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瓷器的裝飾方法與紋飾特徵進行鑒定

從瓷器的裝飾方法與紋飾特徵進行鑒定

.content img{max-width:640px;max-width:640px;} /* 這是清除浮動的代碼 */.clearfix:after{content:".";clear:both;height:0;visibility:hidden;display:block;} .clearfix{display:inline-block;} * html .clearfix{height:1%;} .clearfix{display:block;}/* 清除浮動代碼結束 */ /* 這是分享部分的樣式代碼 */.share{padding:15px 0;border-bottom:1px solid #cccccc;}.share span{float:left;margin:0 15px 0 0;}.share span.txt{margin:0;}.share a{background:url("images/icon.gif") no-repeat 0 0;display:block;padding:0 0 0 18px;height:16px;line-height:16px;color:#0066CC;overflow:hidden;margin:2px 0 0;text-decoration:none;}.share a:hover{color:#E05C23;}.share .twitter{background-position:0 -16px;}.share .renren{background-position:0 -32px;}.share .qzone{background-position:0 -48px;}.share .t_qq{background-position:0 -64px;}/* 分享部分樣式代碼結束 */ 1、 裝飾方法瓷器是為了滿足當時人們的需要而生產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需求,隨著社會時尚的變化,瓷器的裝飾也不斷翻新,形成了複雜多變的時代特徵。商周時期的原始青瓷到東漢青瓷的出現以前,器物上紋樣主要是拍印的弦紋。紋樣有方格紋、菱形紋等圖案,線條簡單,布滿了整個器物的表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瓷器,以印花為主,與東漢以前的拍印紋不同,經常用帶狀線條裝飾在器物肩部。東漢以前是以圖案的形式,布滿全器,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只在局部上布置裝飾。西晉時期,花紋以印花為主,有弦紋、方格紋、菱形紋、網紋等,並組成條帶狀,裝飾在器物的肩部與腹部。東晉時期,印花紋飾漸少,多以褐色斑點裝飾在器物的口沿部位。南北朝時期,普遍採用蓮花瓣和一種忍冬紋(變形荷葉)作裝飾,多用刻劃的辦法。這些紋樣在北方青瓷上最為盛行。隋代瓷器主要採用戳記式方法在器物上印出來,就是用各種不同的戳子穿插進行,組成一幅完整的圖案。唐代早期的瓷器大部分不帶裝飾,後期開始出現少量的劃花裝飾,南方越窯在五代時期劃花裝飾最流行。在唐代後期北方刑窯也出現了劃花及褐彩裝飾。