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書終極養生:易經養生大道>第四章
07-01
第四章 《易經》八卦的臟腑養生 第55節:《易經》卦象指導下的人體"象系統"(1) 第四章《易經》八卦的臟腑養生 ●五臟六腑與八卦卦象相對應 ●依照八卦,心肝脾肺腎均能安然 ●養生六字訣,五臟六腑全調遍 《易經》本身沒有提到五臟六腑,但是《易傳》中已提到八卦和五官四肢的關係,而後世在這個基礎上逐漸形成這一套藏象系統。 藏象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是中醫對人體生命功能結構的根本認識,是東方生命科學的基礎。所以臟腑養生也是養生需要重視的一方面。 1.《易經》卦象指導下的人體"象系統" 現代人常說"臟腑""內臟""五臟"等詞,這些都是指我們體內的臟器,而在中國古代,乃至現在的中醫領域中則會經常提到"藏象"一詞。那麼"臟"與"藏"有什麼關係,又有怎樣的區別呢?要想弄明白二者的聯繫就必須從《易經》談起。 ◎從"易"之卦象到"醫"之藏象 《周易》有一句名言:"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這句話意為:《易》從根本上說就是一個"象"字,"象"就是"像"。 "象"有四個含義:一指卦象,就是《易經》創造的卦號符號系統;二指物象,就是萬事萬物的形象;三指意象,就是經過人為抽象、體悟而提煉出來的意義符號;四指取象,就是以卦象符號比擬萬事萬物,或從萬事萬物中推導出卦象符號。這四個含義中前三個意義,都是名詞,寫作"象";後一個意義是動詞,寫作"像"。 整部《易經》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從卦象到物象、從物象到意象的雙向推導、雙向比擬過程,《易經》思維實際上就是"象思維"。 中醫、氣功所採用的思維當然也是"象思維",中醫講究藏象、脈象、證象、陰陽之象、五行之象??氣功講的"氣"實際上也是一種"象"。"象"有有形之"形象"和無形但可感之"意象"兩種,"象"又可轉換為符號、模型。 ◎身體內部的"象系統" "藏象"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是中醫對人體生命功能結構的根本認識,是東方生命科學的基礎。 "藏象"兩字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內藏外象"。"藏"(zàng)就是"藏"(cáng),隱藏,指隱藏於人體內部的臟腑器官,包括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象",王冰解釋是"所見於外可閱者也",就是可以觀察的形象,其實還應包括雖不可見但可感受的意象。"藏"與"象",一個在內,一個在外,內外相應、內外同構。"藏象"是一個表述內髒的"象系統"。 "藏象"現在不少人寫作"臟象",雖然"藏"與"臟"只一字之差,但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藏"反映的是意象思維的方法,"臟"反映的是具象思維的方法。從《黃帝內經》思維方法看,應當寫作"藏"字。 ◎藏象的實質 藏象的實質在於它是一種符號,是一種模型。 近代大醫惲鐵樵說:"《黃帝內經》的五臟,非血肉的五臟。"(《群經見智錄》)西醫講內臟系統是指解剖學上的臟器實體,是"血肉的五臟";中醫講臟腑系統不是指"血肉的五臟",而是指一種思維模型,既包括實體的西醫講的五個器官,又包括這些臟器的功能,等等。 中醫五臟——心、肝、脾、肺、腎,並不等於西醫的心臟、肝臟、脾臟、肺臟、腎臟,不是臟器實體,而是指心功能系統、肝功能系統、脾功能系統、肺功能系統、腎功能系統。五藏可以統領人體的其他相關功能的器官、組織,與它們產生聯繫。 《黃帝內經》說"肺與大腸相表裡","心開竅於舌,其華在面"。