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名字到皇帝名字,兒戲一樣的歐洲帝王由來
很多人都把 歐洲的君主稱呼為皇帝、女皇。
其實這是不怎麼正確的,在歐洲稱帝可不那麼簡單,本皇來為大家介紹下歐洲的皇帝。
歐洲的皇帝最早起源於羅馬帝國,帝國第一元首凱撒後來就成了歐洲皇帝的代名詞。(1)凱撒是陽性詞,凱撒琳是陰性詞。
此後羅馬帝國真正的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即屋大維]成為皇帝後,奧古斯都也成了皇帝的代名詞。(2)奧古斯都是陽性詞,奧古斯塔是陰性詞。
後來戴歷克斯帝創立了四帝共治,原先是為了方便統治龐大的帝國,可沒想到造成了後來的東西羅馬的分裂。
西元395年帝國一分為二:以羅馬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和以(3)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
自此西羅馬帝國的統治者自然是凱撒(凱薩琳)或奧古斯都(奧古斯塔)[皇帝],東羅馬帝國也一樣。
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自然成了正統的延續,不過東羅馬帝國自規定希臘文為官方語言後巴希勒斯等也成為皇帝的代名詞。(4)巴希勒斯是陽性詞,巴希勒薩是陰性詞。
自東西羅馬分裂後,始於西元392年被狄奧多希一世立為國教的基督教也於西元1054年正式分裂。
西部教會以羅馬教皇為首稱公教;東部教會以君士坦丁堡普世大牧首為首稱正教。雙方都表明自己才是正統。
西元865年,(5)第一保加利亞王國的可汗 鮑里斯一世接受了正教在君士但丁堡普世大牧首 伊納覺一世的許可下成為了基督教國家。
此後第一保加利亞王國一直與東羅馬帝國征戰,並且在西美昂一世時期達到鼎盛。
西元893年,第一保加利亞王國 可汗 西美昂一世,在公教 羅馬教皇 若望十世的許可和承認下稱凱撒(沙皇)。
成為(6)第一保加利亞帝國的沙皇 西美昂一世或稱西美昂大帝。
自此保加利亞沙皇稱號一直延續到帝國滅亡。
西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破,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戰死,宣告東羅馬帝國滅亡。
此後信仰正教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宣布自己是正教的保護者,宣稱莫斯科是自羅馬和君士坦丁堡外的第三羅馬。
西元1547年,他的孫子 莫斯科大公 伊凡四世宣布自己為凱撒(沙皇),莫斯科大公國改為俄羅斯帝國,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
此後得到 君士坦丁堡普世大牧首 狄奧尼修斯二世的許可承認。
自此俄羅斯帝國沙皇稱號一直延續到帝國滅亡。
西元799年,公教 羅馬教皇 利奧三世,向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國王求援。
西元800年查理國王率兵攻入羅馬,平定叛亂。同年,羅馬教皇 利奧三世為查理國王加冕為查理皇帝,稱其為「羅馬人的皇帝,奧古斯都 查理。」
自此法蘭克王國成為帝國,查理國王也成為查理皇帝(查理大帝)。
查理大帝於西元814年去世。
西元843年,法蘭克帝國被分裂為三。(7)中法蘭克王國皇帝一直延續著,當然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自認上的皇帝之名也存在,皇帝之位一直被三國爭奪。
西元951年,東法蘭克王國的奧托一世侵入中法蘭克王國。
西元961年,公教 羅馬教皇 若望十二世(約翰十二世),請求奧托一世進羅馬稱王。
西元962年,公教 羅馬教皇 若望十二世為奧托一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東法蘭克王國演變為神聖羅馬帝國。
此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均由羅馬教皇加冕、承認,直到帝國滅亡。
西元1804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拿破崙·波拿巴稱帝。他把(8)「拿破崙」作為法蘭西皇帝稱號。
