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下第一的東方哲學在此問世

原標題:老子天下第一的東方哲學在此問世

一覽秦川小的樓觀台。

首屆西北道教論壇會場。

12月10日至12日在省圖書館舉行的「以寶說道 弘揚文化 」的「道無聲」展覽一角。

樓觀台老子塑像。

高下相盈的說經台一角。

樓觀台上善池。

說經台內救苦殿。

記者 金石 文/圖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此語對西安樓觀台來說再貼切不過。在雄偉浩蕩的秦嶺山脈中,論海拔高度,樓觀台不足掛齒,500多米,較秦嶺主峰海拔巨遜3000多米,屬秦嶺北麓山腳下一座小山包,然而在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山脈中卻是「一覽眾山小」的高峰。

老子授經之地

讓樓觀台有名的「仙」不是別人,是傳說中「開天闢地之祖」、「無上法王」的太上老君老子。

根據文獻記載,歷史上真有老子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年東周朝廷藏書的守藏室里的官員。他勤學好思,知識淵博,關注人生,責任感強。當時「禮壞樂崩」,朝廷上下風氣浮躁,「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官員們無心踏踏實實做朝政,應付差事,弄虛作假,爭先恐後爭名奪利、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隨意侵害民眾利益,沒了做人的底線。然而老子「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若「愚人之心也哉」,利用自己官職清閑、又能博覽群書的便利,反省社會問題,潛心研究道德之學,希望能找到一條改變這種狀況的途徑。他認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社會災難來自那些害人害己的「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的有為,因此,必須堅守自然世界純樸的本性,「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放棄那些爭名奪利的小聰明。然而,「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的研究雖然「言甚易知、甚易行」,但當時在今洛陽的東周京城成周里「莫能知、莫能行」,「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上不為周王採信,下為官員們鄙視。可以想見,他被恥笑為天真、幼稚、不成熟、不識時務、愚昧落伍甚至假裝正經、神經。然而「強行者有志」,老子「被褐懷玉」,堅守自己的信念。

道不同不相為謀。老子決定離開京城,西行進入關中。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老子走到關中西的大散關,碰到了同樣關注人生、喜好研究學問的關令尹喜。尹喜欽佩老子非同尋常的學識,誠懇地請求:「請將您的學說寫下來,我要認真地學習。」在那個「知我者希」的年代,知音難覓,老子欣然接受了尹喜的請求,在尹喜結草為樓、觀望星氣的樓觀台,著書《道德經》上下篇,共5000餘字。老子還在樓觀台南高崗築台為眾人授經,此高崗因此有了說經台之名。不久,老子辭世,埋在了說經台西約四公里的就峪口。

老子有備而來

老子在樓觀台著《道德經》,並在此授經,看似因為碰上尹喜這麼一個偶然事件而產生,實際上裡邊有著「道之動」的必然性。

老子離開京都成周西行,不是為了消極避世、無所作為。他所謂的無為,是讓人莫做有害社會之事的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並非讓人什麼都不幹,而是提倡做有益社會之事的有為,無論是言行的無為還是有為,最終都是為了實現「利而不害」、有益社會的有所作為。

要幹事並取得成功,就得「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絕非聽天由命,盲目去碰運氣,而是遵循自然規律,與時遷移,應物變化,因自然之勢而作為。「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對於老子這麼一個考慮問題細緻周全的人,行動絕不會沒有方向和目標。他離開成周,就是因為那地方不利於自己思想的展現,他必須找一個有利展現自己思想的地方。

「滿招損,謙得益」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在那個通訊落後,交流困難的時期,要在學術上有所建樹,必須有一個好的環境,周圍要有一大群志同道合的人,那樣他才能交流,思想才能升華,也才能將自己的學問傳播出去。這樣的環境必須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當地必須富饒,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如果人們衣食無著,掙扎在生死線上,難以有很多人能拿出精力進行學術研究;二是當地必須有社會責任感強的傳統風尚,人僅僅富裕,不一定會關心整個社會問題,只有當地有這樣的傳統風尚,才可能有眾多這樣的人。

老子博覽群書,知識淵博,必然知曉西安所在的關中「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乃富饒之地;其次,炎帝、黃帝族均發祥於此,特別是禮樂聖地豐鎬就在關中,「是謂深根固柢」,人們受到數千年文化熏陶,必然有這樣的傳統。他在擔任守藏室官員時,也自然接觸到關中的官員,了解到關中有一大群關注社會問題的文人。因此,他前往關中,應當是有備而來。當老子進入關中,發現這裡果然像他預料的那樣,便落腳在距豐鎬不遠的樓觀台。

