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橋沈氏宗譜》中的狀元楊守勤、探花袁煒詩 - SHENRONGEN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默認分類 2010-10-02 08:20:28 閱讀6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河北草堂 七古 大學士袁煒懋中 扈高南渡過綺陌(1),相攸東海家河北。 百靈阿護息融風,海變桑田才訊識。
卜雲其吉駕草堂,曲欄高檻蔚爾臧(2)。 柴門迴曲通蓬渚,鄰家第宅連苑牆。 具慶堂中舞綵袖,阿祖引前孫隨後。 蔬荳一盂供曉飡,琥珀千杯酌村酒。 烽煙罷息不弄兵,幸遇大明德化行。 日課詩書兼學稼,雲昆應樂泰階平。 【注】 (1) 綺陌:繁華的街道。亦指風景美麗的郊野道路。南朝梁簡文帝《登烽火樓》詩:「萬邑王畿曠,三條綺陌平。」唐劉滄《及第後宴曲江》詩:「歸時不省花間醉,綺陌香車似水流。」 (2) 臧:建成。 次韻 狀元楊守勤克之
長安車馬喧阡陌,扈宋南來宅河北。 銀山溟海擁層波,土沃俗質幽人識。 詒謀斬木作草堂,命龜置策辰孔臧(1)。 朱紅欄檻通流水,紺碧桃花出矮牆。 主歡對客舉小袖,擊鼓吹笙滿前後。 隨緣摘芷剪冬蔬,隔座移杯獻春酒。 幾年農器久銷兵,雨耕雲穫歌且行。 聖人有道多豐稔,追逐淳風樂太平。 【注】 (1)臧:好、大吉。
海隅書屋 袁煒 護蹕南遷家海隅,數椽書屋作斯須。 堂陰置石高嵽嵲(1),庭畔立竹修扶踈。 入來已覺心膽豁,況為晏坐窮朝夕。 翻閱青編聊自娛,芸窗燈燄聯奎壁。 魯鄒舊典講明初,濂閩新謨義教舒。 始知道學共一理,造次未可分賢愚。 遠方從遊良不擇,少得淵源說而繹。 原將實學敷王化,致主澤民永無斁。 【注】
(1)嵽嵲:高峻。唐韓愈《豐陵行》:「逾梁下坂笳鼓咽,嵽嵲遂走玄宮閭。」 次韻 楊守勤 南渡隨行抵海隅,曰惟書屋學所須。 牙籤玉軸藏如許,明德修身計未踈。 寸心以此應超豁,潛居肄業忘朝夕。 晝長讀罷學新書,彩筆飛霞射奎壁。 共賀大明天造初,雨露高施禮樂舒。 仰觀焜燿人文盛,始見儒風興懦愚。 徧鄉來學何須擇,天真悉隨洙泗繹(1)。 簪紳得侍赭袍光,定教至治頌無斁。
【注】 (1)洙泗:洙水和泗水。古時二水自今山東省泗水縣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為二水,洙水在北, 泗水在南。春秋時屬魯國地。孔子在洙泗之間聚徒講學。《禮記·檀弓上》:「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後因以「洙泗」代稱孔子及儒家。 師橋虹跨 袁煒 南渡遺黎家海曲,居民相聚講義學。 闡究淵源聖道明,喜得大小賢才育。 駕橋斷岸渡人龍,盤根玉砌跨霓虹。 化雨潛敷通道脈,以師名橋震浙東。 明興信國勤王事,築塘城衛功垂世。 謁公卜勝橋再遷,乃雲海山佳氣至。 鬼神協助建斯橋,綿綿奕葉獲天休。
弦歌不輟家庭瑞,與橋壽考八千秋。 次韻 楊守勤 厥初生民來海曲,扈宋南遷創義學。 駕橋河上道脈通,橋以師名英才育。 一水中分象游龍,兩岸橫跨亘長虹。 蒸蒸髦士傳伊洛,洋洋沈氏表海東。 中葉在元高不事,民之又生大明世。 遷橋卜勝天初造,能令信國湯公至。 公來城衛定此橋,大宗脈與國同休。 即今奕葉三途進,環橋弦誦億千秋。
文閣翚飛 袁煒 張翼列宿號文昌,天書雲篆掌文章。 朱衣點額翔雲路,翠被寧馨滿洞房。 天象昭回鄰北極,人間鰲載師橋特。 蘭閣浮空高玲瓏,桂簷飛步翚舒翼。 聚奎錫允顯嘉徵,古今多少英才生。 師橋弦誦日精新,春風花開秋實蒸。 犦牲雞卜羞我糈,髦士投誠薦茅茹。 神翁善借指南車,厥後蟬聯繼周緒。 次韻 楊守勤
大哉星斗赫文昌,昭回雲漢煥文章。 額注南宮司桂籍,象呈北斗筦椒房。 奎聚允錫亘八極,瞻天仰聖此方特。 桂殿峻起鳥革警,蘭宮翔彩翚飛翼。 一降周室孝友徵,再降宋代軾轍生。 肆今師橋義學繩,肆今師橋髦士蒸。 仲春上卯歲薦糈,地靈人傑拔茅茹(1)。 世傳清白科甲重,維爾文昌秩斯緒。 【注】 (1)茅茹:茅根相牽連貌。喻同類事物之相互牽引。《易·泰》:「拔茅茹,以其匯,征吉。」 王弼註:「茅之為物,拔其根而相牽引者也。茹,相牽引之貌也。