刑窯衰敗後,被定窯取代,定窯在五代開始用刻劃花裝飾,但較簡單。在唐代晚期長沙窯窯釉下彩繪逐漸流行。從圖案式的雲朵發展到寫意畫。它代表了從注重瓷器的釉色美到裝飾美的新方向。釉下彩的運用,為瓷器裝飾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長沙窯不僅從單一的褐彩逐漸發展到褐綠兩色的彩繪,而且由於彩色在釉下,還具有色彩艷麗、永不褪色的特徵。在紋飾的取材,也從瓷器圖案裝飾畫轉移到寫意畫上來,如各種花草、鳥獸與人物等。長沙窯把中國的水墨畫技法運用到瓷器的裝飾上,要較之北方宋代磁州窯為更早。北宋瓷器的裝飾方法多種多樣,北方地區以磁州窯為代表,流行白地黑花;耀州窯的刻花青瓷很出色,定窯的印花名氣很大,鈞窯以釉具五色而獨樹一幟。南方地區的越窯以劃花為主,景德鎮窯的青白瓷,多採用刻劃花與印花裝飾,吉州窯是一個綜合性的瓷窯,裝飾方法多種多樣,除了白地黑花釉下彩外,剪紙貼花與木葉紋裝飾等更具特色。建窯的兔毫紋釉裝飾也很出色,聞名於當時。(1) 磁州窯的白地黑花裝飾磁州窯的裝飾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在胎上先刻,划出紋飾,然後施釉燒制的刻花與劃花。有的上在胎上先用筆畫出花紋後,上釉燒造的釉下彩繪裝飾。白地黑花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對我國瓷器的裝飾,從用刀在胎上刻劃花裝飾轉移到用筆畫的彩繪裝飾,即彩瓷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白地黑花是在白色化妝土上用含鐵的彩料繪出花樣,再施透明釉,經高溫燒成,白瓷地上呈現出黑色花紋。裝飾題材多取材於生活景物,如花卉禽鳥,蟲魚動物、嬰戲等。白地黑花裝飾以瓷枕面上表現最為突出。可以說每一幅都是精彩的水墨畫,簡練活潑,氣韻生動。(2) 耀州窯的刻花裝飾耀州窯裝飾以刻、劃花為主。刻花為宋瓷同類裝飾之冠,兼有鏤空和剔花。刻花刀鋒很深,坯面上留由淺至深的斜麵線紋(兩刀刻),施釉後,刀痕深陷處積厚釉,燒成後線紋邊緣呈現陰影,,托起裝飾花紋,鮮明突出。刻花多用來裝飾瓶、罐等的大件器物,剔刻的纏枝牡丹紋,花枝躍然,纏卷飛舞,美妙動人。盤、碗裡面的波濤翻滾,洶湧澎湃的海水或旋渦中魚兒奮游,或小鴨戲蓮,姿態各異,妙趣橫生。北宋後期,印花裝飾增多,常見的紋飾有纏枝牡丹、寶相花、荷葉、蓮花、嬰戲等紋樣,構圖嚴謹,線條勻暢。(3) 定窯的印花裝飾定窯印花裝飾的發展是與覆燒法的興起密切相關的,覆燒的窯具為支圈,碗、盤的口沿向下放置燒置,燒成後器口無釉(芒口)。因覆燒支圈要求瓷器坯體的嚴格規範化(尺寸大小)所以器物成型就從手拉坯改為模印成型。模印即起成型作用,同時也起到瓷器的裝飾作用。這是定窯印花裝飾發展的主要原因。印花裝飾多用於盤、碗的裡面。紋飾題材以牡丹、蓮花、菊花等各種花卉為多,動物、禽鳥、游魚也為數不少,以串枝、折枝花卉、石榴、孔雀牡丹、魚蓮、天鹿、嬰戲紋等,均具有構圖嚴謹,層次分明、紋飾清晰的特點。(4) 鈞窯的釉裝飾瓷器是一種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既要實用又要美觀。它是實用品,又是藝術品。瓷器施釉不僅因實用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種裝飾藝術。