1804年11月,公教 羅馬教皇 庇護七世被迫為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一世加冕。但在加冕典禮時,當教皇 庇護七世手拿皇冠正要戴到拿破崙頭上時,拿破崙自己一把抓起皇冠戴到自己頭上。(自己為自己加冕)。
此舉表示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一世權利至上,超過神權,不受教會教會控制。
1805年,拿破崙一世又在羅馬教皇 庇護七世的加冕下成為義大利國王。
此後波拿巴家族一直宣稱皇帝至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今天。
現今的法蘭西三大王族,只有波拿巴家族稱帝算是正統。
但是最尊貴的還是波旁家族。
西元180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屆與拿破崙稱帝和神聖羅馬帝國已經名存實亡了,把自己領地奧地利大公國提升為奧地利帝國,稱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一世。
西元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奧地利帝國自然成為其繼承者。
奧地利皇帝得到公教 羅馬教皇 庇護七世及羅馬教廷的承認。
西元1867年,奧地利帝國終結,改為奧匈帝國。奧匈帝國是奧地利帝國的繼承者。
自此奧匈帝國皇帝一直延續到帝國滅亡。
西元1871年,德意志的普魯士王國在先後戰勝了丹麥、奧匈、法蘭西,完成了(9)德意志的統一。
西元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 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登基稱帝,(10)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威廉一世為德意志皇帝。
德意志第二帝國自視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所以自視皇帝稱號正統。
自此德意志皇帝一直到帝國滅亡。
注釋:
(1)、凱撒(Caesar)。
原是羅馬共和國末期偉大的統治者。在其之後羅馬帝國掌握實權的人都宣稱自己繼承了凱撒家族之名,凱撒成為了羅馬皇帝的代名詞之一。
後來戴歷克斯帝創立了四帝共治的制度,定義「凱撒」為次於「奧古斯都」的附帝。
羅馬帝國滅亡後,凱撒一詞也演化成了保加利亞、俄羅斯等國作為沙皇稱謂繼續使用,凱撒一詞成了皇帝級別統治者的代名詞。
Caesar/Kaesar為陽性詞(男性),Caesarin/Kaesarin為陰性詞(女性)。
(2)、奧古斯都(Augustus)。
奧古斯都是拉丁文意為「神聖的」、「高貴的」,自羅馬帝國第一個皇帝,凱撒的養子屋大維,獲得這一稱號後,奧古斯都成了歷任皇帝的頭銜,逐漸演化為羅馬皇帝的代名詞之一。
後來戴歷克斯帝創立了四帝共治的制度,定義「奧古斯都」為正帝,「凱撒」為附帝。
Augustus為陽性詞(男性),Augusta為陰性詞(女性)。
(3)、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
西元二世紀末,羅馬帝國皇帝 戴克里先創立了四帝共治,在東面的希臘也設兩帝。
西元三世紀末,羅馬帝國經歷了世紀大危機後,羅馬皇帝 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大帝)決定將帝國首都遷移至希臘的拜占庭(Βυζαντιν?)。
西元330年,新首都建成,君士坦丁一世將原希臘城市「拜占庭」(希臘文 Βυζαντιν?;拉丁文 Bizantino)更名為「第二羅馬」(希臘文 Δευτ?ρα Ρ?μη;拉丁文 Secunda Roma)。
西元五世紀,東羅馬帝國把首都「第二羅馬」更名為「新羅馬」(希臘文 Ν?α Ρ?μη;拉丁文 Nova Roma)但更多的人喜歡把其稱為君士坦丁堡(希臘文 Κωνσταντινο?πολι?;拉丁文 Costantinopoli)意為「君士坦丁的城市」,因為是君士坦丁大帝建立的城市。
但是其正式名稱應該為新羅馬。
東羅馬帝國其正式名稱為「羅馬帝國」(希臘文 Βασιλε?α Ρωμα?ων;拉丁文 Imperium Romanorum),但為了與同樣自稱羅馬帝國的西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區分,西歐人稱其為「東羅馬帝國」 (拉丁文 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
