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國文第六冊》(1979版)
國民中學國文 第六冊
版:1979【民68年】
目錄
一、弘揚孔孟學說與復興中華文化
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三、壓不扁的玫瑰花 楊貴
四、勤訓 李文炤
五、鄉下人家 陳醉雲
練習一
六、四健會與農村建設 蔣夢麟
※七、治生說 汪琬
八、守父靈日記 蔣經國
※九、元曲選
(一)水仙子 張養浩
(二)梧葉兒 張可久
十、享福與喫苦 何仲英
練習二
十一、諭子紀鴻 曾國藩
十二、青年的三大修養 李石岑
※十三、弈喻 錢大昕
十四、一朵小花 殷穎
※十五、陋室銘 劉禹錫
練習三
十六、鄒忌諫齊王 戰國策
十七、報紙的言論 潘公弼
十八、田單復國 司馬遷
練習四
語文常識
中國散文常識
附錄
(一)借據、領據與收據的說明及舉例
(二)便條與名片的說明及舉例
版權頁
一、弘揚孔孟學說與復興中華文化 蔣中正
貴會以闡揚孔孟學說,恢宏民族道德為宗旨,成立以來,致力於出版書刊,集會講演,鼓勵研究。各項工作一年有一年的進步,使孔孟學說,受到社會人士與知識青年的普遍重視,其於啟迪良知,風世勵俗,裨益實多,在倡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今日,貴會的工作實具有深切的意義。
孔孟學說,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為我國學術思想的主流,亦為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中華民族所以可大可久,歷五千年而不墜者,就是由於我們以仁為本的民族文化,能延綿不絕,日久彌新。
國父領導革命,自述其所以紹承往聖者,乃是以孔孟所主張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為崇高的理想。故 國父手創的三民主義之思想,即以孔孟學說為其本源,並根據孔孟學說的精義,進而闡發倫理、民主、與科學的精神。因此,我們今天弘揚孔孟學說的微言大義,亦即所以力促三民主義的澈底實行。
中華文化,有其日新又新的特質,與創造向上的精神,不僅是要建立一種倫理的人生觀,而且要建立一種科學的人生觀,故亦可名之為正德、科用、厚生之學。我們今天倡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也不僅 〔第260頁〕止於維護良好的文化傳統,而重在發揚我們倫理、民主、科學的三民主義文化教育之光輝,因此,文化復興,決非復古守舊,決非故步自封,乃是要發皇、要前進、要創新。詩經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孟子讚美孔子為「聖之時者也」,所以孔孟的思想,可以說不僅能適應時代,且亦能領導時代。貴會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所擔當的任務,乃是要將先聖的哲理,以科學的方法加以整理,體察其精神,闡揚其精義,引起社會普遍研究的興趣,並期人人能實踐躬行,蔚為風尚。
我曾提出「求新、求行、求本」三要目來勉勵國人。「求新」是要研究發展,創造精進,以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作為全面革新的準據;「求行」是要即知即行、劍及履及,以腳踏實地,持久有恆之行,洗淨因循泄沓,遲疑不為之恥;「求本」就是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在澈底求新、積極求行的同時,必須追本溯源,維護我們優良文化傳統,一切革新與行動,要從基本上做起,不可徒務皮毛,徒具形式。我在此願意強調科學的精神,正與儒家格物致知和凡事皆須審定其先後本末的道理,契合無間。所以我們闡揚孔孟學說,不僅無悖於科學的精神,而且可以使國人對於孔孟學說與我國文化的偉大貢獻,獲得更多的認識,並能進一步將科學的精神與方法,應用到學術研究之上,貫注於工作、生活、行動之中。
今日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知坐而論道,不知起而力行,須知學術的研究,重在實踐篤行,貴能學以致用。諸君為學術思想界碩彥,為教育青年的導師,具有發揚民族文化,轉移社會風氣的抱負,盼能宣揚孔孟立身行事的修養,倫理道德的規範,與經世致用的精神。真知力行,以身作則,從而風行草偃, 〔第261頁〕一致躬行,使先聖學說,得因當前之時勢要求,益以發揚光大,達成我們革命救國與科學建國的神聖使命!