鈞窯在釉色上的創新並成為富有極強裝飾性的「藝術釉」這種工藝的燒製成功,是對我國陶瓷生產工藝中的一個卓絕的貢獻。官鈞窯瓷器是兩次燒成的,其釉也是分層多次施釉的結果。經研究證明,先在下面施一層不含銅或含銅甚微的天青色釉,然後,再施一層含銅較多的紫紅釉。這兩層釉在燒成的後期,由於旗袍的攪動作用,產生了複雜的交叉變化。因此,燒成後更為絢麗多彩,流紋也更加生動多變。這種利用含不同的氧化金屬元素的各種釉料,有意安排多次分層掛釉辦法,不僅在當時是一個創舉,而且,對後世的陶瓷藝術釉和其它裝飾技術的發展也具有很大影響,鈞窯的這一成就,在我國的陶瓷工藝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5) 越窯的劃花裝飾北宋初期,越窯處於興旺發達時期,瓷器的燒造與裝飾也較多地繼承前代。瓷器的造型式樣優美,運用刻劃花裝飾,還有鏤、雕和堆塑等手法,以劃花紋最為精緻。紋飾以相對飛舞的蝴蝶及首尾相隨的鸚鵡、鴛鴦或嬰戲等最具代表性,而線條流暢、紋飾清晰為其特徵。到了北宋中晚期,品種減少,裝飾簡樸,製作粗糙,逐漸為龍泉青瓷所代替。(6) 龍泉窯的刻劃花裝飾宋代龍泉窯瓷器的釉分為石灰釉與石灰鹼釉兩大類:北宋時期的青瓷為石灰釉,這種釉粘度小,易於流動,一般釉層較薄,玻璃質狀,光澤較強。因而青瓷多為刻劃花裝飾。刻花篦點或篦劃裝飾技法表現波浪、蕉葉、團花、纏枝花、流雲、嬰戲等紋樣。南宋的梅瓶為青釉與粉青釉,則是石灰鹼釉,它的高溫粘度大,不易流釉,施釉較厚,在適度的窯溫與還原氣氛中可呈現出柔和淡雅如青玉般的粉青色調。這時期龍泉窯不著意花紋裝飾,而更追求青瓷的釉色美。(7) 景德鎮窯的刻劃花裝飾在宋代景德鎮燒制的青白瓷注重花紋裝飾,以刻花、劃花、印花為主。北宋時期,多為刻、劃花裝飾。南宋時期,為了提高產量,採用了北方定窯的覆燒方法,因而盤、碗器物多為印花裝飾。由於在燒造方法上與印花裝飾上均與定窯相似,故有「南定」之稱。紋飾題材以花卉、水波、荷蓮為多,還有嬰戲、蘆雁、小鳥啄果、蓮塘游魚及人物故事等,當景德鎮窯胎質潔白細膩,胎薄堅緻,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閃白,白中泛青。這些與定窯不同,在晶瑩的淺湖色釉的烘托下,顯得輕盈秀雅,獨具特色。(8) 吉州窯瓷器的裝飾江西的吉州窯與建窯在種類上有了許多創新,它以釉色品種繁多、造型豐富、裝飾方法多種多樣為其三大特點。以裝飾而言,不下數十中,大致可分為「胎裝釉」、「釉裝飾」和「彩裝飾」三大類。「胎裝飾」即先在胎刻劃、印出花紋,然後上釉燒制的一種裝飾方法。吉州窯刻花劃花、印花都屬於「胎裝飾」。釉本身既有實用作用,又具有裝飾作用。所謂「釉裝飾」是指利用釉中所含的不同呈色金屬在燒制過程中呈現的各種鮮艷釉色、釉斑和流紋為飾。由於它是在窯內燒制過程中形成的,所以一般稱為「窯變釉」。「窯變釉」原是千變萬化的不規則的釉,然而吉州窯在同時運用剪紙貼花於窯變釉中,可達到人們預期的效果,這樣既保持了「窯變釉」多種變化的特點,又燒制出人們所需要的花紋,這是吉州窯的一大創新。而在不同的釉地上利用釉料友誼地灑或畫出各種花紋,形成各種紋樣即「彩裝飾」。吉州窯的白地黑花裝飾是幽下彩,將民間剪紙藝術運用於瓷器的釉下彩或用自然的樹葉燒制出葉紋裝飾,更是一種創新,這類產品具有濃郁的民間風味。吉州窯屬民窯,它與北方的磁州窯一樣,不受宮廷束縛而富於創新精神,它是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創燒了許多瓷器新品種的極其重要的瓷窯。