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治病用「餃子」(醫史拾趣)
07-01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可您是否知道,它的發明者是我國聖醫張仲景。f#rh, 百拇醫藥東漢末年,在長沙為官的張仲景,告老還鄉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過,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葯治傷。f#rh, 百拇醫藥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流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痊癒了。f#rh, 百拇醫藥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賀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照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以後,形成民俗了。人們在冬至和年初一都要吃一種稱為「餃子」或「扁食」的食物。(熊文暉)
推薦閱讀:
※張仲景眼中的麻黃湯,原來有這麼好的效果!
※[轉載]《張仲景50味葯證》學習筆記(2)
※試探張仲景對「姜」的運用
※華佗去逝後,「醫聖」張仲景還在,曹操為什麼不找他醫治頭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