這在西醫看起來莫名其妙,依照西醫的觀點,肺屬呼吸系統,大腸屬消化系統,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中醫則認為,肺與大腸,心與舌、面等有相同的功能、屬性,所以可歸為一類。 可見中醫注重的是功能,而不是實體。 中醫藏象是模型,西醫臟器是原型。藏象模型是對臟器原型的模擬,因而藏象不可能完全等同於臟器實體。 有人認為,古代醫家是不自覺地、無意識地、自發地、身不由己地運用了這種思維方式。這種觀點值得商榷。我認為從"原型"轉化為思維模型,是中國人的思維偏向與早熟的"思維模型"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 中國人早期就有一種注重動態功能、輕視實體結構的思維偏向。在醫療實踐中,發現有的臟器雖然形狀不同、結構上沒有聯繫,但卻有相同的功能或性質,於是就將它們歸為一類。如心臟跳動,脈搏也跳動,而從舌頭和面色上又可反映心的情況,故將它們歸為一類。第四章 《易經》八卦的臟腑養生 第56節:《易經》卦象指導下的人體"象系統"(2) 因為陰陽、五行、八卦這類"模型"至遲在西周末年就已大體形成,所以對臟器的歸類就可以藉助這類模型,這是一種自覺的而不是自發的行為。在藏象理論構建中,如原來的臟器"原型"與這個功能模型不相符,那麼寧願改變"原型"也要適合這個思維模型。如"左肝右肺",從實體臟器看應該是右肝,但從功能上看,肝主升、肺主降,更重要的是在後天八卦的模型中,木在左、金在右,所以為了適應這個模型,則提出"左肝右肺"說。 藏象是一個含有哲學與科學雙重意義的概念。 這種以五行整體劃分的方式與《易傳》八卦劃分世界的方式是完全一致的。分類原則都是以功能特性、動態聯繫為依據。將功能相同、行為方式相同、動態或靜態屬性相同、能相互感應的事物歸為一類,體現了"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和全息思想。 其實,《黃帝內經》臟象學說與人類早期對臟象的認識是不同的。古文《尚書》《呂氏春秋》等認為脾屬木、肝屬金、肺屬火、心屬土、腎屬水,這是從五臟解剖位置立論的。《黃帝內經》作者發現這種配應與五臟生理特徵不符,於是從五臟生理特性出發,調整五臟與五行的配應關係,以脾配應土,肝配應木,肺配應金,心配應火,腎配應水。反映了《黃帝內經》注重功能的特點。 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理論沒有明確按八卦理論將臟腑分為八類,而是採取五行學說模式,將人體分為五大系統,並與自然界的相關事物聯繫起來,對整個人體和有關自然事物進行五行歸類,建立起以五臟為核心的人體整體功能動態模型。 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脈,氣主熱。 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氣主為弱。 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肺,外在於皮膚,其氣主為燥。 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小腸,外在於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 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 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腸,外在於兩脅腋骨下及肢節。 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紐,其氣主為身濕。 