2、 紋飾特徵在元代瓷器中,龍泉窯青瓷、景德鎮青花瓷器佔有主導地位。它們都很重視裝飾,一個是青瓷,主要刻劃花為主;一個是青花,屬於釉下彩,但在造型、裝飾花紋等方面均具有共同的時代特徵。常見的紋樣,有龍、鳳、松、竹、梅、山石、海水、魚藻、人物、變形蓮花瓣紋、回紋、卷線紋、蕉葉紋等。這些紋飾在明、清時期瓷器上也廣泛沿用,但畫法是不相同的。有以下幾種紋飾的畫法,在斷代鑒定上是值得特別注意的;(1) 蕉葉紋元、明、清時期的紋飾用得比較多是蕉葉紋。一般裝飾在瓶的頸部與罐的底部,有的也出現在瓶、罐的肩部。元代的蕉葉中莖先畫出細線條,然後填色,青花與釉里紅蕉葉的畫法均如此。明代洪武、永樂、宣德以後的蕉葉紋中莖均只畫線不填色。 (2) 纏枝蓮紋元代時的纏枝蓮花葉的畫法,一般畫得像規矩的葫蘆形,有的畫的肥一些,有的畫的瘦一些,但均為正面的形象出現。明洪武以後比較接近真實。(3) 牡丹紋元代時的纏枝牡丹紋在青花與釉里紅瓷器的裝飾中,佔有一定數量。經常裝飾在瓶、罐腹部或大盤的中心等重要位置。多層次的花瓣與大葉的畫法為其特點。明洪武以後比較接近真實。(4) 竹葉紋元代時在瓷器上畫竹子紋也比較常見的,葉尖向上竹葉肥厚為其特點,值得注意的是沒有竹葉向下的畫法。然而明洪武、永樂、宣德以後的竹葉不僅向上,還有向下的。(5) 雲朵紋元代時的雲朵紋常見龍、鳳紋組合在一起,一般是龍、鳳紋為主,空間配以雲朵紋,俗稱雲龍紋、雲鳳紋。雲朵的線條流利,形如蝌蚪。洪武以後有雙層雲朵紋單獨組成,均衡等距的「品字形」雲紋。這種雲紋經常裝飾在盤、碗的中心部位。明永樂、宣德後,又出現了「+」字形雲紋。(6) 梅花紋松、竹、梅,俗稱「三友」。在明、清瓷器上經常為一組紋飾用來裝飾瓶的腹部及盤、碗的中心。但在元代瓷器上,松與竹較為常見,往往作為人物的背景,而梅花單獨使用則很少見,有經常與天上的月亮相配,俗稱「月梅」。盛開的梅花常用5個圓圈來表現。明洪武以後的畫法多加渲染。(7) 蓮瓣紋元代時蓮瓣紋的畫法是蓮瓣互不相連,蓮瓣與蓮瓣之間隔開,輪廓一粗一細,兩根線條之間,沒有填色。蓮瓣做出方肩,用粗細線條雙勾之後,中加裝飾水波荷花及花卉、瓜果。蓮瓣紋多裝飾瓶、罐的足部,這一特徵幾乎成為元代青花瓷器的固定裝飾方法。有的也裝飾在罐的肩部與玉壺春瓶的頸部,罐蓋的頂部也有用蓮瓣紋作裝飾的,足部常常以上仰下覆的蓮瓣組成。明洪武、永樂、宣德以後的蓮瓣紋畫法與元代不同,蓮瓣與蓮瓣均借邊相連。(8) 菊花紋元代時的菊花紋大多只有一層花瓣,雙層較少。在青花瓷器上菊花紋常常可以看見。有的作為主要紋飾,裝飾在大盤的中心部位,也有的用在大罐的頸部與碗的腹部。明洪武、永樂、宣德以後的菊花除花蕊外,菊瓣均為雙層。(9) 回紋在元代青花瓷器的裝飾上,回紋常用來作為一種邊飾,即盤沿、碗沿。有時還裝飾在內沿,有時還裝飾在外沿。也用來裝飾瓶、罐的肩部與盤的中心部位,,但多用它起著隔開不同紋飾的裝飾作用。元代回紋為回心圓排列,明洪武以後,回紋的畫法與元代不同,是正、反兩個成一組。(10) 龍紋元、明、清瓷器的裝飾紋樣以龍紋最為流行。龍紋的畫法儘管規律性不是很強,但它的運用範圍比較廣,並在各個時期有所變化,對我們鑒定時代有一定幫助。根據它的形態,可以分為團龍、蟠龍、行龍、翔龍。從龍的數量上分有對龍、雙龍、九龍、十龍。龍與不同動物搭配,組成魚龍、龍鳳。還有與其它景物組合成雲龍,海水龍、穿花龍等。團龍:一般是頭尾相交組成的圓形圖案。