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史海鉤沉】從俾斯麥到阿登納

德意志的異志 從俾斯麥到阿登納

興登堡授命希特勒組織政府

鐵血宰相俾斯麥

直到19世紀中葉,德國還是一個由幾十個邦國組成的鬆散邦聯。186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1815-1898)為首相。俾斯麥走馬上任僅一周,就在議會發表了著名的「鐵血演說」:

「普魯士在德意志的地位將不取決於它的自由主義,而取決於它的力量。……承擔確保德意志安全的軍備,這必須由所有德意志人來承擔。當今的重大問題已不能通過演說和多數通過的決議來解決,……而只能靠鐵和血」。

於是,這位「鐵血宰相」就踢開議會,大力擴軍備戰,發動一連串的戰爭來掃除統一的障礙。他大耍外交手腕,利用矛盾,各個擊破。主要目標是打敗奧地利和法國。1864年,他先聯合奧國打敗丹麥。隨後馬上穩住俄、法,聯合義大利擊敗奧國。打敗奧國後,俾斯麥擔心法國插手,沒有過分削弱奧國,而是很快與它締和。奧國退出德意志邦聯,不再干預德國事務。1867年,北部21邦和3個自由市組成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至此,只有南部4邦尚留在聯邦之外,主要是法皇拿破崙三世在其中作梗。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結果法軍一敗塗地,色當一戰,皇帝拿破崙三世、法國元帥及39名將軍連同10萬官兵都作了俘虜。

1871年一月,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巴黎郊外的凡爾賽宮舉行盛典,宣布自己為德國皇帝。這樣,分裂幾百年的德國終於在俾斯麥的「鐵血政策」下完成了統一。俾斯麥成了帝國的宰相,並被授予公爵的封號。

俾斯麥早就說過:「讓我們把德國扶上馬!它一定會策馬奔騰。」接下來,他的使命就是讓它狂奔起來。俾斯麥執政20年,對內擴張軍備,增加生產;對外擴展國土,在非洲大陸及太平洋方面擴充殖民地,德意志民族統一的大業,固然在他手內完成,而帝國的實力與基礎,亦在他的手中樹立起來,他可真算是德意志帝國之父。但軍國主義的思想,在德國也紮下了深根,禍害極其深遠。

「護國之神」興登堡

1914年,以德奧為一方,英法俄為另一方,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後,德國就陷於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俄國軍隊趁德軍主力集結在西線的機會攻入德國的東部。就在這緊要關頭,老將興登堡(1847-1934)被任命為陸軍元帥、東線集團軍司令官,受命扭轉危局。

興登堡1847年出生於普魯士一個軍官家庭,曾在普奧和普法戰爭中屢立戰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辭職閑居在家、67歲的興登堡重新走上戰場。興登堡到達前線後,根據德軍數量處於劣勢的情況,決定以小部分兵力迷惑、阻擊俄國第一集團軍,而將主力集中在坦嫩貝格(今波蘭東北部奧爾什丁西南40公里)全殲俄國第二集團軍,俄集團軍司令自殺身亡。隨後德軍乘勝進擊,又攻下第一集團軍司令部,不到三個星期,將俄軍趕出東普魯士,俄軍損失25萬人左右。1915年,東線德軍在司令官興登堡的指揮下,選擇俄國設防薄弱的地段和隆冬季節,發起進攻。這一年,俄軍傷亡、被俘170多萬人,丟掉大片土地。這是俄國在一戰中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大敗仗。由於興登堡在東普魯士戰役中所取得的勝利,被德國人譽為「護國之神」。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是德國戰敗,但軍國主義陰魂不散。1925年,興登堡被選為魏瑪共和國總統。就是他,1933年授命希特勒組織政府,使德國政權轉入法西斯納粹黨手中。

法西斯政權的滅亡

希特勒(1889-1945)上台後,大搞擴軍備戰,準備對外開戰。他在《我的奮鬥》一書中,鼓吹奪取「生存空間」,宣揚「新帝國必須再一次沿著古代條頓武士的道路向前進軍,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國人民取得每天的麵包。」當時德國大群小販處處叫賣一種明信片,上面印著弗里德里希大王、俾斯麥宰相(公爵)、興登堡元帥和希特勒的肖像。文字說明是「國王所征服的,由公爵建成,元帥保衛,士兵拯救和統一。」這裡,士兵是指希特勒,因為他一戰時期曾當過兵。這張明信片說明德國法西斯有其軍國主義的淵源。

