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航空母艦、潛艇的區別
07-01
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航空母艦、潛艇的區別@戰列艦(Battleship,或又稱為戰鬥艦,戰艦)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的攻擊力與厚重裝甲的防護力為主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是能執行遠洋作戰任務的大型水面軍艦。其自風帆時代誕生,1860年代開始變革,在1870-1890年代之間一度斷代,但是期間的實驗探討一直沒有中斷,由1890年代開始復興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末期逐漸式微。戰列艦一直是各主要海權國家的主力艦種之一,稱為主力艦。二戰結束以來戰列艦的戰略地位被航空母艦和彈道導彈潛艇所取代,不再是艦隊中的主力,其稱呼方式也相對失去了意義。戰列艦是一種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能力和較強的突擊威力,承擔遠洋作戰任務的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若干世紀里,戰列艦曾經雄霸海洋世界,獨領一代藍色風騷,是海軍艦隊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戰列艦別稱戰鬥艦、主力艦,類型:大型水面戰鬥艦艇。戰列艦(Battleship),又翻譯為戰鬥艦、戰艦。由於戰列艦上裝備有威力巨大的大口徑艦炮和厚重裝甲,具有強大攻擊力和防護力,所以,戰列艦曾經是海軍編隊的戰鬥核心,是水面戰鬥艦艇編隊主力。由於這種軍艦自16世紀發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權國家的主力艦種之一,因此在過去一度被稱為主力艦(指一個海軍歷史階段中用於爭奪制海權的最強大的艦種),但由於二戰以後戰列艦的戰略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再也不是艦隊中的主力,因此這樣的稱呼方式也相對失去了意義。---------------戰列艦又稱主力艦,戰鬥艦,它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和突擊威力,能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軍艦,又稱戰鬥艦。在海戰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單縱隊戰列線進行炮戰,因而得名。早期的戰列艦也曾稱作鐵甲艦或裝甲艦等。 戰列艦名稱是隨著1655—1667年英國-荷蘭戰爭中海軍戰術的改變而出現的。當時火力最強的戰船不進行接舷格鬥,而是排成一線縱隊的戰列,與敵艦隊平行行駛,利用本艦隊一側的舷炮對敵集中火力齊射,因而得名「戰列艦」。1638年建成的英艦「海上群王」號便是這種戰艦的第一艘,它有3層舷炮甲板,102門火炮。這時的戰列艦都是木製的帆船。 1849年,法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機為主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崙」號。它裝有舷炮100蒸汽戰列艦時代。但它仍掛有作為輔助動力的風帆。1861年,英國第一艘鐵殼裝甲戰列艦「勇士」號,也掛有輔助的風帆。戰艦上的風帆到達20年後才逐漸消失。 1862年,法國建造了第一艘裝有旋轉炮塔的戰列艦「阿爾貝王子」號,由於炮塔式艦炮可向任何方向過時了,所以在一段時期里裝艦的名稱取代了戰列艦。 1906年,英國建造的當時世界上最大,火力最強的裝甲艦「無畏」號下水了,並恢復了戰列艦的名稱。「無畏」號是由義大利著名工程師庫尼貝迪上校設計並監造,排水量17 900噸,航速40公里/小時,裝備有安裝在家座炮塔內的10門305毫米主炮,24門76毫米副炮,水下魚雷發射器材座,這比當時其它最大的裝甲艦的火力還要強1倍以上,兩舷,炮塔和指揮塔的裝甲厚達280毫米。此後,各海軍強國紛紛仿效「無畏」號建造造自己的戰列艦。