****** |
||
附:慈城歷史上的的鼎甲(作者:戴松岳) |
||
據《明史·選舉志》記載:「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試者為舉人。交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中試者天子親策於廷,曰廷試,京曰殿試。分一、二、三甲,以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狀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狀元、榜眼、探花三者統稱為「三鼎甲」,它們如鼎之三足,是中國科舉考試這一選才大鼎的標誌。自宋至清的八百年間,慈城地區躋身於鼎甲的共有九人。其中狀元是五人,分別是南宋的姚穎、方山京,明代的姚淶、楊守勤和南宋的武狀元胡應時;一人榜眼,即清代的楊九畹;三人為探花,分別是明代的袁煒、王應選和清代的姜宸英。楊守勤:三元及第(博主按:明楊守勤生在慈城台基弄17號,楊簡之故居。對弄是三元及第的狀元第。)楊守勤(1570-1630年)也是明代的狀元,一字克之,號昆阜。家居慈城察院巷,其父楊世思是飲譽鄉里的教師,家雖清貧人卻曠達,他把人生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取名為守勤。楊守勤不負父望,勤奮求學,並把自己的書屋命名為「寧淡齋」,以表明自己寧靜致遠、淡泊名利的志向。雖然楊守勤在萬曆丁酉年(1597年)的鄉試中名列五經魁之列,奪得經元,但他也看到自己學識還不夠精到,於是並不急於趕考,而是南下漫遊。萬曆三十年(1602年),楊守勤來到遂昌城東的馬鞍山,只聞書聲琅琅,走進一看,原是一個書院。這時書院老師外出,楊守勤情不自禁,將書童課業提筆刪改。不久,教師回來與之暢談,見楊守勤行裝儉樸,談吐風雅,為之傾倒,當即懇請楊守勤留下執教。楊守勤於是住了下來,邊教書邊讀書,一年過後楊守勤的學識更為豐富。萬曆癸卯年(1603年)的冬天,楊守勤信心十足地從家鄉慈城啟程,北赴京城參加第二年甲辰科的會試。一路風餐露宿,來到江蘇揚州,千里旅途未盡,身邊旅費告罄。困頓之際,楊守勤想到揚州下屬的一個縣令恰是他的同窗,於是來到縣衙前求見。豈知這位縣令並不把這位奪得經元的同窗放在眼裡,不但拒絕相見,還在楊守勤送上的名刺(如同今日名片)上批上「查名」兩字退回。面對如此輕慢的侮辱,楊守勤淡然處之,於炎涼處領略人生的滋味。第二年春天,滿腹經綸的楊守勤力挫群英,在會試中考了第一,在廷試中又奪得第一。在明代近三百年的科舉史上,除了黃觀、商輅連中三元外,第三人便是楊守勤了。連中兩元的邸報傳到家鄉慈城後,為紀念這一科舉盛事,家鄉的父老驚喜異常,在縣衙的麗澤橋上建起了此狀元坊更高大、雄偉的三元坊,以褒獎楊守勤在丁酉鄉試奪得經元、甲辰會試奪得會元、殿試奪得狀元的佳績。經元雖不是解元,但也是五經魁之一,因此楊守勤可稱三元及第。三元及第非同一般,那個同窗聞知後,懊悔不及,連忙備禮致歉。參透人情炎涼的楊守勤退回了禮物,並附上一詩:「蕭蕭行李上長安,此際誰憐范叔寒?寄語江南賢令尹,查名須向榜頭看。這位平生以忠恕處世的書生此時也免不了對那位勢利小人予以淡淡的譏諷和揶揄了。這首詩也成了中國科舉史上著名的公案。楊狀元及第後,按例被授於翰林院修撰。此時其母年老,孝順的楊守勤告假回鄉奉養老母。不久,其母病逝,按例又守喪三年。期滿後遷中允,主持順天鄉試。再升為左諭德,專任太子朱常洛的教師。據光緒《慈溪縣誌》記載,太子對這位儀錶非凡、生性豪放、學識淵博的狀元老師非常尊重。每當楊守勤以歷史上的事例作為治國借鑒時,朱常洛(光宗)總是恭恭敬敬地「竦聽」。不久,楊守勤奉命冊封晉藩,事成後被擢升為庶子侍讀。但令人惋惜的是,正展才能的楊守勤因病醫治無效而逝,時年不滿60歲。