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種不需要輸液"清單引爭議 泉州多數醫院輸液廳人滿為患
8月18日,安徽省衛計委下發《關於加強醫療機構靜脈輸液管理的通知》,公布了一份「53種不需要輸液」的疾病清單,均為一些常見病、多發病。
一石激起千層浪。長期以來,國內醫療機構濫用「三菜一湯」(即抗生素、激素、維生素和輸液)備受詬病。幾年前,我國衛生部門曾公布一項數據:我國一年中人均輸液8瓶,門診輸液率高達60%至70%,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國際水平的10倍左右,其中八成左右患者根本不需要使用帶有抗生素的藥物。因此,這份「不需要輸液」的清單一出爐,就引發廣泛關注,網路上各種聲音更是層出不窮。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擔憂,認為不能用行政命令「一刀切」,應從疾病變化客觀看待輸液。
對於這份清單中的疾病,連日來,早報記者邀請了泉州市各大醫院的醫療專家進行解讀。大多數醫生認為,這53種疾病的確不需要輸液,但由於患者患病的輕重程度、個人體質不同、有沒有合併症等,都需要臨床醫生綜合考慮。
這份由地方政府發布的「通知」,為何會引起如此大的爭議?究其原因,與這些年來靜脈輸液造成的「過度醫療」分不開。其實,對於一般的用藥原則,世衛組織早有說法——「能吃藥就不打針,能肌注就不輸液」。要戒掉部分醫生和患者都有的「輸液成癮症」,首先要建立起醫患互信。
老少齊吊瓶 輸液大廳人滿為患
一位家長抱著孩子在室外輸液
這幾天,市民姜先生得了輕微感冒,由於上班事情太多,他想就近到診所吊瓶。可一走進輸液大廳,只見滿屋子吵吵囔囔的,全是等吊瓶的人。感冒了就一定要吊瓶嗎?其實,感冒發燒了就去吊瓶,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習慣。
周末兩天,早報記者走訪了泉州市區一些醫院的輸液大廳,幾乎每個地方都是人滿為患。輸液的人中,各種年齡的人都有,但最多的是小孩。對於安徽省衛計委公布的「53種不需要輸液」的疾病清單,大部分患者或家屬表示「沒聽說過」。其中一些患者,就是得了這53種疾病之一,正在通過輸液治療。
4齡童輸液依賴 不輸液就不退燒
「孩子發燒到39℃,剛吃藥就吐出來,我們實在沒辦法,才帶過來醫院輸液。」廖女士的兒子才出生61天,稚嫩的頭上也扎著針頭,略顯憔悴的臉上還掛著淚痕。廖女士說,前兩天兒子突然感冒發燒,剛開始只有38℃左右,她到診所拿了葯給他服,可是小孩一吃藥就吐。前天下午體溫升到39℃,初為人母的她嚇得發慌,馬上帶兒子到醫院就診。
「我們也知道這麼小的孩子打點滴不好,可是小孩不吃藥,醫院說打針的話只能打退燒藥,效果不好,我們也沒辦法,只好給孩子打點滴,看能不能儘快好起來。」廖女士無奈地說。
「我兒子也是出生兩三個月就發燒,到醫院打點滴,後來每次發燒都得打點滴。到現在,一感冒沒打點滴就沒辦法退燒,吃藥根本沒用。」在廖女士旁邊,抱著兒子輸液的林女士忍不住抱怨,她的兒子今年才4歲多,但進醫院已不下10次了。林女士說,兒子小時候一感冒,家人就都很緊張,趕緊送到醫院打點滴。久而久之,就形成依賴。
爆滿的輸液大廳
輸液兩天不見好 原來只是蛔蟲病
兩年前的一天,家住市區的陳小姐突然腹痛難忍,忙趕到市區一家大醫院急診科。陳小姐說,醫生只是摁了摁她的肚子,沒有再做什麼檢查,就說她得了腸胃炎,讓她打點滴。不料,一連吊了兩天瓶,陳小姐發現病情一直沒有緩解。於是,她又到另一家大醫院求醫,醫生在簡單檢查後就說,陳小姐的肚子里長了蛔蟲,開了一些葯讓她回家吃。結果,陳小姐只吃了一次葯,肚子就不疼了,「在第一家醫院花了300塊,也沒治好腹痛。第二家只拿了幾塊錢的葯,一下就治好了」。
陳小姐說,去年7月,她10個月大的女兒得了幼兒急疹,一直高燒不退。起初,通過網上查詢,陳小姐和家人懷疑孩子要長疹子,因此只給她吃退燒藥。之後,但為了安全起見,他們還是將孩子送到了醫院,「醫生檢查後說,孩子得了炎症,還比較嚴重,需要住院治療」。
在輸液兩天後,陳女士的女兒仍然時不時發高燒,不久就長出了疹子。陳小姐說,直到此時,醫生仍說小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合併腸胃炎」,並讓孩子又吊了一天瓶。次日,在陳小姐和家長的堅持下,孩子病癒出院了。「幼兒急疹是很常見的病,難道醫生在第一時間檢查不出嗎?」陳小姐至今仍憤憤不平。
感冒輸液未好轉 「老輸液」放棄了
「我一年至少要打一次點滴,都是因為感冒。」市民小戴和大多數人一樣,都認為打點滴感冒就會好得快一些,少受點罪。有時低燒、喉嚨痛他都會去吊上一瓶。但不久前的一次輸液,讓他徹底「醒悟了」。