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無畏」艦就是戰列艦的同義詞,戰列艦的多少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海軍實力強弱的標準。世界上最後一艘戰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下水的。這期間,戰列艦的排水量,航速,主炮口徑,裝甲厚度及其它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便在先後建造的上百艘戰列艦中,無一不承襲了「無畏」號所奠定的基本形式。 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是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下水的「大和」和「武藏」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為72 800噸,最高航速為50公里/小時,艦上裝有3聯457毫米主炮9門,炮彈重達1460公斤,還有12門3聯裝155毫米副炮和12門雙聯裝128毫米平高兩用炮。「武藏」號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號在1945年月月初日,先後被美軍飛機擊沉,這標誌著戰列艦的沒落,它在海戰中的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都不再建造新的戰列艦。估計今後也不會再有哪個國家建造戰列艦了。 80年代,美國對4艘已退役的「依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加裝各種新型雷達,導彈,防空,電子對抗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重新編入現役。1989年,美國對密蘇里、威斯康星號等戰列艦已相繼完成改裝工程,重新服役,分別部署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獨立進行海上作戰,支援登陸和攻擊岸上目標等任務。在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中,美軍曾使用其中的「密蘇里」和「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對伊拉克目標進行炮擊和發射巡航導彈。但在此後的1993年,美國的4艘戰列艦又再次退出現役。 戰列艦經歷了風帆戰列艦和蒸汽戰列艦兩個階段。19世紀中期出現蒸汽戰列艦。20世紀初,英國建造了無畏號戰列艦;法、俄、德、意、日、美等國也相繼建造戰列艦。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開始將4艘艾奧瓦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其滿載排水量為5.8萬噸左右,最大航速為35節,使用經濟航速(17節)時的續航力為1.5萬海里。@驅逐艦是以導彈,魚雷,艦炮等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軍艦。它是海軍艦隊中突擊力較強的艦種之一,用於攻擊潛艇和水面艦船,艦隊防空,以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襲擊岸上目標等.。現代海軍艦艇中,用途最廣泛、數量最多的艦艇是驅逐艦,這是一種裝備有對空、對海、對潛等多種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艇。它的排水量在2000—8500噸之間,航速在30—38節左右。驅逐艦能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火力支援以及攻擊岸上目標等作戰任務,有「海上多面手」稱號。 驅逐艦是伴隨魚雷艇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一個艦種。19世紀60年代,出現了一種以魚雷為武器的魚雷艇,它艇小、速度快,能給敵方大型艦艇造成巨大威脅。為了對付魚雷艇,人們建造了反魚雷艇——魚雷炮艇,它是驅逐艦的前身。隨後,不斷更新裝備提高航速的魚雷炮艇改名為魚雷艇驅逐艦,簡稱驅逐艦。