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文始祖炎帝

  --------------------------------------------    炎帝陵:炎帝,號神農氏,為神農氏族,始生地在烈山,以姜水為活動中心,天台山、常羊山、蒙峪溝、九龍泉、清姜河、炎帝陵、炎帝祠構成了一條完整的炎帝神農氏從出生、死後安葬的炎帝文化鏈條

  姓:伊耆,後改姓姜  氏:神農氏  名:石年  誕辰:農曆四月二十六日  出生地:烈山(今湖北省隨州市境內)  生母:任姒(名女登,有嬌氏之女,有熊氏少典之正妃)

  炎帝故里:炎帝(Yandi;Yan Emperor)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於姜水(今陝西省寶雞市境內),但後又遷徙到湖北、湖南、山西等地,故全國有五處炎帝故里(the hometown of Yan Emperor )。陝西寶雞、湖北隨州、湖南炎陵縣以及會同縣、山西高平均被視為炎帝故里。  炎帝陵:炎帝,號神農氏,為神農氏族,始生地在烈山,以姜水為活動中心,天台山、常羊山、蒙峪溝、九龍泉、清姜河、炎帝陵、炎帝祠構成了一條完整的炎帝神農氏從出生、死後安葬的炎帝文化鏈條。《國語》中記載,大約在5000年前西秦大地上活動著一支母系氏族部落--有蚶氏,後產生雙胞族炎帝和黃帝,黃帝部落生活在渭河下游,後遷移至中原地區。炎帝部落生活在寶雞一帶,以經營農業著名。目前在寶雞已發現關桃園遺址(8000多年前)、北首嶺遺址(7100多年前)、姜城堡遺址等古文化遺址40多處。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反映了炎帝部落繁衍生息,發展狀大的過程。 炎帝部落以寶雞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擴展,向西發展到中原大地,此處土地平坦肥沃,氣候濕潤,原始農業得到長遠的發展。部落開始定居,開始建都陳,再遷往魯。建都曲阜,後來炎帝部落與南方的蚩尤發生戰爭,求助於黃帝部落在涿鹿大敗蚩尤。以後炎黃兩部落聯盟形成了華夏民族的主體。後來,炎帝部落一部分南遷,足跡兩湖。一部分仍留於黃河流域融合於其他氏族部落之中,仍奉炎帝為祖。現在湖南的酃縣也有炎帝陵,湖北的隨州也稱為神龍故里,但以寶雞的炎帝陵為最早。寶雞是炎帝的發祥地。炎帝生於寶雞天台山的蒙峪溝,長於姜水,是農業之神,醫藥之聖,因以火德王,故名炎帝,號神農氏。《白虎通義》中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一世、二世炎帝均生活於陝西寶雞姜水之岸,八世炎帝生活於湖南株洲炎陵縣、另有湖北隨州炎帝陵、山西高平炎帝陵等多處炎帝陵。  寶雞為炎帝發祥地證據確鑿。  有關炎帝生平的傳說與歷史遺迹關於炎帝的發祥地及其活動區域,有陝西、湖北、湖南、山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等說法。其中,就發祥地而言:影響較大的有陝西寶雞說、湖南九嶷山說、湖北隨州說,還有一說,即炎帝生於「黔中」,即今湖南沅陵西,包括今會同。在炎帝發祥地的研究上,我們可以做「恰似滿天星斗」的解釋就炎帝發祥地而言,「寶雞說」證據確鑿,論證充分,應該說是很難推翻的。  但我們也應充分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陝西寶雞的炎帝,是以粟作農業為主,因此他是北方粟作農業的代表和北方農業文明的奠基人,可稱為「北方炎帝」。由於炎帝時代沒有文字,更談不上史籍記載了。於是,中國各地農耕文明的奠基人。只有北方的炎帝依據傳說而名垂千古,南方由於開化相對晚於北方,加之各種原因,其奠基人也就名不見經傳。但該人肯定存在,因為湖南發現了早於炎帝數千年距今1.2萬年的人工栽培的稻穀,那麼南方的農耕文明肯定有自己的首領(此人或可稱為「南方炎帝」)。說到這裡,人們自然要問:「南方炎帝」發祥地在哪裡?根據史籍記載和2009年5月一些專家在湖南會同的考察,可以初步斷定,湖南民俗學者陽國勝提出的「炎帝故里會同說」是有一定根據的,湖南會同就是「南方炎帝」發祥地。《晉書》卷92《文苑傳·伏滔》說炎帝生於「黔中之地」,炎帝又號「連山氏」。為炎帝出生地提供了史籍上的證據。再根據陽國勝提供的《「炎帝故里會同新說」證據材料》,參以2009年5月一些專家在湖南會同的實地考察,「炎帝故里會同說」的證據則更充分了。會同境內也有常羊山,它既是炎帝的出生地,也是炎帝的居住地,更是炎帝嘗百草、獲嘉穀之地。炎帝所嘗「斷腸草」,據陽國勝說,該草「據《本草綱目》記載即"鉤物",鉤物只適宜生長在長江以南部分地區。」陽國勝還根據自己對古籍和古地名的研究和考證,認為連山就是今會同的連山;炎帝所出生的華陽之常羊山,其「華陽」指巴蜀地區(會同在其地望內),「常羊山」則指會同連山境內的常羊山。