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五步合稱「十三式」,就是太極拳表示的方位、運行的勁路和有效的技擊手段。所謂「八法」,亦稱「八勁」,即指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方法和勁路,它含四正四隅八個方位。四正是北、南、東、西,四隅是西北、西南、東北、東南,這正合於後天八卦圖,北掤、南捋、東擠、西按、西北采、西南挒、東北肘、東南靠。簡言之,即使拳路和勁路照顧到四面八方,而不偏向於某一處。「五步」,是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五種步法。就五行說,前進屬火,後退屬水,左顧屬木,右盼屬金,中定屬土。其中又有五行生剋說: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因此《楊譜》有「懷藏八卦,腳跐(踏)五行」之論,後來又有拳家加上"頭頂太極」一說,也很有道理,太極拳本來處處不離陰陽,因此「頭頂太極,身懷八卦,腳踩五行」的概括與說明,是合於太極拳的拳理拳法的。需要說明的有二點,一是太極圖與地圖方位相反,地圖是上北下南、右東、左西,而太極圖是上南、下北、右西、左東。二是太極拳的技法千變萬化,不可能用五種簡單的生克關係來概括,只要時刻不忘陰陽變化的理論就行,然而五行步法卻不可不知。所謂五行步法,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步法。試以自身為中心,站立之處屬土,由此向右行,右屬金,此即土生金;由此向後走,後退屬水,此即金生水;由此向左走,左屬木,此即水生木;由此向前行,前進屬火,此即木生火。這就是五行步法,一般稱此走生門,走生門,則很順暢,很快。現在散打與武術比賽,絕大多數參賽者都是左腳在前,固然這與個人習慣有關,但是卻不合五行步法走,"--k f-]之意,很彆扭,也快不起來!現將「八法」、「五 步」分述如下,先述「八法」: 1、掤勁: 掤為八法之首,有撐開之意,《楊氏九訣》之「八要」:「掤要撐」,《十八在訣》:「掤在兩臂」,《十三行功訣》:「掤手兩臂要圓撐」,講得都很清楚明確。掤的對應竅位為會陰穴,屬腎經。太極拳走架子及推手與技擊,無時無刻可離開此勁。掤勁產生於氣勁,使周身氣滿而圓活順暢,則如同充氣之橡皮輪,既有防禦之能,亦有反動力之彈性在,則攻防兩宜,粘走相隨,運、接、蓄、發都能順遂如意。掤猶如一道防線,進可攻,攻中有守,退可防,而退中有攻,並可藉以探聽對方之虛實,藉以化人發人。掤勁之用,非用手臂,須用腰腿勁,加以意氣,方能奏效。掤之用有單臂掤、雙臂掤之分;掤之地點,以人之關節或拗處為好。掤之先,可先用引勁往後向下微誘,使其勁出而顯出焦點,再借其勁而掤發,則成功無疑。發掤勁,眼睛亦須專註,否則不能克敵。 2、捋勁: 捋有拉回之意,為掤勁反方向之勁。捋的對應竅位為印堂穴,屬心經。捋時一手沾人腕部,一手粘人肘、演示提手上勢臂,振向己之兩側偏後處。捋時可用掌緣近腕處,亦可用手掌振,視需要而定。捋時應注意的是:一則方向不可用直線,以用30。左右之斜角為好:二則捋之前,須用掤勁,掤則對方必起抗意,然後捋自得勢。功深者,掤、捋之勁轉換變化,至微至細,不但旁觀不易辨明,即身受者亦難以覺察。掤.、捋變換,也就是粘走相因,陰陽相濟之意。捋時還要注意手要輕(見《楊氏九訣》之「八要」),並將己身之腰腿略上升,當掤至胸口之前,人背己順之時,即坐腿松胯,轉腰而捋發之。眼神亦須注視,精神勿有一絲懈怠。 3、擠勁 擠為補助掤勁之勁,是乘勢前進之勁,亦可謂聯合之搠勁。擠的人體之對應竅位是夾脊穴,屬肝經。使雙手之勁,交叉聚焦於一點,則掤的度數自然增加。擠勁,是以小臂肱部擠擊對方之身體,不可過高或過低,此勁生於對方捊己之後,有順勢之能。右手擠,進右步;左手擠,進左步。如不進步,則將臂伸直,對其後肩擠之。擠亦可用於人靠之後。擠時,不能僅用手臂之勁,須用腰腿勁,加以意氣,其姿勢應求圓滿,勿生稜角。