直到西元17世紀,東羅馬帝國一直是西 方歷史學家對這個帝國的正式稱呼。
在西元16世紀時,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在其整理編纂的《歷代拜占廷歷史學家手稿》中,引入了「拜占廷帝國」(拉丁文 Imperium Byzantinum)這個叫法。
西元17世紀之後,經過孟德斯鳩等人的使用,這個稱呼逐漸被西歐歷史學家廣泛應用,來區分古羅馬帝國東半部與中世紀的、希臘化的東羅馬帝國。
(4)、巴希勒斯(βασιλε??)。
巴西勒斯(希臘文 Βασιλε??;拉丁文 Basileus),源於古希臘人對君主的稱呼。
西元629年,東羅馬帝國的希拉克略皇帝改用希臘稱號「巴西勒斯」來替代傳統的「奧古斯都」,此後這兩個稱號場交替使用,但「巴西勒斯」是東羅馬帝國皇帝的正式稱號。
羅馬皇帝還有一個稱呼艾普瑞托(拉丁文 Imperator),源為「軍事首腦」的意思,後來也成為羅馬帝國(東西羅馬)皇帝的稱呼之一,英文「Emperor」就源於此。
巴西勒斯(希臘文 βασιλε??;拉丁文 Basileus)是陽性詞;巴希勒薩(希臘文 βασ?λισσα,拉丁文 Basilissa)是陰性詞。
東羅馬帝國的伊琳娜女皇是唯一一個使用陽性詞「巴西勒斯」的女皇。
(5)、第一保加利亞王國
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又稱保加利亞汗國,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大保加利亞王國和伏爾加保加利亞王國,所以又稱其為西保加利亞王國。
西元世6紀,保加爾人陸續到達巴爾幹半島,至西元7世紀,保加爾人在黑海北岸與北高加索建立汗國,汗國創立人庫弗拉特汗(kuvrat)死後。
西元7世紀,由於受到東方之可薩人的侵擾,保加爾人之Kutriguri部在 可汗 阿斯帕魯赫(Аспарух)率領下於6世紀遷居到現時是羅馬尼亞的地區。
西元681年,這批保加爾人在阿斯帕魯赫(Аспарух)汗 的帶領下渡過多瑙河進入現時保加利亞地區,成為第一保加利亞王國。
保加爾Utiguri部在巴顏汗 率領下於伏爾加河流域定居下來,並改信YSL教和保持DL直至十三世紀,成為伏爾加保加利亞王國。
(6)、第一保加利亞帝國
西元803年,克魯姆(Крум)繼承汗位,他生性好戰,被譽為「好戰之可汗克魯姆」。在他的帶領下,保加利亞汗國不斷向南擴張。
西元805年,克魯姆汗打敗阿瓦爾人,吞併薩蒂河與德涅斯特河之間原阿瓦爾人的領土。
西元809年至813年,分別佔領了東羅馬帝國的塞爾提卡(即今日之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和亞得里亞那堡(現今埃迪爾內市),以及大片的領土。
西元814年,克魯姆汗在圍攻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之戰中,被東羅馬帝國皇帝 利奧五世擊敗,並戰死,但奠定了帝國的領土基礎。
西元865年,可汗 鮑里斯一世接受了正教,在君士但丁堡普世大牧首 伊納覺一世的許可下成為了基督教國家,奠定了帝國的宗教基礎。
西元893年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可汗西美昂一世,在公教 羅馬教皇 若望十世的許可和承認下稱凱撒(沙皇)。自此保加利亞汗國成為保加利亞帝國。
史學家為了區分他與YSL教的伏爾加保加利亞,常把其稱為西保加利亞帝國,此後的第二保加利亞帝國等都是其延續,直到今天的保加利亞共和國。
(7)、法蘭克帝國(東、中、西)
西元814年,法蘭克帝國皇帝 查理一世(查理大帝)去世,其幼子路易繼承皇位,是為路易一世。由於他是虔誠的基督徒,因此又稱「虔誠者路易」。
路易一世相當軟弱,沒有其父查理一世的巨大威望,也沒有足夠的軍事政治能力。因此,他雖想不按照父皇遺照和日爾曼傳統份分帝國,但也無力挽回。
西元817年,路易一世將帝國一分為三,給自己的三個兒子。
長子羅泰爾作為繼承人輔佐皇帝,他就是後來的中法蘭克王國國王與皇帝羅泰爾一世(義大利文 Lotario I;德文 Lothar I;法文 Lothaire I)
