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慶陽 窯洞民居、華池雙塔寺、南梁革命紀念館、興隆山、周祖陵森林公園、北石窟寺、夏家溝森林公園、小崆峒旅遊區、南佐遺址

慶陽概況

  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俗稱「隴東」。東接陝西省,北接陝西和寧夏,西與寧夏相連,南鄰平涼市和陝西。轄慶陽縣,華池縣,環縣,合水縣,正寧縣,鎮原縣,寧縣和西峰區,總面積2.7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4萬,有漢、回、蒙、滿等20個民族,其中漢族佔98%以上,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全市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東部黃土丘陵區,中南部為黃土高原溝壑。慶陽市屬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較短,夏少酷暑,秋季多雨。

  慶陽,一名系沿用古「慶陽府」名稱,最早取自於宋代政和年間。後設環慶路,又設「慶陽軍」節度。慶陽之名,方見於史冊,並沿用至今。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任「環慶路經略撫緣邊招討使」,與其子駐防慶陽,駐城練兵,保境安民。慶陽市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早在20萬年前這一帶就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農耕,養殖,制陶。據《史記》載:黃帝軒轅氏在這一帶和醫祖歧伯合著《內經》。夏代,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駐城拓荒,安邦定居。今慶陽縣城據傳就是建於此時的「不出城」,故有「周舊邦」之稱。慶陽市也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俗稱「隴東老區」。

  慶陽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是有名的烤煙生產基地,作物以半乾旱的小麥、玉米等為主。

  慶陽市乃「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活動區域。「周道之興自此始」,也是周人的發祥地。曾為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遺存於區內的歷史文物古迹十分豐富。舉世矚目的「古象黃河」化石、「環江翼龍」化石和我國第一塊打制石器就出土在這裡。周祖陵殿、公劉殿、秦直道、秦長城、北石窟寺,古墓葬、古城堡、烽燧、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抗大七分校、南梁紀念館等文化遺產,是祖先遺留下來的重要的人文旅遊資源。被專家稱之為「華夏文化的縮影,民族文化的結晶,起源最早的造型藝術」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黃土文化、遺產是祖先遺留下來的另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被譽為民間「四絕」的刺繡、剪紙、皮影、道情就是這些文化的藝術再現。

  慶陽特產豐富,西峰市的小米,營養頗高。慶陽的黃花菜,質嫩味美。寧縣的晉棗,黃甘桃。鎮原縣的杏系列產品,都久負盛名。早勝牛,慶陽驢,環縣的灘羊遐邇聞名。   

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習稱"隴東".東、南部與陝西毗鄰,西、北部與寧夏和平涼接壤.全市轄七縣一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50萬.市內地形北高南低,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海拔885-2089米.年降雨量480-600毫米.年平均氣溫7-10℃.無霜期140-180天.慶陽市政府所在地西峰區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峰西去蘭州,南下西安,北至銀川,東抵延安均有幹線公路相通.

  慶陽市交通以公路為主,已實現了鄉鄉通公路,國,省,道以二級公路為主,西峰-慶城一級公路已改造完成通車.慶陽機場即將擴建通航.通訊已經基本實現現代化,程式控制電話通達所有鄉鎮,無線通信已覆蓋全市.

  慶陽市物產豐富.目前已探明和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炭、白雲岩、石英砂、粘土等六大類十三個品種。其中石油(天然氣)儲量最為豐富,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5億噸,新近探明的西峰油田儲量達1.34億噸,是長慶油田的主產區。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蕎麥。小米、黃花菜、白瓜籽等。其中,黃花菜、白瓜籽是全國有影響的特色產品。水果主要有蘋果、曹杏、九龍金棗、黃甘桃、梨等,年產量17萬噸。藥材主要有甘草、黃芪、党參、麻黃、穿地龍等近300種。

