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慧公上人文集之紫薇常伴紫雲堂
凈慧老和尚
鬱郁柏林與千年趙州塔
2003年春節前我到柏林禪寺去,見到凈慧老和尚與明海大和尚,看到對生活禪的介紹,當時就很感動,覺得這個活動真是功德無量,對老和尚升起深深的敬佩之情。
那時萬佛樓正在籌建中,凈慧長老告訴我,等萬佛樓設計的景觀圖紙出來後,希望你能幫助提點意見。我欣然答應,就此與長老結下不解之緣。
春節後,明海大和尚聯繫我,說萬佛樓的景觀設計已經好了,我去看了設計,從園藝設計的角度來看,確實很漂亮。設計也很好看,可是太多花花草草不夠莊嚴肅穆,因為這裡不是公園,是讓大眾心靈洗禮、懺悔的地方。於是我提了個小小的建議,柏林寺上千年的文化底蘊,其精粹之處是什麼?我一到柏林寺,最吸引我的就是院內幾十株鬱郁的古柏林與蒼然巍立的趙州塔。最早趙朴初趙老來柏林寺的時候,打動他的,也正是古塔與鬱郁柏林。所以我建議萬佛樓周圍景觀重新設計,以柏林為主,這也正契和了柏林禪寺的寺名。
師父反應一向很快的,他很認可這個提法。
我安排公司設計師重新給做了設計,正是2003年非典泛濫的時候,我派公司一位項目經理去負責寺里這一部分園林的施工,我囑咐他:遵守寺規,既然到寺里就是有緣人,要多悟佛法,學習出家人體悟人生之道。
這個工程進行得很順利,十幾天就完成了,工程費用大概30多萬。說來也奇,這位經理此前一直為找對象的事發愁,沒有合適的,從寺里回來沒多久,他就找到了對象,現在已經結婚,一直很幸福。這真是佛菩薩加持,讓人對佛法的力量心生敬畏。
遂循光明而去
我因為工作多時間緊,不能經常去寺里參禪禮佛,但"修行在個人",一個修行者,自己的悟也格外重要。虛雲老和尚說過:佛是自己修得的、證得的,僅僅依靠外力是不能使你成佛的。只有自己勤修善道,撥開自己心頭的迷霧,才可以見太陽。....。。六祖說過,一念迷是魔,一念悟即佛。就是說,你放下惡念的那一刻就是佛。
凈慧老和尚是虛雲老和尚的弟子,他們的法脈是一致的。從高僧大德的身上,看到他們的風範,如暗夜中見燈,光明溫暖,遂循光明而去,效仿追隨。我慢慢消化他們的思想、法語,與自己的做事、做人相結合,這也是修行吧。凈慧長老說的真好,"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真是智慧燭照,太適合我們了。
老和尚的僧格、人格,對我的影響很深,我琢磨了這麼多年,自己用心體悟,把領悟到的,和大家分享。
該擔當時擔當,該放下時放下
《百年虛雲》里有這麼一個場景:慈禧要見虛雲老和尚,當虛雲法師同意應慈禧太后懿旨前去伴駕西行時,對"你我既身入空門,難道你就不怕被別人譏笑攀附權貴嗎?"的詰問,虛雲老和尚說,"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這份擔當,驚天動地。
另一個場景:一個女子要過河,但身單力薄過不去,恰巧虛雲法師等人經過。女子要求背其過河。虛雲法師身邊的幾個僧人不敢背,因為僧人不能近女色。這時虛雲法師說道:"我背你過河",於是虛雲將女子背到河對岸,其他僧人不解,一僧氣憤的問虛雲,法師怎麼能背這年輕漂亮的女子過河呢?
虛雲法師反問:"哪裡有年輕漂亮女子?"
那僧人說:"法師剛才背過河那不是年輕漂亮的女子嗎"
虛雲法師又問:"我已經將她放下,你怎麼又將她背起了呢?"
虛老禪風,該擔當時勇於擔當,絕不退縮。該放下時放下,當下即斷。凈慧長老深得虛老禪法精髓。
凈慧長老的擔當精神,同樣如此。長老初到河北,河北佛教界比較沉寂。連敢於承認自己是三寶弟子的居士都不多,可是,二十多年,老和尚一肩擔承,披荊斬棘,修復道場,度人無數,何曾退縮?