「就在上周,我感冒了,燒到快38℃,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喉嚨痛,頭也痛,實在受不了,我就去診所讓那醫生給我來一針。」小戴說,當晚醫生給他打了4瓶藥水,折騰到凌晨,不但沒退燒,還讓本不舒服的他更加疲憊不堪。
回家後,小戴索性不再去打點滴,自己做一些物理退燒,多喝水,做些事轉移下注意力。3天左右,燒退了人也精神了。小戴說,以前感冒都懶得吃藥,拖了一兩天後,就感覺嚴重了,全身不舒服。打點滴像是一種心理安慰,其實現在想想,打點滴也是要好幾天才會好,而且感冒好了後還感覺全身酸軟無力,「以後能不打還是不要打了」。
輸液大廳人滿為患 有小孩已連輸8天
23日上午8時20分左右,泉州市兒童醫院。此時醫院輸液大廳已十分熱鬧,幾十名家長抱著正在輸液的小孩,或站或坐,小孩的哭叫聲,家長的安撫聲響成一片。到了10時左右,輸液大廳已人滿為患,不少人只能抱著孩子在室外輸液。
輸液的小孩中,大的六七歲,小的才出生兩個多月。由於一些孩子還小,輸液時都把針頭扎在頭上,看著讓人心疼。記者在走訪中得知,輸液的小孩中,很多已連續輸液2天以上。而連續輸液最久的,當屬市民陳先生的女兒,患有肺炎的她已連續輸液8天,她兩手手掌上滿是針孔,留下一片淤青,最後護士只好將針頭移到她的頭上。
這些小孩都是因為什麼病而輸液的呢?記者隨機採訪了十幾名家長,大多數輸液的小孩是因為感冒高燒到38.5℃以上的,也有部分小孩感冒還伴有肺炎、氣管炎等,還有的則是腹瀉脫水。
「不需要輸液」的疾病 75%的人輸過
53種「不需要輸液」的疾病,有多少人是通過輸液治療的呢?昨日,記者隨機採訪了20名市民,其中通過輸液治療的就有15人,只有5人選擇吃藥或者自愈。
「雖然體溫只有38℃左右,但渾身難受,喉嚨痛、流眼淚,單位又不能請假,沒辦法就去診所打點滴了,感覺會好得快一些。」市民鍾女士說。
「感冒初期不想吃藥,拖兩三天身體就很難受了,打點滴少受點罪。」市民戴先生說。
「扁桃體經常發炎,醫生說沒打點滴好不了,所以每次發作就去打個兩三天點滴。」市民龔女士表示。
輸液的15人中,因普通感冒輸液的就佔了9人。其他6人,有的是因輕症體表感染(無發熱,血象正常)輸液,有的是因原發性痛經輸液,還有的是因扁桃體發炎而輸液。他們選擇輸液治療,要麼是醫生建議,要麼是患者自己認為輸液好得快而主動要求。
「聽說老是輸液對身體不好,但是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不輸液病要拖很久。」鍾女士說出了「老輸液」們的心聲。
53種病不需輸液 醫生怎麼看
在現實中,一些市民患上這些疾病還是會選擇輸液。
由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壓根不用打點滴;若非急性發作,慢性盆腔炎也不需要輸液;兒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連葯都不一定要吃……
對於安徽省衛計委規定的「53種不需要輸液」的疾病清單,泉州的醫生怎麼看?連日來,早報記者邀請了泉州市各大醫院的一些醫生進行解讀。大多數醫生認為,這53種疾病的確不需要輸液,但由於患者病情的輕重程度、個人體質不同,有沒有合併症等,都需要臨床醫生綜合考慮才能作出決定。
現實的尷尬是,往往一些市民患上這些疾病時,最終還是選擇了輸液。
病毒引起的感冒 都不需要打點滴
內科(24種):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體溫38℃以下的急性氣管支氣管炎,無水、電解質紊亂的非感染性腹瀉,輕度結腸炎,無併發症的消化性潰瘍,急性膀胱炎等。
解讀:泉州市第一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庄錫彬說,普通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一般比較輕,根本需要打點滴。只有流感比較重時才需要輸液,普通感冒只要對症吃藥即可。在安徽省衛計委這份「清單」中的呼吸系統疾病,基本不用靜脈輸液。
「普通感冒多是由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體感染,主要表現就是打噴嚏、流鼻涕等,發熱通常低於39℃,通常幾天就可以好,甚至不需要吃藥,更不用輸液。」庄錫彬說,為治感冒輸入靜脈的藥物如葡萄糖、鹽,從飲食中就可攝取,只要能進食就沒必要輸液。
不過,庄錫彬也提醒,如果感冒時間長,合併發高燒,可能存在合併細菌、病毒雙重感染,醫生可能需要聯合使用抗生素加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但也可以口服,沒必要靜脈注射。
此外有醫生表示,有「炎症」的病中只有由細菌引起,用敏感抗生素才有效,而由病毒引起或由物理、化學因素的刺激所致的炎症,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一類切口較乾淨 一般不用抗生素
