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流地位不容撼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流地位不容撼動 作者:楊承訓 時間:2016-03-25 所在專題 來源:察網 評論 分享到: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流地位不容撼動

楊承訓

【內容提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是發展著的開放的經濟學體系。它被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反覆證明是正確的,並指導我國革命、改革、發展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歷史選擇它成為中國的主流經濟學,這一點不容撼動。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偽科學性已經為實踐多次證明,但它爭奪主流地位的圖謀從未停止,一旦得逞,必然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變質,必然帶來歷史災難。它有國內外深刻的經濟社會政治背景。為鞏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流地位,必須在理論與實際結合上徹底駁斥他們的謬論,在實踐中善於發展創新,回答實際問題,永葆青春活力。

什麼是中國的主流經濟學?【楊承訓:《馬克思主義才是中國主流經濟學的靈魂》,《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年第9期。】這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問題,關係中國的命運。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體學習會上,再次鮮明地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全黨的必修課,並歷史地論證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我國革命和建設中起決定性的指導作用。這實際上是肯定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我國的主流地位,否定了以新自由主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經濟學搶佔「主流學派」頭把交椅的圖謀。我們必須按照總書記指出的方向,繼續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堅持和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在這個大是大非問題上,不能動搖、不能含糊,必須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流地位,從根本上掃除新自由主義的負面作用。這正是當前和今後意識形態領域和經濟學研究的一大節點。

一、歷史選定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主流地位

經濟學是揭示經濟規律並指導人類經濟實踐的科學。按照恩格斯的說法: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的科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9頁。】,屬於「理論經濟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3頁。】,指導各種部門經濟學。它來自社會實踐,指導社會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究竟哪種經濟學派成為中國的主流經濟學,不在於人們如何強詞爭辯和用什麼玄奧的花樣,而在於它是否能夠解決中國革命和現代化建設中的問題。用鄧小平最簡練的語言說:要管用。經濟學的宗旨就是在經濟發展中「管用」。不管你吹得多麼天花亂墜,用多大力氣鋪天蓋地去粉飾,只要不管用,不能解決中國的根本問題,就不可能成為什麼「主流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只是幾本偉大的經典論著(如《(資本論》《帝國主義論》),而是一個發展著的科學體系。一百多年的中國革命史、建設史,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歷史,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能夠解決中國革命和現代化建設中根本性的經濟問題。它比任何諾貝爾經濟學獎及其總和更珍貴。

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本土和外國傳來許許多多的經濟學說,包括各式各樣的改良主義學派、西方自由主義學派、「農村改革派」、民粹派和傳統的儒家經濟思想等等,都沒有能夠揭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制度的要害所在,各種「良方」更沒有解決中國經濟的特殊問題。只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及其同中國實際結合,真正揭示了舊中國的根本矛盾,在革命根據地通過探索形成經濟學創新,這就是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這一經濟思想指導中國廢除殖民性經濟、封建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等落後國家中的新篇章,並引領完成了由舊式經濟向新民主主義經濟的轉變。這一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已銘刻歷史,至今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仍有重大借鑒意義。

我們可用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的兩種經濟學及其兩種社會效果進行對比。居於統治地位的國民黨用的是西方借來的經濟學和中國封建經濟思想的混雜品,孔祥熙和宋子文先後主政經濟,結果形成一頭是四大家族的巨富,一頭是饑寒交迫的廣大群眾。到統治後期,經濟秩序亂得不成體統,通貨膨脹飄升萬倍之多,災荒遍野、民不聊生,成為國民黨政治垮台的原因之一。而處於落後地區的革命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與土地革命等政策,自力更生,克服了經濟封鎖造成的極度困難,經濟生活卻井井有條,得到愛國華僑陳嘉庚、許多民主人士以及美國考察團的讚譽。解放初期,面對蔣介石留下的爛攤子,實行「四面八方」政策,有條不紊地治理通貨膨脹、土地改造,短短三年實現了經濟恢復,還支持抗美援朝戰爭勝利,顯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威力。

新中國成立後頭30年探索,從經濟學意義上大體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有四五年時間,實行一化(工業化)三改(改造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小農經濟、手工業經濟),可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種獨創內容(部分借鑒了蘇聯新經濟政策)。雖然時間短促些,形式單調些,方法粗糙些,但基本上是成功的,經濟發展是迅速而穩定的。第二階段有二十多年,經濟建設雖然主要採用了計劃經濟體制,卻能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基本建成比較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自主研發「兩彈一星」,擺脫了對外國經濟的依賴。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不少理論創新,如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綜合平衡、統籌兼顧方針、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業為基礎協調發展,採取先進科學技術和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等觀點。如果說出現一些急躁冒進和階級鬥爭擴大化及其他失誤,那都是由於脫離了實事求是精神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規律所造成的。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恰恰是我們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先導。