【註解】
內容來源:卷四十 書面致詞
隸屬章節:書面致詞\中華民國五十八年
版面原件:第259頁,第260頁,第261頁
——
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題解】
《孟子.告子篇下》
【作者】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山東鄒城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三、壓不扁的玫瑰花 楊貴
一
民國卅年─卅四年,島上年輕人的蹤影,一天比一天,一年比一年地少了。年紀大一點的,都到大陸、到南方,去做「東亞共榮的皇民戰士」去了。叫做「學徒兵」的學生們,也都被派到三邊海角各基地,去做日本帝國的「礎石」去了。
因為基地的擴建工事是無窮盡的,特別是在伊連串盟國飛機轟炸之後,這些娃娃兵都忙成了泥人兒。
我是一個數學教員,課也不要上了,天天同娃娃兵在那裡混。看到青年們的學業蒙上了一層厚厚的泥土,看到「萬能的神」這類的觀念代替了一切科學與藝術,心理確是難受。
二
「喂,你看!」林建文丟掉了圓鍬,蹲在牆角喊了起來。一陣娃娃兵圍攏來,哇哇地叫,個個臉上都容光煥發。這是近年來很難看到的事情。
到底是發現了什麼呢?
我正想走過去看看,軍事教官吉田中尉卻先到了。
「吵什麼,吵什麼!還不趕快把這地方清理好,明天就要到飛機場去修跑道咯!」
娃娃兵們收起了臉上的春光,你看我,我看你,一個溜,兩個溜,都回到個人的工作崗位去了。林建文瞅一瞅吉田中尉手裡的藤條,拿起了圓鍬,再把那些斷磚、片瓦、水泥快清理出來,埋到炸彈坑裡去。
我裝成傻子,轉向海面,望望在那裡飄蕩著的一條小漁船。我心正像它一樣地飄蕩著。
三
林建文是排尾第一名,班上最小的一個娃娃兵。他偷偷地看吉田中尉走開了,又把圓鍬放下,兩手用力想推開一個很大的水泥塊,推地滿臉通紅。
「你推這個幹什麼?」我輕輕在肩膀上拍一下。
他擺頭笑著說:
「這個,這個......」
「這個是什麼?」我蹲下去一看,看到了被水泥塊壓在底下的一棵玫瑰花。
被壓得密密的,竟從小小的縫間抽出一些芽,還長出一個拇指大的花苞。
我覺得這很有意思,便同他協力把那水泥塊推開了。下面出現了一株被壓得扁扁的玫瑰花。我真高興,並不是為了取得這麼一株玫瑰花。我家裡種著很多的花卉,比這還要名貴的也不少。我所以感到高興的是,它給我一個「春光關不住」的啟示。在很重的水泥塊底下,它竟能找出這麼一條小小的縫,抽出枝條來,還長著一個這麼大的花苞,象徵著在日本軍閥鐵蹄下的台灣人民的心。
「你高興這個嗎?」我問。
林建文點點頭,但馬上又掩上了陰影。
吉田又來了。
林建文拿起圓鍬,又繼續著他的工作。
我在娃無兵工作場中踱來踱去,心不在焉地說著:「快快幹呀時間不早了!」
四
收工的號音響了,我很快地幫建文把那棵玫瑰挖出來,讓他帶回營房去。
晚餐後,我看到林建文獨個兒待在草地上,手上的信箋讓風擺弄著,我慢慢走到他的身邊說:「家信嗎?有沒有好消息?」
他搖搖頭,嘆一口氣,眼淚竟映著夕陽在發亮。
「
「嗯?......」
「是不是可以把那棵玫瑰寄回家?」
「當然可以。你想把它寄回去?」
「是的,姊姊太可憐了。」一家六個人已經分了六個家,哥哥們有的到大陸,有的到南方,我又在這裡......。家裡只剩姊姊一個人。」他說:「家裡冷清清的,她一個人關著......。」
林建文感動的拉著我的手。我看到他的眼淚溢匯著流下來,從那兩條淚痕,我回憶到那棵被壓在水泥塊底下的玫瑰枝條,還看到那從小小的縫間抽出來的一個花苞。
五
個了兩天星期日,我請准假回到了臺中,手裡拿著那棵從水泥快底下挖出來玫瑰花。我有一點後悔了。
以我的年紀,去看林建文的姊姊,並不覺得怕羞。我所怕見到的是:一見面就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小姑娘。如果碰到這樣場面,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要是被人家看見了,不知道要發生什麼誤會呢?......這才真是難為情。我想,一個孤單單守著家園的女孩子,這總是難免的,要是碰到這樣場面,叫我怎麼辦?
