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賀2010——2009電影回顧夏季篇》--第10放映室
《高考1977》
1977年,文革剛剛結束,人們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軌,在這百業待興之際,中斷了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復。
東北某農場內,生活著一群來自四面八方、身份各異的知青。他們將最好的年華獻給了這片黑土地,卻不知自己的明天將在何方。恢復高考的消息傳到這裡後,讓年輕人的心再次躁動起來。適逢農場負責人老遲正在醞釀修路計劃,只要在建設中取得良好表現,就有機會受推薦去考大學。知青們為此蠢蠢欲動,而另有打算的老遲卻把機會給了成分不好的女孩陳瓊。原來陳瓊和老遲的愛將潘志友是一對情侶,老遲打算藉此將二人拆散,好讓潘志友紮根於此。然而充滿著理想的年輕人是會緊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還是隨波逐流接受命運的安排?
1977年12月,中國關閉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門豁然敞開,全國有570萬名考生參加了當年的高考。從此,知識改變命運,成為改革開放時代的最強音。本片圍繞東北某農場一群知識青年展開,他們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8年光陰消耗了青春與激情,讓他們看不到未來的方向,突然宣布恢復高考的消息讓他們看到希望。但是,他們要想真正完成「鯉魚跳龍門」這一步談何容易,志願報考和單位推薦、青春的萌動和農場管理者思維的差異,圍繞著小小的紅色公章,大家開始了命運的搏擊。
在那個年代裡,愛情是奢侈的、友情是珍貴的、親情是遙遠的。而在影片中,導演則把這三種感情遊刃有餘地交融在我們的面前。最後故事的結局是喜劇的,所有的矛盾都在「人性」這兩個字中悄然冰融,甚至可以說有點跨越歷史的理想主義。在奔跑的慢鏡頭中,他們心裡被禁錮了十多年的夢想似乎即將騰飛。這一段可以說是本片最感人的段落。雖然影片故事在這裡用了一個經典的「最後一分鐘營救」橋段,但最終這些主人公的命運還是被改變,影片在破喇叭傳送的一聲聲錄取喜報中悄然落幕。
《金錢帝國》
1962年到1972年,在英國管治香港期間,曾經有過這麼一段黑暗時期。 當時,警隊貪污受賄是公開的秘密。單單在1962至1972十年間,香港警員貪污的金額就達到當時的100億,約等於2009年的5000億!
香港總華探長樂哥作為整個貪污帝國的「皇帝」,為人精明跋扈,自私冷血。他一面指使手下有組織地向遍布在香港的地下錢莊、毒品交易市場、色情場所收取巨額保護費,另一方面則利用其在警界內部四通八達的關係,向全港警察進行賄賂,是廉政公署的頭號死敵。
龐大的組織,無孔不入的手段,讓樂哥和他的手下過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花天酒地,揮金如土的生活,並用自己的一整套「處世哲學」以及巨額金錢的力量,把香港90%的警察都拖下了水。
樂哥手下圈養了多條「毒蛇猛獸」,不僅有像豬油糕這樣專門負責聯通黑白兩道的黑道老大,也有濫賭成性的辣手探長火麒麟。作為九龍城著名的「濫賭鬼」探長,火麒麟一度為查各種錯案而找代罪羔羊,陷害良善。然而在經歷了一系列不如意後,火麒麟終於意識到自己雖身為警界人員,卻始終是低人一頭的「邊緣人」。就在萬念俱灰彷徨之際,廉正公署找到了他,要藉助他的力量以黑制黑,以暴治暴。該反戈一擊還是繼續沉淪,火麒麟很快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就在樂哥以為自己能隻手遮天,永世逍遙的時候,香港成立了廉政公署,由幹練警官嚴國梁帶領一干青年才俊,下定決心杜絕一切貪污舞弊,恢復香港政府和警界的清白。
於是,一場驚心動魄、曠日持久的反貪戰爭就此拉開序幕,正義和邪惡之間的殊死搏鬥也就此展開。
在真實的香港歷史中,「五億探長」呂樂始終是一個不可不提的傳奇故事。他40年代加入香港警隊,從最普通的制服警員做起,一路升到香港總華探長,可謂隻手遮天。在真實歷史中,呂樂不僅是一個冷酷成性、靠權勢進行金錢交易的惡棍,也的確還有聰明絕頂、雷厲風行的天才一面。
1968年,如日中天的呂樂退休,1973年香港成立廉政公署,呂樂及家屬潛逃到加拿大,後又至台灣定居。1976年廉政公署對呂樂發出永久通緝令。據說,至今這位叱詫一時的神秘人物仍然在台北某處過著隱居生活。
