的斷層。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補上儒學這堂課,正確了解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人們讀懂了數據,卻讀不懂彼此解放周末:既有這麼多的誤解與質疑,何以近十年來國學又突然變得炙手可熱?龔鵬程:轉變是從二十世紀60年代以後開始的,西方人首先調整了看待歷史與現在的方式。過去他們是反中世紀的,黑暗的中世紀和理性的現代是對立的,強調要「走出中世紀」。但慢慢大家發現,很多現代的東西,包括科學創造,如牛頓三大定律,並不是為了破除宗教迷信而出現的,相反,牛頓堅定地信仰上帝,一心想尋找上帝創造宇宙的規則,這才發現了三大定律。你看,現代和傳統之間,不是斷裂的、逆反的、革命的,而是有著複雜的連續性。東方學者在此基礎上又往前跨了一步,他們發現傳統不但是「現代之所以為現代」的依據,而且,若把傳統因素髮揮好了,可以讓現代更為健全。比如亞洲經濟在二戰之後的崛起,他們就認為是得益於儒家,儒家文化圈跟亞洲新經濟圈是重合的。解放周末:這至少在經濟層面上回答了儒家在今天有沒有用的問題。從批判到熱捧,變化的背後折射出怎樣的社會心態?龔鵬程:變的不是儒家,而是社會需求。百年近代史,中國受盡屈辱,儒家成了當時社會的泄憤對象。現在的社會需求又不同了。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已有數百年,中國走現代化道路也有百年了,社會在取得科技、經濟進步的同時,弊端也越來越明顯,現代人是越來越不快樂了。解放周末:人們常常用「現代病」一詞來比喻現代社會存在的弊端,在您看來,「現代病」有哪些「病症」?龔鵬程:一是人心的憂苦。沮喪、壓力、疏離、空虛、無意義、不快樂,瀰漫在現代人心頭。一些名牌大學裡,每年都有人跳樓,青少年自殺率越來越高。大家都很忙,停不下來,卻又似乎找不到成就感。想想,蘇東坡、歐陽修他們好像沒我們忙,一被貶官,路上就得走好幾個月,可他們做了多少事?寫出了多少精彩作品?而我們是科技的奴隸,若是一天忘帶手機,就會心慌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有問題,今天,人們讀懂了數據,卻讀不懂彼此。二是慾望的侵逼。經濟社會的邏輯是鼓動慾望,刺激消費,然後擴大生產,再鼓動消費。人生本來就有一些基本的欲求,比如要工作、吃飯、買房、娶老婆等。但現代人在這些基本欲求之外,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奢望:有了自行車,想要汽車;開始有個小房子就樂了,慢慢又想要大房子……這些慾望逼得你不斷奔跑。三是道德的憂思。轉型期的社會,政令、法規還不健全,一些人就鑽空子,出現了很多貪腐現象。人們眼見這些現象,個人又無力改變,心便會更加憂苦。四是環境的破壞。環顧四周,少了青山綠水,而霧霾時見。用仁愛替代弱肉強食的原則,是儒家對現代人際關係的重要關照解放周末:精神越來越迷茫,心靈越來越脆弱,這些現代之痛讓人們轉向儒學尋求慰藉與支撐?龔鵬程:整個近現代思想,是在人跟神決裂的過程中形成的。人類不斷宣稱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創造出任何東西,包括克隆羊、克隆人,創造新的物種。但技術上的進步並不能給人們帶來心靈上的完全滿足,反而擠壓了人們的生存空間,使得人心浮躁,信仰缺失。儒學可以對這種人天破裂的關係起調節、改善作用。「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人文是彼此結合的。人可以「參贊化育」,即參與天地的造化,但不要打倒天、取代天、戡天役物,而是在順天地、四時中長養萬物,故能與天地同春。孟子講「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就是教我們不要濫墾、濫伐、濫捕,節制欲求,留給自然修復的時間。解放周末:更重要又更難修復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儒學又是如何指導人們面對自我、面對人際關係的呢?龔鵬程:儒家特彆強調自律,教人要不斷自省、不斷學習。《論語》開篇就是孔子勸學,接著曾子又講「吾日三省吾身」。讀《論語》,你可以發現一個《聖經》、佛經里都沒有的現象:佛祖會說自己錯了嗎?上帝會說自己錯了嗎?都不會,但孔子會。孔子說,我錯了,謝謝你告訴我。「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只要改過就好,但前提還是承認君子會犯錯。再如孟子,他講浩然之氣,雖千萬人阻擋我也不怕,可他第一步仍然是自省,反省察識後發現自己是對的,才會「雖千萬人吾往矣」;如果發現自己不對,那就要知過並立刻改正。這種自律與自反,在全世界的思想譜系中都是非常特別的。解放周末:儒家強調的「誠」,首先不是要求別人的,而是要求自己的。而現代社會中一些戾氣產生的思想根源,正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利為尺度。龔鵬程:儒家講良知、正心、誠意,對自我的要求嚴於別人對他的要求。誠意正心,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解放周末:很多人會講,現實世界中不少人都昧著良心做事,儒家是在空談。良知的自我發現,真有那麼難嗎?龔鵬程:不僅不難,還非常簡單。你注意看,任何一個人在背後說別人壞話前,他的表情一定先猥瑣起來,往往會壓低聲音、低頭遮臉,對不對?因為他內心知道,自己的行為是見不得人的,不然為什麼不理直氣壯、神色坦然地說那些傷人的話呢?儒家講究「慎獨」,你一個人的時候,面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儒家一切以自己為主,不是他力型的,而是靠自力形成克己修身的力量。這點對探討現代人的自處之道特別有幫助。解放周末:克己復禮是一種敬,而現代人缺乏的恰是這種敬:對天地的敬,對良知的敬,對他人的敬。人與人相處,信奉的是叢林法則。龔鵬程:弱肉強食是人類世界的原則嗎?它是動物界的原則呀!