道家學派由此創立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經》一出, 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天下風靡。它不僅僅是語句看之整齊醒目,讀之朗朗上口,聽之鏗鏘悅耳,易於記憶,便於傳誦,更重要的是其不求個人榮華富貴,而在利民益世。其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體現了古代中國樸素的辯證法和世界觀、人生觀,所謂「內聖外王」之學 ,被譽為萬經之王,被認為是影響中國人思想最深遠的三部巨著之一。其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哲學、科技、養生、體育、史學、商業、軍事等等。《史記》中,「老子傳」排在列傳之首。「老子天下第一」之結論實乃一種共識。

有學者認為,《道德經》 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形成了完整的道家系統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正式成型,道家學派也由此創立。

戰國時期有人尊崇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形成道家的黃老之學,簡稱黃老;以老子和莊子的思想為基礎形成道家的「老莊學派」,又稱老莊之學、老莊。

陝西省社科院道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樊光春研究員告訴記者,樓觀台是道家文化源頭之一,也是弘揚道家文化之地。因為老子在此講經,是個基本上沒有爭議的事實,得到歷代政府的承認。

「《道德經》 是當年中國所有哲學著述中,唯一在探究世界本原的本體論層面形成獨特體系的經典,代表著東方某種智慧,至今在全球廣為流傳。」 陝西省社科院文化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張燕研究員說。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謝揚舉介紹,《道德經》目前有外文譯本達1100種,涉及30個語種,語種之多僅次於《聖經》。20世紀以來,老子思想的積極影響越來越顯著,成了世界思想創新的源頭之一。

尊為道教祖庭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經》的問世,不僅標誌道家的創立,對其他學派也有影響。

儘管「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然而根據《史記》記載,孔子曾特意前往成周問禮於老子,並在弟子面前稱讚老子:「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不能知」。有學者認為,作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兩翼,道家和儒家的關係比較複雜,它們之間有互相學習的一面。宋朝大儒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的學術思想源自道家。

《道德經》對法家的影響也很大,甚至歷史上許多學者認為法家為道家分支。有人用道法家稱呼黃老道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稱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韓非「之學本於黃、老」。

西北大學教授韓養民說: 佛教進入中土後,吸收了《道德經》等中國固有文化,尤其是禪宗深受《道德經》遵循自然理念的影響。佛教在早期甚至被人們視作黃老道的支派。

《道德經》對道教,更是有決定性作用。

樊光春說,《道德經》是道教的根本經。有了這個根本經,才有道教。

張燕說:東漢以後,老子被依託為道教開山祖師,道教奉《道德經》為經典,尊老子為教祖,尊尹喜為文始真人和樓觀道祖師,尊樓觀為道教祖庭。樓觀台作為五千言《道德經》的誕生地便自然成為我國傳統哲學與宗教的聖地。

無疑,有中華文化基石之稱的道家哲學思想,也通過儒學、法家、道教以及中國化的佛家等而得以體現、傳承。

《道德經》定名之地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美國前總統里根將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作為自己的執政理念。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道德經》一直被奉為治國至尊寶術。開創了咸平之治的宋真宗趙恆說:「老子《道德經》,治世之要」。

全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胡孚琛認為,京都在西安的西漢、李唐兩朝,正是由於採用了老子的思想,才開創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這些在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西漢初年,帝王們吸取秦始皇苛政導致短命的教訓,廢除《挾書律》,使諸子學說復甦,聽取老子「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等語的警告,接受《道德經》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等等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輕徭薄賦,不與民爭利,讓人民休養生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西漢經濟由此迅速得到發展。

繼唐高祖李淵追封老子為遠祖,奉行崇道政策,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指老子)」,採用老子無為治國政策,從而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大好形勢。唐玄宗李隆基認為:《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慾,以虛心實腹為務。他置道家學校崇玄學於玄元廟,讓學生習《老子》《莊子》等,立玄學博士,以通曉這些經學作為衡量標準,每年進行薦舉。他還親自為《道德經》作注。開元盛世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而形成。