外科(18種):包括體表腫塊切除術後,輕症體表感染(無發熱,血象正常),輕度軟組織挫傷,老年性骨關節炎,慢性膀胱炎,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無合併症的腎結石,急性鼻炎、各類慢性鼻-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急性鼻竇炎無併發症者,急性單純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單純性扁桃體炎,急性喉炎(重症除外)、慢性喉炎,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無併發症者、外耳道濕疹、鼓膜炎等。
解讀:「不管手術大小,一般在做完手術後,多數患者或家屬會問『要不要打消炎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二院普外科主任周志平說,實際上80%的病人不需要輸液,不需使用抗生素。例如體表腫塊切除術後,一般不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很大感染,這樣的切口屬於一類切口,是比較乾淨的,根據國家有關規定也不使用抗生素。
不過,患者是否需要輸液、使用抗生素,也不能一概而論。「人的個體性差異很大,主要還是根據臨床指征來判斷。」周志平說,以體表挫傷感染髮炎來看,有些人可以不吃藥,但有些人抵抗力差,可能會出現全身嚴重性感染,出現高熱,這時就要輸液,使用抗生素。
盆腔炎急性發作 才有需要打點滴
婦科(7種):慢性盆腔炎,慢性子宮頸炎,無癥狀的子宮肌瘤,前庭大腺囊腫,陰道炎、外陰炎,原發性痛經,不合併貧血月經不調。
解讀:解放軍180醫院婦產科主任盧昆林說,這七種疾病不屬於急性感染疾病,一般不需要打點滴。不過,以慢性盆腔炎為例,患者一旦出現急性發作,有發燒、腹痛時,不使用抗生素,癥狀得不到緩解,「不過慢性盆腔炎大多沒有明顯癥狀,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用中藥或中成藥調理即可」。
另外,以常見的陰道炎為例,如果不是有明顯細菌感染,通常都不會使用抗生素,只需外部局部用藥。正常的陰道內有多種菌群,相互可以抑制,從而維持酸鹼度平衡,保持健康。一旦體內注射入抗生素,就會破壞菌群平衡,容易讓外來致病菌大肆繁殖,反而容易引發陰道炎症。
有專家表示,臨床上婦科疾病若確實需要用抗生素,加上情況複雜,通常會去做細菌培養,看看對哪種抗生素比較敏感,再去使用,效果更好。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連葯都不一定要吃
兒科(4種):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內,體溫38℃以下,精神狀態好;小兒腹瀉病,輕度脫水可以口服補液者;毛細支氣管炎,輕度喘息者;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峽炎,無發熱、精神狀態好,血象不高者。
解讀: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二院兒科主任汪勇芬表示,這4種病確實可以不用輸液。就拿兒童上呼吸道感染來說,上呼吸道感染可分為病毒性感染和細菌性感染兩類,呼吸道的感染以病毒性為主,此類感染癥狀發生快,前面兩三天發熱等癥狀都會比較重,患者多喝水,保持一個良好的環境,再做一些簡單的物理降溫,兩三天時間體溫就會降下來,甚至有的連葯都不一定要吃,都會自己好。所以,8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是不需要輸液的。
然而,是病毒性感染還是細菌性感染,患者及其家屬多數時候是不懂的,但大多數患者及其家屬會認為輸液病情會好得比較快,於是主動要求輸液。「門診時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病患或者病患家屬自己要求輸液,你不給他輸液,他還要你保證他沒事,誰敢保證他沒事。」汪勇芬說,保險起見,醫生也會給病人輸液,這就造成了「輸液過度」。
「其實,如果是病毒性感染,輸液並不會讓它好得快,抗感染需要一個過程,38℃是肌體內自身調節抗感染最強的時候,那時候並不太主張把體溫硬壓下來。」當然,事無絕對,上呼吸道感染也有可能演變成肺炎,但在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期,通常不需要輸液。