人的世界應該「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儒家的「人禽之辨」,辨的就是這個。顧炎武曾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指政權垮了,「亡天下」則是人相食。人剝削人、人欺負人、人吃人,這樣的社會叫「亡天下」,就是沒有了文化,回到了禽獸世界。儒家強調的仁是什麼?就是人跟人之間有關懷、有同情,「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這樣才能互相幫助,人和人之間才能合作。用仁愛替代弱肉強食的原則,是儒家對現代人際關係的重要關照。國學是中國獨有的,是中國文化的標誌解放周末:用儒學治癒「現代病」,首先需要儒學有干預社會現實的立足點。龔鵬程:這便是剛才說到的禮,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出生、成年、結婚、老死,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形態下,每個生命都會經歷的生命禮儀。儒家成年有成年禮,曰冠禮,結婚有婚禮,死亡有葬禮,祭祀有祭禮,用這些禮對待生命中的各個重要階段,讓人在每個階段過得莊嚴而有意義。現在的青年沒有什麼成年禮; 婚禮常常變成大吃大喝,而少了神聖感。對於缺乏價值導向的現代人來說,復活這些禮儀,可以幫助、提醒我們去理解生命的意義。再如一年有24個節氣,隨著節氣的陰陽變轉,儒家有很多禮儀,規定怎麼過端午、過重陽,這些禮儀後來變成了民俗,成為傳統文化中很具體的一部分。這些禮俗,可以幫助人去體會自然,感受生命在自然中的流動。禮表面看起來是個形式,內在表達的是人與人之間互相的敬重,以及人對天地、對萬物的敬重。這樣的文化不會造出「無所畏懼」的人,什麼樣無底線的事都敢做。解放周末:儒家文化在個人層面提倡君子風範,那麼,在社會層面的整齊風俗、在國家層面的治國理政等方面,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龔鵬程:儒家在社會組織方面亦有可觀之處。周漢儒家就強調化民成俗;宋明以後,儒家更著力於把儒學化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化」的具體途徑有幾種。一是在民間廣設書院。書院跟學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學校是「科舉利祿之學」,是把人培訓了去參加考試的,那麼幾冊教材,翻來覆去地背誦、做習題,等考上了,讀的東西也就無用了。書院是一種民間的教育體系,教的是做人的道理,通過個人的學習,讓社會變成一個人文禮樂的社會。學校是圈養式的,而書院是開放的,附近的百姓都可以來參加書院的講會,書院和書院之間也有互動,套用現代的概念,這就叫「學習型社會」。二是孝親和養老。儒家在家庭和鄉黨、社區之間推行孝親與養老,提倡孝道,這在歷史上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成果。三是建立禮治社會。在中國歷史上,政府的管轄單位最低只到縣一級,官吏遠沒有現在這麼多,龐大的民間社會,往往靠宗族、行會,還有民間的禮儀,自行管理與運作。具體管理法則,可見諸宗族的族譜、族規,行業的規約,以及鄉黨的鄉約。鄉約最有趣,半月一期,久則一月一期,大家聚到一個約所,讀聖人的書籍與教訓,互相勸善。清朝都市間還由此發展出各種善堂。解放周末:如今,辦書院、修族譜也慢慢有所恢復,近來更十分重視鄉賢文化的重建。龔鵬程:鄉賢參與地方公共事務,乃宋明理學家提倡過的老辦法。近代梁漱溟的鄉村自治,即衍其緒。而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我們必須對怎樣使現代社會變得更完善有所思考,並儘力提供一些參考答案。答案不一定都在傳統里,僅僅回歸傳統是不夠的。但是中國傳統文化跟現代是非常重要的對照。對現代社會進行批判式地了解,並尋找出路,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資源。解放周末:但也有人擔心,過多的回望會讓我們背上歷史的包袱,他們認為,近百年來歐美國家的科技之所以遙遙領先於我們,便是因為他們拋開了歷史,輕裝上路。龔鵬程:當我們說歐美科技發達的時候,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縱觀科學史,現代科學是從古代發展而來的,比如現代物理學是由牛頓力學、量子力學發展而來的。第二,要正確理解科學的涵義。科學不僅僅是一種技術,還蘊含了精神與思想。例如,亞里士多德既是物理學家,又是哲學家。正如任何學科的最高境界是哲學一樣,科學實際上也包含了哲學與文化的東西。我們現在用拿來主義的觀點看問題,只看到了、拿來了西方的技術,卻沒有看到西方科學是一種從古代思想延續發展而來的文化。我們學來了技術,卻沒有學來科學的思想。解放周末:您怎麼定義現代化境遇下以儒學為主的傳統文化所擔當的角色?龔鵬程:一是標誌文化身份、文化認同。就是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國人可以用它來說明自己是誰。二是發揮批判功能。傳統文化不同於現代文化之處,或許正是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相對於二元對立、人天破裂、宰制自然的形而上學,儒學所講的天人合一、陰陽相濟,不就是當代西方批判現代的生態自然主義者想要發展的思想嗎?相對於現代社會張揚工具理性,而道德理性、價值理性不足,儒學所強調的倫理精神,不是恰可醫此頑疾嗎?現在我們認識到,批判並超越現代文明,其資源就在國學中。國學是中國獨有的,是中國文化的標誌。世界各國正走向同質化,中國要凸顯自己,要在世界上確立自己的地位,文化是重要標誌。從這點上說,國學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推薦閱讀:

癌症不是一定要治癒
清新治癒系家居場景賞析
肺癌治癒系2 lung ca科普系列三十六

TAG:文化 | 儒家 | 現代 | 治癒 | 儒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