它不僅有火炮裝置,還有魚雷武器,可用來對付敵方的魚雷艇和其它艦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驅逐艦已能隨艦隊遠航。故那時的驅逐艦又稱「艦隊驅逐艦」。驅逐艦隨著時間推移,排水量越來越大,從最初的400噸發展到現在的8000多噸;航速則提高到38節。多種新型的海軍武器裝備也大都裝備到驅逐艦上了,甚至有的國家還建造了反潛用直升機驅逐艦。 19世紀90年代,蒸汽動力裝置有了新的進步,英國海軍根據造船持同盟A·亞羅的建議,建造一種戰鬥力強,航速快,能有效對付魚雷艇的軍艦。1893年,「哈沃克」和「霍內特」號魚吉艇驅逐艦下水了,它們排水量240噸,艇速50公里/小時,裝有4門艦炮和3座魚雷發射管,它們是世界上最早的驅逐艦,也是當時最快的軍艦。此後,各國海軍紛紛建造驅逐艦,並加大噸位,增強火力,提高續航能力,使其具有更強的作戰能力。 20世紀初,裝甲艦(即戰列艦)的排水量持續增大,而比巡洋艦輕快的驅逐艦承擔了原來由巡洋艦所擔負的偵察,巡邏,護航的任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潛艇的大量使用,而魚雷艇的作用下降,於是驅逐艦更多地用來為艦隊,船隊進行護航和反潛。這期間驅逐艦的火力,航速,續航能力等性能不斷提高,排水量也達到1000噸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繼續得到加強的驅逐艦,除了執行反潛護航任務之外,還由於海軍航空兵的崛起,較多地擔負了艦隊防空的任務。並且在支援島岸作戰,輸送人員及物資,擔任基地巡邏等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還多次參加艦隊間的海戰,有過傑出表現,因而被稱為「海上多面手」。 50年代後,驅逐艦沒有象戰列艦,巡洋艦那樣出現衰落,反而因其具有靈活性和多功能性,而備受各國海軍的重視,迅速嚮導彈化,電子化,指揮自動化的方向發展,並出現了反潛驅逐艦和防空驅逐艦的分工,驅逐艦的噸位也明顯加大,大型驅逐艦排水量達到6000噸以上,相當於輕型巡洋艦。在一些驅逐艦上還配備了反潛直升機。 導彈驅逐艦-世界上第一艘導彈驅逐艦是美國於1953年建造的「米切爾」號驅逐艦,它的排水量為5200噸,裝備「韃靼人」防空導彈。最早裝備反艦和反潛導彈的驅逐艦是美國於1958年下水的「孔茨」號導彈驅逐艦。第一艘核動力驅逐艦是美國1962年建造的「班布里奇」號。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30個國家擁有400艘驅逐艦。 @巡洋艦具有多種作戰能力,主要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戰艦。海軍戰鬥艦艇的主要艦種。用於海上攻防作戰,掩護航空母艦編隊和其他艦隊編隊,保衛己方或破壞敵方的海上交通線,攻擊敵方艦艇、基地、港口和岸上目標,登陸作戰中進行火力支援,擔負海上編隊指揮艦等。 巡洋艦裝備有與其排水量相稱的攻防武器系統,精密的探測計算設備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按排水量分為:輕型導彈巡洋艦和重型導彈巡洋艦;按動力裝置分為:常規動力巡洋艦和核動力巡洋艦。其滿載排水量0.5~3萬噸,最大航速30~35節。具有較高的航速,較大的續航力和較好的耐波性。 19世紀末期,主要有裝甲巡洋艦和水平裝甲巡洋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滿載排水量為3000~4000噸的巡洋艦。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出現了重巡洋艦(裝備203毫米以上艦炮)和輕巡洋艦(裝備152毫米艦炮),以後又有了滿載排水量達2.7萬噸、裝備305毫米艦炮的大巡洋艦。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建成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現代巡洋艦普遍裝備了艦艦導彈、艦空導彈、新型艦炮、反潛武器和反潛直升機以及新型雷達、聲吶等,不斷提高了反潛、防空能力,裝備了艦艇指揮控制自動化系統,具備了快速反應能力。 巡洋艦是目前在役艦艇中艦炮、導彈武器最多的一種,是海軍中較老的一個艦種,主要用來破壞敵海上交通線、加入編隊進行海上作戰、保護已方海上交通線、保障登陸兵上陸以及布設水雷障礙等。 巡洋艦是一種強有力、多用途的水面戰艦,是現代海軍主要的戰鬥艦艇之一,能在較長時間和惡劣氣象條件下進行機動作戰。