崇禎皇帝因其是先帝舊臣,加贈少詹事銜。楊守勤還是個寄情報於家鄉慈城的詩人、文學家。他下筆千言立就,文采斐然,著作有《寧淡齋集》十卷。他的《闞湖偶題》在歷代眾多歌詠慈湖的作品中堪稱上乘之作。慈城唯一的榜眼是清代的楊九畹,他是狀元楊守勤的族孫,楊氏一門竟出狀元與榜眼,也可謂是慈城的科舉盛事了。楊九畹的祖父楊錦、父親楊灝都是秀才,以學行重於鄉里。楊九畹自幼就喜歡讀書。清嘉慶二十四年考中進士後,按例選取入翰林院,為編修。三年後,期滿散館,於清道光初年(1821年)應朝中考試獲一等,循例應加官升職,因此提為御史候補。道光三年(1823年),升任陝西道監察御史。由於楊九畹生長江南,關心經濟,深知清廷漕運弊端所在及經濟運行的不合理,於是先後六上奏章,分別論述了改革海運、折征濟賑、整飭旗兵、開發邊疆墾土安置罪犯、安置工匠和統一鹽稅策。所言都是當時亟待解決的要事,又論據充實、言辭懇切,因此受到時論的肯定,楊九畹的識見也為時所重。道光六年(1826年),以知府出守甘肅慶陽。之後,他輾轉邊疆各省,在寧夏府、平慶漢道任職。所到之處,楊九畹都克已奉公,各有政績。道光十五年(1835年),升任廣東南韶連道。到任後,他首先整頓稅務,清除積弊,又緝捕群盜,安定地方,吏治為之一清。鴉片戰爭爆發後,英軍進犯廣東,清兵四集應戰,楊九畹負責供給糧餉,安緝地方。為此,他不憚辛勞,竭力經營,並根據當地民情和英軍進犯之勢向清軍統帥提出防守之策,進軍之略,可是昏聵無能的清將不採納他的建議,遂使其志空酬,其策空獻,時人為皆為痛惜。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壯志未酬的楊九畹卒於道台任上,年屆60歲。袁煒:「青詞宰相」袁煒(1508-1565年),字懋中,號元峰,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殿試第三名(即為探花)。累擢禮部尚書,改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有「青詞宰相」之名。值得一提的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袁煒出任會試主考官,他慧眼識才,選取的一甲三名申時行、王錫爵和余有丁皆是一時俊傑,之後都是位升內閣宰輔,成為萬曆朝的名臣,一甲三名同至宰輔這在明代極其少見,從中可見袁煒的識人之才和選人之德。姜宸英:狂狷不羈在慈城的鼎甲中最有個性、最富傳奇色彩的是姜宸英。姜宸英,字西溟,號湛園,為清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他善寫詩文又精於書法,很早就負盛名,是享譽全國的名士,與嘉興朱彝尊、無錫嚴繩孫並稱為「江南三布衣」。他生性狂狷不羈,性情剛烈。當抗清領袖張蒼水在杭州被害,他的著作被禁後,姜宸英卻無視清廷的禁令,在文網恢恢的康熙年間,毅然收集到張蒼水的遺著———《奇零草》,並為之作序,以寄託仰慕敬重之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70歲的他被皇帝欽定為探花。兩年後,姜宸英被任命為順天鄉試副主考,與主考官同科狀元李蟠共同主考鄉試,豈料竟受科場案牽連,含憤自殺於獄中,使當時朝野上下為之痛惜。 |
附:一首慈城狀元詩(引慈城土著的博文)
蕭蕭行李上長安,此際誰憐范叔寒。寄語江南賢令尹,查名須向榜頭看。
詩的作者楊守勤,明代慈溪人,萬曆三十二年狀元,其故居在今慈城察院巷內。
詩見於清代褚人獲的《堅瓠集》,原文如下:
《葵軒瑣記》:萬曆癸卯,慈溪楊克之守勤,赴京會試。道出維揚,因行李匱乏,適一同窗友作縣,遂投刺告假資斧。友批「查名」二字,楊遂狼狽而去。來春揭榜,聯魁天下,因作詩貽友云:「蕭蕭行李上長安,此際誰憐范叔寒。寄語江南賢令尹,查名須向榜頭看。」尹得詩大慚。然楊之氣量亦淺矣。