《道德經》之前名《老子》《五千言》等。樊光春說,《老子》是道教的經典。到了唐代,道教成為國教,《老子》成為皇帝認可的經典,又因為它上篇為道,下篇是德,因此從唐代開始,《老子》以《道德經》之名自京都長安向外廣為流傳。

歷史地位不可動搖

老子一再強調,「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為而不恃」。

陝西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傅功振說,有人認為道家是出世,恰恰錯了,道家是入世,而且是要成事,事一成,見好就收,不貪圖功名利祿。

「言善信。」老子不光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老子雖然著作了如此偉大的《道德經》,但他不炒作自己。他就是要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立益世之功,功成而身退。如此這般,以至於後世對於老子知之甚少,「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真乃是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太上,不知有之」。

首先,當年他離開成周「至關」,這個「關」是哪個關,說法不一。東晉葛洪所撰並成為道教典籍的《抱朴子》云:「老子西遊,遇關令尹喜於散關,為喜著《道德經》一卷,謂之《老子》。」但也有認為是位於關中東、今河南省靈寶市函谷關或關中以外的其他關。

樊光春說,老子「至關」,應當是指散關,漢代以前都是這麼認為的。

最嚴重的是,老子到底是誰,歷史上都說不大清楚。司馬遷在《史記》 中說了三種可能,一是李耳;二「或曰老萊子」,「與孔子同時」人;三、「或曰儋」,為周太史,與秦獻公同時期人。有學者根據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楚簡,認為西出「至關」的老子和《道德經》的作者可能是周太史儋。此說一度令許多西安人失落。

張燕認為,無論誰是《道德經》的真正作者,《五千言》誕生於樓觀台無可非議。既然如此,樓觀台作為《道德經》的誕生地,也就沒有任何問題。它作為東方哲學聖地的歷史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也不會從根本上影響樓觀台作為中國「第一道場」的地位以及這裡旅遊業的前景。

歷代文人墨客垂青之地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道德經》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涉及到方方面面。這種影響如此深遠,至今仍然沒有過時,「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道德經》里許多語句直接成為今日的成語、格言,如:「出生入死」、「天長地久」、「大器晚成」 ;有的則演變為警句、成語,如:「自知者明」,現為「自知之明」,「知足者富」現為「知足常樂」,「深根固柢」變為「根深蒂固」,「報怨以德」變為「以德報怨」等等。這些雖然「百姓日用而不知」,但「用之不足既。」

有學者認為,由於受《道德經》「道法自然」等影響,在審美觀上,中國文學藝術以自然美為最高境界,如清水出芙蓉、天然未雕飾的文學創作,簡淡含蓄、形神兼備的水墨畫繪畫藝術,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園林建築藝術,清和淡雅的古琴音樂藝術;其次,由於受《道德經》的「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有無相生」影響,手法上虛實相生,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詩詞,筆不周而意已周的書法等等;再次,由於受《道德經》「反者道之動」、「正反相倚」等影響,結構上波瀾起伏,如逆鋒落筆的楷書,由合到分,又由分到合的小說戲曲。

老子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居善地」,「事善能,動善時」等理念,既使中國歷代文人形成了無論是居廟堂之高或處山林之遠都不屈不撓、堅持真理的個性,又成為文人充分發揮才能的法寶和自我保護的護身符,中國古代文人從而有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曠達胸懷。因此, 《道德經》被歷代文人墨客尊奉為修身、齊家、為學的寶典。《道德經》誕生地樓觀台也成為他們喜歡游賞之地。「唐代的王維、李白、白居易、李商隱;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轍;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康海等等都曾到此遊覽,或吟詩題字,或留畫刻文。」張燕說。

名列七十二福地之首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樓觀台這一紀念老子的聖地,2000多年來,經歷了風風雨雨,興衰反覆。