與連山一山之隔的馬鞍鄉境內有「神農山」「神農廟」。相傳炎帝發明了「茶飲」,連山至今還完整地保存一個「茶亭庵」(遺迹在北方炎帝故里似未見到,會同保存的「茶亭庵」正好說明了「南方炎帝」的特色)。炎帝「日中為市」的傳說廣為流傳,會同連山地區稱「日中為市」為「趕連山」。如此等等,這些都為炎帝研究打開了一條新思路。  炎帝與黃帝是華夏族(漢族)的始祖  寶雞炎帝祠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陝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後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炎,名石年。母為有嬌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正妃。生炎帝。長於姜水,故有『姜』姓之稱。  神農氏和炎帝到底什麼關係?兩者是否為同一人呢?  關於炎帝和神農氏的關係問題,學術界長期以來形成了觀點截然相反的兩派:一派認為炎帝就是神農氏。這一派的觀點現在佔上風,算是主流派,比如湖南的炎帝陵紀念館就是把炎帝作為神農來祭祀的,所以紀念館內就有炎帝嘗百草的主題。而另一派則認為炎帝和神農是兩個系統的人,扯不上關係,因此不可能是同一人。  古代史書關於神農氏的世代記載是這樣的:神農氏統治經歷了七十個世代,(一說十七個世代)到黃帝部落崛起的時候才衰落下去了。這裡有一個問題前面忘了說明的需要說明一下,即神農氏以前包括神農氏的時代,像伏羲,女媧,神農這樣的稱呼乃是對於某個部落或者部落的若干代首領的統稱,而不是對唯一一個君主的稱呼。但是後世的學者們往往產生歧見,比如關於古蜀國的歷史記載中,很多人都認為蠶從和魚鳧是古蜀國的兩代君王,但是實際上蠶從和魚鳧乃是兩個分別長達數百年的古蜀國王朝,每個王朝都有十幾個世代。(《史記.五帝本紀》中也提到:黃帝崛起的時候,恰好「神農世衰」,黃帝炎帝塑像和畫像(19張)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請注意這個「世」字。)這就是為什麼伏曦,女媧,神農的統治往往高達數百年乃至數千年的原因。按照一世三十年計算,那麼神農氏統治的時期大約為兩千年(如果是十七個世代則大約是五百年)黃帝的時代,在距今大約五千年以前,以此上推兩千年,大約就可以推斷出神農氏統治開始於距今大約七千年以前。  炎帝:少典部落之子,其母是有蟜氏之女名叫安(女)登,炎帝因生於厲山(傳說是神龍的子孫,因為龍頭長得像羊頭),故以姜為姓,名石年,其初國伊繼國耆,合而稱之故又號曰:伊耆氏。古代原始社會人很少而禽獸很多,所以都吃禽獸肉,到炎帝烈山氏姜石年的時候人民很多而禽獸已經不足,野生素食能吃的也都吃了,但還是不能解決人民的飢餓,於是炎帝烈山氏姜石年根據天時、地利,製作了勞動工具,教導人民耕種田地,種植莊稼作物,徹底解決了人民的飢餓,百姓也得以更好的繁衍息。百姓贊炎帝烈山氏姜石年曰:「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謂之神農。」後世繼位的帝王稱之曰:炎帝神農氏「姜某某」,後世繼位為帝王者仍沿用炎帝神農氏番號。炎帝烈山氏姜石年取莽(奔水)氏之女曰聽詙,生子二:長帝臨魁、次桂。炎帝神農氏姜臨魁生帝承,炎帝神農氏姜承生帝明、仲賢、希文,炎帝神農氏姜明生帝宜,炎帝神農氏姜宜生帝來,炎帝神農氏姜來生帝裹,帝神農氏姜裹生節莖,節莖生克、戲,戲生炎帝神農氏姜榆罔。炎帝烈山氏傳至八帝至炎帝神農氏榆罔(炎帝神農氏榆罔為炎帝烈山氏第十世孫)。炎帝烈山氏姜石年為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生卒年份概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後。  榆罔:姜姓,故全稱曰炎帝神農氏姜榆罔。乃炎帝烈山氏姜石年十世孫,炎帝神農氏姜裹之曾孫,是繼炎帝烈山氏姜石年後的第八位帝王,與黃帝公孫軒轅同時代人。炎帝神農氏姜榆罔居於空桑,後諸侯相互侵伐,暴虐百姓,其中以蚩尤最為暴虐,炎帝神農氏姜榆罔勢力已經衰弱,沒有能力進行征伐,於是被迫居於涿鹿,諸侯公孫軒轅實懋聖德,平定了天下暴亂,所以諸侯都歸順了他,所以公孫軒轅代替了炎帝神農氏姜榆罔而治理天下為天子。炎帝神農氏姜榆罔在位五十五年,降封於洛,恥於受封,遂遷於瀟湘茶鄉之尾 (故崩葬於瀟湘茶鄉之尾,當地民眾仍以帝王之禮厚葬了他,今湖南炎陵的炎帝陵。故陝西寶雞有炎帝陵,我經過歷史古籍及文脈推斷贊同後此為第一代炎帝烈山氏(神農氏)姜石年的陵墓。山西高平有炎帝陵,河南商丘有炎帝陵,湖北隨州有炎帝陵,當為另六位炎帝神農氏某三位帝王的陵墓。炎帝神農氏姜榆罔之七世孫伯夷在堯帝身邊擔任四岳官職,即天下四方諸侯統領。