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和文化乃是中國「國學」的根基和脊樑 - 非常論文網
老子思想和文化乃是中國「國學」的根基和脊樑 |
來源:非常論文網 www.verylw.com |
今見國學網嘆息:「蓋五四比年以來,文化為之斷層,道統為之不傳。且夫遺老幾去,後繼難期,縱人心向背,惜前路數奇。借武侯一語,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嘆息是可以的。筆者也深有同感,並著文《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失落》、《當代武術之批判》等等,至今為中國失落了的傳統武術文化嗚不平,而抗爭。 但是,在如何繼承國學上筆者倒有一言相進:問題是,回過頭來看看,在文化還沒有斷層之前的一大段的封建專制主義社會中難道說就沒有了「危急存亡之秋」?如果沒有,中國就不會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如果沒有,中國在五四時期就不會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因此,應該說,「遺老幾去」尚不是大的問題,而導致危急存亡之秋的主要原因,乃是根深蒂固的在「抑老尊孔」、「唯孔獨尊」基礎上的以「孔孟之道」、「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教正統文化的統治。 筆者認為,以所謂孔子「半部論語治中國」的歷史已成過去,它導致了中國歷史的落敗,這是不爭的事實。故今天倡導「國學」,重新審視和繼承中國優秀的先秦文明成果就成了當務之急。而其中,復甦並發揚老子的「道」、「德」思想就無疑的成了重中之重。 其根本原因何在? 就在於老子的「道」、「德」思想充分體現出了創新的精神和民主的思想。 概括的說,老子的創新精神表現何在? 因為,老子的「道」,是在「道法自然」的基礎上揭示出了與「剛強勝柔弱」相反相成、針鋒相對的「柔弱勝剛強」之道,其應用於「武打」,即表現為「武術」、「武學」之道。老子這個思想,重在揭示出了「剛強」與「柔弱」相互轉化的內在條件,而且徹底打破了武打中的「不可知論」、「不可變論」、「不可為論」,從而表現出了積極進取的精神[1],即創新精神。 老子的民主思想表現何在? 老子的「民主」思想集中表現為「德治」政治的思想。 如果對此有人心存懷疑,那麼不妨對老子的「德治」思想稍作如下分析,便可明白。 老子認為「道、德一統」、「道中有德」,即,在「得道」之中要講「德」,同時,在「治道」之中也要講「德」,從而體現出了老子的 「以德治道」及其「德高道高」的思想。而正是在「治道」方面講「以德治道」,則充分表現出了老子的「德治」政治思想,即「民主」思想。 具體說,老子的「治道」思想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忘我」觀。在《道德經》中,老子說:「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他認為,道{即「武術」、「武學」所蘊含的「武力」,這裡抽象為「權力」、「統治」}生長養育出來,不把它據為已有,不為個人所依賴,不以個人的意志去主宰它,這就是極其高尚的品德。這就表現出了老子的「忘我」思想。正是因為「忘我」,方能無私無畏、克已奉公,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身先」、「身存」,才能成就大事,也才能成為聖人。因此,老子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二是「民心」觀。老子說:「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他認為,將個人的利害得失與天下蒼生的命運連在一起的人,方才能夠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以愛天下蒼生為已念的人,百姓才會相信他,並靠他為百姓辦事,百姓方才放心。故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在老子看來,只有做到把百姓的心思作為自己的心思,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一心一意為百姓辦事,這樣才會得到民心,並治理好天下。 三是「契約」觀。老子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他認為,靠「和解」、「調解」等辦法,可以了結大怨,不能了結餘怨、小怨。這是不好的辦法。因此聖人要憑藉「契約」來調解,這樣一來,既不會責備於人,當事雙方也不會互相指責,而「怨」也就會順利的徹底的得到解決了。故老子說:「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即認為,「德」是憑藉契約辦事表現出來的,高尚的品德總是屬於按照契約辦事的人,而「無德」才會憑藉諸如法令等等這些東西。故「德」的根本,是在「契」和「法」之間做到「重契抑法」。只有這樣,靠「契約」辦事,方才能夠做到「對等」和「公平」,做到「以德服人」,從而實現「以契彰德」,和「德善」、「德信」。 四是「正義」觀。老子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中的「道」,從老子「道、德一統」的思想去看,就是指的「德」。故這句話也可以視為:以「德」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而老子「忘我」、「民心」、「契約」觀正是「德」的本質內容和基礎。由此,劃分「正義」與否的標準,就是以「忘我」、「民心」、「契約」觀來界定的。以此,並表現在對戰爭的態度上。故老子說:「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又說:「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同時,老子說:「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即使發生了戰爭,出現了戰禍,也要做到「殺人之眾,以哀悲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由此,表現出了老子堅持正義戰爭和反對非正義戰爭的「正義」觀。 五是「無畏」觀。老子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在老子看來,只要有了「不怕死」的這種膽量和氣魄,必然會無私無畏,「置於死地而後生」而表現出「道高」來,這就可以戰勝困難並取得勝利。 其中,老子的「以百姓心為心」和「有德司契」思想,即「愛民」和「民心」、「契約」和「平等」的思想,無疑的,是老子「治道」思想的根本。 「治道」思想出發,可以勾畫出來一幅「民主」政治蘭圖。 從「忘我」思想出發,要求社會的統治者不能把「道」據為已有,而必須要不唯名利,克已奉公,勤於職守,身先士卒;從「民心」思想出發,要求社會的統治者做到「絕聖棄智」,要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以民心為是而為是,以民心為非而為非,並一心一意帶領百姓去謀利益,同時,各級官員是受到百姓愛戴而被推選出來的人;從「契約」思想出發,要求社會的統治者必須「重契抑法」、「以契彰德」,按照「契約」原則去辦事,以此來體現出社會的平等和公平;從「正義」思想出發,要求社會的統治者必須堅持正義戰爭,反對侵略戰爭及一切非正義戰爭;從「無畏」思想出發,要求社會的統治者和百姓要發揚不怕死的精神,這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能夠爭取到勝利。 千年前就會出現首開人類先河的老子民主思想? 究其原因,正是老子批判「霸道」所賴以的「剛強勝柔弱」的「統治思想基礎」使然。由此,也正是老子揭示的「霸道」與「民主」這一相反相成、針鋒相對的矛盾所表現出來的辨證法使然。故老子的民主思想是無可辨駁的強大的邏輯力量之題中應有之義[2]。 老子的民主思想絕非空想。它以「無為而治」的「德治」政治曾出現於中國歷史。漢初的「反秦之弊,與民休息」的政治,就是老子「德治」政治的表現,這就是歷史的證明。 可見,老子的道、德觀,其所蘊含的「民主」思想,是與今天中國社會的「人民當家作主人」的政治是完全相統一的。故將老子的道、德思想做到古為今用,正逢其時。 但是,歷史的看,老子的道、德思想已經被歪曲、篡改得面目全非了,故今天繼承老子思想必須要劃清三個界線。 第一、劃清老子道、德觀與孔子道德觀的界線。 老子的道、德觀,以其「柔弱勝剛強」的大哲學、大思想、大智慧,敢於直面階級社會的「武」、「戈」問題,而且,理
|
推薦閱讀:
※《禪宗的思想淵源》結語(3)
※五運六氣的總思想是什麼?(薦讀)
※什麼是有思想的人?
※抓住女孩子最易動情的21個瞬間|長江不擇細流,泰山不辭杯土(科技、新知、思想)
※董襄國教授論中醫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