謝天謝地,我所看到的林姑娘,倒不是這樣軟弱愛哭的小姑娘。也許是好多年來的苦難與辛酸把她磨練而成的吧,她處處表現得非常理智,非常鎮靜。
她知道了我是她弟弟的老師,是替她弟弟專程來送這棵玫瑰的,再聽我談起了這一棵玫瑰的身世時,很驚奇地接過手,馬上就把它種在前庭中央。之後還請我告訴林建文說:
「弟弟的意思,姊姊都能夠體會,請弟弟放心。」
那天晚上,我帶著輕鬆的心情回到營地理,這心情又傳染到林建文。他鬆了一口氣,顯出滿臉的春光。
六
四月過去,五月過去了。六七月的海邊太陽,把我們曬成了黑人群。
每天的無線電廣播,都還繼續在宣傳著大本營發表的「好消息」─「皇軍大捷」。可是,只是包不住火的,遍地又開始抓人了。有的說是「間諜」,很多很多的是所謂「散布謠言」的嫌疑犯。
黃花缸?
那一棵玫瑰,我親眼看到,明明是種在前庭中央的。什麼時候又移到黃花缸去了?黃花缸又是什麼樣的缸?這個謎,我好久不得其解。
一直到光復後,我們都回復到正常生活,教書的教書,上課的上課,林建文家也和許多人家一樣地團圓了。有一天,去找林建文時,我才聽她談起了黃花崗的故事。
這故事是到過廣東的一位青年告訴她的。這個青年姓王名志堅,是她大哥在廣東的同學,是光復前,當她最消沉,站在徬徨途上的時候,由大陸回來的。他帶了跑到後方去從事抗戰的她大哥的口信,以及許多轟轟烈烈的革命故事。黃花崗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這樣,她與他便成為同志,做了許多事情之後,被日本軍警抓去了,差幾天就沒命.......她講得多麼輕鬆呀!
光復後不久,她與他便結婚了。我便是證婚人。人生固然有許多艱難困苦,特別是在異族侵佔之下;但我總覺得,只要不慌不忙,經常保持鎮靜,就是被關在黑壓壓的深坑裡,時間也會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這一棵重重地被壓在水泥塊底下的玫瑰花的故事,不是滿有意思嗎?
【題解】
【作者】
楊逵(
四、勤訓 李文炤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無如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愒歲。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效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力行;徒然食息於天地之間,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故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誠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與力,何獨不然?勞則思,逸則淫,物之情也。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賢聖不若彼者乎?
【題解】
選自《恆齋文集》
【作者】
李文炤(1672年-1735年),字元朗,號恆齋,別名朗軒,中國清代善化(今湖南長沙)人。生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據傳其母懷孕十六月而生[1],年幼穎悟,以孝聞名。十歲補弟子員,康熙癸巳舉人,曾任穀城教諭。著有《周易拾遺》六卷、《周禮集傳》六卷、《春秋集傳》十卷、《太極通書拾遺後錄》三卷、《西銘拾遺後錄》二卷、《近思錄集解》十四卷、《感興詩解》一卷、《訓子詩解》一卷、《家禮拾遺》三卷、《恆齋齋文集》十二卷。
五、鄉下人家 陳醉雲
鄉下人家,雖然住著小小的房屋,但總愛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種南瓜,或種絲瓜,讓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簷。當花兒落了的時候,藤上便結出了青的,紅的瓜,它們一個個掛在房前,襯著那長長的藤,綠綠的葉。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
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的場地上種幾株花,芍藥,風仙,雞冠花,大麗菊,它們依者時令,順序開放,樸素帶著幾分華麗,顯出一派獨特的農家風光。還有些人家,在屋後種幾十枝竹,綠的葉,青的竿,投下一片綠綠的濃陰。幾場春雨過後,到那裏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裏探出頭來。
雞,鄉下人家照例總要養幾隻的。從他們的房前屋後走過,肯定會瞧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步地走來走去。
他們的屋後倘若有一條小河,那麼在石橋旁邊,在綠樹蔭下,會見到一群鴨子,遊戲水中,不時地把頭紮到水下去覓食。即使附近的石頭上有婦女在擣衣,它們也從不吃驚。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會瞧見鄉下人家吃晚飯的情景。他們把桌椅飯菜搬到門前,天高地闊地吃起來。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頭上飛過的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它們和鄉下人家一起,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畫。
秋天到了,紡織娘寄住在他們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靜的夜裏,它們便唱起歌來:「織,織,織,織呀!織,織,織,織呀!」那歌聲真好聽,賽過催眠曲,讓那些辛苦一天的人們,甜甜蜜蜜地進入夢鄉。
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景色。
【題解】
選自《遊子的夢》未央書店 1930
【作者】
見第二冊第十九課。
六、四健會與農村建設(略) 蔣夢麟
【題解】
1955.05.12
【作者】
蔣夢麟(1886年1月20日-
※七、治生說 汪琬
治生之家,未有急於治田畝者:勞勞然春而播之,夏而耕之,秋而獲之。惟其家有積穀,然後可以貿易百物……故擅富名於天下。不幸而有不肖者出,厭其耕獲之勤以費也,遂盡斥其田畝以委之於人,雖然有所蓄,已不足以給朝夕而謀衣食矣,況望其致富哉?