如此傳奇題材自然不可能不被香港電影界關注,上世紀90年代,先後有《跛豪》和《五億探長雷洛》等影片被拍攝,被譽為港版的「教父」系列。而王晶導演此次翻拍這個傳奇題材,因為不捨得內地市場的巨大誘惑,又不得不顧忌內地市場的諸多限制,最後將本片拍成了一部頗為古怪的香港電影,最後只能用「欲練神功,必先自宮。即便自宮,未必成功」來形容。
《機動部隊2》
2003年銀河映像出品了《PTU:機動部隊》, 杜琪峰導演用冷峻的風格一夜間拓寬了港產警匪片的定義。2008年,新加入銀河映像的羅永昌導演,在杜琪峰的幫助下,再次召集《PTU》原班人馬,拍攝了《機動部隊2》,卻沒能重寫《PTU》的傳奇。
組建一年多的機動部隊即將解散,偏偏最後一天的突發任務十分艱巨:他們搜索潛入深山裡的亡命劫匪。任達華與邵美琪飾演的兩個隊長,各自帶領兩隊警員,因為長期賞罰不公矛盾尖銳,在最後一天的終極任務都暗中較勁,力爭表現邀功。
深山搜索時,兩隊警員更是明爭暗鬥導致狀況百出。行動中除了警匪雙方的混戰,還殺出了不明來路的第三方,給警隊帶來了致命傷害。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面對重重困難和死亡的威脅,他們將怎樣拋開成見,同心協力完成任務呢?
作為一部號稱是《機動部隊2》的電影,這部又名《同袍》的電影,無論是在場面調度上,還是在節奏控制上,都存在許多問題,直接導致91分鐘的電影卻讓觀眾覺得觀影時長漫長無比,全片都只見一幫人在樹林里走來走去,很多原本可以出彩的細節都很可惜地被浪費掉了。
作為一部號稱《機動部隊2》的電影,本片為了追求形式上的相似,經常刻意玩弄畫面造型感,但是卻有其形而無其神。造型感的前提是要有節奏感,不管是內部節奏還是外部節奏,才能有擺造型的空間。而在本片中,經常是大家亂打一氣之後,忽然在一個莫名其妙的節奏點上停下來玩造型感,那種感覺實在是讓觀眾彆扭的不行──觀眾剛被槍戰戲調動起情緒和關注度,然後影片忽然來了一個停頓,觀眾一下子就被卡在半空中,情緒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來。而且結尾槍戰場面的音樂節奏、故事節奏和畫面節奏全是擰著的,看不出來有任何導演意圖或者統一的美學處理。
在結尾的教堂槍戰場面中,雖然空間比較局促,但影片也還是有場面調度的空間的。而本片卻白白浪費了這個全片唯一的高潮戲,其問題主要在視聽語言的把握上。全片整體的畫面感覺缺乏大銀幕的空間感和氣勢,讓本片更像是一個電視劇。《同袍》雖然是一部小片,故事小,人物少,製作資金也不太多,但電影就是電影,在基本的視聽語言上還是要有電影化敘事的追求。很明顯,本片在這一點上雖然有所努力,但最後效果只能說是可惜了這個題材。
《拉貝日記》
一個國家的電影,比任何其他藝術媒體都更為直接地反映出這個民族的心態。而對於戰爭片這個類型,這一點更是如此。由於戰爭電影及與戰爭相關的電影一般都耗資巨大,因此它會比任何類型的電影都更加鮮明地表達和反應出各種流行社會意識形態。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從一部戰爭題材電影的觀眾反應中,看出當下社會對某個歷史時期或事件的態度和思考。
而對於所有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電影來說,以何種態度和歷史觀去面對這個民族集體回憶上的巨大傷口,都是直接關係到影片成敗的最關鍵所在。此種類型的影片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也許根本沒有平庸的機會——要麼被觀眾讚譽,要麼被觀眾唾罵。對於《拉貝日記》這部中德合拍的電影來說,它雖然在價值觀上能夠被大多數中國觀眾所接受,但在票房方面卻毫無疑問地一敗塗地。
從嚴格的角度來說,《拉貝日記》是一部德國電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殺」這個背景,也給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國烙印。這樣一部從異族角度來觀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殺」的電影,能夠在中國和德國這兩個在二戰中分屬不同陣營的國家都得到認可,它的態度和歷史觀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國作為納粹主義的發源地和受害者,戰後對納粹主義的反省和清算是極其徹底的,連起源於舊普魯士軍隊的正步操都因為曾經被納粹黨衛軍和德國納粹軍隊所採用,而在戰後被認為是納粹德國的象徵予以摒棄,並立法禁止任何人做納粹德國的正步走和行納粹敬禮。而正是這種堅決而徹底的態度,為德國贏得了反思戰爭和歷史的權利。而這是《拉貝日記》這部電影能夠被拍攝出來的一個最根本前提。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拉貝日記》的主人公約翰·拉
