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 職場的稱呼(禮儀漫談)
馬保奉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3月31日 第03 版)
職場泛指人們從事職業或工作的地方。職場人際關係錯綜複雜,職權分明,等級觀念重,在意稱呼,在意對其地位、權威、榮譽的尊重。因此,正式的職場稱呼,一定少不了他們的職務、職銜、職稱、學銜、教銜等;不具備職或銜者,也要把他們的職業、行業反映出來。需要提醒的是,在國外,特別是西方,人們不習慣把職務同個人姓名連在一起。
直稱職銜
稱呼職銜,俗話叫官稱。直稱職銜,不加任何修飾詞,尊重、簡便,如部長、主任、處長、師長、將軍、校長、院士、教授、博士、董事長、總經理等。有職有銜時,寧可稱職務。直稱多用於面對面口頭稱呼,如下級對上級、客人對比較熟悉的主人。
姓加職銜
在職務前加姓,形式上是第三人稱,而用於第二人稱,強調特定個體,賦予更多親切、尊敬,例如:「張院長」、「趙秘書」等,多見於口頭,較之直稱,略顯鄭重。至於對某些職務的簡稱,如「張局」、「李處」、「王總」等,現下頗為流行。有些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輕飄、隨意,我倒認為,在非正式場合,這種簡稱亦無不可,既有尊敬之意,又顯得輕鬆親密。可是,當有些姓氏與職務連在一起時,簡稱容易引起誤會,如稱胡編輯為「胡編」,欒導演為「欒導」,應儘力避免。
姓名加職務
把姓名和職務都說出來,如「張建國副省長」、「李明濤總工程師」等,這屬於很正式的口頭和書面稱呼。如果再加上所屬部門,其正式程度會顯得更高。這種稱呼多見於正式文件和對外交往。
副職
稱呼中避低就高,是我們中國人的客套禮俗。除了中央領導人,從省部級開始,對一些副職負責人,口頭上常常將「副」字去掉。這似乎成了官場的潛規則,如果實打實稱呼副職,反而會被認為是不懂禮貌、不守規矩。當然,正職者在場時,「副」字不可省掉。另外,在對外交往中,省「副」字也不妥,人家會覺得我們虛偽,不實事求是。
職業稱呼
職場中沒有或不強調職務、職銜時,通常可以其從事的行業、職業相稱,如「解放軍同志」、「張律師」、「趙會計」、「王護士」、「司機師傅」、「服務員」等。
同志
職場中,我們曾長期使用「同志」稱呼。現在,隨著社會發展,稱呼語言越來越豐富,同志一詞有些被冷落了。儘管如此,有些場合還是少不了這個稱呼,單獨使用或在職務後加上同志二字,仍讓人感到親切,如「主席同志」、「秘書同志」、「司機同志」、「服務員同志」等。《禮記》說:「同窗為朋,同志為友」,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同志」都包涵著誠信、團結、友愛、互助等道德規範和精神要素。我們應珍惜這個稱呼。
先生
「先生」是社會上對長輩、有地位、有知識人的尊稱,職場里,例如大學、科研機構、公司企業,也能經常聽到,而在黨政機關里,這個稱呼主要用於那些德高望重、有貢獻的專家、教授身上。
姓名
職場中直稱姓名,或只稱姓,並在姓前加小、大、老,如「小李」、「大李」、「老李」,非常普遍,親切而自然。但是,有的姓發音特別,如苟,口頭稱姓時要小心,因為不論加上上述什麼字,聽起來都不順耳。有時,上級對下級,或同級之間的關係密切者,只稱名,而捨去姓,顯得更親密。而對有名望的老者,在姓後加「老」、「公」,如郭老、廖公,很尊重。
忌諱
省略稱呼,或以「喂」、「哎」等與不太熟悉的人打招呼,是沒教養的失禮行為。忌用綽號、諢號稱呼同事。職場中還應避免使用社會上那些低俗稱呼,如爺們兒、哥們兒等。不過,即使在很正規的機關里,現下社會上的一些俗稱,似乎也悄然傳來,如有的小集體里,大家相處融洽,年輕者出於親切、友愛,稱要好的同事「王姐」、「李哥」之類。我覺得,亦無不可,不應列為忌諱。不過,對姚姓女同事,稱「姚姐」,可不中聽。
中國人向來謙恭,對自己一般不使用尊稱,如自稱「某先生」、「某小姐」、「某處長」、「某教授」等。對己使用尊稱,是缺乏教養的表現。
(作者為外交部禮賓司原參贊)
推薦閱讀:
※不必藏起你的「美」?「職場女魔頭」
※職場英語:如何處理工作中那些不想做的事情
※職場中,聽取這3種建議你就完了
※準備離職,培訓費交不交
※職場樹立好形象八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