為學亦然。舉凡詩書、六藝、諸子百家,吾所資以為文者,亦如富家之有田畝也,故必憊精竭神以耕又獲於其中。惟其取之也多,養之也熟,則有漸摩之益,而無剽賊之疵;有心手相應之能,而無首尾舛互之病;浩乎若禦風而行,沛乎若決百川四瀆而東注。其見於文者如此,則亦庶幾乎其可也。彼不能力求乎古人而思欲苟營而捷得之,於是取之者少,則剽賊之疵見;而養之者疏,則舛互之病生。以此誇耀於人,與不肖子之棄田畝何以異哉? 使不遇旱潦兵燹之災則已,設一旦有之,幾何不立見其窮也?……
【題解】
本篇以治田務農的道理,比譬為學的道理。治學的入擁有的詩書、六藝、諸子百家上的知識等,如「富家之有田畝」,取之也多,養之也熟。要像農人一樣「憊精竭神以耕且獲於其中」,最終達到「浩乎若御風而行,沛乎若決百川四瀆而東注」的境界。對待詩書、六藝等多學多得,就像富人擁有很多田地,從中能有很多收穫。不肯苦讀的人,「與不肖子之棄田畝何以異哉!」文中「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舛互」,違背,差錯;「四瀆」,江、河、淮、濟四條江水。
【作者】
汪琬(1624—1691),字苕文,號鈍庵,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清順治十二年進士,曾任刑部郎中、戶部主事等職。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編修。次年託病回鄉,隱居太湖堯峰山,時人因稱為堯峰先生。他是清初的散文大家,與侯方域、魏禧齊名,合稱「清初三家」。為文主張學韓愈、歐陽修,要求明於辭義,合乎經旨。他的山水小品,描繪生動,氣勢浩瀚,文辭尤為雅潔。有(鈍翁類稿)、(堯峰文鈔)等。
八、守父靈日記(略) 蔣經國
【題解】
《守父靈一月記》是蔣經國先生1975年守靈期間的日記。在國內外局勢飄搖之際,蔣中正驟然辭世,身為接班人與人子的蔣氏,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段期間所思、所感。這段日記除了有其歷史價值外,就文章來說,與蔣氏其他文章平易、清晰風格比較,更增添了幾分真摯、感人的特色,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作者】
蔣經國(
※九、元曲選
(一)水仙子(詠江南) 張養浩
一江煙水照清嵐。兩岸人家接畫檐。
(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
(捲)香風十里珠簾。(畫船兒)天邊至。
(酒旗兒)風外颭。愛殺江南。
(二)梧葉兒(春日書所見) 張可久
薔薇徑。芍藥闌。鶯燕語間關。
(小雨)紅芳綻。(新晴)紫陌乾。
(日長)繡窗閒。人立鞦韆畫板。
【題解】
【作者】
張養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元朝散曲作家,與張可久合為「二張」。其散曲多寫棄官後的田園隱居生活,有的流露出對官場的不滿。著名的一首【山坡羊· 潼關懷古】常為人引用:〖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張可久(約1270--1348前後),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慶元路(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張存世作品現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數量為有元之冠,有《小山樂府》行世。明朝朱權在其《太和正音譜》中稱張可久為「詞林之宗匠」。
十、享福與喫苦 何仲英
現在我國人的大毛病,只是圖享福,不願吃苦。一般做父母的,常常以為年紀大了,應該享福;享不到福,便嘆命苦,便悲福薄。有許多青年人也作如是想,看見人家享福,羨慕得很;勉強他們暫吃辛苦,而他們的慾望、他們的希冀,總是對準享福的方面去進行的。甚至讀書只要文憑,不肯在學業上努力;只望「做人上人」,不願「吃苦中苦」。這種觀念,雖不敢說普遍在一般青年的腦海當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我們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覺悟。
我們不必希望做「人上人」,但必要做「人中人」。我既是人中人,就當盡人的一份責任。沒有農夫,那裡有飯吃?沒有瓦匠、木匠,那裡有房子住;沒有工、商,那裡有物品?沒有效命沙場的戰士,那裡可以克服敵人,保護我們的安全?沒有嘔心絞腦的學人,那裡會有發明、發現和著述,來滿足我們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需求?我們一時一刻的需要,都有無量數的勞動者──無論是勞心或勞力──辛辛苦苦地來供給,而我們坐享其福。我們若不是也吃一點苦,也盡一點責,我們非但對不住他們,亦且何以對得住自己呢?