它裝備有攻防武器系統,具有較高的航速和較大的續航力。 早期的巡洋艦與戰列艦一樣,以艦炮為主要武器。隨著艦空母艦的日益崛起,巡洋艦一度與戰列艦一樣,日漸沒落。而50年代誕生並普遍裝艦的導彈武器和核動力裝置使巡洋艦起死回生。50年代,美國率先在巡洋艦上裝備導彈武器,後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巡洋艦"長灘"號。而前蘇聯一直沒有代停止大型巡洋艦的建造。法國、英國、德國也較重視巡洋艦的發展。這樣,到90年代初,全球仍有9個國家擁有85艘巡洋艦。@護衛艦護衛艦是以導彈、艦炮、深水炸彈及反潛魚雷為主要武器的輕型水面戰鬥艦艇。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艦艇編隊擔負反潛、護航、巡邏、警戒、偵察及登陸支援作戰等任務。護衛艦是一種古老的艦種,早在16世紀時,人們就把一種三桅武裝帆船稱為護衛艦。到本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於德國潛艇肆行海上,對協約國艦艇威脅極大,為了保護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協約國一方開始大量建造護衛艦。當時最大的護衛艦的排水量已達1000噸,航速達16節,具有遠洋作戰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潛艇故技重演,採用「狼群」戰術打擊同盟國的艦船,損失很大。作為對應策略,同盟國又開始大量建造護衛艦,整個戰爭期間共建造了多達2000艘的護衛艦。排水量達1500多噸,航速提高到18—20節,護航中的防空、防潛能力都有較大的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護衛艦除為大型艦艇護航外,主要用於近海警戒巡邏或護漁護航,艦上裝備也逐漸現代化。70年代後,導彈和直升機開始裝備上艦,出現了導彈護衛艦等新的概念。現代護衛艦已經是一種能夠在遠洋機動作戰的中型艦艇,滿載排水量一般為2000—4000噸,航速30—35節,續航力4000—7500海里。已成為噸位在600噸以上各類艦種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艦艇。@潛艇和航母的區別 要潛艇還是要航母,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因為我們可以找出一千個理由要潛艇也可以找出一千個理由要航母。 毫無疑問,潛艇和航母都是現代海戰的利器,它們的出現改變了海戰的格局也改變了海軍的構成和海軍戰略。 潛艇的特性就是隱蔽和突然,因此它適宜於對對方海上運輸線進行破壞直接攻擊對方艦艇,或是潛伏在對方港口或航線附近使對方感到航線不安全從而達到切斷交通線封鎖對方的目的。很顯然,潛艇在作這些事情的時候是絕不能夠被對方發現的,被發現不僅使自己處於危險和尷尬的境地也使自己的作戰失去了意義。 而航母則不同,航母由於體積龐大物理特徵明顯不被對方發現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航母用來進行武力炫耀和恐嚇是及其有效的,正因如此,航母需要和護航艦隊緊緊靠在一起結合成戰鬥集群,處於護航艦隊的直接保護之下。 由於潛艇和航母的這個區別使得航母以戰鬥群形式出現,而潛艇則以散兵陣形出現。二戰中德軍的狼群戰術是在某個海域布置若干艘潛艇,一旦一艘潛艇發現敵情則召喚友鄰潛艇前來支援,在這種戰術中,潛艇必須充分散開以增大發現敵情的概率但又不能散得太開以免無法及時集結增援。很顯然,一旦單艘潛艇遭到攻擊(水面、水下、空中)將無法及時得到友鄰潛艇的支援和救護,這無疑增大了潛艇的危險,二戰中盟軍擊沉的德國潛艇就多是單獨或兩三艘的離群孤狼,在狼群集中時擊沉德艦的時候不多。航母由於和護航艦隻同行,在遭到攻擊時可以有更大的還擊餘地,,即使航母本身被擊沉,由於還有護航艦隻落水船員的生還機會顯然會大很多(熟練的船員不是可以隨便培養出來的,在戰時有充足的高素質的人員才可以保證高戰鬥力),整個航母群被全殲的情況是沒有的,除非在航母艦載機全呆在航母上時使用核彈。 潛艇是航母和航母群最大的威脅,但潛艇最大的威脅也是潛艇:靜默、隱蔽、毫無徵兆。因此航母群通常也加入若干艘潛艇作為水下衛士,這就使得潛艇能進入航母群的危險範圍的機會少了不少;同時航母上也配備一些反潛戰機,航母群中配置幾艘反潛戰艦,這就對來襲潛艇形成了三層立體防範,而潛艇只有魚雷和潛射反艦導彈。 