張燕介紹,相傳,秦始皇建老子廟於樓南,親來求神拜仙。漢武帝立宮於樓北。晉惠帝元康年間,植樹10萬餘株,遷來居民300多戶,做維修保護工作。南北朝,北方著名道士多集中在這裡,形成頗有影響的「樓觀派」。隋文帝初年,又在此進行了大規模修葺。唐初唐高祖李淵,在樓觀建造祖廟,改樓觀台名為宗聖宮,3次親祀老子。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親祀老子,規定貢舉人士必須兼通《道德經》。據史料記載,樓觀台最盛之時是唐朝。宋朝的樓觀也很興盛。宋太宗賜額「順天興國觀」。金朝時樓觀毀於戰亂。元朝時,道士尹志平、張致堅等花十年時間重修。重修後,樓觀台成為道教全真派宮觀,規模不減唐朝興盛之時。明朝時,樓觀幾經修繕,仍保持相當的規模。清朝時,屢遭天災兵禍,到清末,宗聖宮僅存殘垣斷壁,一片廢墟,樓觀台的中心移到說經台。1949年後,國家多次撥款修復。樓觀台移交道教界管理後,道士們又翻修了幾座大殿、廂房,還新開了石盤道一條。為了在保護文物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旅遊業,1994年陝西省政府公布了樓觀台內兩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及建築控制地帶。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儘管老子像流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但「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紀念老子的樓觀台至今依然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喜好《道德經》的人們前去朝聖。

西安市老子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長懷說,樓觀台名列道家三十六洞天之魁、七十二福地之首。

「此台一覽秦川小」

樓觀台有三台。張燕說,元朝時,樓觀的道士依據「老子一氣化三清」之說,將樓觀分為三台:東台為元始台,即今仰天池處;西台為靈寶台,即今西樓觀台;中台為道德台,即說經台。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大白若辱,上德若谷。」掩映在綠樹青竹中的樓觀台中心建築群說經台處處彰顯《道德經》的意蘊。其雖在秦嶺北麓,卻利用實地的一座小山,坐北朝南,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合。門外西側有一碑亭,碑上為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隸書「上善池」三個大字,亭旁有一八角形終年不涸的水池,讓人接受「上善若水」的熏陶。門上有「說經台」三個字。門兩邊對聯為「道顯終南因文而肇始;德彰樓觀緣法能融通」。走進大門,兩邊碑堂立有唐朝書法家歐陽詢隸書《大唐宗聖觀記》碑、元代高文舉丹書的《道德經》等十餘通古代碑石。

除了文圖,說經台的建築布局、結構也令人體會到《道德經》「長短相形,高下相盈」、「前後相隨」 、 「曲則全,枉則直」等意境,老君殿、斗姥殿、救苦殿等沿中軸線自南而北依山勢迭次上升、層層有序,配殿、廂房等在中軸線兩側欲顯先抑、欲直而曲、曲折反覆。古人贊曰:「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里聳翠,以樓觀為最佳。」

蘇軾當年游樓觀時感慨道:「此台一覽秦川小,不待傳經意已空。」

「對全人類都是非常有益的」

道家文化的發源地西安,如今成為向海內外宣傳、弘揚道家優秀文化的重要聖地,不僅眾多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個人前來朝聖、交流,而且一些有關的重要會議也放在這裡舉行。今年11月中旬,剛剛舉辦了以「道濟天下·德化人生」為主題的中國道教協會(西安)第二屆道教文化藝術周,首屆西北道教論壇又於12月11日在西安舉行。

張燕說,道家文化中積極向上的成分非常豐富,作為《道德經》誕生地,西安要傳承道家艱苦磨鍊精神,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艱苦奮鬥、自強自立,用自己的雙手發展本地經濟。

陝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長潘存娟副研究員說,《道德經》誕生地西安涉及兩個原點,一個是歷史的原點,《道德經》在西安誕生後,由古代向現代輻射;一個是地理的原點,《道德經》由西安向周邊輻射,甚至輻射到國外。因此,這方面的研究、宣傳,對我們的文化自信,肯定是一種精神支持。

有學者認為,應該利用西安道家聖地這一資源,讓人們學習老子那「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等飄逸、清揚的智慧,靈活機動、實事求是地做好一切,並通過宣傳《道德經》「不以兵強天下」、「兵者不祥之器」等理念,展現中國與人為善、熱愛和平的傳統文化。

因研究《道德經》,樊光春多次參加國際會議,並接受過聯合國電台採訪。在他看來,《道德經》的和平、寬容、生態等思想不光對中國人有用,對全人類都是非常有益的。作為道家文化聖地的西安,理所應當繼續推進《道德經》這些理念在國際上的傳播。

推薦閱讀:

《道德經》第一章解說:人生的起點(對應出生至1歲)
如何理解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從《終結》考證恩格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定性之一
【哲學】
第三節 整體

TAG:哲學 | 老子 | 天下第一 | 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