2007年慧長老正式宣布退居,在玉泉禪寺靜修,不再參加外事活動。這是老和尚的放下啊,柏林禪寺建成這麼大的規模,老和尚說"放下"就"放下",這份襟懷,這種修為,這種境界,誰不折服?
這些年,我資助了一些貧困的大學生,幫助了一些貧困的家庭,但我從沒記住他們的姓名,他們甚至也不知道我是誰。
這就是學佛。
正如長老講的一句名言:管別人不行,管住自己。
虛雲長老說:這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就好比是吃飯、睡覺一樣,別人是代替不了的。
虛雲:不要以為只有誦經拜佛行香坐禪才是修行,修行應該體現在生活中的每一刻,體現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祖師們說得好啊,運水搬柴無不是道哇。
凈慧長老提出的"生活禪"理念,已經舉辦了二十年的"生活禪夏令營",度人無數,長老說:"生活與佛法密不可分。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跟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否則生活歸生活,信仰歸信仰,把生活與信仰分成兩節,那我們學佛永遠都不會有收穫,不會有真正的體驗。"
而生活禪,正是要解決人們生活中的種種疑惑與彷徨。他說:"生活禪就是要把少數人的佛教變為大眾的佛教,把彼岸的佛教變成現實的佛教,把學問的佛教變成指導生活實踐的佛教。這就是生活禪,生活中修行,修行中生活,字字真諦。老和尚的生活禪理念應該更廣地推廣,這會度化多少人、這會安穩多少個家庭啊。
我非常感佩。也就是從2003年起,我發心每年供養生活禪營員們的部分餐費。
只問付出,不問回報
凈慧長老18歲那年,得知虛雲老和尚駐留的廣東雲門山大覺寺要開壇收徒,興奮不已,前去拜師。虛雲老和尚是近現代禪門泰斗,當時已111歲,當凈慧長老告訴虛雲老和尚自己想拜他為師時,虛雲老和尚不置可否,給了他一把鋤頭、6斤花生種子和1畝荒地,讓他先去干農活。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後,虛雲老和尚答應收凈慧為弟子,並教導他:"人生在世,無論士農工商,欲求不虛生浪死,做一有用人物,首先要立志高尚。志高則趨向上,人格自高;志卑則趨向下,人格自卑。"
一個做企業的人,不能只想自己多增加收入,滿足自己享受的私慾,有了能力,更要回報社會,幫助弱者。而這些付出,亦不需要任何回報。
常輝師在建設小安舍弘一佛堂過程中遇到困難,我會助一臂之力。弘一佛堂收容了不少孤兒,我承擔了孤兒們的部分生活費,這也是遵循長老的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理念。
早在2000年,平山縣某村是個貧困村,我在那裡住了二天,那裡當年70%都被日本人燒毀過,那裡原是晉察冀的一個兵工廠,現非常貧窮落後。我發心幫助他們脫貧致富,但絕對不能簡單地每家給發多少錢。因為這筆錢花完了,他們還是貧窮的,貧窮狀況並沒有根本性的改變,那怎麼辦呢?
我和他們談妥,我出資購買修山路所用的一應工具、器具、運輸車輛,讓村民們利用農閑時節修路,路修好後,進出山都方便了,我再給每家發100棵樹苗,核桃樹、板栗樹都有,告訴他們,種活了樹,我免費給白面吃,村民們的積極性特別高,樹全部種活了。自2004年始,村民已經有收入,一年能收入幾千元。治愚治貧是長期歷史問題,一定要從根本上根治。
路通了,樹栽了,但通訊一直困擾著村民,我聯繫了平山縣電信局,自己出資金,給村裡建起通信站,把電話線引上去。又帶領當地村民修路,給他們買了碎石機、機動三輪車,村民們利用農閑時間碎石鋪路,還可以賣碎石子增加收入,治愚又治貧。路修好後,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去年我又給他們引進了張家口懷來、宣化縣的馬奶子葡萄苗,免費發到每一家,全部成功的話,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徹底改變他們的命運。
這些年來,我資助的大學生,有的成為博士,有的成為研究生,有的成為公務員,有的學生曾來找到我,對我表示感謝,說"叔叔,等我以後工作了,一定報答您。"我告訴他,不要報答我,有出息了,去報答社會,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我讀了無數遍的小說《大染坊》中有一個情景令我永遠難忘:主人公陳六子昏倒在周家染坊門口,周夫人收留並救活了他,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對話:掌柜的說:"咱家也不富裕也養不起他,女主人則說"他要是活過來,我們把他攆出去,這就是我們的不對,有傷天理。"到後來,改名陳壽亭的陳六子光大門庭,把大染坊經營得極其成功。有人後悔:我們怎麼沒撿到這麼好的夥計呢?我要問了,當年陳六子凍倒在你的門前,你是會救他呢還是趕緊踢出去呢?
