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養生智慧 中醫文化 | 39康復網 | 醫源世界
《道德經》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著。老子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由於他善於修道養壽,司馬遷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
相傳,周朝的邊境守關官員尹喜擅長「望氣」,一天,他觀察到有一片紫色的的雲氣自東向西冉冉而來,斷定將有聖人路過關口,便靜靜地等候聖人到來。過了不久,見一位鶴髮童顏的老者騎著青牛而來,尹喜認定他便是要等的聖人,便問他向何處去,老者說,他要出關歸隱。尹喜便對他說:「您要歸隱了,請為我寫下點舌什麼吧。」於是老者就寫下了講述「道」與「德」的文字五千言,出關而去。這位老者就是被後世奉為道家鼻祖的老子,他寫的五千字,就是今天人們所讀的《道德經》,也稱《老子》。
《道德經》一書分為8l章,儘管全書僅有五千餘字,但其內容極為豐富,按照古人的說法,幾乎是「一字就涵蓋了一個觀念,一句就涵有『三玄三經』的妙義」。從古至今,研究它的文字少說也有幾千萬字,註解它的名家不下數十家。可以說,《道德經》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創造性和啟發性的著作之一,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人們稱之為「萬經之方巨人」、「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作家赫爾曼·赫塞說:「我們現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於老子的書中。」德國哲學家尼采盛讚《道德經》說:「它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現在,就讓我們放下桶去,從《道德經》寶藏中,打上一桶養生延壽的智慧來,與諸位分享。
貴身知足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多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這兩節的大義是:榮譽和生命哪一個可愛?生命和財貨哪一個重要?獲得和丟失哪一個有害?過分的吝惜必定會造成大的枉費,過多的收藏必定會造成嚴重的損失。知道滿足就不會侮辱,知道休止不會遇到危險,可以長久保持下去。
罪惡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大,禍患沒有比不知道滿足更大,災難沒有比想掠奪更大,所以知道滿足的富足,才是永遠的寶貴。
與世界上其他四種教派不同,由老子創始的《道德經》十分強調人要珍惜和愛護生命。而要想真正做到愛護生命,關鍵就是「知足」。因為「私」是萬惡之源,百疾之根,世上最大的思想之患莫過於患得患失,最大的精神負擔莫過於名利枷鎖。利欲熏心、追名逐利、斤斤計較,不僅會導致神勞精虧、積怨成疾,嚴重者還會家破人亡。
當今社會不顧身家性命,利用職權,瘋狂斂財,致使鋃鐺入獄者,大有人在。安徽某市專員肖某,身為高級知識分子,廳級幹部,事業如日中天,衣食無憂,前程似錦。但他並不珍惜,反而貪得無厭,以生命作賭注,瘋狂斂財,當了四年專員,貪污一千多萬,平均每天—萬多。「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肖在監獄高牆之內,方才悟出了生命的重要,他說:「我要告訴我的兒女,莫要貪戀錢財,家藏千金,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無非夜宿一床,要把錢財看得輕一點,把做人看得重一點。」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肖某的這一般肺腑之言,正是對《道德經》最好的注釋。
這世間的事就是如此,貪求的越多,付出的代價也就越大,非法積斂的財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類似的例子,現實生活中俯首即拾,不再枚舉。
守柔養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用自然現象來闡揚深刻的哲理,這是老子一貫手法。這一節中,老子從人生時身體是柔弱的,死了後便僵硬;植物生長時柔弱,死了後便枯槁;所以,堅強的東西是短命的,柔弱的東西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軍隊強大了就會被消滅,樹木強大了,就會折斷,堅強的走下坡,柔弱的往上升。所以老子勸誡人們:人生在世,不要逞強鬥勝,而應柔順謙虛,有良好的處世修養。
老子這段「守柔」之說,不僅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為政、經商、戰爭、外世、為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修性養生的重要法寶。
醫學認為:柔韌性是重要的身體素質之一。進行柔韌鍛煉,使人體處於放鬆柔和狀態,可使全身精氣流通,氣血暢達,陰陽平衡,提高人體生理的氣化作用。
保持較好的柔韌性,在生活中動作靈敏,很少患運動系統疾病,如肩、膝、股、腿痛等,而且可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守柔」之說正是要求人們在松、靜狀態中,讓自己的形體柔軟如同山澗溪水和岸邊小草那樣,鮮活靈動,充滿勃勃生機。
你的身體越是柔和,越是靈活,越是充滿活力,人的生命能量就越大,人也就健康長壽。