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 《靈樞●九宮八風篇》 在《靈樞●九宮八風篇》中,自然界被分為九個方位(中間方位不用,實為八方),即後天八卦、河圖洛書八方九宮模型,然後將八藏與它相配。第四章 《易經》八卦的臟腑養生 第57節:《易經》卦象指導下的人體"象系統"(3) 八卦八方八藏對應表 八卦艮震巽離坤兌乾坎 八方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 八藏大腸肝胃心脾肺小腸腎 無論是五藏配五方還是八藏配八方,都是象數符號模型規範下的產物,這種方位規定體現了中國人象數思維的特徵,在中醫臨床實踐中又往往與藏象生理功能相符合,於是就這麼沿襲下來,因而千萬不要以為五藏或八藏方位與人體解剖的實際方位不符合就輕易加以否定。 九宮八風圖第四章 《易經》八卦的臟腑養生 第58節:離卦--心:保護身體的君主(1) 2.離卦——心:保護身體的君主 ◎從離卦看心的特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相,自己的性格特點、喜惡、工作。藏象也一樣,它們各有各的樣子,也有自己喜歡的和討厭的,如果弄明白了它們的性格特點,能讓它們健康愉悅地工作,那我們還愁身體不好嗎? 心所在之卦屬離,離為火、日、南、夏,這樣我們就可以類推了,心一定有像火一樣的特性。所以心又被稱為"陽臟""火臟",陽氣旺盛了心的搏動作用才好,血脈溫暖,人也有精神。但如果陰陽不協調,心陽太強,心陰不足,不能抑制陽氣,人的精神就躁動。 ◎我們的血脈與神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中醫把心作為身體最重要的器官,它統領著人身最重要的功能。《黃帝內經》說它是生存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心功能,那就活不成了。那麼心究竟有什麼樣的生理機能呢,能對人體產生這麼大的作用? 心主血脈。心就是人體的發電機,就是血泵。如果心氣不足,心臟跳得沒有力度,血就不能100%地被輸送到四肢百骸。如果心陰不足,心跳得是夠快,但是每次輸送的血量卻不多,人家每次挑一桶水,挑五次就夠了,但是心陰不足的人就好像要挑十次,每次挑半桶水,事倍功半。如果心陽不足,則心的運動又遲緩又無力。 脈是什麼呢?可以說脈是血液在其中流動的管道。血流經的這些管道不像鋼筋水泥管一樣,管腔大小不變。脈管是能夠舒縮的,如果心的功能正常,這些脈管就會通暢,有規律地收縮舒張。如果心氣、心陰、心陽有問題,脈管就可能會阻塞或舒縮不利。這時就會有心胸憋悶、疼痛、口唇發紫、心慌等癥狀。 心還主神。神就是我們的情感、精神、思維等活動。我們常說"心裡高興""心想事成""心思縝密",中國人一直認為這些都是心的重要功能。 ◎心好不好看臉色看舌看汗 心"其華在面",如果心氣不足,臉色就發白,看著晦暗;心血不足臉色就沒有光彩;如果血流通得不順暢,臉就發青紫;心陽太足、火亢,臉就紅。 "心氣通於舌",一個人要是舌尖發紅老人看到了一定會說:"上火了,心裡有火啊。"所以從舌的顏色跟形狀是可以看出心功能好與不好的。如果心血不足,舌頭的顏色就淡,不夠紅潤,舌體也比較瘦;心裡要是有火,舌頭,尤其是舌尖就紅,火大了還會舌上生瘡;血脈不通暢舌頭就紫暗。 "汗出於心。"中醫講血汗同源,心血是汗化生的源泉。我們想一想,在情緒緊張、受到刺激的時候,人就可能會出汗,而這樣的大汗就會傷到心神。中醫上治療血虛的時候是不主張發汗的,因為心血不足的情況下出汗會耗散心氣和心陽,很可能會使陽氣暴脫,那樣就很危險了。 ◎乾薑肉桂,補補我們的心陽 心以陽為用,它是在陽氣的作用下才能正常運轉的。如果平時我們有一些心臟方面的病症,並且臉色比較白,但這種白又沒有光彩,發暗,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心氣、心陽不足的臉色。而且怕冷,尤其是四肢末端,總是冰涼,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很多年輕的女孩都有這樣的毛病。