說的是萬曆癸卯年(1603),楊守勤進京趕考,因囊中羞澀,向一位同窗借錢,這位同窗在揚州一帶做縣令。楊守勤遞上名帖求見,那縣令非但不見,還在名帖上批了「查名」二字,表示不認識,楊守勤只得狼狽離去。來年揭榜,楊守勤考中狀元,特意寫了那首詩給這位同窗,同窗得詩後非常慚愧。
首句「蕭蕭」二字,透著悲壯,使人想起「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句子,有一種「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毅然決然。楊守勤在同窗縣令那裡受了羞辱,他要雪恥,在當時,雪恥的唯一途徑就是金榜題名。
這裡有個疑問:據縣誌記載,楊守勤中舉是在萬曆二十五年丁酉(1597),中進士是在萬曆三十二年甲辰(1604),期間足有六七年時間,為何籌不到足夠的進京趕考的路費?明代舉人進京趕考,官府照例要發給路費,如「舉人會試盤纏二十四兩」;而且舉人的地位不低,與縣官平級,可以辦私塾、掌書院領取薪俸;再如著名的范進中舉,一旦中舉,便不愁經濟來源。可見楊守勤中舉之後還要借盤纏,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至於同窗縣令在楊守勤的名帖上批「查名」二字,可能基於以下原因:楊守勤中舉是在浙江省內,同窗做縣令是在浙江省外,彼此了解不多;或者同窗縣令也像海瑞一樣清貧,更討厭對方當了舉人老爺之後還來伸手要錢,心裡煩。由此看來,這位同窗縣令也未必就是一位勢利小人,他對楊守勤可能有誤解。但在楊守勤看來,卻是受了極大侮辱,他自視甚高,以為「天下誰人不識君」,沒想到碰了一鼻子灰。
「此際誰憐范叔寒」,楊守勤自比范雎,用的是范雎當宰相後寬恕仇人須賈的故事,因須賈有一善——將綈袍贈與假裝饑寒交迫的范雎,范雎以須賈尚有贈袍念舊之情,故寬釋之。(詳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這個典故後來又被唐代詩人高適引用到詩裡面,其《詠史》詩云:
「尚有綈袍贈,應憐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想必楊守勤的「此際誰憐范叔寒」即由此而來。但楊守勤畢竟沒有成為「天下士」,一生除了考中狀元之外在政治上並無多大建樹,倒是他的同科進士榜眼孫承宗,後來成了帝師兼大學士,在遼東戰場為抵禦努爾哈赤軍隊入侵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後話。
楊守勤既然以范雎自比,似乎也有意像范雎一樣寬宏大量,不再計較。所以這首詩應該包含兩個意思:一是藉機出一口怨氣;二是表示寬恕,希望對方吸取教訓,做一個禮賢下士的好縣令。當然,這種居高臨下的勝利者的寬恕姿態讓人感覺很不舒服,但至少比巧言令色、「匿怨而友其人」的虛偽做派要好一些,說明楊守勤「以直報怨」,並非氣量狹小。
清康熙年間,有一首狀元詩與楊守勤的狀元詩十分雷同,據毛大瀛的《戲鷗居詞話》引劉廷璣的《在園雜誌》記載:
蔡公車投刺山陽令,蓋同年而先仕者,批其刺,令閽者查明。蔡拂然北上,殿試及第。令以厚幣請罪,蔡卻之。答以詩曰:「一肩行李上長安。風雪誰憐范叔寒。寄語山陽賢令尹,查明好向榜頭看。」
蔡啟僔是康熙九年的狀元。兩首狀元詩的意思基本相同,從時間上看,應是蔡狀元「克隆」楊狀元的。相比之下,「一肩行李上長安」不如「蕭蕭行李上長安」有意蘊;蔡啟僔的故事裡又增加了同窗縣令「以厚幣請罪」的情節——當初卻一毛不拔,可見這是一位見風使舵的勢利小人。
推薦閱讀:
※丘索維金娜:母親有淚不輕彈 - 1949ncxn的日誌 - 網易博客
※篆法百韻歌(轉) - 墨香齋主的日誌 - 網易博客
※<轉載>中國找到了徹底對付美國的方法 - 麗海探花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馮侖:中國在青春期 美國在更年期 - 馮侖的日誌 - 網易博客
※「軸畫」通用代碼 - 一滴海水的日誌 - 網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