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作者:郭珣近期因子女不孝老人餓死戶外、70多歲老母在距女兒家30米遠的垃圾堆撿拾生活的文字照片屢見網路,頻發網路熱議,人們紛紛譴責不孝子女的罪惡行徑。「子不教,父之過」。其實,此類事件也揭露出家庭教育的缺失與弊端,實在發人深省。

俗話說:「養兒防老」。兒女孝順、老有所養、兒孫繞膝、享受天倫之樂是每個老人的美好心愿。現在六十歲以上的老齡人口越來越多,空巢老人增多,越來越多的老人感覺寂寞孤獨。每個人都會逐漸變老,都會面臨那一天。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物價飛漲;在獨生子女的大背景下,老齡化社會問題凸顯,家庭感恩教育顯得尤為必要。因此,家長要「未雨綢繆」,及早培養一個孝順的孩子。2011年10月30日,中國倫理學會慈孝文化專業委員會開展的中華小孝子培養工程在北京啟動。該工程「旨在通過培養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開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引領青少年從小養成孝親敬老美德」,工程計劃通過5年時間培養百萬孝子。3-6歲是開發幼兒智力潛能的最佳時期,是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幼兒藝術特長的敏感時期,還是增進幼兒品德的奠基時期。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說:「凡事先入為主。」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說」認為,嬰幼兒的內心猶如白板一樣乾淨,早期的教育經歷令孩子印象深刻。因此,培養一個孝順的孩子要從幼兒教育抓起。那麼,如何培養一個孝順的孩子呢?一、以身作則家長要培養一個孝順的孩子,首先自己要孝敬長輩,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表率與榜樣。可是,現在不少家庭的教育都錯位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都把幼兒當「皇帝」、「老爺」,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反倒成了「孫子」。長期如此,幼兒當慣了「老爺」,習慣於別人伺候自己,不像「孫子樣」。孩子長大成人後依然是「老爺」架勢,不知道如何做「孫子」、「晚輩」,不知道如何伺候、孝敬長輩。因為從來只有人教育他享受,沒有人教育他孝順。因此,家長要帶領孩子常回家看看老人,給老人送禮金、買禮物,幫老人做飯、拖地,為老人倒茶、捶背,吃飯時給老人夾菜,說感謝老人的話等。不僅自己這樣做,還可以要求幼兒進門或離家主動與老人打招呼,為老人拿拖鞋、捶背、夾菜吃,給老人講故事。這樣,幼兒通過觀察、模仿父母對待老人的言行舉止,學會了感恩、敬老的言行。「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長此以往,就會培養出一個孝順的孩子。二、親子互愛家長要培養一個孝順的孩子,必須注意進行「親子互愛」的教育。可是,不少家長只是一味地對孩子單向施愛,不要求孩子回報。似乎,這樣就能夠顯得自己高尚,孩子樹大自然直,會明白父母的愛心的。殊不知,孩子只是享受父母的關愛,並認為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絲毫不懂得還要孝順、敬愛父母。同樣,因為沒有人教他這樣做。有這樣一則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一位年輕的媽媽獨自撫養兒子生活。她每天辛勤工作,自己勤儉節約,省吃儉用,卻保證為兒子提供豐富的飲食。每次就餐時她總是把魚、肉、蛋夾給兒子吃,自己只吃青菜。起初兒子要媽媽也吃葷菜,媽媽總是說:「我不喜歡吃葷菜。」兒子不知是美麗的謊言,就信以為真,並堅信不疑。後來,兒子長大了,也從來不為媽媽夾葷菜,可憐的媽媽一輩子就吃素菜。對此事,相信不少家長都會感嘆:娘有兒心,兒無娘心!可是仔細琢磨,不難發現是媽媽的教育出現了偏頗。因此,家長不要難為情,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平等的人來對待。當孩子出現了孝順的苗頭時,就要因勢利導,誇獎、激勵孩子:「寶寶長大了,懂得孝順父母了,知道為爸媽夾菜吃了,真好!寶寶夾的菜有營養,吃了健康,寶寶也要多吃些。」獲得表揚後,就會強化、激勵孩子的類似行為。如果家長為孩子夾菜吃,孩子沒反應,家長可以誘導孩子:飯菜可口,有營養,寶寶多吃點。媽媽真可憐,沒有人夾菜給我吃。怎麼辦呢?只好自己夾菜吃了。這樣一點撥,孩子的心思就明了,知道也要為爸媽夾菜吃,可以幫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維,凡事為父母、為他人考慮。三、感恩施恩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既會遇到幫助我們於危難之中的貴人,我們要懂得知恩感恩;也會遇見需要我們施以援手的危難者,我們要及時施恩。施恩是為了良心能安,不會遭受良心自責,也是為了日後遇險能獲得他人相救。簡言之,就是要感恩幫過我們的貴人,救濟需要幫助的人。當家長懷有慈善感恩之心,在生活中懂得感恩貴人,救濟他人,孩子也會銘記在心,記憶深刻,磨礪一顆慈善感恩的心。當孩子長大成人時,就會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當家長年老力衰時,孩子就會施以援手,孝敬父母。試想一下,一個懷有慈善之心,懂得感恩施恩的人,會不孝順自己的父母嗎?
推薦閱讀:

養成大氣,必有福氣!
高情商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看過白百何以前的樣子,你就知道時尚不是一天養成的!
初入職場應該養成的十個好習慣
這3個好習慣沒養成, 寶寶越長越丑,寶媽們要注意了!

TAG:孩子 | 孝順 | 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