特殊階級的人,坐享優越的生活權利;或擁遺產,或發橫財,或領乾薪,他們享現成福,用不著吃苦,也想不到世上有苦可吃,這真是人群的蠹蟲。我們須知最可敬愛的,是世上最大多數的肯吃苦、肯工作的平民,他們只要做一天人,就幹一天事,他們的生命總是完全靠吃苦來撐持的。吃苦的人多,享現成福的人少,社會國家自然富強;吃苦的人少,享現成福的人多,社會國家自然衰弱。若是大家都要享福,不願吃苦,國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於泡影,終至吃苦而已!
我們翻開歷史來看,古今中外,幾多聖賢豪傑,那一個不是從吃苦中磨鍊出來的?佛世尊身為王子,多福多樂,獨願捨家入山,苦修六年,睡在曠野中、樹林下,穿著死人遺下的衣服,每日僅吃幾粒豆子、幾粒芝麻,維持生命;這是多麼苦惱,而他獨處之泰然,所以成為教主。孔子一車兩馬,周遊天下,寧受天下揶揄,而救世之心終不稍減,奔波之苦迄未掛懷。這種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們應該效法的。再看晉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過於鬆散,每天要搬磚頭;英國名相格蘭斯頓,每日午飯後要劈一點鐘的柴。難道他們一個要做瓦匠,一個要做火夫嗎?笑話,笑話,他們決不是的。他們不過藉此鍛鍊吃苦的精神,恐怕身體安逸了,將來不能做事。他們的用心是很深遠的。
論語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大學又說:「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王陽明解說道:「閒居時有何不善可為;只有一種懶散精神,漫無著落,便是萬惡淵藪,便是小人無忌憚處。」前清末年,京城裡的旗人,個個總靠一份口糧,舒舒服服過日子;個個都是鎮日地拿著一隻雀籠,口裡哼著幾句京腔,何嘗不舒服;何嘗不享福?就此一點便可亡國而有餘,那裡還能夠支持得住國家!
我們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享福、吃苦,都是有代價。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終;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眾人之苦者,享眾人之福;真正會享福者,先要備嘗艱苦,而後苦盡甘來,始有滋味。孟子說:「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又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是磨鍊意志的最好機會,這是鼓勵吃苦的不二法門。
諸位青年啊!你現在很失意嗎?你家裡很窮嗎?沒有錢買書,沒有力量升學嗎?你身子很單薄嗎?你腦筋遲鈍,不能做艱難的功課嗎?你想改科,貪圖省事嗎?你過慣了學校生活,受不住家庭壓迫、社會欺陵嗎?你自以為是少爺階級、上流身分,叫你灑掃、應對、布衣、惡食,你就不肯嗎?你假如存著這種心思,你的前途還有什麼希望呢?
奉勸諸位:得意莫歡欣,失意莫苦惱。享福不為福,吃苦不為苦。孟子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宋儒又說:「少年得志大不幸!」現在當國家危急存亡之秋,正志士努力工作之日,摩頂放踵,有所不惜,更那裡可以偷安旦夕,享福自娛?
我們雖不敢希望個個人能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氣概,但至少要有陶侃、格蘭斯頓的勤懇、不懈的精神。我們雖不見得有什麼大苦好吃,但至少要革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習慣。做人要從吃苦做起,吃苦要從細微處做起。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這是對於諸位的一點貢獻。
【作者】
何仲英《訓詁學引論》,商務印書館1933年。《中國文字學大綱》
十一、諭子紀鴻 曾國藩
家中之來營者。多稱爾舉止大方。余為少慰。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我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題解】
《曾文正公文集》
【作者】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年間(1821—1850)進士。1853年初(咸豐二年末),以吏部侍郎身份在湖南辦團練,後擴編為湘軍,殘酷鎮壓太平軍,被清廷視為「同治中興」的功臣,並因此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等。死後諡文正。為文推崇姚鼐,早年在京師曾攀附梅曾亮,並與朱琦、王拯、吳敏樹等桐城派人物相往來。後以桐城派為號召,網羅人材。吳汝綸、張裕釗、薛福成、黎庶昌等都曾充其幕僚,並以曾門弟子相稱。著有《曾文正公詩文集》。編有《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
曾紀鴻(1848-1881),字栗誠,湘鄉人。他是曾國藩的次子,父親去世後蔭賞舉人,充兵部武選司郎官。但他不熱哀於仕途而酷愛數學,並通天文、地理、輿圖諸學。可惜的是,由於平時勤奮用心過度,曾紀鴻事業未竟就因病逝世了,年僅33歲。
十二、青年的三大修養(略) 李石岑
【題解】
「青年的三大修養」,使用演繹式的結構:第一段和第二段說明「青年的三大修養是什麼」,照顧到了整個題目,是總說;第三段和第四段說明第一項修養「仁」,第五段和第六段講第二項修養「勇」,第七段談第三項修養「智」,是分說。全文結構以演繹的形式呈現。
【作者】
李石岑(1892--1934),原名邦藩,湖南醴陵梘頭洲人。1913年(民國2年)入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年(民國4年),與潘培敏,李大年,丘夫之等在東京發起組織「學術研究分」。
※十三、弈喻 錢大昕
予觀奕於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後有招予觀奕者,終日默坐而已。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奕之優劣有定也。一著之失,人皆見之,雖護前者不能諱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奕者之不若已!
