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起源、產生和發展

第二講 追溯淵源唐晉漢

陳言發展宋明清

──對聯的起源、產生和發展

對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藝術形式之一,屬於國粹。我們學習對聯,必須對其發展歷史有個粗略地了解。

(一)對聯的起源

對聯的起源,聯界尚無定論,也很難定論。究其原因,一是當代以前的中國文學史,從未涉及對聯文體;二是詩文、方誌、掌故等涉及對聯的資料少得可憐,零散孤立,不足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三是尚無聯史專家對楹聯發展史進行長期、深入、系統地研究,所持觀點多為一家之言。據此情況,我們不妨將各種主要觀點介紹出來,在尊重其立論的前提下,作出我們的判斷。

1、對聯起源於偶文。對偶的應用,是人類使用語言、文字的自然產物。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在樸素的對稱美學觀念的影響下,無意識地創造了對稱性的語言。文字產生以後,文人們將這些語言、思想記錄下來,就產生了對稱性的文句,即為偶文。

上古時期的《吳越春秋》中載有一首《彈歌》(傳為黃帝所作):

斷竹,續竹;

飛土,逐宍。

「宍」,古「肉」字。歌辭的意思是,割斷竹子,連接成弓,裝上泥土,飛射禽獸,獵取肉食。歌辭兩言一句,音節短促,節奏感很強,可能是制彈弓時所唱,也可能是用彈弓狩獵時所唱,非常古樸敦厚,反映了當時人類的生活。用現代漢語語法分析,四個短句都是動賓結構,詞性相當,雖然不是對聯,但其對偶的修辭法與現在的律聯是一致的。

偶文在先秦的詩文中更為頻繁地出現。如:《尚書》:「滿招損,謙受益。」《周易·乾文言》:「水流濕,火就燥。」屈原《離騷·湘君》:「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禮記》:「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易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些對偶句,都是自然運用,未加任何雕琢,為對聯的產生奠定了修辭基礎。

隨著時代的發展,偶文逐漸發展為民謠、諺語、對聯、駢文等形式,偶文是產生對聯的直接母體。

2、對聯起源於桃符。此說的根據是,《宋史·蜀世家》有如下記載:「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置寢門左右。末年,辛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梁章鉅在《楹聯叢話》卷一寫道:「嘗聞紀文達師言:楹帖始於桃符,蜀孟昶"餘慶』"長春』一聯最古。但宋以來,春帖子多用絕句,其必以對語,朱箋書之者,則不知始於何時也。按《蜀檮杌》云:蜀未歸宋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後蜀平,朝庭以呂餘慶知成都,而長春乃太祖誕節名也。此在當時為語讖,實後來楹帖之權輿。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孟昶為蜀國開國國君孟知祥第三子,在位三十年。他為太子時,曾自題策勛府桃符「天重餘慶,地接長春」,《洛中記異錄》則記為「天隆餘慶,聖祚長春」。這說明,此時的桃符已由畫像改為書寫文字,已形成春聯(門聯)的形式。另外,如將桃符上的四言句視為偶文,在沈約提出「四聲八病」說五百年後的當時,聲律是和諧的,但經孟昶改為五言句,兩句之第四字(余、長)均為平聲,按今律要求是失對的。這說明,由偶文向對聯轉化時,是存在矛盾的,或者說是不自然的,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衍化過程。

「楹聯始於桃符」這一論斷,由於出自清代大學者紀曉嵐之口,他的弟子梁章鉅又大力宣揚和肯定,使得這一論點盛行幾百年而不衰,時至今日,此論點仍處於統治地位。鄙人以為,此論點尚有可商榷之處:

對聯的本質特徵是對仗,它的起源應該是講求對偶的偶文,二者之間存在血脈關係,或者說存在遺傳基因。桃符是一個習俗的產物和載體。上古時代,過年驅鬼用的是大桃人,後來,嫌做桃人太麻煩,才改用桃木板,即桃符,在桃符上面畫上神像。從漢代起,又由畫像逐步變為書寫「祈福禳災」、「逢凶化吉」之語,進而改為寫對偶的詩句(即所謂絕句),或者對偶的聯語,即對聯。對聯與桃符的關係,不是繼承、遺傳關係,而是文字與載體的關係。因此,說對聯起源於桃符是概念的錯位與混亂。正像桃符上曾畫有神像或書有詩句,不能說美術、律詩起源於桃符一樣。

3、對聯起源於駢文、律詩。立論者和支持者多為學者名家或聯界權威。持相反觀點,認為對聯成全了駢文和律詩者,也有學者、教授。二者最關鍵的論據就是對聯、駢文、律詩產生的時間誰先誰後。按文學史論,駢體文產生於魏晉,律詩產生於南北朝,這沒有太多的疑問。關鍵是對聯產生於何時,在兩者之後?在兩者之前?還是在兩者中間?這個問題,今日沒有統一的答案。所以,誰是誰非不要輕易肯定和否定,留待歷史做結論吧!

(二)對聯的產生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對聯作為一種文體,其產生的過程也是漫長的。對聯產生的時間,也是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產生於五代。有論者認為,對偶修辭手法孕育了對聯,但是,對偶並不等於對聯。對偶轉變為對聯,必須具備外在的形式。而古老的一種民俗掛桃符,促成了對聯的「一朝分娩」。五代後蜀主孟昶的題桃符聯,就成了我國的第一副對聯。

有反駁者說,孟昶題桃符聯只是春聯,而春聯只是對聯的一種,不能把此聯稱為第一副對聯。因此,此說就改口說,「孟昶題桃符聯」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第一副春聯。

那麼,最早的對聯產生於何時呢?

