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六招搞定孩子
NO1:對事不對人
很多年輕父母經常在批評孩子時會忽略這點,不知不覺因為負面情緒的暴發而直接對準了孩子,比如會說:「你怎麼就這麼笨,我以前是怎麼教你的?」「我和你強調過多次了,你怎麼這麼不長記性,你長的是豬腦子?」類似的話非常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如果經常這樣說,會給孩子心理暗示——我很差,我很笨等。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只針對事來批評,比如可以說:「寶貝,媽媽認為你這件事做的不是很好,好孩子不應該這樣做的,你想想看錯在哪裡了?」「孩子啊,這種不禮貌的話以後千萬不要再說了,否則,別人會誤以為你就是一個很糟糕的孩子呢,媽媽認為你完全可以學會禮貌待人的,因為你是好孩子。」
NO2:批評後鼓勵
可能絕大部分年輕父母都會在孩子做錯事後批評孩子,而批評完後就讓孩子做別的事去了。這種批評並不合理,因為孩子受到批評後,往往心情並不會很好,甚至有的孩子經常受到批評而產生疲沓的現象,不管你怎麼批評,他(她)根本不當回事。為了防止孩子出現這種疲沓現象,年輕父母可以在批評完孩子後,適當給予一些鼓勵。比如可以這樣說:「寶貝,剛才你知道錯在哪裡了吧?也知道如何改正了吧?好,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媽媽相信你會願意為做一個好孩子而努力的。」「寶貝,人最可寶貴之處就是不怕犯錯,媽媽相信你會把這次犯錯的教訓變為動力,因為你有很強的上進心,是不是啊?」
NO3:不當眾批評
不要看孩子小就可以不分場合隨便批評孩子,尤其是當眾批評孩子會讓孩子自尊受到傷害。有些年輕父母看到孩子當眾犯錯,有時出於死要面子,而指責和打罵孩子,以證明自己不嬌縱放任孩子。其實這樣做,你並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反抗,有時弄不好還會讓你丟醜。不當眾批評孩子並不是批評,完全可以把孩子悄悄叫到一邊,小聲去批評,比如說:「寶貝,剛才你粗魯無禮的行為,媽媽感覺非常臉紅,因為這並不代表你個人的行為,還代表著我們全家人的形像呢。」「寶貝,剛才你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的行為,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有禮貌的好孩子絕對會注意公共場合秩序的,你願做好孩子嗎?」
NO4:用沉默批評
有時孩子正在做錯事時,或者你知道孩子做錯事後,也可以不用說話,同樣也能達到批評的效果。比如看到孩子正在做錯時,你帶著嚴肅的表情,用眼睛一直盯著孩子看,當孩子看到你不高興的樣子時,會馬上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並加以改正的。有時孩子做錯事後,可能會等你去批評他,但如果你用假裝不理孩子的方式面對他,反而會讓孩子知道你的態度,你越是態度冷淡不理他,孩子越是感覺內疚,有時孩子還會在你沉默一段時間後來找你道歉,主動承認錯誤。沉默法有時需要藉助第三方來引導孩子,比如爸爸可以悄悄告訴孩子:「孩子,瞧你媽媽,你的錯誤惹惱了她,好好反思自己錯在哪,然後找媽媽認錯吧。」
NO5:自我批評法
當孩子犯錯後,年輕父母還可能用自我批評的方法來讓孩子產生內疚和自責感,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如你得知孩子在外面欺負哭了別的小朋友,這時把孩子叫到身邊對他說:「寶貝,媽媽知道你欺負了別的小朋友,我心情非常糟糕,我感覺媽媽特別差勁,因為我平時沒有認真教育你,讓你清楚如何禮貌與人相處,怎樣與小夥伴搞好團結,我真想讓那個被欺負的小朋友爸爸媽媽狠狠地批評一頓,這樣我的心裡或許會好受些。」當你這樣說時,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責任感,因為對孩子來說,自然不願意看到媽媽這麼傷心,這麼難過,肯定會安慰媽媽的同時也做自我批評。
NO6:換位批評法
前幾種都是父母批評孩子,現在可以採取換位思考的方法,讓孩子來批評父母,以提高孩子是非分辨能力,用孩子監督父母的方法提高孩子正確做事的意識。比如有一位媽媽平時和孩子約定,如果媽媽犯了嘮叨的毛病,你就狠狠地批評媽媽,以幫助我改正。結果當媽媽在家裡在嘮叨爸爸時,孩子就出面了:「媽媽,你又犯了嘮叨的毛病了,你能不能少說幾句。」「媽媽,你看爸爸都被你嘮叨煩了,你能不能讓爸爸安靜一會兒?」「媽媽,你說一遍就夠了,我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你安靜地看著就行了,好嗎?」像類似的情景在家庭生活中有很多,年輕父母可以捕捉到很多時機,讓孩子來批評大人的錯誤做法。
推薦閱讀:
※魯鵬程:與孩子溝通真的沒那麼難
※如何培養孩子合群的性格
※你家有這樣的熊孩子嗎?看完笑哭了~
※不給孩子買東西就哭鬧,用這招兒
※對孩子不要「過分」善解人意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