在舜帝身邊擔任秩宗官職,典朕三禮。輔佐大禹帝平水土功勞甚大。為堯舜禹身邊的股肱重臣,故稱之為呂侯,呂即「脊樑」也。封地為呂國,為中華呂氏始祖。  繼伏羲以後,神農氏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說人物。除了發明農耕技術外,還發明了醫術,制定了曆法,開創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等。因為他發明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可是他又稱炎帝、赤帝、烈(厲)山氏,則又成了與黃帝相爭天下的首領。長期以來,對於神農氏是否即炎帝這個問題,一直懸而難決。  《白虎通義·號》說,神農氏能夠根據天時之宜,分地之利,創作了來招等農具,教民耕作,使人民獲得很大的好處,故號神農。《世本·帝系篇》則首把炎帝和神農氏扯在一起稱「炎帝神農氏」,謂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漢高誘注《淮南子·時則訓》,提到赤帝時又把赤帝與神農氏合起來,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左傳》、《國語》和《禮記》曾提到烈山氏能夠播植百穀百蔬。東漢鄭玄注《禮記》和三國韋昭注《國語》,都說烈山氏為炎帝。《水經注》卷三十二又把烈山氏和神農氏相併,說謬水西南經過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一個洞穴,相傳是神農氏的誕生處,所以《禮記》稱神農氏為烈山氏。而有關烈(厲、列)山氏稱號的緣起,又有二說。《路史》認為,烈山原字當作列山或厲山,因神農氏「肇跡」於列山,故以列山、厲山為氏。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則認為炎帝為人神,放火燒山很猛烈,故為烈山氏。  《史記·五帝本紀》則隱喻炎帝與神農氏並非一人,說黃帝時,神農氏的時代已經衰落,諸侯之間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神農氏不能征討,於是黃帝「修德振兵」,討伐危害最大的炎帝和蚩尤,把他倆伐滅後威望大振,於是代神農氏而有天下。神農氏不事征伐,這與《庄於·盜跖》說神農氏「無有相害之心」、《商君書·畫策》說神農「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相符合,怎麼會變成炎帝這樣「侵伐諸侯,暴虐百姓」的人呢?英勇善戰的黃帝,竟然要與他「三戰,然後得其志」。此外,《史記·封禪書》分列炎帝和神農氏為二人,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也主張炎帝、神農氏為二人。  《帝王世紀》曰:「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喬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及神農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寶……生黃帝於壽丘」很明顯,少典、有喬都應為古國名或部落名。  又司馬貞作《三皇本紀》,「神農納奔水氏之水曰聽妃詙。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所以跟黃帝大戰的那個炎帝不是我們引為聖人的那個炎帝,而應為榆罔。  又有人說「神農氏統治經歷了七十個世代(一說十七個世代),到黃帝部落崛起的時候才衰落下去了。」這個說法應該是出自《屍子》。《屍子》:「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豈每世賢哉?」這裡要說明一下,按《三皇本紀》「女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是一個部落,它的首位領袖不是「炎黃」中的炎帝。《屍子》中說的七十世應該是整個神農氏共傳了七十世,跟《三皇本紀》不一樣。  問題結論  由於上古時的記載缺乏詳盡的文獻記錄和考古資料,所以炎帝與神農氏是否為同一人,目前還沒定論。
推薦閱讀:

有哪些兒時的動畫片現在回想起來很恐怖?
中國十大人文景區排行榜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象嚴重嗎?
中國人到底被李白的什麼精神所吸引?為什麼?
當代散曲家高履成先生的一篇宏著

TAG:人文 | 華人 | 中華 | 炎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