有時還會出大汗,出冷汗。如果這樣,就證明我們身體里的心陽是不足的。 這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是好判斷的,因為這時如果有心臟方面的病症就已經逐漸顯現出來了,但是作為三四十歲,甚至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在疾病還沒坐實的情況下,怎麼知道自己心臟的功能不太健全呢?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情況可以幫助我們做出判斷。 有個學生曾經跟我說過,一天晚上她正在睡覺,突然窗外傳來一聲尖叫,據她描述就是聲音有些"凄厲",好像叫喊的人遇到了什麼大的危險。同屋的四個同學都被叫醒了。但是其他三個人很快就又都睡著了,只有她,心突突地跳個不停,快要從嗓子眼裡跳出來了,而且跳得特別快,都能聽到"怦、怦"的聲音,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時間,最後才慢慢好了。這個學生長得很纖弱,典型的面白無彩,雖然現在年紀小,不會有心臟方面的明顯病變,但是根據她的情況,還是應該多做些專門的保養的。 平時在做菜做飯的時候我們可以在裡面加些乾薑、肉桂之類的溫補食物。姜我們已經說過了,是男女都需要的好葯。肉桂也是辛熱的,可以歸心、脾、腎、肝經,是有名的助陽溫通經脈的食物,還能散寒止痛,味道又好,女性跟小孩都喜歡吃,熬粥、燜飯的時候放進去一些,又方便。 在中藥中還有桂枝也可以溫補心陽,煲湯燉菜放一些也不錯,只是桂枝發汗,像前面說的心血虛的人就要慎用了。第四章 《易經》八卦的臟腑養生 第59節:離卦--心:保護身體的君主(2) ◎搓打巨闕和心俞,給自己一顆強壯的心 在公園裡我們經常能看到晨練的老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雙手握拳,掄打著前胸和後背,年輕人看了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這樣打自己為了什麼呢? 其實在我們的背部和前胸有很多臟腑之氣所匯聚的穴位,在後背的叫背俞穴,在前胸的叫募穴。比如心的俞穴是心俞,它在第五胸椎下,旁開一寸半。我們低頭時脖子後面有塊骨頭最突出,這個是大椎,它下面的就是第一胸椎,找的時候可以用手摸,摸到第五個下方就可以停住了,然後分別向兩邊移一寸半,這兩個點就是心俞。那一寸半是多長呢?我們大拇指關節這個地方是一寸,這樣大家就很容易找到了。這個地方適合按摩,無人幫忙的時候可以用空心拳捶打,有別人幫忙的時候可以點壓揉按。 心的募穴是巨闕,它是任脈上的穴位,任脈就在我們胸前正中線的位置上。巨闕在肚臍上六寸,膻中穴下三寸。膻中與乳頭在同一直線上,很好找。 當我們把手指併攏,以中指中節為標準,這四個手指的寬度就是三寸了。 同身寸方法 我們平時可以在這兩個穴的位置用手掌上下搓動,搓到胸背發熱為止。心俞的位置自己一般碰不到,可以跟晨練的朋友或家人互相幫忙。除了搓揉,握拳捶打也可以,不過力度要自己掌握好,不是越用力越好。 心俞穴和膻中穴第四章 《易經》八卦的臟腑養生 第60節:坤卦--脾:喜燥的糧庫保管員(1) 3.坤卦——脾:喜燥的糧庫保管員 ◎從坤卦看脾的特性 脾所在之卦屬坤,《周易●說卦傳》載:"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除了這些,其實八卦的象徵物還有很多,可以無窮盡地類比下去。 坤為地,在五行屬土。土是生長萬物的東西,而我們要靠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得到養分。所以人是靠這個身體之土,這個後天之本供養著的。 "坤為地,為母,為布",古代講的"布"是錢幣,而"布"也可以理解為今天講的布,這是因為"坤"是地,它最廣大,而錢幣流通就廣大,所以坤為布。