蟠龍:龍身盤繞於瓷器之上,多作戲珠的姿態。行龍:龍有四足,作出行走的姿態。翔龍:龍作騰空翱翔的姿態。各個時代的龍紋的特點;唐五代越窯青瓷上的龍紋像走獸,身體及四肢較粗,有尾,三趾,以珠寶、火焰、雲朵、波濤作襯托。宋代的龍紋由獸形變成蛇形,珠寶,火焰在面部作燃燒狀。只是各窯裝飾方法不同而已,越窯用貼花、刻、劃花;定窯用刻花、印花;吉州窯用釉下黑花;扒村窯用色地留白的方法。元代的龍紋秀長,像蛇,龍頸尤其細長,龍一般張嘴,有胡無須,角細長,頭上無發,背脊積起來像火焰,龍身有鱗,鱗有兩種畫法;一種如魚鱗,一種橫、豎交叉如席紋。有時畫三爪,有時畫五爪,龍尾分兩種,一種如蛇尾另一種如魚尾。腿上有毛髮,且往往分成三條。明永樂年間的龍紋還保留著元代的風格,但龍的形狀比元代粗壯,龍張嘴有胡無須,有角有發,頸部也不元代短粗,龍尾由元代的魚尾變成了蛇尾。龍身多繪魚鱗,沒有元代橫、豎交叉如席紋的畫法。明宣德年間的龍紋,比永樂時更加粗壯。閉嘴或張嘴,有胡有須有角,頭髮長而向上飄起腿發從三條變成一縷,龍多三爪。龍尾像蛇尾。有雲龍、海水龍、龍味牡丹等紋樣。成化時的龍紋保留了一些宣德龍紋的特徵,龍一般閉嘴,有胡有須,五爪,蛇尾。弘治時的龍紋與成化時大略相同,但畫法要簡練一些。正德時的龍紋很有特色,龍常常在蓮花中穿行。龍多閉嘴方正的腦袋,毛髮豎立,龍眼圓睜,向前平視。嘉靖時出現龍頭正面的形象,龍身又走向細長,龍首上顎鼓出,頭端鼻尖畫成如意的形狀,近似豬嘴,俗稱「豬嘴龍」萬曆時的龍紋沿襲前代特點,大多畫成側身行龍。龍張嘴,龍頭面部向外,近似獅子的頭。清代以後,龍紋變化很大,龍頭面孔都被人格化了。有走龍、蟠龍、側面龍與正面龍。清康熙時,多正面龍,寬額上寫有「王」字,龍的樣子兇猛。有的大龍與小龍配組,有的龍與鳳、龍與雲配合以填充空間。晚清時的龍紋繪畫獃滯,下顎低垂,無威嚴之態。(11) 青花的畫法與裝飾紋樣的格式化宣德時期,青花裝飾有兩種筆法;細小的紋樣用一筆勾線,塊面大的紋樣,先勾勒後填色,填色用小筆觸,留有濃淡相間的筆痕。裝飾紋樣大多格式化,器物造型與紋樣的搭配開始固定起來,菱口大盤,一般用纏枝蓮,侈口淺弧形大盤,用把蓮、串枝蓮花和牡丹紋飾。板沿大盤則用把蓮纏枝葡萄、瓜果和纏枝蓮。成化時期的裝飾有所變化,由繪畫代替了圖案畫,人物只用一種彩色來表示,所繪人物只穿一件衣服,素有「成化一件衣」之說。所繪的小男孩,頭後部偏大,不成比例。嘉靖時期瓷器的特點是,在繪畫前先勾出輪廓線再填色,但輪廓線很模糊。萬曆時期瓷器的紋飾大多是青花繪畫,有清楚的輪廓線,山石用單線平塗畫法,與康熙時期畫法相同。清代與明代一樣,不同時期變化也比較明顯。康熙時期的紋飾大多是以歷史故事及神話傳說做題材。繪畫具有深淺渲染、墨分三色的特點。後期用筆細膩,接近於工筆畫。雍正時期承襲了康熙時期的裝飾風格,只是畫麵線條柔和纖弱,以仕女人物作背景。乾隆時期與雍正時期不同,紋樣繪畫以工筆為主,花紋圖案顯得規整、呆板,還採用了彩地繪畫、彩地開光、彩地軋道、白花不露等獨特形式。道光時期以後的紋飾過於拘謹,很是呆板。

推薦閱讀:

10種方式組合畫框 牆面裝飾很瀟洒-上海設計師-居無憂網
看古代高大上的寶劍裝飾藝術,漲姿勢!
純自然風裝飾 日本50㎡帶閣樓溫馨窩
注意!常用的客廳裝飾畫,一不小心成「凶煞」
漂亮的零線裝飾花朵的織法

TAG:方法 | 瓷器 | 鑒定 | 裝飾 | 特徵 | 紋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