2、產生於唐代。此說集聚了多位大家。有論者認為,賦、駢文、律詩的成熟和發展,特別是律詩的成熟,為對聯的產生鋪平了道路,即駢文、律詩成就了對聯;聯句、摘句、書壁、酒令等活動形式,也促成了對聯的產生。

唐太宗書聯: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駱賓王題西湖聯;

樓觀滄海日;

門對浙江潮。

題杭州靈隱寺聯;

鷲嶺幽苕嶢 ;

龍宮鎖寂寥。

又據《蔡寬夫詩話》記載:「唐人飲酒,必為令以佐歡。嘗有人舉令云:『馬援以馬革裹屍,死而後已。』答者乃云:『李耳指李樹為姓,生而知之。』」再如《全唐詩話·溫庭筠》記云:李義山謂曰:「近得一聯,句云:『遠比趙公、三十六年宰輔』,未得偶句。」溫曰:「何不雲『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書。』」

近幾年,發現了二十多副唐聯:

方東先生在《霞浦縣誌》和《福鼎縣誌》上發現了三副唐代的堂室對聯:

大丈夫不食唾餘,時把海濤清肺腑;

士君子豈依籬下,敢將台閣佔山巔。(林嵩題)

竹籬疏見浦;

茅屋漏通星。(陳蓬題)

石頭磊落高低結;

竹戶玲瓏左右開。(陳蓬題)

白啟寰先生髮現《江州義門陳氏家譜》載有唐僖宗題聯:

九重天上旌書貴;

千古人間義字香。

聞楚卿先生在編纂《中國對聯集成·湖北卷》中發現了十副唐聯:

李邕題太平公主南庄聯:

風流入座飄歌扇;

瀑水侵階濺舞衣。

李恆賜陳師孟聯:

麒麟閣上精神爽;

虎豹關前膽氣豪。

李白題蘄州三角山會龍池聯:

山高猛虎嘯;

潭靜老龍吟。

孟郊題京山京源山石刻聯:

岩枯石莖瘦;

水清魚影寒。

杜牧題漢陽渡口聯:

殘燈明市井;

曉月辨樓台。

李儇賜陳氏義門聯:

九重天上旌書貴;

千古人間義字香。

鄭谷題鍾祥莫愁湖水閣聯:

一片湖光比西子;

千秋樂府唱南朝。

慈應禪師題蘄州三角寺聯:

三角山前三角寺;

九龍橋上九龍庵。

李道宗題武昌靈泉寺聯:

深山窈窕,水流花發泄天機,未許野人問渡;

遠樹蒼涼,雲起鶴翔含妙理,惟偕騷客搜奇。

李洞題聯:

千岩競秀曠懷遠;

萬壑爭深法眼寬。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譚蟬雪發現了十二副唐聯,其中有:

(1)三陽始布;

四序初開。

(2)福延新日;

慶壽無疆。

(3)銅渾初慶墊;

玉津始調陽。

(4)寶雞能避惡;

瑞燕解呈祥。

(5)門神護衛;

厲鬼藏埋。

以上所列唐聯,有些雖然還存有疑問,但唐聯的存在已成不爭的事實,為對聯產生於唐代說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對聯產生於唐代說剛提出之時,曾遭到很多人的質疑,隨著唐聯的不斷發現,隨著楹聯大家對唐聯的肯定,質疑之聲逐漸被淹沒。此說大有占統治地位之勢。

3、產生於南北朝。據張志春先生所編纂的《古今作家名聯選》中所輯,南北朝時期南梁文學家劉孝綽,罷官後不出,自題其門曰:

閉門罷慶弔;

高卧謝公卿。

其三妹劉令嫻,接著續其門聯曰:

落花掃仍合;

聚蘭摘復生。

劉氏兄妹均為南梁文學家,將兩句詩作為聯語寫於大門兩側,當視為中國歷史上之首創。譚嗣同在《石菊影廬筆識》中稱其「自為聯語之權輿矣。」劉氏兄妹生活於公元四世紀末至五世紀初,比中唐早二百年。

給此論者增加的論據,是南北朝時已有對聯書籍刊行。據郭榮華先生說,2006年秋,他去北京琉璃廠中國書店,發現了趙含坤編著的《中國類書》,細查,所載聯書近150種,還有韻書40種,其中有魏晉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語對》、《語麗》、《法寶聯璧》三種,而且在類書的介紹中說,是「這類類書的開創之作。」如果此說不謬,梁代的三本類書是我國刊行最早的對聯書籍。對聯產生的時代,最遲在南北朝,似乎已有根據。

塗懷珵教授早在2003年發表了《試論「李道宗聯」》的論文,文中提出對聯體制從產生到成熟,要看作者們經過的四個階段的心理歷程:一是有意識地運用對仗句;二是自覺地把對仗原則由意義推廣到聲音方面;三是在聲律上進行革命性的變化——四聲二元化;四是提出了音步的設想。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沈約,歷仕宋、齊、梁三朝,是齊、梁文壇領袖,他提出的「四聲八病」說,很好地解決了對聯的對仗、聲韻等格律問題。塗教授肯定「從沈約之時起,對聯體制(聯律)已經產生並臻成熟。」根據塗教授的觀點,對聯的聯律在南北朝時產生、成熟,那麼,對聯的產生時間,還必須向前追溯。

4、產生於晉代。此論的根據,有西晉陸士龍和荀隱的對句。據《世說新語·排調》載:陸雲與荀隱素未相識,嘗會張華坐。張華曰「今日相遇可勿為常談。」雲因拱手曰:「雲間陸士龍。」荀隱曰:「日下荀鳴鶴。」陸雲,字士龍,吳郡人,十六舉賢良,文才與其兄陸機齊名。「雲間」,今華亭。荀隱,字鳴鶴,穎川人。「日下」指京都洛陽。此出句、對句皆工麗,地名對地名,人名對人名,是非常工穩的對句。《野客叢談》卷二十五將此聯稱之為「不期對而對」,雖承認是對聯,但屬偶然行為。其實,張華已有言在先:「今日相遇可勿為常談」,明明是二人有意對句,怎麼能說是「不期對而對」呢!