顯而易見潛艇的綜合作戰能力遠遠不如航母:潛艇或潛艇群的對艦攻擊能力或許並不低於航母或航母群,但卻遠遠無法完成對空中的打擊;對地的核攻擊能力方面潛艇一支獨秀,但在現時核攻擊作為威懾比作為現實打擊作用要大一些,畢竟核戰爭不是可以隨便打的,而局部常規戰爭卻是長盛不衰。 在戰略層次,航母可以作為常規武器的極至出現在領海和公海上,在不友好國家的領海外游弋對該國形成威懾,通過炫耀武力以達到使用武力才能達到的目的,對於現時的我國來說是十分必要的,畢竟潛艇不可能在別人的領海或領海外沿頻繁地升降沉浮以表明自己的存在(潛艇只有兩個途徑表明自己的存在:暴露和攻擊,而攻擊只有在戰時才可以做)。航母則無這種煩惱,反正你能看見我,我乾脆大大方方讓你看:艦載機不斷地從你艦隊頭上飛過來飛過去,反正在非戰時你不能攻擊我只能和我玩空中流氓遊戲,並且我強大的攻擊力也可以對你造成毀滅性打擊-----總之,我不怕你。潛艇特別是核潛艇是一種戰略武器,在非核戰情況下,航母的使用靈活性要大於潛艇。 在戰役層次,航母戰鬥群的綜合性使得航母可以充分發揮出戰鬥群各個組成部分的作戰潛能,戰鬥群內各個單位可以有效分工(以美航母編隊為例):提康加的羅專門負責區域防空,阿利伯克負責艦隊防空,航母艦載機負責對艦攻擊和反潛攻擊,佩里協助航母和潛艇進行反潛作戰,洛杉磯(海狼或者弗吉尼亞)負責艦隊的水下安全,所有其他艦隻都有一定的反艦能力,這可以作為艦載機對艦攻擊的一種補充,有的編隊可能還有基德級反潛或斯普魯恩斯級參與反潛,但編隊基本成員的職能是差不多的。由於有航母這個多面手和友鄰艦隻的存在,編隊里的艦隻可以充分地進行分工合作並且進行專長性發展,艦艇不必面面俱到,可以定位於某一類型如防空反潛甚至反艦對地型。由於可以分工,單艘艦的建造可以更專門化,不必太考慮其他的能力,因此在設備的安排上要靈活得多,並且由於武器單一化彈藥品種減少可以儲備得更充足,更能進行高烈度彈藥消耗量大的對抗,可以騰出更多的空間給燃油淡水和糧食菜蔬,利於較長時間海上游弋。由於分工,整個航母編隊必須緊密的集中起來,這樣,不僅是航母受編隊其它艦隻保護,而且是編隊其它艦隻都受航母保護和支援,整個航母編隊猶如一艘艦般防護嚴密,可以說航母是其它艦隻的能力放大器,十幾艘各型軍艦組合在一起的戰鬥力遠遠大於各自的單打獨鬥,而如果在這些軍艦里有一艘航母的話,戰鬥力更是成倍增長。潛艇顯然做不到這一點。 在戰術層次,航母及其編隊可以有效支援其它艦隻和艦隊,在遠離陸基地海域需要空中支援的話就只有航母可以提供了。潛艇派的一大論據就是潛艇的超級安全性和攻擊力,但是世上沒有絕對的事情,假設我們的一艘潛艇在台灣外海或者琉球附近被台灣或者日本的艦隻飛機纏上無法甩開時,如果有幾架殲十或者殲十一前去和對方玩空中流氓遊戲,趕開或者擾亂他們,那麼我們的潛艇就可以避免上浮失去主動權(如果是092或094時就更加重要了),從陸基顯然來不及也夠不著(燃油可能不是太充足來玩戰術動作),但是一個游弋在東海中的航母編隊可以及時有效地提供空中支援(航程短加油方便);航母還可以作為非艦載機的支援平台,在登陸作戰時,一些陸基戰機可以由航母上的艦載加油機進行加油支援以加大航程,這樣,對陸的攻擊就不單是一個方向了,對敵的突擊效果會好得多。 總之,航母是一個海上的多面手它的作用是潛艇所無法比擬的,但是潛艇是一個戰略利器,它在戰略威懾上的作用和效果是航母達不到的。打個比方,航母好比一個門派宗師博大精深能事多勞而潛艇則是一個影子殺手神龍不見首但卻常給對頭以致命一擊,宗師宜於公開拜山不便於暗下辣手而殺手也不能拋頭露面只能突施冷箭殺人於無形。二者缺少任何一個對於一支有著巨大海洋利益的海軍來說都是致命的。從個人的喜好來講,我會選擇潛艇尤其是核動力攻擊潛艇,因為它像一個先鋒將只需攻堅摧利無須考慮太多的事,而航母就好似一個主帥需要面面俱到運籌帷幄全盤考慮,但是軍無帥無以成軍,沒有一個突出的核心指揮只會一盤散沙,宋軍打仗從不設主帥各路主將各行其是使得戰鬥力大打折扣,這就好像我們現在的海軍,沒有一個突出的戰鬥核心,各艦無法專職一事以有效地相互配合,因此我們迫切地需要航母(潛艇雖然少但畢竟還是有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哈雷圖鑑 | 美帝第七艘航母「胡蜂號」CV-7
※目前世界上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
※這可能是全世界最貴的一根繩:艦載機著陸攔阻索
※中國為何不研發核航母?
※中國001A航母剛下水「牛刀小試」002型航母就早已悄然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