當頂懸身正,沉肩含胸,收住尾間,上身勿向前俯,免得失去重心。此勁近於攻,與采處於相反一方,亦可用為采之預備招數。擠勁用法得當,其勢甚為凌厲。惟初學者,推手時大半缺少擠勁,致使對方少了威脅。 4、按勁 按勁甚為巧妙,變化亦多。按有按兵不動之勢,有聽勁之用。按的人體對應竅位是膻中穴,屬肺經。按之勁為下掤勁,有沉的功用。在沉勁之內,含有牽動之勢,可使對方足根浮起。按勁變化甚多,按而向前進,則為掤勁:按向左右,則為捋勁;按而合之,則為擠勁:而用按得勢,則成為放勁。按之特點,有粘定而不使逃脫之能:且按中又藏有手指之功,為太極拳擒拿法之一,因而按有單按、雙按之分,以掌根為主。按以順步為得勢,按中不僅有開合之意,並要含有由上到下、由前到後之一立體圓圈,如僅直按,既無效,又易為人所制。還有,按之開合,須手足相應,前進後退有升降之勢。功深者用按法,以起步為虛,落步為實,虛為引,實為發。按之時間亦需注意,不可過快,過快易被人借勁。當借腰腿之前伸,蠕蠕而動,人必覺受制而無所施為了。至於按的身形與神氣的要求與擠相同,不再贅述。 以上所論之掤、捋、擠、按,為「八法」中之四正手,有相互為用,善於變化之妙,須下苦功夫得其真諦。王宗岳《打手歌》稱「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可見它的重要性。其奧妙在於微微轉動中,已變化勁路。概括而言,掤、捋近於走,擠、按近於粘。分別而論,掤之成分大多為運勁,捋之成分大多為蓄勁,擠之成分大多為接勁,按之成分大多為發勁,況且又在圈內,如能將此四手練得式式圓滿,不生稜角,而且身形和順,伸舒自如,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周身均能沾粘連隨,感覺靈敏,毫無拙力,則無須採用其他手法,亦能得機得勢,足以應敵。然而為顧全萬一越出圈外,加以補救計,那麼運用四隅手是最好的方法,它能使越出圈外之身手復歸於正。此四隅手,就是采、挒、肘、靠四勁。現繼續分述於下。 5、采勁 采,可稱為反方向的擠勁,即以手執人之手腕或肘部往下沉采。人體的對應竅位是性宮、肺俞兩穴,屬大腸經。採的效用與捋近似,欲使對方重心已向前時,乘勢使其前傾。采法是由上向後下斜而采之,也非僅用手采,須用腰腿勁加以意氣而采,采如得勢,能使人頭昏目眩,腦部受到震動,足根浮起,人往前沖。亦可采後即發,拳式中海底針即用采勁,後接以扇通背,也即采後隨發之意。因此用采勁時不可過輕,過輕易被人借勁,不採便罷,采則采足,方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采亦不能同時采兩邊,采兩邊更易被人借力。采時必須頭懸身正,沉腰坐腿,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氣沉丹田,眼神下視。拳式中有抱虎歸山之轉身采、野馬分鬃之斜采、倒攆猴之分采等。 6、挒勁 挒,有擋開和轉移之意。人身的對應竅位是丹田穴,屬脾經。挒勁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挒,是指兩手轉移對方的動向,向斜前方或後側方,用捋與合的慣性原理,使勁由順變橫,形成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前一後的旋轉力,使己順人背以擊發人的方法。其中亦有反關節之意。挒時要快,要乾脆,要使人猝不及防。挒法有挒、左挒、正挒、反挒等。拳式的野馬分鬃,是典型的挒法。廣義的挒,是指擊勁,此與發放之勁不同,在求擊中而不求擊倒,用時須有開合、對襯之能。拳式中用此類挒勁的很多,如撇身捶之翻挒、栽捶之下挒、玉女穿梭之掀挒、上步七星之合挒等等。 7、肘勁 肘,是小臂內屈用肘尖或肘之四周向外擊發的勁。人體的對應竅位是肩井穴,屬胃經。肘為擊人之二道防線。肘較手為短,而較手為猛,在與對方距離過近,用手不得勢時,則用肘為宜,可直攻人之要害處,利害非常。發時須與膝相合,身正頂懸,沉肩垂肘,眼神注視對方,用腰腿向外擊出。肘有寬、窄之分,寬指肘之四周,窄指肘尖,寬面傷人較輕,窄面傷人較重,幸勿輕試之。擊法以項、挑、拐、壓為主,有攔腰肘、穿心肘、下采肘等,穿心肘為毒手。拳式中如肘底捶、翻身撇身捶、高探馬、左右打虎等均含肘法在內。需要注意的是,此勁雖猛,用不得法,亦易為人所借力。