  慶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軒轅黃帝曾在此活動過。周先祖曾在此興業,創造過燦爛輝煌的古代農耕文化。劉志丹、習仲勛等在此創建了西北最早的一塊革命根據地,並於1934年在華池南梁創建了陝甘邊蘇維埃政府。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也曾在區內立足。

  慶陽曆代名家輩出,古有黃帝問醫的歧伯,漢有思想家王符,魏晉有政治家傅玄,明有明代前七子領袖李夢陽、金石書畫大家米萬鍾等,都為歷史所稱道。

  慶陽民間藝術絢麗多彩、皮影、剪紙、剌綉、隴東道情堪稱「四絕」,其古樸性、民俗性、寓意感倍受國內外思想文化界青睞。2002年首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期間,中國民俗學會曾命名慶陽市為「香包剌綉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還命名慶陽市環縣為「皮影之鄉」,五蝠皮鼓為慶陽一絕。

  慶陽旅遊資源較為豐富,分布全市各縣(區)的旅遊景點61個。其中人文類56個、自然風景類5個。在人文資源中有石窟寺4個、(有北石窟寺、石空寺石窟、蓮花寺石窟、寶全寺石窟)。古塔古鐘8個、有(肖金磚塔,環縣宋塔,政平五代塔,華池雙石塔,湘樂磚塔,東華池磚塔,寧縣銅鐘,慶陽鐵鐘)古墓群14處、碑刻5座、古文化遣址8處、(趙家岔舊石器遺址,南佐疙瘩渠新石器遺址等)。博物館、文化館、革命紀念勝地和民俗活動點等17個。自然資源中有秦長城、秦直道、興隆山、周祖陵、小崆峒等。館藏文物相當豐富,達25000多件,在全國名列前矛.曾發掘於慶城縣卅里鋪侏羅紀晚期岩層中的「環江翼龍」化石,合水板橋第四世紀早期的「黃河古象」化石,使世界為之矚目。我國出土最早的第一塊舊石器就發掘於華池縣的趙家岔。秦長城、秦直道各跨越境內200多公里。北魏永平二年開鑿的北石窟寺、規模宏大、造型精美,是全國石窟藝術中的珍品。窯洞民居慶陽地處典型的隴東黃土高原區,當地居民完整保留了傳統黃土窯洞的居住形式,已成為今天慶陽民俗之旅的重要參觀內容。

據《甘肅通志》載:慶陽府人「好稼穡務本業,有先王遺風,陶復陶穴以為居,於貉為裘以禦寒」。這就是古代周人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條件挖掘的兩種不同形式的窯洞。

今天,在慶陽各地,隨處可見這種古老的居落形式。人們靠溝坡就崖壁之勢,掘洞築室,叫「崖庄」;從塬面上向上掘出一個兩三丈深,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在四壁向里挖出一孔孔窯洞,好象一個地下四合院,叫「地坑庄」。這種獨特的居落及人民的生活方式自有妙處。

有詩讚曰:遠來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洞,可愛冬暖夏天涼。 華池雙塔寺

  華池雙塔寺位於華池縣林鎮鄉張岔村雙塔溝和豹子川河交匯處的台地上。寺院和兩座石造像塔始建於金正隆至大定年間(1156--1189),當時名為"石塔院",後於大安年間又更名為"興教院"。

  這是一處佛教寺院。寺院曆元、明至清乾隆年間廢棄。現存寺院遺址主要有"三聖殿"、"三門殿"、"伽藍殿"、"雙音閣"、"鐘樓"等建築的殘牆與基礎及兩座造像塔。造像塔通體遍雕佛、菩薩、弟子、供養人,伎樂天等造像,還有涅槃等本生故事,全塔造像多達3600餘身;二號塔造像較少,全塔615身,塔高13層11.98米。雙塔造型秀麗,結構嚴謹,雕鑿細膩,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無名工匠精湛的工藝技巧和完善的藝術造型,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2000年5月至7月間對寺院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石碑、經幢、陶石建築構件等文物370多件,標本267件,尤其是許多珍貴的文字銘刻,記錄了寺院的名稱、始建年代和籌建人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塔森林公園,位於華池縣城東山,它是以雙塔寺搬遷修復為依託,以山頂文化廣場為中心,充分利用東山良好的森林資源建設的集旅遊觀光、避暑度假、文化娛樂為一體的休閑娛樂場所。公園主體建築有:雙塔寺、文化中心。餐飲娛樂中心、休閑長廊、噴泉、雕塑、兒童遊樂園、射擊場、垂釣中心、旱冰場。康復中心、范公祠、度假村、碧玉山莊、滑道、索道等31個。南梁革命紀念館