【題解】
選自《潛研堂集》。《弈喻》是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的一篇散文。該文寓意深刻,以下圍棋為比喻,闡述了「人貴有自知之明,也貴有知人之明,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輕視別人」的道理。弈喻,即以弈喻,弈在此是名詞活用作狀語。
【作者】
錢大昕(1728—1804),清代學者。字曉徵,一字辛楣,號竹汀,晚號潛揅老人。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人。乾隆年間(1736—1796)進士。由編修累官至少詹事、廣東學政。1775年(乾隆四十年)以後主講鐘山、婁東、紫陽等書院。治學方面頗廣,尤精校勘、音韻。著有《十駕齋養新錄》,《恆言錄》等。後輯為《潛揅堂全集》。
十四、一朵小花 殷穎
月來天寒兼陰雨,庭前新綻的淡黃色玫瑰,不勝雨滴的負荷,慵懶無力地垂下頭來,在絲絲的冷雨中顯得楚楚可憐。我端詳了一陣之後,決定採下來,置諸案頭。
我曾經欣賞過許多插花名作,插得疏落有致,濃淡相宜,遠近合度;擺在客廳中,顯得生氣勃勃,芬芳四溢,搶盡了鏡頭,甚至連壁上的名畫,也相顧失色。但插在瓶中或盆中的花卉,是以剪裁取勝,人們往往欣賞它的布局、結構、氣韻,勝於每一支花朵。所以花朵本身的美,反倒被人忽略了。現在我將這朵淡黃色的玫瑰採下來,單獨插在一個粗如手指的小瓶中,放在稿紙旁邊,當我俯首在案上寫作時,這朵小花與我頭部的距離近不盈尺;當我偶爾抬頭時,映入我眼中的是一個很大的特寫鏡頭。這朵淡黃玫瑰的整個容貌,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甚至花瓣的每一條細緻的紋理,都能宛然入目。而呼吸間一絲淡淡的甜甜的芳香,便瀰漫了我的案頭。
使我能切實地感覺它的存在,完整地享受這朵造物主的傑作,而且在短短幾秒鐘內,我與這朵小花之間,便建立起永恆的友誼。使我深深地後悔在過去忽略了造化的神奇,徒將歲月浪擲在紛擾的生活中,心胸間淤塞了如山的塵垢、如海的煩惱,何曾騰出一絲空隙來,在枯寂的心靈中,插上一支生命的花朵。
有一個小故事說,一個生性慵懶邋遢的人,生活凌亂,邊幅不修,居處不堪入目。一天,有一位朋友送給他一束鮮花,他靜靜地欣賞那束花朵,覺得美極,便找出了塵封已久的花瓶,洗擦乾淨後,將花束插起來。但桌上積滿了塵垢,擺上鮮花很不調和,於是便將桌子收拾清潔;但四顧屋內,蛛網塵封,與桌上鮮花成為強烈對照,便開始整頓室內環境;室內整頓好了以後,看看院中亂草叢叢,垃圾處處,也覺不妥,便將四周也力加清除。然後覺得心中非常舒暢,但攬鏡一照,發現自己囚首垢面,衣衫齷齪,與整潔的環境、美麗的鮮花截然不配,只好再將自己梳洗修飾一番。
最後,由於這一束花朵,使他整個的環境與人都更新了、美化了。而且由於外在的改變,也影響了他的心靈,使他在無形中接受了一個嶄新的人生觀。從一個頹唐慵懶的人,一變而成為一個奮發向上的青年了。
這雖是一個小故事,卻含有深刻的啟示。
【作者】
本書作者是一位酷愛大自然及謳歌創造主的文字工作者,也是編輯人、出版人及傳播工作者。散文為多處華文地區採用為教科書,計有台北「國立編譯館」、香港「教育署」及新加坡「牛津大學出版社」等分別選作中國語文教材。
一位用生命見證滿斟苦杯之救主的傳道者,一位酷愛文學與大自然、及謳歌創造主的文字工作者,也是一位編輯人,出版人及傳播工作者。曾擔任教會新聞周刊編輯及社長,並任港、台出版社總編輯及社長多年。同時擔任廣播、電視節目之製作人與行政主管,並曾負責教會之牧養聖工二十餘載。
七○年代初期,曾為提升台港出版物品質作出相當貢獻,並將教會出版品成功地推進社會廣大市場,以期達成文字有效傳揚福音的使命。
本書作者從事寫作多年,文筆簡約清徹,曾出版散文集《歸回田園》、《秋之悸》,靈修文集《心靈的苦杯與饗宴》、《十字架下的沉思》、《石頭的誘惑》,神學論述《中庸神學與愛之饗宴》,個人傳記見證《悲歡交集的鏤金歲月》及《踏著耶穌的腳印》等,另編有《編寫譯的技巧》。多篇散文作品,並曾為台灣及香港、新加坡選為中學國文教材,多本著作並印行簡體版,於中國大陸發行。
其散文為多為華文地區用作教科書,計有台灣「國立編譯館」、香港「香港教育署」及新加坡「牛津大學出版社」等,分別選作中國語文教材;台灣選用〈一朵小花〉、〈品泉〉、〈巴黎的冷雨〉及〈蒲公英頌〉、香港與新加坡選用〈曇花的啟示〉。