這也是慈悲、福報,這不就最現實的因果嗎?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面對人、面對事的時候,如何處置,心存一善,向人伸出溫暖的援手,不就是生活中的禪嗎?
我為寺里做的,為大眾做的,都是凈慧長老"生活禪"理念的貫徹,佛法離我們並不遙遠,把佛法融入我們的生活,不要流於形式。努力付出,不求回報,也正是佛法在世間的體現。
作為一個搞企業的人,參禪悟道,如何參,如何悟,是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的。有舍有得,不以金錢為衡量是否成功的至上標準,堅持自己的原則與道德底線,不該賺的錢堅決不要,這是我們的"舍",這是我們的擔當與責任。凈慧老和尚教導我們,要慈悲,要利眾生,利樂有情,金錢不是最重要的,"利"眾生是最重要的。能幫助別人的時候毫不猶豫,為社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為國家做貢獻,維護一方穩定,造福一方,這絕對不是政治做秀,不是口頭漂亮的空言與承諾,而是可以一點一滴做出來的。好的口碑與社會聲譽,造福一方,這才是一個做企業者的安然之"得"。
心經講,度一切苦厄,用心去做,心到則成,我們就能盡一分力,濟眾生的一分"苦"。
全力回報,事後即走,轉身離去,不留痕迹。這也是禪的一種表現吧。
紫薇常伴紫雲堂
大開元寺紫雲堂里,懸著"紫雲堂"這個牌匾,"紫雲堂"是老和尚親自命名的,大和尚倡緣重建湖北紫雲山老祖寺,湖北也是慧公的家鄉,我想,老和尚給取這個名字,應該是有深意的。老和尚的《喜明憨禪人來參黃梅》組詩中寫道:"庵有蘆花樹有煙,紫雲一抹擁千蓮。堂前翠竹亭亭立,悟得心空莫問禪。"凈慧長老對紫雲山,是有獨到心法的。
在紫雲堂的院落里,我給種上了四株紫薇樹以紀念師父,紫薇樹來自湖北寶康縣,那裡被稱為"紫薇王國",湖北是老和尚的家鄉。其中兩株是古紫薇樹,已經有上百年的樹齡了,看它們的根部就知道,老乾故去,新干長出,代代興盛,生命不絕,百年古樹發新枝,古木今日又逢春,不也正印證了大開元寺這一千年古寺今日之重放光彩?
明憨大和尚在凈慧長老示寂一周年紀念法會上強調:慧公老和尚八方奔波,起衰繼絕--植庭前柏子,拈趙州禪茶,傳開元曹洞,布龍山玉泉……"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慧公長老是踐行生活禪宗旨"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典範;是踐行"善用其心、善待一切"菩薩大願的度人師。"生活禪風立,修行不擇根。把握在當下,電光石光頃"這是師父的殷切咐囑。師父雖然已經離去,但他老人家仍在以種種示現加持我們,給我們以無盡的力量,來踐行生活禪,體證生活禪。當我們"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將佛法融化於世間,將個人融化於大眾"的時候,就能感受到在與慧公老和尚把手同行……
就是這樣,讓我們去做吧。
四株紫薇,花開飄揚,有幸慕聞慧公禪。
古樹逢春,開元重生,結緣常伴紫雲堂。
講述:鄭喜群 執筆:褚亞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