反映到醫學上,脾胃怎麼對應坤卦?除了方位、五行上的考量外,脾也有廣布的作用。全身的水谷精微和水液都靠脾的作用才能輸送到各處,它把這些養料分配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地方,它作用的地方太廣大了。 ◎飲食需要運化,血需要統領 人出生以後,就得靠自己去營養自己,不能再依賴母體生存了。脾就扮演著這個把食物跟水轉化成我們必需的養料的角色。它不但要把這些吃進去的食物變成極有營養的精微物質,還要把它們輸送到全身各處。脾有這麼重要的作用,所以被人們稱為"後天之本"。如果脾氣不充實,身體的營養就不夠,氣血會虧虛,肌肉不豐滿,軟弱無力。 我們前面說了心主血,是血泵,而脾則有統血的作用,就像堤壩,如果堤壩夠高夠結實就能讓水只流在其中,不至於跑出去泛濫成災,如果這個堤壩的作用被削弱了,那水就會跑出河道。血也一樣,不是脾的控制作用,它們就會流出脈外。比如便血、尿血、崩漏,等等,都是脾統血的作用出了問題。 ◎脾好不好看肌肉看口唇 現在很興減肥,也有很多人練健美,他們的目的無外乎是讓身材看起來更漂亮。而減肥減掉的可能是水分,可能是脂肪,也可能是肌纖維變得纖細了。健美是讓肌束變得豐滿,皮下脂肪薄厚適度。 除了人為因素,我們肌肉豐滿不豐滿,壯實不壯實,有勁沒有勁,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脾給我們的營養。《素問●五藏生成篇》中說:"脾主運化水谷之精,以生養肌肉,故主肉。"所以看肌肉,尤其是肌肉豐厚的四肢部位,很容易知道脾健康不健康。 脾開竅於口,我們吃東西、喝水都用嘴,所以唇、舌都能反映出飲食的情況。比如嘴裡淡,發甜,覺得膩,等等,都會關係到脾的健康。 如果四肢發涼,吃得少又容易脹肚,喜歡溫暖,舌頭的顏色比較淡,不是正常的紅色,舌頭比較胖,比以前大或者比正常人的大,這就表示脾陽可能虧虛。 大家要是總覺得身體沒力氣,頭重,舌、舌苔發生變化的時候就要想到是不是脾生病了。這其中老百姓用得最多的是看舌苔。舌苔要是比平時厚,又白又膩,可能是脾被寒濕所困;而舌苔又黃又膩的時候就是脾蘊結著濕熱。 ◎薏苡能防脾"受潮" 脾負責運化水液,水如果不能運出去,就會停留在脾內,我們的脾也就"受潮"了。脾是喜歡乾燥,害怕潮濕的。這些水濕不能正常地代謝,我們的身體就容易水腫,小便就會變少且不容易排出,還容易泄瀉,身體也覺得特別沉重,不輕鬆。 脾本身就是運化水谷的,所以最好從飲食上來健脾祛濕。現在可選擇的糧食很多,有一種亦葯亦米的好東西——薏苡仁(薏米)。《本草綱目》上說:"薏苡仁,陽明葯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痹者用之。土能勝水除濕,故泄痢、水腫用之。" ◎劉備也要練肌肉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里都有這樣一段故事。劉備跟劉表一起吃飯,中途上了趟廁所,發現自己大腿上的肉都鬆鬆垮垮的,就忍不住哭了起來。回去落座以後劉表就問:"你哭什麼呀?"劉備就說:"以前我南征北戰的時候,大腿上的肉都很結實,現在很久不騎戰馬,腿上的肉又松又垮,天下大業還沒著落,這怎麼能讓我不難過呢?"第四章 《易經》八卦的臟腑養生 第61節:坤卦--脾:喜燥的糧庫保管員(2) 這段典故後來就叫"髀肉復生",髀就是大腿的意思,騎過馬的人都知道,如果大腿上的肉比較多,尤其是大腿的內側,腿很容易被磨破,騎得時間久了,鍛煉得多了,肉就會緊緻,也就不會再被磨破了。後世的人有稱讚劉備說:"曹公屈指從頭數:天下英雄獨使君。髀肉復生猶感嘆,爭教寰宇不三分?"古代的人連腿上長點肉都要哭半天,像詩里寫的這樣,如果能擔心自己的身體肌肉結實不結實,那獲得天下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這當然是從戰爭的角度考慮的,但是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如果能像劉備這樣時刻關注自己的肌肉,注意鍛煉,連天下都能賺到手,個人的健康就更不成問題了。 