與陸、荀所處時代相當的王羲之(303—361年)在某大雄觀書有一對聯:

文章移造化;

大業起宏圖。

這說明,對聯已經應用於寺廟、社會了。

常江先生在晉人裴啟所撰的《裴啟語林》中發現了四副對聯:

(1)青羊將二羔;

兩豬共一槽。(劉寶與一嫗應對)

(2)天下殺英雄,卿復何為爾;

俊士填溝壑,餘波未及人。(潘岳與石崇應對)

(3)寧為蘭摧玉折;

不作蕭芳艾榮。(毛伯成)

(4)張屋下陳屍;

袁道上行殯。

以上四聯,又為晉代產生對聯提供了佐證。

5、產生於漢代。高寶慶先生在《楹聯書法學概論》第二章第二節《楹聯的產生》中寫道:在我看來,發現最早的中國楹聯書法就是東漢末年孔融的一副聯:

座上客常滿;

樽中酒不空。

《後漢書·孔融傳》記載:(融)及退閑職,賓客日盈其門,常嘆曰:「座上客恆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既而與(禰)衡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孔融(153—208),孔子二十世孫,字文舉,魯國人,漢末文學家,曾任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的聯語雖是「常嘆」,卻流露出自娛、自豪的心態。聯語的對仗工穩,具有對聯的特徵。孔融與禰衡的對句,禰衡稱孔融似孔仲尼,孔融則稱禰衡如顏回再世,皆為有意對句,也可稱為寬對。論者說對聯產生於漢代,是有一定根據的。

至此可以梳理一下。先秦產生了文字,出現了偶文、古詩文等。到了漢代,偶文發展為賦、對聯和五言古詩,三種形式共存。魏晉出現了駢文。南北朝興起律詩。唐代中期,律詩形成。關於偶文與對聯、賦、駢文、律詩的關係,大體上可見一斑,但尚須系統資料的佐證和歷史大家的論證。

6、在對聯產生於何時的問題上,出現了「駢文、律詩成全了對聯」和「正是對聯成全了駢文和律詩」的針鋒相對的問題。律詩成全對聯的觀點早已有之,持此觀點者人數眾多,而且不乏專家、學者、權威,中心論點是「最早的楹聯是仿照五七言律句創作的;後來出現了長短句相間的長聯,則是受四六駢體的影響。」2003年,出現了一位學術上的勇士——塗懷珵教授,他在湖北省楹聯界「羊年花朝聯會」上宣讀了《試論「李道宗聯」》的論文,提出了對聯體制從產生到成熟要經過四個階段的心理歷程。……論證的結果:正是對聯成全了駢文和律詩以及八股文。

此論一出,使聯界對楹聯發展歷史的爭論,推向了更高、更深的階段,國內報刊紛紛轉載,受到了海內外方家的高度重視,大多表示支持、認可和歡迎。被塗懷珵教授稱為「勇士」的戴本恆先生認為:「對聯的直接前身對偶成全了駢文和律詩;反過來,駢文和律詩又鑄就了對聯,雙方互相影響。」(見戴本恆著《對聯藝術探微》一書)戴先生的觀點,得到了塗教授的正面肯定。客觀地說,戴、塗的觀點是有差別的,用簡單化的比喻,塗教授認為對聯是駢文、律詩的母體,戴先生則認為對聯、駢文、律詩是姐妹,三者的共同母體是偶文。

(三)對聯的發展

對聯發展的階段劃分,聯界存有諸多分歧,難以統一。我個人認為,劃分為九個階段較為妥當:

1、孕育階段:先秦

先秦時期,先民創造了文字,偶文充分發展,為對聯的產生準備了基本的條件(見前文)。

2、產生階段:漢代

秦始皇統一了全國的文字,為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漢代,偶文充分發展,產生了對聯,形成對聯、賦、五古詩並存的局面(見上文)。

3、成長階段:魏晉

魏晉期間,文人之間交往,以接續作詩或聯句為雅興,對對子算是一種高雅的「清談」,這促使文人勤於對句。西晉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中明確地提倡音韻的協調,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重視,這為對聯聲律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對聯在此期間得以正常成長。(見上文)

4、成熟階段:南北朝至唐

南朝齊劉勰在《文心雕龍·麗辭》中,對語言對偶中涉及的詞義方面的言對、事對、正對、反對等,都做了理論上的解說和例述。南朝另一位文學家沈約提出的「四聲八病」說,很好地解決了對聯的對仗、聲韻等理論問題,這就為對聯走向成熟提供了理論支持。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對聯的格律逐漸形成,對聯作品的質量也得到提高和完善。上文所列唐聯,均已達到律聯的水平。(見上文)

5、推廣階段:宋元

宋元兩代,對聯的種類、應用範圍有了增加和擴大。

北宋時,春聯得到了推廣和普及,王安石的《元日》詩描寫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代出現了輓聯,如蘇頌挽韓康公聯:

三登慶曆三人第;

四入熙寧四輔中。

《金石詩話》載,宋初石延年自題聯云: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無恨月常圓

上聯摘自唐李賀《全銅仙人辭漢歌》,下聯為石延年撰對。

宋代有了書院聯,如朱熹題滄州精舍聯:

師師庶僚,居安宅而立正位;

濟濟多士,由義路而入禮門。

據谷向陽教授考證,我國第一副壽聯出自北宋。宋孫奕(約1190年左右)著《履齋示兒篇》載,黃耕叟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吳叔經作聯賀壽:

天邊將滿一輪月;

世上還鍾百歲人。

冠准(961—1023)曾為湛江湖光岩楞嚴寺題聯:

湖水茫茫,客到路從花外問;

岩山寂寞,儒歸門向月中敲。

李清照(1081——約1141),宋代著名女詞人。她傳世的一聯是嵌名聯:

露花倒影柳三變;

桂子飄香張九成。

「柳三變」即北宋詞人柳永;「張九成」即南宋理學家。「露花倒影」為柳永詞句,「桂子飄香」為宋虞儔詩句。

宋代,對聯與書法結合,更豐富了對聯的審美功能。高寶慶先生著《楹聯書法學概論》,載有蘇東坡在惠州醉題元妙觀聯:

斗酒縱觀廿一史;

爐香靜對十三經。

蘇氏的行草書,筆暢意足,是難得之妙品。

據郎瑛《七類詩稿》載,王安石有集謝貞、王籍詩句聯:「

風定花猶落;

鳥鳴山更幽。

王籍原詩為:「蟬躁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乃千古名句。王安石認為,上下兩句意思重複,有合掌之嫌,於是上句改用梁代謝貞句集成。此聯在聯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不僅開創了「集聯」的先河,而且成為楹聯對仗中力避合掌的典型。

南宋賈似道鎮淮陽時,上元張燈,有客題聯於燈門口,曰:

天下三分明月夜;

揚州十里小紅樓。

此聯的形式是燈聯,內容都是諷刺聯。唐詩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句,此聯諷刺賈似道是「無賴」。

元代趙孟頫題濟南趵突泉濼源堂聯:

雲霧潤蒸華不注;

波濤聲震大明湖。

元代和尚無住,居吳郡報恩寺,曾游雲南劍川石鍾寺,題有靜室聯:

盡底脫去胸中有;

逐一拈來何處無。

《古今滑稽聯話》載,元楊維楨與虞集至一妓家,見妓懸兩鏡梳頭,楊出句、虞對句:

兩鏡懸窗,一女梳頭三對面;

孤燈掛壁,二人作揖四躬身。

元代末年,紅巾軍起義時,東路軍將領毛貴的戰旗上一副對聯是: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

這裡,對聯已成為農民起義軍的戰鬥號令,也是聯史上第一副有戰鬥作用的對聯。

宋元兩代,對聯被廣泛應用,種類繁多,除以上舉例外,尚有行業聯、智巧聯、居室聯、書齋聯、自題聯等。

6、繁榮階段:明代

在文學史上,明代是話本小說最繁榮的時代。對聯,經過宋元兩代的推廣,到明代也進入了繁榮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皇帝提倡,大力普及。朱元璋作為明代的開國皇帝,為了歌頌太平盛世,穩定民心,大力提倡和普及對聯,而且身體力行,推動了全國的對聯大普及,在對聯發展史上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據清陳雲瞻《簪雲樓雜說》載:時太祖都金陵,於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親微行出觀,以為笑樂。偶見一家獨無之,詢知為閹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太祖為大書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投筆徑去。嗣太祖復出,不見懸掛,因問故,答云:「知是御書,高懸中堂,燃香祝聖,為獻歲之瑞。」太祖大喜,賚銀三十兩,俾遷業焉。

這個故事,說明朱元璋倡導對聯積極有方,使得書寫春聯蔚然成風,做到了對聯大普及,朱元璋也獲得了「對聯天子」的美譽。

(2)對聯的形式更加靈活自由。對聯的句式,打破四六言、五七言的模式,大膽創新,根據內容的要求,靈活運用長短句,而且出現了長聯。朱元璋是位至尊的撰聯高手,還是一位書法家,他在南京游秦淮河時,為「風月亭」題聯云:

佳水佳山佳月佳風,千秋佳地;

痴聲痴色痴情痴夢,幾輩痴人。

朱元璋喜歡與臣僚、文士聯句,與劉基有聯句云:

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

以上兩聯,句型靈活自由。

田汝城,嘉靖年進士,他曾為杭州煙霞嶺南高峰題聯:

兩腳不離大道,吃緊關頭,須要認清岔路;

一樓俯看群山,站高地步,自然趕上前人。

這是一副白話聯,白而不俗,成為一種新的風格。

徐渭所撰龍蛇之蟄堂聯,達44言,為明代以前最長者:

學者藏修,譬彼龍蛇之蜇,不可得而密邇,況可狎而嬉遊乎?深淺遠遁,無心奪寶探珠,特行滿功圓,自爾風雲際會;

凡人克已,當如大敵之臨,若是招之使來,便是養之成亂也。利斧快刀,拚命勤王斬將,看凱旋飲至,洒然天地清明。

(3)聯書刊行數量大增。據郭榮華先生掌握的資料,《中國類書》所載對聯書目近150種,其中明代有《新刊春窗聯偶巧對類編》、《對類》、《大備對類》、《注音對類》、《精選百家錦繡聯》等45種。從書目名稱可以看出,明代對聯的發展確實是繁榮的。

(4)對聯作家大量湧現。明朝從皇帝、臣僚到文學家、書畫家,湧現出許多楹聯家,如朱元璋、朱棣、海瑞、徐達、解縉、于謙、李東陽、祝允明、蔣燾、唐寅、李夢陽、徐渭、湯顯祖、董其昌、史可法等近三十名楹聯大家。

楊慎,號升庵,正德六年進士,官翰林學士,他為名勝撰聯頗多,如題瀘州北岩寺聯:

半空樓閣千山繞;

兩岸人家一水分。

張居正,號太岳,嘉靖二十六年進士,他的屬對故事很多。幼時,一次湖北巡撫顧璘出句考他:

鄒鳳學飛,萬里風雲從此始;