  南梁革命紀念館位於華池縣林鎮鄉寨子灣,是原"南梁政府"所在地,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戰鬥和生活過,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他們在此建立了陝甘邊區政府。為了紀念革命先輩的英雄業績,一九八五年經省委、省政府批准,在此修建紀念館,館內陳設"南梁政府"時期的革命文物、圖片和中央領導同志的題詞等。 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即南梁政府)舊址,位於華池縣林鎮鄉四合台村的寨子灣。西距南梁(荔園堡)15公里,西南距林鎮12.5公里。這裡地處子午嶺密林深處的一坐北向南的簸箕形溝掌上。溝掌下是巨大的山谷,溝底有水。數十里之內山丘連綿,林木茂密,人煙稀少,清靜深邃。1933年冬,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革命前輩,創建了南梁革命根據地。 1934年春,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在南梁成立,從此成為領導陝甘邊區人民開展武裝鬥爭的指揮部,逐步使根據地擴大到陝甘18個縣的數萬平方公里,從而為經歷長征的中央紅軍提供了立足點,為創建陝甘寧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南梁革命紀念館1985年開始籌建,1986年建成。整個紀念館由館門﹑牌坊﹑護碑廳﹑紀念館﹑清音樓﹑浮雕﹑展館七部分組成。館門為磚砌券頂式高大門洞,上有2層樓閣式仿明建築。紀念碑高34.117米,象徵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於1934年11月7日,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為紀念碑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展館為古堡內的四合院古廟殿,正殿坐北向南,東西是兩座廂房,房檐下明柱長廊,房脊聳立,飛檐翹首,頗為壯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陳雲、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習仲勛等分別為紀念館、牌坊、展室題詞。南梁革命紀念館1994年12月被甘肅省委確定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年5月被甘肅省國防教育委員會確定為全省國防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4年該景點被列入「全國百個紅色經典景點」。

南梁革命紀念館最佳旅遊季節

慶陽縣內氣候溫和,年平均降水量320~510毫米,年平均氣溫7~8℃,因此一年四季都適宜旅遊。 興隆山興隆山以推廣道都著稱。相傳此山以東1公里有座雲盤山,那裡曾是軒轅黃帝羽化升天的地方。人們為了祭奠黃帝,決定在雲盤山建道觀,不料夜間有神狐將五色道旗銜至興隆山,於是便易地而建。興隆山也由此披上一層神秘色彩。大約到明代中後期,這裡就有廟宇建築,至清順治、道光及光緒年間達到72座,主要分布於三峰之上。

廟建以主峰最為集中。沿其東坡拾階而上,三座雙層靈官樓因地勢而建。穿過兩層門洞,再沿南側絕壁邊緣踏著石板路可直達主廟祖師宮山門下。沿途有關帝廟、藥王(孫思邈)洞、三官廟、林公寺等,布局錯落有致,各有風姿。然後踩極陡極險的33級台階上至大殿正門,「興隆寶山」四個大字赫然入目。跨入山門,中為祖師殿,左有百子閣、釋加牟尼殿,右有菩薩殿。