8、靠勁 靠,是肩、背等部位在任何角度下向對方所發出的勁,一般以肩為主。人身的對應竅位是玉枕穴,屬膽經。靠多用於比肘離人更近的時候,其勢又比肘更猛。如善用靠,則身矮力小之人,可勝身高力大之人。靠為擊人之第三道防線。靠多用於己肘被閉而不能發勁之時。用靠,必須頂懸身正,肩與胯合,用腰腿勁加上意氣靠擊之。用靠勁,先要化得合法,靠時要快,勁要整,目標要明確。靠之種類較多,在上為肩靠,在下為膝靠,迎面為腹靠,轉身則為背折靠,皆以腰胯為發動之軸心。如以肩靠人,須順步插入其襠內,斜而向下靠,不可平行而出,否則難奏效。另外,還要注意防護己之面部及臂部,必須以另一手置於用靠之手臂肘彎處,則上可護面,下可防撅用靠之手臂,比較安全。拳式中有提手上勢轉白鶴亮翅時左轉上步斜靠、斜飛式之七寸靠、雲手之橫靠等。 總之,太極拳是以掤、捋、擠、按四正手為經,采、挒、肘、靠四隅手為權,經權互用,方圓相生,為太極拳嚴密的規範與結構。一般必先經過方圓參半的階段,待到功夫稍進,則四正手常顯露,而四隅手愈隱微。可以不常用隅手,而不可以不善用隅手。如能將隅手隱而不顯,遇有空隙瑕疵,立刻出現,奇正變化,方為上乘功夫,也符合太極陰陽兩儀的理論。
下面接著述「五步」。 步為全身之根,邁步的關鍵在於腰胯,屈伸則在於膝。《太極拳經歌訣詮解》指出:「有不得機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間求之。」而腰腿之間,就是胯,胯不順,則步不正。因此,步法的正確順暢與否,直接影響到全身動作的圓活與暢達。一切動作的運化,均以手為先,手之根在身,身根則在步,所以進、退、左、右、中的五種變化,非由步動不可。步能隨身順逆圓活地轉動,才能達輕靈變化之妙。 需要特彆強調的是,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是五種步法,五個方向,而不是五種步型或步式。進、退、左、右、中五種步法內均含有好幾種步型,而且步型的名稱,各家也不統一,主要為新、舊名稱的不同。還須指出的是,「五步」是一個整體,在運行、運用上多具有交叉與綜合性,不是單一說明就能明白的。可以這樣說,凡是前進、後退之步,無不藏有顧、盼之勢,而左顧、右盼之步內,也無不含有進、退之能。中定,則既穩如泰山,又可以隨時變換成前、進、顧、盼之法。總而言之,太極拳的「五步」,以中定為主,中定是太極拳運作和技擊的核心和根本,而以左、右步合沾、粘,進、退步合連、隨,並以輕靈為體,沉著為用。下面分別作簡要的論述。 1、前進 此步法之中,含有弓箭步、逼步、連枝步。人體的對應竅位是會陰穴,屬腎經。如欲前進,意想會陰,眼神向前上看,有助於順暢前進。弓箭步為今名,即後腳尖外移約45度,踏實,腿略伸直,前腳向正前方邁出~步,腳尖朝正前方,全腳掌著地踏實,膝前弓至小腿垂直為度,身體正向前腿的正前方。如摟膝拗步等拳式。舊名「(上面坫,下面瓦)步」(音店,支也),較形象、準確,因它也點明了運作之法,舊稱這是太極拳的獨特步法。它的運行要靠後腿的支撐,是以足鏟地而出腿膝曲蓄,足尖略揚,前進之腿提起的高低度要合適,要既輕靈又沉著,虛邁實放,即運作輕靈,落地後沉著。初練者如真能循規蹈矩,會感到運動量很大。太極拳前進之步,均原於此步。逼步,乃是舊名,現不見有此名稱。此步乃前進後隨進之步。腿必須有前之勁,進而逼之。如中架子之如封似閉便是,現之練大架子者,大都已捨去不用。連枝步,今已無此名稱與練法,老架子中有。方法是兩足均略下蹲,前足才出,後足即緊跟而上,前足向前,後足外撇,兩足呈45度。前足為實,後足為虛,足尖點地。如高探馬穿掌便是。 2、後退 此步法中,只有一個半馬步。人體的對應竅位是祖竅穴(即印堂穴),屬心經。