我們大部分人都只注重臟腑的健康,但經常鍛煉肌肉,蛋白質含量會增加,肌纖維會變得粗壯,肌肉里的毛細血管數量增多,使肌肉的體積增大,重量增加。脾是血的統領,而又主肌肉,所以如果肌肉強健了,血液量也會增加,並且血流會更加順暢。通過鍛煉不但能使肌肉粗壯有力,收縮得更快速、更持久,而且鍛煉對人體的呼吸、心臟、神經等功能都有增強作用,對疾病的抵抗力也有提高。 有的人認為體力勞動可以代替體育鍛煉,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比如做廣播操,可以使全身各部分的肌肉關節都得到適當的運動,並且對勞動前的準備姿態和勞動中局部肌肉疲勞的消除也有好處。因此,經常參加體力勞動的人,還是需要進行體育鍛煉的。跑步、廣播操、太極拳、瑜伽等運動,都是不受條件限制,人人可行的體育運動。第四章 《易經》八卦的臟腑養生 第62節:震卦--肝:吃軟不吃硬的大將軍 4.震卦——肝:吃軟不吃硬的大將軍 ◎從震卦看肝的特性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敷,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莨竹,為萑葦,其於馬也為善鳴,為?足,未作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 肝是靠肝氣行使其大部分功能的,而氣都是在不停運動著的,氣是不會停滯的,一旦停下來就會出事。"震為雷",我們形容雷的時候用什麼詞啊?"滾滾""隆隆""陣陣",這些詞都說明了雷的盛大與流動性。肝臟正有這樣的特點,它剛強躁動,如雷般聲勢浩大,又不肯停留。"為決躁",是動的意思。"為蒼莨竹",這種竹子有個最大的功能,就是一見到風就搖擺不定。"為萑葦",這個"萑葦"就是蘆葦一類的東西,也是動。"其於稼也為反生",在莊稼就是一種"反生"的莊稼,反覆生長的莊稼,因為震為動,為春天,它具有這個屬性。 從震卦中我們可以看出,肝臟有"剛"和"動"的特性。剛就是剛強,所謂動就是指肝氣的升發與流動。 ◎氣大最傷肝 肝是跟人們的感情聯繫得很密切的臟器,也跟"氣"關係甚密。老百姓常說"氣得我肝疼",這就是情志導致肝氣不舒的結果。 肝能夠通過本身氣的運動使全身的津液精血輸布正常,可以幫助其他臟器的"氣"正常運行。就像前面我們說的脾氣,也是要靠肝氣的幫助而運行的。人要是覺得鬱悶的時候,心情不舒暢,氣就會凝結,身體的營養和各種氣鬱在哪兒,哪兒就會出現脹痛等情況。比如胸部疼、兩肋疼、乳房疼、肚子疼,等等。要是肝氣反過來,橫衝直撞的,人的脾氣就大,愛發火,面紅耳赤的,也容易發生疼痛和出血的癥狀。 肝還被稱為血海,中醫認為它是藏血的臟器,能調節血量,防止出血。 ◎肝旺不旺要看筋看目看情緒 "肝生筋",肝氣血旺,筋的營養就充足,人的各種動作就靈活、敏捷。老年人為什麼行動都很慢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肝的氣血不足,筋得不到濡養,這時就會出現行動遲緩,手腳抖動、抽搐等情況。《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上說:"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 "肝開竅於目",像眼睛乾澀,看不清東西,白睛發紅,又癢又疼,等等,都是眼睛在告訴我們肝出了毛病。 肝是很情緒化的一個臟腑,用老百姓的話講叫"順毛驢",你順著它它就高興,逆著它它要麼跟你大發脾氣,要麼自己鬱悶著生氣,確實如《黃帝內經》所說,是"將軍之官",吃軟不吃硬。 我就見過一些人,脾氣很暴躁,排隊看病時如果人多他就不耐煩,還會跟旁邊的人吐苦水,說很多煩心事,這些都是肝氣不舒的表現。