那麼,指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濟發展主要是什麼經濟學呢?仍然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當代中國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改革開放沒有改變社會主義制度,而是它發展的新階段,這一實踐也使得馬克思主義經濟科學有了更大的創新。鄧小平制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路線,堅持和發展的是資本主義經濟學中根本不會有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比如,最核心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當然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核心問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水平規律在中國的體現,創新了社會主義分階段發展的理論;其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而不是私有化;與此相適應,基本分配製度是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按照毛澤東闡發的辯證法,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決定了中國經濟社會制度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的,而不是西方的資本主義,雖然公有製成分數量有所減少,而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命脈的控制和支撐,顯示了頂天立地的高質量,又是共產黨執政的根本保證,決定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鑒此,習近平同志反覆強調:「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能動搖。」【《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人民日報》2015年11月25日。】再如,改革也不是從資產階級那裡學來的。恩格斯早就說過,社會主義是一個「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3頁。】;社會基本矛盾觀點正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理論基礎。這都表明,我們在改革開放中堅持和創新的主流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成就,短短30多年由世界第十位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也許有人會說,市場經濟是從西方學來的。請不要魚目混珠。我國在改革開放中實行的不是一般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是特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是利用「市場經濟」手段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我們黨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西方經濟學界一片嘩然,認定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根本不相容,甚至說像油和水一樣不能溶合,至今新自由主義者仍然頑固地堅持中國的市場經濟必須以私有製為基礎,以市場化作為私有化的突破口,「化」掉基本經濟制度和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按西方模式變中國的社會性質。這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確實水火不容。恩格斯曾經多次闡明生產和交換猶如兩個互相作用的兩大坐標,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是社會經濟的基礎【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9頁。】。生產方式性質決定交換方式性質。市場經濟正是交換方式的總和,它的性質取決於生產方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特別指出這一點。列寧曾嘗試運用市場方式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鄧小平進一步總結國內外經驗,提出計劃與市場都是手段,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可以利用。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觀點,並非來自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而且恰好「市場經濟」這個概念也是列寧較早提出的【《列寧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4頁。】。即使在運作方法上,我們與新自由主義也有根本的區別:新自由主義膜拜的是市場萬能論,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里茨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運用計劃(政府)與市場兩隻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即微觀上放開,宏觀上管住,而不是片面地只要一隻手。這充分表明,我們改革開放的主流經濟學根本不是什麼新自由主義,而是當代發展了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至於科學發展觀、「新常態」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更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中國的創新,是西方以私人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的極端個人主義觀念所不能蘊含的。這五大理念體現了對社會經濟規律的認識升華,深化了社會化的內涵,擴展了社會化的外延,是社會化生產力與社會化生產關係的辯證統一,社會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的辯證統一,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本質。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所謂主流意識就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在我國,主流經濟學就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政權所一貫堅持和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而不是別的什麼學派。歷史實踐證明.它是最「管用」的.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最大的秘訣。因此,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主流地位,只能強化,不能撼動。

二、要正視新自由主義爭奪主流地位的挑戰

習近平同志多次告誡:要以間題為導向,樹立憂患意識。我們也應當以此來認識和對待長久以來爭奪主流經濟學地位的博弈。新自由主義者來勢洶洶,大有消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勢,在客觀上也造成很大的負面效應。我們必須揭露新自由主義的來源、本質和危害。

單從學術觀點上考察,新自由主義是對古典自由主義扭曲的繼承,由於時代的變遷和所處地位的不同,其性質、內涵已經有重大的擅變。古典自由主義鼻祖亞當·斯密,生活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他提出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為增加社會財富應當謀取個人利益自由競爭,在當時反對封建殘餘時有進步意義,在特定視閉中闡明市場的功能有重大理論建樹,對於新興起的資產階級經濟學起了巨大塑造和推動作用。他和後繼者李嘉圖關於勞動價值論的一些觀點,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來源。不過,以科學的眼光考察,其理論邏輯並不填密,例如認為人人追求個人最大利益就會增進社會總利益,實際上個人利益之間有相當多的部分是互相侵蝕的,個人利益總和並不等於社會總的利益,實際上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行為。以後形成「經濟人」(或「理性經濟人」)假說,是以個體利益為核心對社會公共利益特別是勞動利益的漠視和侵奪。在資源配置上,只講市場「看不見的手」,而否定政府的重要功能(只限於「守夜人」)。他們以後的繼承者,無限放大了古典自由主義的缺陷,20世紀中葉興起以哈耶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則使這種片面性發展到極致,形成「市場原教旨主義」,從某種意義上也是對凱恩斯「經濟學革命」的反動。由於英美大金融資本寡頭的需要卻使它成為統治者意識,變成思想壟斷工具和政策指針。現代國際超級壟斷資本主義已經把它變為侵略和統治世界的意識工具,可謂新帝國主義特徵之一。這就是新自由主義成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主流經濟學的主要背景。