殷穎,是一位酷愛文學、大自然及謳歌創造主的文字工作者,也是一位編輯人、出版人及傳播工作者。曾擔任教會新聞周刊編輯及社長,並任台、港出版社總編輯及社長多年,同時亦曾擔任廣播、電視節目之製作人與行政主管,並負責教會之牧養聖工二十餘載。七○年代初期,曾為提升台、港出版物品質作出相當貢獻,並將教會出版品成功地推進一般社會廣大市場,達成用文字有效傳揚福音的使命。
作者之多篇散文作品,曾為台灣及香港、新加坡等地選為中學國文教材。
※十五、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題解】
劉禹錫因在任監察禦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裏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裏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曆陽心在京。」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後裔,曾任監察禦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
十六、鄒忌諫齊王 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複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熟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題解】
《戰國策.齊策》西漢劉向編。春秋戰國之際,七雄並立,各國間的兼併戰爭,各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鬥爭,以及民眾風起雲湧的反抗鬥爭,都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盪的時代,「士」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臺上。他們以自己的才能和學識,遊說於各國之間,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所以,史稱這些人為策士或縱橫家。他們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張或鬥爭策略,為某些統治集團服務,並且往往利用當時錯綜複雜的鬥爭形勢遊說使諸侯採納,施展著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幹。各國統治者也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是國家政權能否鞏固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爭相招攬人才,虛心納諫,爭取「士」的支持。
【作者】
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劉歆之父。漢高祖弟楚元王劉交的第四代孫。漢元帝時為中壘校尉,後因權臣專政,被廢十多年。漢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我國最早的分類目錄。另著有《新序》、《說苑》、《列女傳》、《洪範五行》等書。
十七、報紙的言論 潘公弼
請看世界上文明國家政治演進的途徑,最初總是帝王政治,進一步則為議會政治,更進一步則為輿論政治。無論政治的經過如何迂迴曲折,時期如何悠遠長久,終逃不了這條堂堂大道。
所謂輿論政治,原來不是一種制度,而是民主精神的現象,政治道德的反映。輿論有如此偉大的效果,亦非一蹴可幾的。若錯認為凡是報紙上的論說便是輿論,論說所褒,便可登臺;論說所貶,只有下野;那就差以千里了。要知報紙論說稱為輿論,或稱為代表輿論,須得輿論自身的健全。
健全的條件,第一是動機純潔:凡因私的愛憎、私的利害、私的信仰而發為言論,無論所言所論的實質萬難動中事理,即使勉強自圓其說,民眾必因鄙其私而並惡其所圓之說。只有大智大慧才能不以人廢言;大眾的眼光裡,只以大公為好,以「便私」為壞。壞人說話,嗤之以鼻;好人說話,洗耳恭聽。從事言論的人,能大公無私,便是動機純潔。
第二條件是識見卓越:因為只有純潔的動機,而沒有豐富的學養、敏銳的觀察,則對於各種隱約的朕兆或昭著的事實,無論它的關係如何遠大,竟不知其為問題,或知其為問題,而不能理解其內蘊,不能判斷其是非,不能察知民意向背,不能供給解決方案。搖筆為文,泛泛論說,價值毫無,怎稱輿論?