1939年,希特勒悍然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把世界拖進災難的深淵。希特勒原意是要為德國開疆拓土,並使德國稱霸世界,但換來的卻是一片廢墟,炸彈碎片充盈境內,而且領土遭到佔領和分割。

阿登納致力於民族和解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的失敗和覆亡,讓這個曾經傲視全球的國家,在精神上掉入空前絕後的谷底,這對德國人來說,是個痛苦的覺悟。是阿登納帶領德國人又站立起來。

阿登納(1876-1967)曾擔任過科隆市長。納粹上台後,他幾次被捕入獄。戰後,阿登納重返政壇,73歲成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一任總理。從政治上重新給德國定位,讓德國再次在歐洲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他施政的一大目標。阿登納認為德國不能再因為屈從好戰的民族主義而招致滅頂之災,要實現歐洲真正的和平,就要實現歐洲聯合。他特別注意與法國修好,以期永久地消除德法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阿登納對戴高樂說:「歐洲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向它的人民保證,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為他們贏得一個安全可靠的未來。」他的睿智和頑強打動了戴高樂等一批領導人。1957年,歐洲共同體建立。1963年,阿登納和戴高樂共同簽署《德法友好條約》,兩國實現了真正的和解。

一個郵包炸彈

二戰中,德國法西斯屠殺了千千萬萬的猶太人,犯下了滔天罪行。聯邦總理阿登納1951年在議會講話中說:「德國人民絕大多數厭惡對猶太人犯下的罪行,他們沒有參與這一罪行……但無法名狀的罪行是以德國人民的名義犯下的,德國人民有責任從道義上和物質上做出賠償。」為此他宣布,聯邦共和國準備同以色列國和世界猶太人代表會商研究解決物質賠償的問題。

阿登納的講話引起了強烈反響。阿拉伯國家堅決反對,甚至連猶太人士有的也拒絕接受賠償,予以抵制。1952年3月27日下午,慕尼黑兩個學童在街頭玩耍,遇到一個陌生人,交給他們一隻郵包和3馬克「酬勞費」,請他們去火車站郵局代為投寄。兩個孩子手捧郵包不知如何寄法,就向附近電車站一位工作人員探問。這位工作人員看到郵包上寫著「波恩聯邦總理府阿登納博士收」,感到事有可疑,立即向警方作了報告。警方取來郵包拆開檢查,只見包中是厚厚一本用繩子捆紮的百科辭典。一名警官動手解開繩子,頓時發生強烈爆炸,警官當場斃命。四天後,巴黎多家報社收到從日內瓦寄出的署名「猶太游擊隊組織」的傳單,傳單上寫道:「3月27日,本組織同志在德國境內執行了第一號任務,將一本裝滿炸藥的書寄給劊子手人民的總理阿登納博士……德國人慘無人道地屠殺了600萬猶太人,現在他們同猶太民族代表舉行談判,企圖以此欺騙我們猶太人和全世界」,「我們要叫德國人知道,他們的罪行是不可能和永遠不可能得到饒恕的」,「賠償再多,也洗刷不掉他們的罪孽。猶太民族斷不容許德國回到各國人民大家庭中來……」

阻力雖然很大,但阿登納沒有動搖。他堅持認為,出於道義原因,對深受納粹政權種族迫害之苦的猶太人做出賠償是理所當然的。他邀請慕尼黑兩學童和他們的母親來波恩聯邦總理府做客,感謝他們,並向兩學童贈送金錶留念。他還指示警方停止懸賞緝拿肇事兇手,表示對案件不加追究。

另一方面,阿登納親自出面代表聯邦德國同以色列國及世界猶太人組織代表談判,經過努力,於當年9月10日在鄰國盧森堡簽訂了「盧森堡協定」。同年,經聯邦議院批准,作為第一批付款賠償30億馬克給以色列,賠償5億馬克給以色列以外的猶太人。這一做法提高了聯邦德國在世界上的聲譽。賠償金額本身巨大自不待言,當時西德還處於恢復階段,並未預料到以後會出現「經濟奇蹟」,能下決心付出這樣一筆賠款,尤其難能可貴,由此表現出德國人正視歷史,勇於承擔責任的態度和精神。

外國媒體評論說,阿登納在把「一個為眾人憎恨的大兵和納粹國家引回到受人尊敬的地位」,並「在西方國家最高理事會上取得一個席位」方面邁出了第一步。

推薦閱讀:

俾斯麥
俾斯麥號戰列艦(德國)

TAG:俾斯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