新自由主義是否真的「管用」呢?在其本土有管用之處,也有特別重大的敗筆。對大金融壟斷資本是管用的,可以衝決一切監管,自由地實施壟斷,並且可用雙重標準,自身追求最大的賺錢自由,一旦妨礙、損害它們,便立刻扣上反自由的帽子加以限制、制裁。然而,正是由於它過分自由,違反經濟規律,結果引發國際金融危機。2008年始於美國殃及世界的金融危機,致使世界經濟至今疲軟、復甦乏力。連西方經濟學家都認為新自由主義慘敗了,是它的終結。而中國的新自由主義者卻依然奉為神靈。對外,新自由主義的用場和「功效」就大了。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政治代表在全世界大肆推銷臭名昭著的華盛頓共識(1990 ),它們借新自由主義摧垮了東歐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造成俄羅斯持續8年的經濟災難(GDP下降50%以上),從此成為二流國家。接著是東南亞金融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拉美多國的經濟災難(阿根廷最甚),連原來新崛起的「四小龍」均致經濟下滑,有的至今一撅不振。這一系列經濟災禍,使世界有識之士都在聲討和摒棄新自由主義,在有的國家成了「過街老鼠」。這可視為客觀經濟發展對新自由主義的一次歷史判決。

然而,中國的新自由主義者們卻掩耳盜鈴、依然故我,一次又一次地掀動沉渣泛起、邪風不斷。在中共中央十八屆五中全會前夕還拋出在一定時期內中國實現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市場經濟、使國有企業降低到10%以下的綱領。為什麼新自由主義能夠國內外兩重天?這裡有特殊的背景。最關鍵的是國外反華勢力的支持,有的直接給予經濟補償(一些基金會支持,一些國際組織獎勵,一些國外書刊印發並給以重金等)。在西化勁吹的邪風中他們出盡風頭,得到國外勢力唱彩。可以說,他們是西方壟斷資本在中國經濟學領域的代言人、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的工具。在國內也有一定的社會基礎,代表一些不法私人資本發言,能夠得到一定的獎賞,既有物質利益,也有精神讚譽。加上他們利用我們「一手硬一手軟」的失誤,打著言論自由、學術爭鳴的旗號放肆發泄。在手法上,他們又以「改革」者標榜,利用某些提法(特別是市場的作用)加以斷章取義、混淆概念、歪曲事實、蠱惑人心,造成混亂。他們充分利用了西化的影響,使有些人盲目崇拜西方,崇拜西方經濟學那套脫離實際玄奧無用的學問,充斥課堂和刊物,在一定範圍內形成一種迷信,進而變成「規則」和「制度」,包括一些官員也信奉、宣傳西方一套話語(如有人主張國企完全退出競爭領域,為私有化「騰出空間」)。還應當充分估計,西方有一套通過學術腐蝕中國人靈魂和社會制度的計劃和組織載體,已經起了作用,新自由主義則是其內應。

現代還有相當多的學人特別是年輕人相信新自由主義的學術價值。應當說,它不是沒有一點可取之處,但總體上是偽科學的,突出的是片面性、虛假性。新自由主義的邏輯起點是極端自私的個人主義,進而形成弱肉強食的逐利自由拼搏,讓人們只關心個人短期利益,不顧社會大眾的整體長遠利益。它把個人私慾、市場自發功能無限誇大,引導人們進人私利迷宮,否定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其結果是使社會整體受損害、造成經濟混亂;進一步促使私人資本無限擴張,瓦解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反科學的,反歷史潮流,嚴重損害勞動人民利益。如果讓它變成中國的主流經濟學,主宰中國經濟制度進而改變政治制度(如「民主憲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會易幟,蘇聯的悲劇就會在中國重演。現在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學者對新自由主義批判不力,還未對其爭奪主流地位的論點、圖謀、影響加以徹底揭露,他們還有一定的滋生土壤。