第三條件是文才暢達:文字不過是工具,似乎不成為主要條件,但同樣的識見,有的寫來莫名其妙,使人沉沉欲睡;有的寫來沉著活潑,使人有「劍及履及」的情緒;有的限於文才,放馬後炮;有的一氣呵成,做急先鋒。如此說來,怎得菲薄工具?當然,只有文才而沒有「第一」、「第二」條件的人,也不配主持筆政。
第四條件是膽氣橫逸:一篇極有價值可以傳之後世的論文,假使沒有發表的膽氣,則只有藏諸名山。藏諸名山那成輿論?退一步說,既不許藏諸名山,又不敢暢所欲言,於是含渾籠統,敷衍點綴,那不能完成輿論使命,更何待言?
總而言之,輿論自身的健全,必須具備上述四條件。動機純潔,然後才能黑白分明,正氣凜然。識見卓越,然後才能指導朝野,利國福民。文才暢達,然後才能鞭辟入裡,針針見血。膽氣橫逸,然後才能申張公道,不屈不撓。若因圖謀私利,而以報紙為攻訐阿諛的工具,這是輿論的罪人。或因膽識不足,不敢言所當言,而歸咎於環境的限制,藉以藏拙,這是報紙對於社會的不負責任。事實上所謂限制,並非只許你作不關痛癢的言論,而竟然以不關痛癢的言論了之,這是報紙的自暴自棄。
輿論之所以有力量,除了它自身必須健全之外,第一還須法律許以自由。言論自由在近代國家是天經地義的,但在極權國家,當局卻以言論自由為危機所伏,往往加以壓迫。在此狀態之下,輿論不成輿論,何來輿論力量?所以輿論以自由為前提,而自由有待法律之保障。
法律許言論自由,常含有兩種意義:一是保障,一是制限。在主張絕對自由的人,以法律制限為要不得,其實我們應該分別法的良惡,未可一律抹煞。惡法應反對,良法亦得要。言論自由猶個人自由,個人自由雖是天賦的,但未聞殺人越貨亦列為自由權之一。所謂言論自由不妨受良法制限的意義,亦復如此。
輿論自身健全了,法律許以自由了,還得朝野對於輿論有判斷的知識與尊重的誠意。所謂判斷,就是觀察立言者:(一)動機是否純潔?(二)是否以民眾利害為出發點?(三)是否以民眾意見為根據?(四)違反民意的是否比民意高出一籌?能判斷,然後惡性的著述無從作祟,而健全的輿論乃得以民意為後援,而發揮其偉大的功能。
在今日,誰都不能否認自帝王政治演進為議會政治與輿論政治,是堂堂大道。要在輿論自身努力求健全,與各方面能理解所謂輿論政治不是新聞記者的政治,而是全民政治而已。
【作者】
潘公弼(1895年-1961年),江蘇省嘉定(今屬上海市)人。著名新聞工作者。1914年(民國3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政法學校。在留學期間,與邵飄萍合辦東京通訊社[1],並擔任上海《申報》、《時事新報》駐日通訊員。1916年(民國5年)回國,入時事新報館任編輯。1919年(民國8年)春起在北京任《京報》主筆。因批評北洋政府入獄,報紙被封。釋放後重入《時事新報》,先後任總編輯、總經理、總主筆。1921年(民國10年)6月參加創辦上海《商報》,任主筆。1926年(民國15年)起,先後曾在上海國民大學新聞系、上海滬江大學商學院新聞科任教。抗日戰爭初期,主持《申報》筆政。民國30年(1941年)到新加坡,擔任《星洲日報》總主筆。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東北特派員,創辦長春《中央日報》,任社長。1947年(民國36年)赴香港,曾任《國民日報》社長。1951年去台灣,任《中華日報》顧問兼主筆。1961年12月逝世於台灣。
十八、田單復國 司馬遷
田單乃收城中得千餘牛,為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後。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牛尾炬火,光明炫燿;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五千人因銜枚擊之,而城中鼓譟從之,老弱皆擊銅器為聲,聲動天地。燕軍大駭,敗走,齊人遂夷殺其將騎劫。燕軍優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卒至河上,而齊七十餘城皆復為齊。
【題解】
《史記卷八十二?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作者】
司馬遷(前145-前90年),字子長,談子。元封中為太史令。天漢中坐罪宮刑,後為中書令。有《史記》一百三十卷,《集》一卷。
推薦閱讀:
※中國古詩之最,文采斐然,詩詞中蘊含著妙語之最
※最經典的中國老話,句句道破人性…… [一點資訊]
※2016年12位掙錢最多人物曝光 虧錢最多的來自中國
※簡氏稱中國每6周造出1艘新護衛艦 4大船廠同時開工
※賴昌星乘民航班機飛往中國 12年逃亡生活終結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