汪勇芬提醒,如果發高燒超過一周,且白細胞總數高,體溫一直降下不來這就可能是合併細菌感染,就要考慮輸液。小兒腹瀉,輕度脫水可以不用輸液,但若出現反覆嘔吐,小便又少,皮膚比較乾燥,嘴巴老覺得口渴等中度脫水癥狀,就要輸液補水。
盲目的輸液會給身體帶來傷害嗎?汪勇芬說,如果藥物對症,一般是不會對身體有傷害,但上呼吸道感染輸液中,有些醫生可能會加入抗生素,導致抗生素濫用,增強病菌的耐藥性,還可能干擾人體的正常防禦功能。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難以控制的惡性循環,降低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
醫患互信才能戒掉「輸液成癮」
醫患之間的信任缺失導致一些家長無所適從,
甚至嬰兒患上點小毛病就打起了點滴。
今年5月14日,國家食葯監總局發布的報告顯示,2013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路收到《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131.7萬份,其中新的和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29.1萬份。其中按藥品劑型統計,注射劑佔58.7%,遠遠高於口服製劑的37.3%。尤其在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注射劑更佔到74.3%,比總體報告中的比例高出14.5個百分點。
對於靜脈輸液泛濫帶來的「過度醫療」,隨著普通民眾認識的提高,一些地方衛生部門開始著手治理,政策也越來越嚴格。泉州市兒童醫院副院長林志斌認為,有些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的確有利於規範抗菌類藥物的使用,但不能用行政命令「一刀切」,作為指導意見或許會更好。對於廣大患者來說,若想擺脫「輸液依賴」,也離不開醫患互信。
新規出發點好 「一刀切」讓醫生為難
安徽省衛計委公布53種不需要輸液疾病清單的同時,要求醫療機構嚴格遵循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的用藥原則,只有在患者出現吞咽困難、嚴重吸收障礙(如嘔吐、嚴重腹瀉等),以及病情危重、藥物在組織中宜達到高濃度才能緊急處理這3種情況下,才使用靜脈輸液。
林志斌說,從安徽省衛計委出台的新規來看,出發點是好的,「例如清單中的4種兒科疾病,我們一般也不建議輸液,不使用抗菌類藥物」。林志斌的擔憂是,同樣一種疾病,由於醫生水平、醫療技術發展的階段不同,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診斷結果,一些病需不需要輸液,很難劃定界線。同時,對於一些「不需要輸液」疾病清單中的患者提出的輸液要求,如果醫生按規定拒絕輸液,一旦出現醫療事故,在責任劃分方面會對醫生很不利,「當地政府出台這樣的政策,就應該給醫生一個保障,不然醫生會有很大的心理負擔」。
林志斌認為,類似安徽省出台的這種「行政命令」,不應該「一刀切」讓醫生按規定執行,而應作為指導意見,提出是「慎用」或「不建議使用」。
藥物直輸血液 不良反應發生率高
為何提倡口服優先,減少輸液?去年12月10日,國家衛計委等部門聯合制定的「合理用藥」十大核心信息中對此作了比較,輸液的優點在於見效快,主要用於危重病人或特殊病人的治療;缺點在於將藥物直接輸入血液,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要高於其他給葯途徑,嚴重者可導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林志斌表示,相比輸液,口服藥物經過胃腸道以及肝臟,身體會有一個過濾,將有毒物質分解,使很多細菌被破壞,再輸送到全身,因此相對安全。在胃腸道里,有胃酸、腸液,有各種消化酶,不僅使食物消化成小分子,也能使一些有毒的物質分解,使很多細菌被破壞。在吸收入血之後,還要通過肝臟,才能分布到全身。人們早已知道,肝臟是人體內的一個解毒器官。一旦誤吃了毒物,由於吸收有一時間過程,及時發現還可補救,即用灌腸、致吐等方式,讓毒物排出體外。
頻繁使用抗生素 耐藥性危及生命
在輸液被過度使用的背後,也伴隨著抗生素的濫用。有專家表示,輸液是抗生素給葯的一種主要方式,輸液的藥物中有六成以上是抗生素藥物。由細菌感染的疾病,使用抗生素才有效,但實際上尤其在門診,大部分疾病都是因為病毒造成,不需使用抗生素。即使要使用抗生素,也應遵循由低向高的服用規則,能口服就不要注射。