他們還有一個騙人的口號,叫作經濟學「去意識形態化」(或叫「超意識形態化」)。這是一種謊言,自封為「科學經濟學」。事實上,理論經濟學本身基本屬於意識形態大範疇,為一定階級服務。如前所述,古典自由主義本來就是為當時新興資本主義經濟開道,為資產階級指路和掩護。新自由主義則更加露骨,哈耶克最響亮的話就是宣布社會主義是「通向奴役之路」。當代大壟斷資本的政治代表,把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當作統治本國人民和侵略、控制、剝削別國人民的輿論工具(一面宣揚自由化,一面大搞貿易保護主義)。國內的新自由主義者極力鼓吹私有化、製造種種否定共產黨領導的言論,更有甚者個別人鼓吹「顏色革命」。這那裡是「去意識形態」?其政治顏色十分濃厚,分明是一種瓦解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我們不能以「純學術觀點」去看待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公開申明是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服務的,是指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發展的。這並不妨礙它的科學性,它是政治性與科學性的統一,是引導全人類解放的經濟科學。

當然,這種爭奪主流地位的博弈是長期的,不可能靠幾次辯論就能終結。只要國外存在反社會主義勢力、國內存在不同階級階層的訴求,這種博弈就不會停止。因此,也不可能中斷鬥爭。同時,在鬥爭中,要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在方法上要以理服人,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頁。】。有些新自由主義者主張不要爭論。實際上只准他們說,不準別人講。理論是非不能不爭論,對錯誤思潮不能聽之任之,不能把陣地拱手讓給新自由主義者。這裡的關鍵在於思想意識形態陣地的一些領導者,他們只要能分清是非,有了危機感、自覺性,克服「一手硬一手軟」的傾向,就會組織培養骨幹隊伍,以深厚理論功底說服群眾,尤其使大多數青年人口服心服。這就是陣地意識,是鞏固、加強、擴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流地位的自覺。我們應當快速行動,取得戰役勝利,為戰略勝利打好基礎,不可怠慢。有些頑固不化的新自由主義者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台,我們應當有主動性的姿態和攻勢,有計劃地打若干戰役。大力支持馬克思主義陣地(機構、學校、刊物、社會組織等)的建設,使軟實力硬起來。

三、立足實踐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人民日報》2015年11月25日。】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開放的科學理論,它的生命力就在於依託實踐不斷創新。加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流地位,不僅需要批駁形形色色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特別是新自由主義,而且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分析實踐中的各類矛盾,指出化解矛盾的方式和前進的方向。這正是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目的。馬克思說得好:「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頁。】恩格斯進一步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1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是發展的,整個世界經濟是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必須發展,回答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才能不斷強化它的主流地位。

根據歷代馬克思主義大師們一貫思想和習近平同志的經驗總結,根據我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的研究實際,根據我們自身的體驗,要在中國的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至少應當注重以下諸點。

第一,要有為人民服務的堅定立場,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的忠貞信仰。搞馬克思主義不能僅限於興趣,更不能只是為職業的需要,而是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服務,為人類的最終解放而奮鬥。現在,這種立場、意識在相當多的人中淡化了,一些人只是忙忙碌碌地為賺錢、為享受而工作,不講為黨為社會為人民利益而奮鬥。有些所謂的經濟學家宣揚:「賺錢就是為人民服務」,「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有的認為共產主義太渺茫,或者說「根本不可能實現」。持有這樣的立場、意念、態度,對一般無知的人尚可諒解,而從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專家如果這樣就失去了最起碼的資格。習近平同志中肯地指出:「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人民日報》2015年11月25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和教學也應當堅持這個根本立場,否則,就不可能克服為各種利益固化的形形色色的偏見,不能理直氣壯地說服人。共產主義信仰是建立在對客觀經濟規律尤其是社會化規律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在實踐中我們一天天接近,道路是曲折的,前景是光明的。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社會化的發展,為它提供了物質基礎,並非渺不可及的空想,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不斷闡明的客觀必然趨勢。

第二,要堅持「唯實」的方法、深人調查研究的作風。毛澤東、鄧小平反覆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實事求是。陳雲同志總結了十五字訣:「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比較,交換,反覆。」其中,「唯實」是核心。列寧有句名言:「政治經濟學的基礎是事實,而不是教條。」【《列寧全集》第5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6頁。】就目前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和教學總體是健康的,但確實在一些方面存在這樣那樣的脫離實際的現象,如單純演繹概念,缺乏對實際經濟運行的分析;在部門經濟學中存在不少短板,在不少領域缺少話語權;教學中不善於回答實際問題,語言比較枯燥等。這就留下空當,使得西方教條盛行。許多人動輒引用西方的表述,甚至把一點點形象比喻也當作聖經。不少課堂和刊物充斥了用處甚微、玄而又玄的數學模型,在有的高校,政治經濟學被邊緣化,甚至被擠出課堂。要改變這種狀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要更多地面向實際,多研究中國和世界的現實問題,有條件的應深人企業、銀行、農村、社區及各類實體,作些調查研究,多佔有實際典型經驗、統計材料,多了解存在的問題,然後再上升為理論。這裡也要克服浮躁之風,不能蜻蜓點水或抓住個別問題便下結論。實踐表明,只有深人下去,更多地佔有實際材料,才能創新。寫論著應當實際第一、文獻第二,更不能抄襲。