西元823年,路易一世的第二皇后朱迪斯生下了路易的第四個兒子查理(後來稱為禿頭查理),他的母親朱迪斯皇后為了給自己兒子爭取領土而積極活動,並慫恿下,路易一世賜給查理一塊單獨的封地,導致了法蘭克帝國的內戰。羅馬教皇 格理高利四世也對路易一世不滿。
西元843年,也就是路易一世死後的第三年。還活著的路易一世的三個兒子簽訂凡爾登條約結束了戰爭。(路易一世的次子阿基坦國王 佩平一世於838年先於路易一世去世。)
三人將帝國瓜分;
幼子查理又稱禿頭查理獲得了帝國的西部,成為西法蘭克王國國王 查理二世。西法蘭克王國形成了日後的法蘭西。
長子羅泰爾獲得了帝國的中部,成為中法蘭克王國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泰羅爾一世。中法蘭克王國形成了日後的義大利。
三子路易又稱日爾曼的路易獲得了帝國的東部,成為了東法蘭克王國國王 路易二世(或路易一世)。東法蘭克王國形成了日後的德意志。
此後皇帝之位一直在這三個王國中糾結,直到西元951年,東法蘭克王國的奧托一世侵入中法蘭克王國。
西元962年,奧托一世被羅馬教皇 若望十二世為奧托一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東法蘭克王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
(8)、拿破崙(Napoléon)
拿破崙(法文 Napoléon),原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首席執政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Bonaparte)的名字。
西元1804年,法蘭西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稱帝稱拿破崙一世,為「法蘭西人的皇帝」並以自己名字「拿破崙(Napoléon)」作為法蘭西皇帝的代稱。
此後,波拿巴家族繼承人都宣稱是「拿破崙」[法蘭西皇帝],而法蘭西另外兩大王族波旁家族和波旁-奧爾良家族則只稱是「法蘭西國王」。
君主制終結後的今天,但現任波拿巴家族繼承人的父親,號稱「拿破崙七世」的夏爾不像他父親拿破崙六世那樣極端想恢復法蘭西的君主制,夏爾去年(2008)打算通過競選來參政,使得波拿巴家族重新回到法蘭西政壇。
9)、德意志的統一
西元1701年,德意志霍亨索倫家族(Hohenzollerns)的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在哈布斯堡皇室的支持下於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自此普魯士王國成立。
此後歷經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腓特烈·威廉二世等普魯士國王的統治下,普魯士王國成為歐洲強國之一。
西元186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俾斯麥上台後,即著手策劃德意志統一大業。俾斯麥主張建立將德意志強國奧地利等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
其實普魯士統一的德意志只是小德意志即北德意志,因此說統一了德意志並不很正確。
(10)、德意志第二帝國
其正式名稱是德意志帝國(德文 Deutsches Kaiserreich),通常指從1871年普魯士統一北德意志至1918年霍亨索倫王族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
史學家也會把德意志帝國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將神聖羅馬帝國算為第一個德意志帝國。
推薦閱讀:
※義大利閃電崩盤,脫歐傳言又起,歐洲火藥桶這次難道要炸......
※民粹主義日益侵蝕歐洲主流政治丨精選推薦
※喪心病狂!歐洲這個國家「舉國癱瘓」,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歐洲遭遇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難民潮 慘劇接連發生
※霍去病一戰殲滅匈奴10萬,俘獲部眾5萬,為何歐洲眾國卻叫苦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