建築多為磚石磚木結構,檐角飛翅,脊獸望空,古樸典雅而又肅穆森然。東峰供十殿閻君,峰頂為魁星廟,廟基突兀,七棵百年古松迎風傲立,百里可眺。西峰供玉皇大帝、龍王、馬王、牛王、城隍、土地諸神,廟林相映,頗為壯觀。廟內塑像壁畫,無不神采奕奕,生動逼真,令人嘆為觀止。道教以勸人向善為本,東峰第一座廟門有聯曰:「舉念肝(奸)邪任爾焚香無益,存志正直見吾不拜何防(妨)」,向被楹聯家稱道。 

  1935年10月15日,紅一方面軍一部自河連灣分路東進至興隆山,中劍英、鄧發、張經武等領導同志曾在神龕下過夜,司令部及電台工作人員的辦公室就設於祖師殿內。興隆山是紅軍長征在甘肅境風的最後一處宿營地

  1959年3月,縣辦國營四合原林場在山上建立,這裡的綠化狀況有了新的保障。1967年秋,興隆山曾慘遭「文革」破壞,許多廟宇被毀。為了保護文化遺產和紅軍長征紀念地,1981年,興隆山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恢復廟會。1982年春,環縣人民政府出資1萬元並指示縣文化館對所余廟建進行了維修加固。後經逐年建設,18座廟宇得到修復,封山綠化進程明顯加快。1999年,甘肅省林業廳批准興隆山為國家森林公園。之後,四合原鄉黨委、政府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及時成立了興隆山管理委員會,規劃公園建設範圍1萬畝,確定以興隆山為中心3萬畝區域為生態建設示範區,新植油松側柏1500畝,其它林木1.1萬畝,使公園有林面積達到2.5萬畝,林區比原來擴大4倍。

目前,興隆山方圓10平方公里植被茂盛,一片蔥蘢。2001年,耿灣至興隆山三級砂石公路開通,現柏油罩面工程也已立項待建。未來的興隆山,將進一步走向興隆,成為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於一體,山清水秀、風光旖旎的度假、避署、旅遊勝地。周祖陵森林公園

  周祖陵森林公園位於慶陽縣城東山,因山頂有一座著名的墓冢--周先祖不窟陵而得名。據史料記載:不窟失為農官之後,西徒定居今之慶陽,在隴東慶陽一帶創建了華夏文明的農耕文化。由於他功績卓著,死後人們把他葬於此山。周祖陵歷史悠久,鍾靈毓秀,自古為遊覽勝地。

  首先從風城過大橋,到周祖陵山下,經過茂密的林帶和蜿蜒崎嶇的簡易公路可達停車場,停車場上面的建築群用822台石台階連結在一起。山頂周祖文化區,總體布局嚴謹規範,錯落有致。

  首先是肇周聖祖牌坊,正面有楊成武上將題寫「肇周聖祖」四個剛勁大字,字的兩邊四個柱子上刻有兩副對聯,正聯為「望天門三皇五帝周祖名峰群仙聚會,思慶洲岐傅李米人傑地靈萬眾來朝」。「次聯是絕頂始知世外境,憑欄一望古今天」。牌坊的背面有「鍾靈毓秀」四個大字。穿過牌坊,正面就是周祖大殿,大殿建於平台之上。殿內正面有周先祖不窟,兒子鞠陶孫子公劉三尊雕塑神像,像高2.8米,體態逼真,栩栩如生。殿內兩側還有慶節、皇仆等十尊畫像,整個大殿顯得典雅、肅穆。周祖大殿的西北角為周祖不窟的陵亭。亭後是周祖碑亭,石碑正面有的「周祖陵」三個大字。

  八卦亭位於周祖大殿東南側,八卦亭的南面為三十八王廟,廟為五間歇山前廊殿,建築面積174.41平廓米,共22個明柱,內有從文王姬到赧王姬延共三十八尊塑像和畫像,設計典雅,形象逼真。八卦亭的東側則為簪尖式碑廊。西面為覽風亭,是觀年遊覽風景之地。