頻繁使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導致最嚴重的後果就是耐藥性。林志斌指出,抗生素用得越多產生耐藥性的可能就越大,直接後果就是某種抗生素對治療感染疾病不再有效。今年4月30日,世衛組織首次報告全球的抗菌素耐葯情況,指出抗生素耐藥性已對公共衛生構成重大威脅。報告舉例,上世紀80年代投入使用的治療尿路感染的抗菌藥物,目前在許多國家已對半數以上病患失去作用。世衛組織指出,「邁向後抗生素時代,多年來可治療的常見感染和輕微傷痛可再一次置人於死地」。
林志斌認為,在進行輸液前,醫務人員要告知患者這種治療方法的危害和風險,盡量做到「能吃藥就不打針,能肌注就不輸液」。但由於一些患者在得病後非常緊張,或者想在最短時間內治癒,因此強烈要求醫生進行輸液。因此,作為患者及家屬,應了解醫學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對醫務人員更多信任、給予尊重,增強醫患溝通和互信,一起改變輸液泛濫的現象。
普通門診取消輸液 已有醫院施行
有媒體報道稱,在國內已有幾家醫院取消了普通門診輸液。浙大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是先驅,近幾年,寧波市第一醫院、江西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北京航空總醫院也傳來類似消息。
今年3月16日起,北京航空總醫院取消普通門診靜脈輸液,並明確規定:門診醫生(除兒科、急診、麻醉外)不得開具靜脈用藥處方。據公開資料顯示,這是北京第一家取消普通門診靜脈輸液的醫院。
取消門診輸液這個決定,是著名婦產科專家、航空總醫院院長高國蘭教授做出的。去年7月,高國蘭曾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學習,訪問多所美國一流醫院,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國外很多大醫院沒有輸液室。高國蘭認為,取消門診輸液能進一步規範醫療行為、合理施治。
泉州嚴格規範 抗生素的使用
泉州近年來嚴格規範抗生素的使用,按照去年出台的《2013年泉州市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方案》,明確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責任制,加強抗菌藥物購用管理,嚴格醫師抗菌藥物處方許可權和藥師抗菌藥物調劑資格管理,完善抗菌藥物管理獎懲制度,嚴肅查處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情況。
對出現抗菌藥物超常處方3次以上且無正當理由的醫師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級和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處方權;限制處方權後,仍出現超常處方且無正當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藥物處方權。藥師未按照規定審核抗菌藥物處方與用藥醫囑,造成嚴重後果的,或者發現處方不適宜、超常處方等情況未進行干預且無正當理由的,醫療機構應當取消其藥物調劑資格。醫師處方權和藥師藥物調劑資格取消後,在6個月內不得恢復。
此外,對存在抗菌藥物臨床不合理應用問題的醫師,各地衛生行政部門或醫療機構還應當視情形,依法依規降級使用、暫停執業、吊銷《醫師執業證書》等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10倍:根據原衛生部統計,2010年中國平均每人輸液8瓶,我國的門診輸液率高達60%至70%,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國際水平的10倍左右,其中八成左右患者根本不需要使用帶有抗生素的藥物。
85%:2012年注射引起的不良反應事件佔56.7%,其中靜脈注射給葯佔53.5%。在過敏性休克導致患者死亡病例中,85%以上為靜脈給葯。
六成:輸液的藥物中有六成以上是抗生素藥物。實際上在門診,大部分疾病都是因為病毒造成,不需使用抗生素。今年4月30日,世衛組織首次報告全球的抗菌素耐葯情況,指出抗生素耐藥性已對公共衛生構成重大威脅。
推薦閱讀:
※日前高官講真相:日中曾同意擱置釣島爭議 日當局惱怒
※菲律賓外長:菲律賓對爭議島嶼並不擁有所有權
※海報抄襲電影《驚天破》!扒扒《歌手》10大爭議事件
※一個大有恩賜卻大有爭議的弟兄:倪柝聲(陳鴿)
※民間借貸非法吸收存款 審理刑民交叉案存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