如欲後退,意想印堂,眼神向前下方看,便會順暢後退。半馬步為兩足並立,右足退後一步,足尖外移45度。踏實,曲膝下蹲,前足尖朝前,身體半斜向前腿方向。倒攆猴拳式便是。半馬式,舊名後(上面坫,下面瓦)步。因太極拳有進生退死的說法,因而拳式中向後退步,只有倒攆猴一式,乃是以足尖點地,足跟後落實。其餘與(上面坫,下面瓦)步同,不過反其方向而已。 3、左顧 此步法中,含有碾步、撤步、斂步、斜步。人體的對應竅位是夾脊穴,屬肝經。如欲側轉前進(向左向右均一樣),意想夾脊穴往實足滂泉穴上落,身體便會自如地側轉前進。碾步,是舊名,現已很少有此提法。凡拳勢左右轉換時,均以足跟為軸,足掌貼地隨身而向左右移動,產生如碾之摩擦力,使不致發生前傾後仰與虛浮之病,因名曰碾步。如攬雀尾、野馬分鬃式便是,摟膝拗步與倒攆猴之前進、後退,在左右轉換時亦須用此顧、盼之步 法,老架子之摟膝拗步更為明顯。 以上(上面坫,下面瓦)、碾兩種步法,為太極拳的 基本步法,在運、接、蓄、發四勁之 圓圈內,均離不開這二種步法。撤 步、斂步、斜步,均舊名。撤步是由 里往外開之步,腿須含有圓圈和開 的搠勁,如抱虎歸山式便是。斂步 與之相反,為由外往裡合之步,腿 須含有圓圈和合的勁,如十字手便 是。斜步,乃是左右斜挪之步,腿須 有上下相隨之勁,如斜單鞭式便 是。 4、右盼此步法與左顧基本相同,除去碾步、撤步、斂步、斜步外,尚有一翻身步。人體的對應竅位是膻中穴,屬肺經。如欲側轉後退(向左向右都一樣),意想膻中穴並向內微收,眼神順著食指往下看,便能自然側轉後退。翻身步,亦舊名,乃是回身以脊背領起向後轉移之步,如翻身撤身捶、白蛇吐信二式便是。 5、中定 這是太極拳中最重要最難練的步法。人體的對應竅位是丹田穴,屬脾經。如欲身體穩定,只要意想丹田穴,或是命門和肚臍,立時就會非常穩固。《楊譜?太極圈》云:「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研。此為動功非站定,倚身進退並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緩,雲龍風虎象周旋。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天然。」這段口訣主要是論述太極圈的,但也涉及到「中定」,並對它有精到的說明。一是指做到「中定」很難,二是說明在進退、左右的圓圈形「動功」中,也離不開「中定」,並指出「腰」與「項」的重要性。因此,「中定」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中定」,是指在習練拳架、定步推手和技擊中的一種相對靜態的 「中定」,它必須重心穩固,才能前後左右順暢松活,攻化由心。廣義的「中定」,則是指習練和技擊中所有一切動作的運行轉換都必須以「中定」貫串其中,練拳定勢時更如此,並且要做到「圓之出入,方之進退」,才能輕靈沉穩,克敵致勝。屬於前者的,有沖步、坐馬步、釣馬步、仙人步等。沖步,即今之獨立步,因提起一腿有上沖之勢,故舊名沖步。金雞獨立拳式便是。坐馬步,今無此稱,因如坐馬形之雙沉步而得名。要圓襠合住勁,單鞭拳式便是。釣馬步,今稱馬步,因此式是左右倒換虛實的坐馬步,似以舊名為妥貼,雲手拳式便是。仙人步,舊名,今稱丁虛步或虛步。要上拔、內收、下沉,襠須圓,並有內合之勁。白鶴亮翅拳式便是。總而言之,要直正做到太極拳之「中定」,必須頂懸身正,腰松活,足沉穩,懷有平準之儀,兩手如輪之旋轉,不丟不匾,不項不抗,沾、粘、連、隨,緩急互應,方圓相生,周身一家,內外相合,前後左右,無不運行如意,需要久久揣摩研究,方能領悟其中奧妙。
推薦閱讀:
※《郝為真太極拳秘本》
※太極一圓的【太極身法】
※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無一浮詞!
※太極推手中的「三勁」運用
※太極心語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