約翰·拉貝經常被國內媒體稱為「中國的辛德勒」,二人的共同之處就在於,當面對巨大的「不義」時,即使身為一個普通人,即使身為一個納粹黨徒,也能夠有勇氣站出來去維護內心的道德感和良心,並在這個過程中將自身的人性逐漸得以升華,並指引他去做最基本和最崇高的事業,最後成為一個「義人」。這種人性中偶爾綻放的光輝,在一片黑暗中尤其顯得珍貴。對於曾經有著切膚之痛的中國觀眾來說,這種黑暗中的一絲微弱光明,是能夠超越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在內心深處引起共鳴的。
在一場巨大的民族災難面前,伴隨著時間推移,那種集體夢魘因為從來沒有得到過釋放,所以並沒有消散,一直在巨大的沉默中沉澱。70年後的我們,仍然能感受到那種巨大的沉默背後所積攢的怨念。面對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舉動,勇敢者會感慨光明的珍貴和自我救贖,怯懦者會哀嘆人生的虛無和自我欺騙。但無論如何,那絲光明總是存在的,只看我們如何去選擇。
在電影中 ,拉貝雖然是一個中國人口中的「活菩薩」,但他實際上還是一個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英雄形象。和辛德勒不同的是,拉貝是在一次西方人內部舉行的選舉中成為了南京國際安全委員會的主席,並不是自己主動選擇承擔起這個責任的。也就是說,雖然命中注定他將成為英雄,但在誕生的過程上也要盡顯規則的平等。這也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個經典悖論邏輯,崇尚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英雄,但英雄卻往往又是命中注定的。
作為人物的關鍵轉折點和標誌性事件,拉貝和美國醫生威爾遜一同高唱反希特勒歌曲的時刻,成為了這個英雄人物的成人禮。《拉貝日記》並沒有刻意迴避拉貝的納粹黨徒身份,但卻通過這個情節,讓拉貝真正走上了通往英雄的道路。這種純粹正義與純粹邪惡的二元對立,以及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的過程,可以說是西方式英雄的精髓所在。
當拉貝成為一個英雄後,他的身上就開始聚集了西方式英雄的所有特點:孤獨,勇氣、阿喀琉斯之踵、領袖氣質和邪惡的敵人,以及需要英雄去保護的的女性同胞。在這些西方式英雄的典型元素烘托下,拉貝完成了一個英雄誕生、成長和加冕的過程。在電影的結局,拉貝被迫離開南京安全區回國,但他已經走完了英雄的成長道路。因為他擁有了用勇氣和力量與邪惡勢力鬥爭的正義感,擁有了救助無辜者的同情心,也擁有了他的人性良知與責任感。
作為一部西方視角的電影,《拉貝日記》無論是技術還是藝術,都已經做到了西方主流電影工業的及格線之上,僅就電影而言,我們已經無法苛求更多。但是,對於中國觀眾來說,一部講述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僅僅只有藝術和技術是不夠的。一個完美的西方式英雄在一場巨大災難面前的正義感和責任感,也許對於歐洲和北美的觀眾來說是足夠感人了,但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在約翰·拉貝的身後,仍然隱約留下了一些遺憾。
在正常的表達下,戰爭電影的主題基本都是在努力升華和質詢一個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體衝突,無論當代還是歷史的,以及這一衝突如何隨時間的推移對「集體夢魘、習俗或慾望」產生的沉澱作用。對於這樣的一個願望,一部西方視角的電影很明顯是不夠的。而這種遺憾是《拉貝日記》所無法彌補的,因為它雖然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殺」,但電影的主旨還是在講述一個普通德國人如何在巨大的災難面前完成人性救贖,成為英雄的故事。它雖然作為一部電影已經達到了足夠優秀,但它還是沒有能力和資格去升華、質詢中國人的集體傷痛。這並不是電影技法的失誤,也不是電影立場的失誤,而是因為這樣的一場巨大災難和傷痛,雖然有人性的共同之處,但那種痛徹心扉的悲愴和發問,只能由中國人自己完成。