張居正遂答:

潛龍奮起,九天雷雨及時來。

對句展鴻鵠之志,顧璘大加讚賞,即解下腰間金帶相贈。

葉向高,福建福清人,曾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他為福州會館義園題聯:

滿眼蓬蒿遊子淚;

一盂麥飯故鄉情。

7、鼎盛階段:清代

對聯經發展、繁榮至清代,進入聯史上第一個鼎盛階段(還有第二個、第三個……),對聯成為有清一代格律文學的主流文體,使清聯得以與秦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相提並論,享譽文壇。主要表現是:

(1)空前普及。清代早中期幾代皇帝,許是受朱元璋父子的啟迪,大都垂情翰墨、詩文、書法、對聯,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對楹聯情有獨鍾。當時紫禁城內各宮門、殿堂、樓閣及皇帝游幸之地,幾乎掛滿了他們撰書的對聯。由於皇帝的愛好和提倡,帶動和影響了大批官僚、文人直至全國的百姓,使對聯真正普及到全國各個角落,對聯幾乎是無所不在了。

(2)品種完備。由於對聯的普及,促使各類對聯相繼出現。以文字多寡論,中長聯出現較多。以體裁論,除傳統的狀景、敘事、抒情聯外,譏諷聯、巧趣聯多有出現。以創作手法論,出現了更多的集聯、改聯、征聯。以應用範圍論,除傳統的名勝聯、衙署聯、喜慶聯、哀輓聯、題贈聯外,出現了更多的行業聯、歲時聯、故實聯和雜題聯。

(3)藝術純熟。對聯藝術的純熟,主要表現在長聯的創作中。

長聯搏采詩詞曲賦之精華,創造和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使長聯的容量大增,藝術手法多樣,成為文人表情達意最重要的文體,比其他文學形式有更大的優越性和表現力,也是文人展示才華最好的平台。最具代表性的名聯,是孫髯翁的《昆明大觀樓聯》和鍾耘舫的《擬題江津臨江樓聯》,可以說是聯海中的藝術珍品。特別是鍾耘舫的臨江樓聯,全聯1612字,一日之內一氣呵成,除出現45個不規則重字外,完全符合聯律,被譽為「天下第一長聯」,他把對聯的文學性、藝術性結合在一起,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他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飽含憂國憂民的熾熱情感,揭示了人間黑暗腐朽,呼喚「別世乾坤」。由於他的高超聯藝,已被聯界呼為「長聯聖手」、「聯聖」。除對聯之外,鍾耘舫尚工詩文、詞曲,有《振振堂》集(八卷)遺世。2007年9月,鍾耘舫及《振振堂》集研究課題,已被列入重慶市「十一·五」社科規劃重點項目,隨著研究的開展,鍾耘舫作品的文學、藝術和歷史價值將會展現出來,他本人在聯史上的地位,將得到確認和鞏固。(孫髯翁和鍾耘舫長聯見附一、附二)

(4)戰鬥性強。對聯的戰鬥性,突出表現在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和戊戌變法時期。此期間,對聯在思想性、藝術性和政治性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發揮了前所未有的戰鬥作用。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掀起了近代史上第一次革命高期。太平天國領袖以對聯為武器,打擊「清妖」,宣傳革命。天國的將士,不僅善戰,而且最尚聯句,把對聯當作革命的利器。在起義的籌備階段,後為起義軍後軍主帥的馮雲山,為貴縣起義聯絡站的理髮店題聯:

磨礪以須,天下頭顱皆可剃;

及鋒而試,世間妙手等閑看。

石達開看了以後,認為在氣勢上頭重腳輕,遂改為: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看老子手段如何。

字面上似乎是寫理髮,但實際是說起義的準備,氣勢浩然,洋溢著戰鬥豪情和必勝的信心。

1862年,太平軍在上海連克清軍,有人貼出對聯:

祝忠王千歲;

賀天國萬年。

太平軍青年將領李秀成,屢建奇功,封為忠王。他看到對聯後,將聯改為:

賀大家千歲;

祝天國萬年。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洪秀全撰天朝門聯:

先主本仁慈,恨茲污吏貪官,斷送六七王統緒;

藐躬實慚德,望爾謀臣戰將,重新十八省江山。

聯語表達了對貪官污吏的仇恨,抒發了重整祖國山河的決心。

太平軍在保衛武昌的戰鬥中,九位女英雄奮勇捐軀,葬於東湖之濱,稱九女墩。有題聯祀之:

彩袖舞千秋,嫦娥素有清輝魄;

撫弦歌九女,巾幗常賦義烈篇。

所引幾聯,均與革命緊密相連。

戊戌變法雖然是改良主義的政治運動,但它順應歷史的發展方向,是應該肯定的。這場運動的領導人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都是上層知識分子、楹聯大家,他們以對聯為響箭,揭露腐敗,寄託希望。

康有為面對日益深重的內憂外患,刻意變法,以圖強國。他有明志聯云:

時御天風跨鸞鳳;

或入碧海掣鯨魚。

贈李根源聯:

驊騮開道路;

鷹隼出風塵。

這表明了康有為開拓創新的決心。

變法失敗後,梁啟超逃亡日本,在贈日本友人的聯語中,表達出不忘祖國的思想感情:

攬方壺員嶠之奇,海氣百重,此聞自辟神仙府;

踵舜水梨洲而至,齊煙九點,終古無忘父母邦。

《南亭四話》載,民國初年,梁啟超應族人之約,為新會梁氏祠的題聯,表現了他的政治主張。聯云:

朔千年血統,以續相承,廢專制行共和,改革先從家族起;

入廿紀盤渦,競爭益列,以保種為愛國,救時還賴子孫賢。

梁啟超死後,有副輓聯這樣評價他:

新法樹先聲,若論世界眼光,高於康氏;

定評留後目,即此文章手筆,不讓蘇公。

譚嗣同有自題春聯云:

大陸龍方蜇;

中原鹿正肥。

聯中說,蛟龍正在大陸上蟄伏,就要起飛,中國正是英雄逐鹿的大好時刻,表達了作者正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施展抱負。

(5)聯書盈世。對聯書籍最遲刊行於南北朝,隋唐以降逐代增加,至明代已具相當規模。到清代,對聯書目已知有300多種,實際可能達到千種。其中,梁章鉅、梁恭臣父子著書的成就最為顯著,他們的《楹聯叢話》、《楹聯續話》、《楹聯三話》、《楹聯四話》、《楹聯剩話》、《巧對錄》、《巧對續錄》、《巧對補錄》等書的刊行,為對聯的鼎盛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6)聯家輩出。清代楹聯家的代表人物,谷向陽教授在《中國楹聯學概論》中列出了45位,這些是名符其實的「大家」,若算上「中家」、「小家」,當在兩三千人以上。鍾華一先生編輯的《清聯》一書,收入1300名聯家的名作一萬副,這還遠遠沒有收集齊全。這些楹聯家中,往往同時是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詩書聯畫皆精,許多大家的書聯墨跡留傳至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據高寶慶先生統計,全國現存對聯書法墨跡,清代約佔總量的90%,可見清代對聯發展的鼎盛程度。

8、彷徨階段:1911—1949年

此時期,同時承受兩種因素的制約,一方面,延續對聯的鼎盛之勢,對聯的革命性得以繼續發揮,在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共產黨誕生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對聯作為革命武器而存在;另一方面,在新文化運動中,對聯被作為舊體文學受到不可避免地衝擊,使對聯處於尷尬的彷徨地位,對聯的鼎盛之勢已不復存在。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1912年,孫中山到太原視察,游文瀛湖公園,書一聯:

莫嫌老圃秋容淡;

最愛黃花晚節香。

北宋詩人韓琦有詩「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孫中山改了四個字,表達了作者堅強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到底的精神。

宋教仁被刺後,黃興的輓聯直接地斥責罪魁禍首袁世凱:

前年殺吳祿貞,去年殺張振武,今年殺宋教仁;

你說是應桂馨,他說是洪述祖,我說是袁世凱。

1916年,蔡鍔率護國軍北上討伐袁世凱,駐兵四川敘永縣境雪山關,他和旅長朱玉階共題一聯:

是南來第一雄關,只有天在上頭,許壯士生還,將軍夜渡;

作西蜀千年屏障,會當秋登絕頂,看滇池月小,黔嶺雲低。

聯語充滿壯烈的戰鬥豪情和必勝的信心,氣魄宏大,風格豪放,對仗工穩。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於北京,宋慶齡挽夫聯云:

負改造宏謨,許世以身,有功於民,有功於國,斯人卓著千秋業;

綜平生偉績,大書其事,或布在方,或布在策,此後留傳萬古名。

全聯頌孫中山平生功業,無一字流露夫妻私情。

偉大的「五四」運動,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中國工人運動登上了政治舞台,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英勇卓絕的鬥爭。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大學生鄧中夏、黃日葵率隊沿北池子向天安門行進,舉著的大白布旗上寫有醒目的聯語:

賣國求榮,早知曹瞞遺種碑無字;

傾心媚外,不期章惇餘孽死有頭。

以曹操、章惇歷史上被人唾罵的奸臣作喻,揭露和痛斥曹汝林、章宗祥的賣國行徑。

全國各地形成討伐賣國賊的熱潮,上海跑馬廳懸聯云:

哪有心思看跑馬;

還應籌劃補亡羊。

6月3日以後,上海等地工人舉行全國規模的罷工,各地商人紛紛罷市,南京某市場掛聯:

北京學子,愛國熱誠,被捕含冤,無端無妄禍;

金陵商界,罷市齊心,要求公允,不釋不開門。

「五四」運動取得勝利後,又一種氣氛的對聯貼出來:

歡呼學生複課;

慶賀商店開門。

馬列主義傳入中國,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黨的創始人的對聯,將同他的革命業績一起,載入中國革命的史冊。

李大釗挽孫中山聯:

廣東是現代思潮匯注之區,自明季迄於今茲,漢種孑遺,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類皆孵育萌興於斯鄉;先生挺生其間,砥立於革命中流,啟後承先,滌新淘舊,揭民族大義,決將再造乾坤;四十餘年,殫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紅血紅旌,喚起自由獨立之精神,誠為人間留正氣。

中華為世界列強競爭所在,自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經濟浸凌,甚至共管陰謀,爭思奴隸牛馬爾家國;吾黨適丁此會,喪失我建國山斗,雲凄海咽,地黯山愁,問繼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億兆有眾,惟工與農,須本三民五權,群策群力,遵依犧牲奮鬥諸遺訓,厥成大業慰英靈。

輓聯除高度評價孫中山的革命精神、業績、意義以外,還表示決心繼承孫先生的遺志,「厥成大業慰英靈」,表現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激情和愛國主義精神。

何叔衡,湖南寧鄉人,1920年參加創立湖南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參加中共「一大」。1921年秋,他與毛澤東利用長沙船山學社創辦自修大學,宣傳革命,培養人才。他為自修大學撰聯:

匯人間群書博覽者,何其好也;

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樂乎。

毛澤東在湖南湘陰考察農民運動情況時,住在同窗劉能詩家中,毛澤東應邀為劉家寫了三副春聯,其一為:

過亂世新年,何分貴賤;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從下聯可以看出毛澤東的偉大抱負。

在抗日戰爭中,對聯是記錄這場卓絕鬥爭歷程、反映民族心聲、洋溢戰鬥豪情的文化精品。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佔領南京後,進行了四十多天的大屠殺,三十多萬同胞慘遭殺害。當時有一副對聯控訴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古城遇劫,民族受辱,卅萬同胞飲恨去;

婦女遭淫,房屋被焚,不盡江水挾淚來。

華僑領袖陳嘉庚,為抗戰積極籌集資金,他以對聯號召全民抗戰:

勿忘黃帝兒孫任人魚肉;

相率中原豪傑為國干城。

平型關大捷後,四川蓬溪縣鹽場大門上貼有一聯:

一鼓下平型,毛先生名齊諸葛;

全民同抗戰,蔣委座威重周郎。

表面上看,此聯把毛、蔣二人相提並論加以頌揚,實質上對毛是褒,對蔣是貶。周瑜在孫劉聯合抗曹時玩弄權術,並企圖消滅劉備而一統天下,結果命喪黃泉。此處喻蔣介石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上的反共立場。

抗日戰爭勝利後,成都市民高懸國旗,張掛對聯,其中一聯云:

天上麒麟原有種;

穴中螻蟻豈能逃。

聯語表達了對日本侵略者的藐視。

蔣介石玩弄反革命的兩手,有人作聯諷之:

真內戰,假和平,兩手欺人遮天下;

似民主,實獨裁,一心稱主霸國中。

愛國「七君子」之一的李公僕和詩人、學者聞一多,五日內先後被國民黨特務殺害,周恩來、鄧穎超同挽:

為民主,為和平,為大眾,成仁取義;

反獨裁,反內戰,反特務,雖死猶生。

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結束後,有人題聯云:

蔣匪喪師百萬,左右前後楚歌徹野;

我軍決勝千里,中外古今戰史揚名。

1949年4月30日,我軍百萬雄師勝利渡過長江,解放軍佔領了南京,推翻了蔣家王朝。有人詠南京渡江勝利:

大江東去,淘盡千古風流,從此三山留故事;

虎旅南征,雪得百年恥辱,迎來萬戶慶明時。

此時期近四十年,對聯的鼎盛之勢雖然得以延續,但聲勢越來越小,與清代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拉開了現代史的序幕,現代文學成為主體文學,新文化得以充分發展,適應時代的變化和進步,新文學代替舊文學,這是時代的要求和進步,它的積極作用是無可置疑的。文學的發展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這個趨勢是任何人也改變不了的,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傳統文學的詩詞、曲賦成為打擊的對象。對聯當時沒有看成是獨立文體,所以受打擊較小,仍然可以繼續使用,但因有格律特徵,很多情況下受到排擠、限制,因此,對聯從鼎盛的地位跌落下來,進入到排而不禁、存而不前的彷徨階段。

9、復興階段:建國以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國歷史進入到一個偉大的新時代,中國當代文學史從此開始。對聯的發展與時代同步,進入到復興階段。

建國初期,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成為國家的主人。破舊立新,

移風易俗,創造新生活,成為對聯創作的主旋律。請看此時的新春聯:

舊社會天昏地暗;

新中國月異日新。

翻身全靠共產黨;

幸福不忘毛主席。

春聯表達了對共產黨、毛主席的熱愛,對新中國的讚美。從第一聯還可看出,「國」字以平聲出現,擺脫了古四聲的束縛,這意味著新文化運動有了可喜的成果。再如:

分田分地,喜喜歡歡除舊歲;

有穿有吃,紅紅火火奔前程。

鞏固政權,開好人民代表大會;

加緊建設,掀起生產競富高潮。

聯語記錄了當時的社會活動和生產、生活狀況。對聯的語言平實直白,接近口語,體現了對聯的新特點。

1950年6月25日,美帝國主義打著聯合國的旗號,悍然發動了侵朝戰爭,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邊。在中朝面臨危急的嚴峻時刻,毛主席決定派出志願軍出國抗美援朝。反映這場戰爭的對聯應運而生:

抗美援朝,中華兒女多奇志;

改天換地,赤縣山河換新顏。

美帝瘋狂,上陣時君須努力;

朝鮮解放,凱旋日我好歡迎。

參軍要爭光,勿謂裙釵無健將;

軍容毋落後,須知中國有英雄。

以上諸聯的作者無考,極可能是援朝的將士或後方的家屬,直抒胸臆,不太講究聯律,但表達的情感是局外人無法企及的。

革命老人何香凝繪有《牡丹喜鵲圖》,周恩來總理欣然在其畫上題聯云:

鵲報援朝勝利;

花貽抗美英雄。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許多名勝古迹連同建築物上的對聯視為「四舊」,遭到嚴重破壞。

1976年1月8日,中國人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逝世,清明節前後,天安門廣場和全國許多城市爆發了以悼念周總理、筆伐「四人邦」為中心的「四五」運動,廣大青年學生和人民群眾以詩詞、對聯為武器,掀起了一場形式奇特的政治鬥爭狂飆,鬥爭矛頭真指萬惡的「四人邦」。

悼念周總理的對聯無計其數:

千秋青史,不忍魂去;

寸草春暉,難報恩來。

灰撒江河,看不盡波濤,涓滴都是人民淚;

志華日月,信無際光焰,浩氣長貫神州天。

為新中國百年大計,日夜操勞,憑雄才大略主持內政外交,剛柔相濟,崇高聲德滿天下;

跟毛主席萬里長征,繼續革命,以赤膽忠心創建豐功偉業,始終如一,燦爛光華照人間。

很多對聯將悼念周總理和討伐「四人邦」聯繫在一起:

悼總理繼承革命志;

舉紅旗橫掃害人蟲。

悼總理,獻紅心,敢驅虎豹;

祭先烈,灑熱血,勇打豺狼。

巨星損落,神州內外贊光明正大,痛悼英烈;