美國著名學者卡耐基向人們介紹身心健康的秘訣時,要求人們把自己看成是一隻舊襪子那麼柔軟,那麼放鬆,他說:「讓身體柔軟得像一隻舊襪子。我平時一直把一隻栗色的舊襪子放在我的辦公桌上,把它放在那裡是為了提醒我該柔軟到何種程度。」
寧靜養生
致虛極,守靜篤。躁勝寒,靜勝熱,知清靜為天下正。
虛:心中空虛無物,虛極:最大限度地摒除外界刺激的反應,摒除一切雜念,使頭腦處於空白寧靜的狀態。
寧靜篤,是高度人靜,高度地保持意識的清靜。
快速運動能戰勝寒冷,安靜能戰勝炎熱,懂得清靜無為才能做天下的首長。
祖國醫學認為:「養靜為攝生首務。」長壽的關鍵是養神,養神的關鍵在清靜,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清靜能平衡人的心態,減緩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調節身體的荷爾蒙水平,增強免疫功能,使人健康長壽。美國醫學家曾針對靜功做過一次試驗,結果是:靜功能改善人的血液循環,加快人體內的氣體交換,消除神經緊張,放鬆肌肉,有利於體內的溫度、酸鹼度、血壓、血糖、血脂及其他鉀、鈉、磷等,穩定在理想的範圍內。
那麼現代人如何才能保持內心的寧靜呢?首先要做到「事來則應,事過則亡」,在事情來臨時,不慌不忙,坦然從容地去做,爭取做得圓滿無憾;事情做完後,就把它徹底放下,心中不留一點尾巴,忘掉一切,心靜如水。其次要「得之不喜,失之無憂」,寧靜之人,心境超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待萬事,得之不喜,失之淡然,跳出世俗的圈子"不為物慾所動,方能保持內心的寧靜。
守嗇養生
治人。事天莫若嗇。
治理人民,對待自然,都沒有比愛惜神智不耗散為好。
唐代名醫孫思邈,壽過百歲,在他的養生經驗中,重要一條就是「人之壽大,在於樽節」。他認為,人的精、氣、神是有限的,只有儘可能減少消耗,節約能量,才能安享高壽。
著名的南宋長壽詩人陸遊也說:「吾聞諸先賢,養生莫如嗇。」《呂氏春秋·先已》日:「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之大寶。」
法蘭克福有一位科學家,通過長期觀察,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他認為:人如同一支正在燃燒的蠟燭,如果把這支蠟燭放在風口,不僅火苗旺,燒得快,消耗得快,甚至有被風吹滅的危險。但如果通過人精心養護,這支燃燒的蠟燭不僅火苗穩定,而且消耗少,燃燒的時間長。
那麼如何降低能量消耗,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呢?古人_個「嗇」字把樽節養生的豐富內容,簡要明了地道了出來。元代《飲膳至要》指出:「善攝生者,薄滋味,省思慮,節嗜欲,惜元氣,簡言語,輕得失,破憂沮,除妄想,遠好惡,收視聽,勤內固」、不勞神、不勞形,形神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
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生活在地上,不能違反地的規律而生存,故日人法地,地是天之所覆,即天體的一員,地不能違反天的規律而存在,故日地法天;天體的運行不能違反道的規律而亂竄,故日天法道,道的規律就是自己生成的樣子,故日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總法則,也是修行養生的最高境界和最高法則。
首先,人是自然的產物,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能--很好地生存、繁衍。人與自然對著干,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嚴懲,想像,如果我們生存的環境不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而是黑煙籠罩,污水橫流,熱浪烤人,乾旱少雨,洪水肆虐,瘟疫遍地,這樣的地方人連生存都困難,更談不上養生。世界上所有的長壽之鄉,大多是山環水繞,綠樹成蔭,空氣清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真正實現古人所云「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其次,是指養生不要刻意地限制自己,一切順其自然。時下,由於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養生保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也出現不少極端現象,有的人整天大魚大肉,暴飲暴食,煙酒無度,吃出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有人的為了所謂的養生,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喝,盲目地減肥瘦身,導致體質下降,身體虛弱;有的人則亂用補品,不僅沒有強壯身體,反而吃出了很多毛病,嚴重者導致生命危險。凡此種種,都不利於養生。實質上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法於自然」,我們看到,很多的百歲壽星既不是養尊處優,也不是暴飲暴食者,而是終生勞作,粗茶淡飯,寬容待人,與世無爭,心怡氣靜,正是這些看似平常的行為,成為法於自然的養生大智慧。
推薦閱讀:
※老人乞討者問你要錢大家給還是不給?
※這種行為在道德上是可以理解的嗎?
※建議在餐廳大吵大鬧的孩子安靜些,被孩子媽媽罵「我孩子用你教?有錢你去移民呀!」怎麼辦?
※呂祖《道德經》釋義 (道經1-9)【純陽真人呂洞賓祖師釋義】
※如何看待醫務工作者在親人臨終之時忙於工作無暇探望一事被大力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