《賽車風雲》
或許國內發行商覺得《速度與激情4》的片名看上去太像一個B級片的無聊續集,所以國內公映時直接把片名改成了《賽車風雲》。這顯然是低估了國內觀眾對好萊塢電影的熟悉程度。《速度與激情4》剛剛在北美創下超過7000萬美元的首周末票房紀錄,不到兩周後國內就引進公映,因此也獲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賽車風雲》是典型的追車動作戲,第四集最大的賣點就是兩個第一集搭檔主演文·迪塞爾和保羅·沃克的一起回歸,加上其他配角,這部續集可謂陣容整齊。回看2001年《速度與激情》第一集時,文·迪塞爾剛剛演完後來飽受好評的低成本科幻片《一片漆黑》,最多只算一個剛冒頭的新人,而保羅·沃克之前更是鮮有人知,都沒想到這部追車動作戲成就了包括他倆在內的一批新人。有趣的是兩人像商量好般,前者缺席第二集,後者缺席第三集,雖然原因各不相同,但客觀上著實給這第四集做足了鋪墊。
第四集里最吸引人的的確就是幾場眩目、刺耳的追車戲,的確拍得有創意,無論是片頭搶劫油罐車還是跨越邊境的隧道追逐,都拍得足夠精彩火爆,而且在動作場面方面,從片頭保羅·沃克追逐嫌犯一段,就明顯感到影片受近兩年《諜影重重》系列和007電影的影響,高速剪輯的風格上也算與時俱進。然後加上經典的肌肉男加美女的搭配,足夠讓觀眾在影院看得爽,聽得過癮。
《星際迷航》
本片原名《星際旅行》,在國內公映時翻譯為《星際迷航》。作為科幻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電影系列之一,國內譯名不知是小看了國內觀眾對於《星際旅行》電影系列的熟悉程度,還是出於某種神秘的忌諱。不過無論片名叫什麼,如果一句話評論這部電影,那就是──無論你對這部電影報以怎樣高的期待,「企業號」處女航的冒險故事都足以你得到滿足。
這是「企業號」飛船在大銀幕上的第十一次旅程,但卻是柯克船長和他的戰友們的太空冒險處女航。雖然《星際迷航》在美國四十多年來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星際文化」,「星際迷」和「星戰迷」兩大陣營構成了美國科幻電影迷的基本群體,但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比起《星球大戰》系列,《星際旅行》系列要陌生的多。
這部《星際迷航》一方面通過眼下時興的類型片類型混合的方式,來爭取新世紀的年輕觀眾,同時還在展現人物年輕魅力同時,強調角色的內心刻畫,這樣在最大範圍包容了新世紀以來的年輕一代觀眾群。同時,面對死忠的鐵杆星際粉絲,這一部《星際迷航》又嚴守星際系列的眾多基本設定不變,而且強調所有細節的嚴謹性和「邏輯性」。
甩開龐大沉重的歷史包袱後,導演艾布拉姆斯得心應手地開始了一個全新的故事,也是一個能夠跨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故事:兩個輕狂莽撞的年輕人,因為命運的指引而攜手踏上命中注定的英雄之路,贏得終極的正邪之戰,完成英雄的成人禮,並為更偉大的目標而一同奮鬥。
這樣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再配合幾乎從頭到尾從不停歇的眩目特效場面,一個既能夠刺激感官也能夠觸動心靈的全新故事就這樣來到了全世界觀眾的面前。而一個全新傳奇,也在一個新的宇宙中重啟開啟,並帶領觀眾駛向宇宙這個人類最後的邊疆,一同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尋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
《博物館奇妙夜2》
作為大獲成功的《博物館奇妙夜》的續集,這部家庭喜劇電影最大的難題,是如何把「博物館展品復活」這個老創意玩出新意思。結果導演肖恩·利維向《變形金剛》的導演邁克爾·貝學習了一把,把《博物館奇妙夜2》的故事搬到由19個博物館組成的「史密森尼博物館群」,所以這次的策略就是「博物館更大,博物館更多,復活的展品更古怪」,從這一點創意來說,對於一部合家歡的家庭喜劇,還算交代得過去。