揮淚操戈,舉國上下恨陰謀詭計,怒斥妖魔。

對聯的復興表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1)建立組織,擴大隊伍。1984年11月,常江先生聯絡魏傳統、劉葉秋、馬瀟瀟等知名人士,發起成立了中國楹聯學會,成為國家一級社團組織,經過二十多年、幾任領導的努力,國家級會員已達六千人,2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建立了楹聯學會(楹聯家協會),

100多個市縣成立了楹聯組織,各級會員已達三十萬之眾,成為對聯復興的生力軍。

(2)對聯新品種悄然問世。在激情時代和多彩生活的感召下,新標題書面對聯應運而生。所謂新標題,就是與傳統的舊標題(題、贈、挽、賀)不同,由作者選擬恰當的新標題。所謂書面,就是直接以書面形式在報刊上發表,而不是傳統的張貼、鐫刻、懸掛等形式。這樣,對聯就同詩詞、小說、散文、戲劇等各種文學形式一樣,自由地創作和發表。這個變化,打破了舊的束縛,為對聯的復興創造了靈活的條件。

(3)網路對聯橫空出世。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路對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現在互聯網上,楹聯網站越辦越多,這就為對聯的復興提供了更為廣闊、快捷的平台。網路平台的優勢,遠遠超過了報刊等其他平面媒體,其互動性、時效性更非其他媒體可比。楹聯網站的功能設置靈活奇特,以滑鼠招徠網友,隨機應對,挑戰靈感和才華,追趕時尚潮流,創造一個聯語的新世界,其前途不可限量,其作用不可小覷。

(4)對聯載體更加多樣。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情趣的變化,對聯載體不斷增加。名片上的對聯,代替庸俗的官銜,更顯儒雅之風。明信片、拜年封、賀卡上的對聯,表達親情、友情更為新穎。將對聯書於紙扇,標明了持扇者的文才風度。河南出現了將中國結與對聯編結在一起,銷路非常好。還有人設計各樣的小禮品,將對聯溶於其中,或鐫刻,或印刷,或書寫,也是不錯的創意。

(5)對聯的社會功能進一步發展。對聯幾乎參與了各種大型的政治活動、紀念活動和節日活動,充分發揮了對聯的宣傳、鼓勵、教育、裝飾作用。春聯出現了大普及,每年春節前,各級楹聯組織發動十萬聯友送春聯到基層。北京市,春節期間貼出的春聯達幾百萬副。近幾年的春節前後,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播放對聯節目,為節日活躍了氣氛。在2005年的「春晚」上,中央電視台以「全國聯手喜送春聯」的大串聯方式,打出了各省的對聯,使億萬觀眾耳目一新。

(6)群眾性的對聯文化活動空前活躍。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在快節奏的生產生活中,對聯這種快捷、靈活的文體,發揮著「輕騎兵」的作用,為更多的人所接受。各種主題的征聯活動,每年達數十次之多,吸引了廣大群眾積极參加,有的征聯應徵者數以萬計,在創作實踐中鍛煉了楹聯隊伍,提高了撰聯水平。

(7)楹聯教育有成效。中國楹聯學會柳州函授院,多年來培養了幾千名楹聯骨幹。各級楹聯學會(協會)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對聯知識普及活動和探討聯藝的沙龍活動。很多大、中、小學開設對聯文化課。北京市楹聯學會專設教育委員會,2007年派員來門頭溝區育新學校,四次為教師、學生授課,提高了師生的撰聯水平,成效顯著。2008年9月,育新學校被授予「北京楹聯教育基地」稱號。

(8)弘揚對聯文化已成為政府行為。很多政府領導認識到對聯文化的社會功能,把創建楹聯文化市(縣、城、鄉、村、廠、校)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黨的「十七大」會議上,把文化建設提到與政治、經濟、社會建設同等重要的地位,對聯作為一個傳統而時尚的文體,越來越為更多的人所認識,把對聯文化活動自覺地運用於實際生活。

(9)對聯理論、對聯史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通過各種學術研討會和對聯報刊的學術爭鳴活動,使對聯理論、對聯史的研究步步深入,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面,在一些問題上取得了共識。一大批理論文章、著作相繼問世。據不完全統計,20多年來,有2000多種對聯書籍出版發行,這是前所未有的。應該特別提出的是,2007年2月,北京大學谷向陽教授的力作《中國楹聯學概論》發行,在聯界引起很大反響,由於此書運用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內容體現著北京大學一貫的涵容局度,「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引文通達、文風平和」(蔣有泉語),是對聯史上難得一見的理論著述,對於對聯理論研究,將起重大的推動作用。

2007年5月,中國楹聯學會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在中國對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聯律通則》試行稿。公布以後,聯界為之鼓與呼,在讚譽的同時,也有很多聯家提出了修改意見,在客觀上又掀起了一股對聯理論的研討熱潮。2008年10月,中國楹聯學會頒布了《聯律通則》(修訂稿),在對聯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10)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啟動。2005年9月,文化部孫家正部長作出了「楹聯應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指示,中國楹聯學會把申報工作列入了2006年工作重點,積極組織專家力量,按照規定的要求,認真填寫了申報內容,送交國家文化部。中國對聯,同京劇、書法、國畫一樣,均為國粹,確實具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客觀條件。如果申報獲得批准,將是中華對聯史上光輝的里程碑,對於保護和弘揚這一傳統文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推薦閱讀:

windows10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日本新能源汽車發展及趨勢
回國發展:不得不承認,男人移民之後都變慫了
【資訊】城市規劃見真招!到2035年,這兩座城市的人口將比肩上海!
付麗遇害事件的後續發展是怎樣的?

TAG:對聯 | 發展 | 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