  提示:周祖陵位於慶陽縣縣城東山之巔,山上原有周祖陵寢、周祖廟及周文化遺存,又稱周祖陵山。旅遊投資聯繫電話:13993461349   

周祖陵因山巔有周祖不會陵而得名。據《史記·周本紀》載:周祖不窋為黃帝苗裔。帝窋媾孫,后稷姬棄之子。禹夏之世,繼為農官。太康政衰,不帶因失官來慶陽一帶,興利除弊,利物仕民,務耕課桑,築屋營城,內修禮義,外睦八荒,帶瘁以歿,葬於慶城東山之巔。其子鞠陶、孫公劉,承前啟後,務本納賢,勸農桑,重畜牧,尚武備,崇節禮,使民殷物豐,四方福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武王龍飛,尊不窋為周祖建周 諦行宮於慶城,歲時諦祭。數干年來,歷代王朝顯宦,遷客騷人,為報本溯源,弔古覽勝,或建廟立碑,定禮奉祀,或撫今追昔,感懷吟唱,雖幾經滄桑,而人心不泯,積之愈久,仰之彌深。

  為弘揚古風,承傳美德,內遂民願外結僑情,1992年慶城縣委、縣政府決定重建周祖陵,後經省林業廳核批,列為省級園林基地,定名為"周祖陵森林公園"。目前已建成周祖大殿、周王殿、碑亭、八卦亭、覽鳳亭、周聖祖牌坊、周祖陵碑、重修記碑、周祖大殿碑、周代世系圖碑、周祖姓氏演變碑、名人題詞碑、歧伯大殿、10大 名醫祠等旅遊景觀。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是甘肅四大石窟之一,位於西峰市東南的茹何和浦河交匯處,距市區25公里,創建於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和位於涇川縣東十五華里的南石窟同為北魏涇州刺史奚康生創建。是涇川南石窟寺的姊妹窟,絲路北道上的重要石窟。 北石窟寺背靠青山,面對碧流,在長12米,高20米的赭紅色石崖之上,開鑿著自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窟龕295個,有大小雕像2125尊,窟龕密集,形如峰房,高二十米,長一百二十米,是隴東地區內容最為豐富的石窟。 石窟分上中下三層,其中以奚康生創建的一百六十五號窟為最大,它是以七佛為內容的大型窟。七佛造像宏偉精湛,莊嚴肅穆,不失北魏造像的光彩和魅力。伴之七佛而雕造的彌勒菩薩、騎像菩薩、手持日月的阿修羅都是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成功作品。除此而外,還有240號窟的北周造像,顯示了敦樸厚重的風度。北石窟寺以唐代窟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建於武則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的32號窟。窟內的大小雕像面容豐腴,秀目含情,飄然欲動,姿態動人,堪稱盛唐藝術精品,唐代造像在藝術上達到了新的成就。窟內還保存著隋、唐、宋、金、西夏、元等各代的題記150多則,是研究歷史、書法的珍品。題記確切記載了石窟的開鑿年代,為研究歷代社會生活和發展變化,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文字資料。這些綿亘千餘年的雕刻藝術,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古代藝術匠師們辛勤勞動的結晶。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

  北石窟寺位於西峰區西南25公里處的蒲河東岸,系北魏永平二年涇州刺史奚康生所創建。北石窟寺的自然環境十分幽雅,背負渾圓似鐘的覆鐘山,面對雄渾的雞頭嶺,蒲河、茹河兩水如兩條銀帶結匯寺前,景色宜人。   石窟開鑿在長120米,高20餘米的覆鐘山崖壁之上,共有大小窟龕295處,石雕造像2126身,窟龕因崖面自然形態分為上下兩層,以迴廊石階貫通,布局有制,層次分明。特別是165洞窟高達14米,深15.7米,寬21.7米,規模宏大,全國罕見。  北石窟寺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甘肅四大石窟之一,窟龕數量超過了麥積山和炳靈寺兩石窟,而僅次於敦煌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 夏家溝森林公園