對於這種病人,光做做思想工作,光勸說安慰是沒用的,必須治肝才有效果。反過來,如果肝不好,也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好脾氣、開朗的人得了肝病情緒多半也會變得很糟糕。所以如果家裡人、朋友的脾氣變得跟以前不同了,比較暴躁或愛嘆氣,我們應該關注是不是他們的肝出了毛病。 ◎常抻筋骨老來腿腳靈便 曾有一個朋友跟我說最近體虛,身上沒勁兒,連彎腰都快成問題了。他才50歲左右,要是從這時就開始體虛乏力那以後的二三十年可要怎麼過呢。我問他平時回家都做些什麼,他說:"還能做什麼啊,回家就躺著休息,家人做好了飯就吃飯。我可注意養生了,晚飯從來不吃多,6點以後任何東西都不吃,你說怎麼就覺得腿腳總拘在一起,老發緊,是不是年輕時候乾的活兒太多,累傷了?所以我現在回家就躺著,伸展伸展。" 其實越是做腦力勞動的人越容易肢體疲乏,這是不活動的結果。即使回家做家務,也不能使身體得到緩解。人覺得身體累了以後的第一反應就是躺卧,但對於體力勞動者來說,這是可以的,而對於運動量本來就小的人來說,這就適得其反了。還有些朋友上下班都騎很長時間的自行車,他們覺得騎車也是運動,而且運動量也夠大了。但是這種運動不能舒展我們的筋骨,要想擺脫那種身體發緊、手腳僵硬的感覺就要做些能抻筋的動作。 比如將雙手十指交叉,高舉過頭,兩臂伸直,盡量保持身體筆直,停留一會兒;雙手再保持同一姿勢,彎腰,盡量使手貼近地面,腿不能彎曲。這兩個動作誰都會做,而且平時也一定都做過,它們對"抻開"我們身體的筋很有好處,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堅持天天做,而且每個動作都要有停留,每日不拘什麼時候,多做幾次。 這個動作對女性尤其適用。女性50歲左右處於閉經前後,身體會發生急劇的變化,很多人都會出現退行性的病變,肩周炎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一直堅持做這個動作,就能很有效地預防此類疾病。讀者也不妨現在就試試,說不定馬上就能知道您腿腳的筋骨是不是存在一些問題。任何事都是循序漸進的,如果剛開始堅持的時間短,手也夠不著地都不要緊,只要堅持一個月,就能看到鍛煉前後的大不同了。 ◎平和接受是妙方 我們常聽到"平和忍讓是妙方"。其實"忍"更多的為的是忍小氣而成就大事。對於養生來說,我們不是要成就什麼豐功偉業,所以您可千萬別忍,也別相信什麼忍為高的古訓。 忍是什麼意思?是控制住內心的某種感覺、情感,不讓它表現出來。這樣不代表你沒有這種感覺,只是人為地把它壓制住了。很多病都是這麼憋出來的,尤其對於屬於震卦的肝臟來說,它如雷,好動,又剛強,這些痛苦、鬱悶等感覺憋在身體里,勢必遏制肝氣的流動。如果是內向的人就容易抑鬱,如果是脾氣大的人就容易肝陽上亢,氣鬱化火,灼傷肝腎之陰。 所以遇到不平的事,遇到鬱悶的事要把道理想通,光想著忍耐不是解決的辦法。有人說愛一個人的話,不是覺得他錯了依然忍著,而是覺得他做的自有他的道理。這用在我們的情感養生上也是如此,不是覺得生氣、鬱悶,但是忍著,而是要與自己對話,做通自己的思想工作,為別人多想想,放開胸襟,化怒氣為平和。自己不能疏導自己的時候就對親人、對朋友多講講。在講的時候你可以先不說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以第三者的角度說出來,然後讓聽的人幫著評評理,這時你聽到的也許是你從來沒想到過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武林第一奇書——鷹爪門一百零八擒拿術(四)
※《菜根譚》| 洞見大智慧的千古奇書
※中國秘傳的10大奇書
※華夏探源(三):為千年奇書《穆天子傳》正名
※一本《論語》就是一本養生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