這次保安拉利為了拯救自己的一群古董老友,要在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館裡要跟幾個歷史上最猛的惡人為敵──古埃及法老王+伊凡雷帝+拿破崙+芝加哥匪幫頭目,而且拉利還忙裡偷閒跟美國首位越洋女飛行員來了一段「博物館奇緣」。最後當然是大團圓結局,老朋友們得以團聚,更重要的是保安拉利重新領悟了簡單質樸的生活真諦──要做熱愛的事情,跟愛的人在一起。
影片故事、人物的智商基本都停留在小學六年級以下,片中只有艾米·亞當斯扮演的女飛行員表演讓人感到有新意,相比之下,其他人物的演出都像木偶般機械。顯然影片定位於家庭觀眾,所以當觀眾看著本·斯蒂勒在銀幕上的各種低幼的搞怪、搞笑段落,對於這樣主動撓觀眾胳肢窩的電影,任何板起面孔、嚴肅認真的批評都會變得跟影片一樣滑稽。所以,要麼乾脆不看,如果買票進了電影院,本·斯蒂勒絕對能讓你開心傻笑九十分鐘。
《變形金剛2》
《變形金剛2》一如觀眾之前預期的那樣,「更多追逐、更多爆炸、更多機器人」,再加上165分鐘的片長,完全是《變形金剛》的「加量不加價」版。不過導演邁克爾·貝對故事節奏的處理還是保持了他作為「好萊塢最大爆米花生產商」的一貫水準,全片近三個小時絲毫沒有拖沓感,保證能讓觀眾安坐在電影院里耐心看完銀幕上螺絲打螺母的視覺暴力大餐。
被國內觀眾戲稱為「賣拷貝」的本片導演邁克爾·貝,這次讓汽車人和霸天虎從頭打到尾,而且足跡遍布世界各地。這樣一部在視覺和特效上都做到了極致的電影,對於「變形金剛」的影迷來說,對於湊熱鬧的暑期檔觀眾來說,都做到了沒什麼可抱怨的地步。但是一定會有一部分觀眾在看完電影以後,會不無哀怨地想到,如果這部視覺效果非同凡響的電影能夠有點劇情就更好了。
對於一個以破壞為己任,以爆炸為快感的導演來說,邁克爾·貝在《變形金剛2》里除了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爆炸和更大的破壞外,其實在技術方面並沒有做出什麼本質性的突破。在眩目的視覺奇觀背後,其實只是一條開足了馬力的電影流水線,它已經渾身顫抖竭盡所能地提供了它所能提供的一切產能,但是除了用數量來填補創新的空缺外,這個龐大的視覺奇觀本身並沒有什麼新意。
本片在國內公映時,由於第一部《變形金剛》所帶來的良好口碑,以及國內電影銀幕數量的增多,直接刺激了本片的票房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片首周票房就達到了1.8億人民幣,最後一路攀升,22天就打破了由《泰坦尼克號》在12年前創下的3.6億人民幣的中國電影票房紀錄,並在
《泰坦尼克號》創下的票房紀錄一旦被打破,後來者就迅速趕上。《變形金剛2》的票房之王寶座還未坐熱,就迅速被11月份公映的《2012》趕超。至於說《變形金剛3》是否能夠繼續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續寫傳奇,就只能敬請期待了。
《終結者2018》
《終結者2018》是本片國內公映的中文片名,本片直譯過來的片名是《終結者:救世軍》。而對於熟悉「終結者」系列電影的影迷來說,T4則是一個更簡單明了的名字。
對於中國的普通觀眾來說,因為缺乏本系列之前三部影片的觀影記憶,也不會有太高的消費期望值。作為一部合格的暑期檔爆米花大片,片中有爆炸、打鬥、追車、陰謀、視覺奇觀等等暑期檔電影應有的所有元素,所以對於那些只想獲得簡單娛樂的觀眾來說,這樣的電影應該會讓他們感到心滿意足。當然,對於要求比較高的觀眾來說,由於他們豐富的觀影知識以及很高的觀影口味,這部電影在劇情上的巨大硬傷一定會影響他們的評價。
《終結者2018》就整體質量而言,並不是一部能夠和《終結者2》這樣的影史經典之作相提並論的電影。不過對於一部已經拍到第四部而且計劃還要再拍兩部續集的電影系列來說,我們對它有過高的期望只能讓自己的消費體驗變得糟糕。《終結者1、2》作為詹姆斯·卡梅隆的天才之作,已經為本系列樹立了一個很難逾越的標準,之後的所有續集都不過是貪婪的好萊塢為了榨乾這個題材最後一滴油水的商業舉動。當一個創作行為變成了一個生產行為之後,它們之間的差別就如同巴黎時裝周上展示的高級時裝和專賣店裡的成衣,雖然都掛著同一個牌子,但已經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優酷土豆博納推出的《10 放》?
※《富春山居圖》和《小時代》哪個更爛?
※《第10放映室》恭賀2012——2011年電影回顧(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