第三,樹立整體觀,創立整體經濟學。習近平同志多次要求注重整體性,要有全局意識。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觀點,體現普遍聯繫的辯證法思想。「五大理念」就是當代經濟學的一個典範。他指出:「要堅持新的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對我們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獲得的感性認識的升華,是對我們推動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總結,要堅持用新的發展理念來引領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斷破解經濟發展難題,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人民日報》2015年11月25日。】我們領會研究「五大理念」,應當學習他把握整體性的方法。搞經濟學的不少同志往往囿於學科限制,不太關心「分外」的事,有的研究限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眼界不開,這就不免帶有片面性、短期性。實際經濟生活告訴我們,影響經濟的往往不是一兩個因素,而是很多看似外力的東西,比如生態、政治、文化、社會等都會制約經濟運行和發展。我們在研究中既要重點關注主要經濟因素,也要考慮相關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能像新自由主義那樣走人畸形思維,把一種局部的暫時的因素誇大為支配一切的根本。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是極其複雜多變的,一定要把握普遍聯繫,處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係,創新馬克思主義整體經濟學。

第四,善於用馬克思主義的「穿透力」、敏銳地把握新時期的新特點、新趨勢,提出一些前瞻性的見解。比如,目前壟斷資本主義有哪些新形態、新矛盾、新趨勢,需要透過表面現象深人系統地揭示。國內需要深化研究鄧小平晚年擔憂的兩極分化問題、西化危險。再如,現在新時代面臨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新的產業革命即將來臨,我們必須及時抓住這一新亮點,進行創新性研究。馬克思恩格斯把科學技術視為最革命的力量、歷史的槓桿,鄧小平將科學技術稱為「第一生產力」,習近平進而升華為「第一動力」。我們研究經濟學必須深人研究科學技術主導經濟發展的規律,它正在修補擴展社會再生產的軌跡,即由原來的「四環論」(生產一分配一交換一消費)充實為「五環論」(即科技一生產一分配一交換一消費)【詳見楊承訓:《五環論—科技主導經濟發展規律引發變革》,《當代財經》2008年第7期。】;生產力的構成也出現新的變化,科技創新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主要基因,並且形成生態生產力。由此認識科技創新的引領驅動功能,正在進人資源配置機制,形成「政府掌舵、市場配置、科技引領」的三元機制。科技成為「兩隻手」的「參謀長」、赫合劑,有利於創造智能型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機制體系。在科技成果「大爆炸」的時代,也充滿預料不到的風險,產生越來越多的資源錯配誤區,也需要科技引領、優化資源配置機制。這些當然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應提升「現代化」前瞻性能力。

第五,要有廣納百川的胸懷,強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開放性、包容性。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不是固守一畝三分地,而是要更廣泛地吸納人類的智慧。比如對待西方經濟學,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否定新自由主義片面化觀點和種種西方教條,同時要汲取西方經濟學多種派別的一些科學成分,為我所用。十幾年前,我提出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方嚮應是:「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馬學」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學」就是中國化的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西學」就是西方經濟學【楊承訓:《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方向》,《人民日報》2004年11月25日。】。這一觀點和方法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同【張新寧:《試論「馬魂、中體、西用」研究範式的科學性—基於「三位一體」公式及相關討論評述》,《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5年第5期。】。現在我們仍然堅持用這個原則處理好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關係,更全面反映中國和世界經濟運行發展的客觀規律,使之成為人類智慧的結晶。唯有如此,才能更有力地強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流地位,永葆青春活力。

參考文獻:

[1]劉國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2]衛興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5年。

[3]程恩富:《經濟政策與理論創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4]楊承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作者簡介:楊承訓(1935-),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倫理研究中心教授,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顧問,河南省經濟學會會長(河南鄭州450002 ) 。

【察網(www.cwzg.cn)摘自《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年第1期】


推薦閱讀:

影響全球政治經濟的7大幕後俱樂部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與經濟哲學的研究範式
論經濟與政治的關係
發展21世紀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學者觀點 | 洪永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學的內涵及其相互關係(下)...

TAG:經濟學 | 經濟 | 政治 | 政治經濟 | 政治經濟學 | 馬克思主義 | 主義 | 地位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