  夏家溝森林公園,位於慶陽市合水縣境內,所處地帶是子午嶺森林覆蓋面積最完整、最原始的地段,總佔地面積30KM2,內設管理服務、娛樂、自然景觀、植物園、度假山莊、會議中心、療養院、自然保護區等12個區域,總建築面積25000多平方米。公園內有樹種千餘種,千年梭棗樹系全國之最;動物150餘種,國家珍稀動物6種;花卉植物千奇百態,紫斑牡丹珍奇華貴,屬世界珍稀植物。該區奇山異石,大川河流交錯縱橫,形成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公司所處子午嶺沿線文物古迹遍布,古代軒轅黃帝氏族部落起源於喬山山脈(即子午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建的與長城齊名的兩大國防工程之一--秦直道也從嶺上通過,長達幾十公里。治途有歷代修建的烽墩、土橋、城障、寺廟、穆桂英點將台、昭君庄及古石窟石刻等遺迹尚清晰可辨。到公園遊玩,既可欣賞自然風光,觀賞珍稀動植物,又可領略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舉,盡情飽覽治途文物古迹。   小崆峒旅遊區

  西峰小崆峒山,因與平涼崆峒山有淵源關係,並稱「姊妹山」而得名,又因鎮山之神無量祖師殿和山勢呈鳳凰卧巢狀而稱無量山、鳳凰山。小崆峒山位於西峰市董志鄉境內,三面環溝,北接大原,南北狹長,山勢巍峨險峻,坡道崎嶇,溝底有清泉流水,山腰樹木茂盛,氣候宜人,環境優雅。小崆峒山門以南佔地1.4平方公里,摺合700餘畝,山門以北原面地勢平坦,交通方便。小崆峒山是佛教、道教合一的聖地之一,與聞名遐邇的北石窟寺相距17公里。據考證,明崇禎年間,就有人在此刻像立碑,焚香許願。1933年,善男信女化緣布施,募集資金,相繼建成北台無量大殿、中台玉皇樓、南台觀音樓等廟宇,並在兩側崖畔開鑿窟洞數十孔,建龕塑像,繪製壁畫,供奉神靈。附近群眾及佛道僧眾廣植松柏,種柳栽杏,每年農曆三月三日這裡舉辦廟會,香客遊人紛至沓來,敬神觀景,游山朝拜,休閑娛樂,當時小崆峒已成為隴上董志塬人民旅遊朝拜的一處勝境。 南佐遺址

  南佐遺址位於甘肅省西峰市西南6公里的後官寨鄉南佐村,是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的遺址。

  南佐遺址現存9處大型夯土台基,北部1處大型建築一號基址已發掘。一號基址為地面建築基址,長方形,長33.5、寬18.8米。三面有夯築木骨牆。房址中央有東西向隔牆,將房址分為兩部分,牆體開三個寬1.6米的門道,通連前後,形成前堂後室結構。後室近隔牆有大灶,牆上抹草拌泥,並經燒烤。房址地面為白灰面。房外有散水台,台外還有排水溝,台、溝均經燒烤。在一號房基周圍分布著若干小型房址。

  南佐遺址發現的大型建築基址,結構宏偉,與秦安大地灣大型建築基址相近,表明它是涇、渭地區又一處高等級的中心遺址,對研究中國仰韶文化的社會形態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南佐遺址: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石器時代。

位於慶陽市西峰區南佐行政村王嘴自然村。仰韶文化晚期大型聚落遺址。距今4000年左右。遺址分布於董志塬西北部兩條溝壑之間的塬面上,以一座大型夯築祭祀性殿堂建築為主。總面積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7米不等。遺址暴露有墓葬、白灰面房址和灰坑等遺迹,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平面圓角長方形或「呂」字形,面積為16平方米左右,居住面和四壁抹白灰面。發掘出的大型夯築祭祀性殿堂建築,方向162o,長方形,前堂後室,南北長33.5米,東西寬18.8米,室內面積630平方米,牆體為純凈的黃土平地板夾夯築,牆體外側有排列整齊的柱洞。南部敞開,無牆。室內抹有白灰面,室外三面牆基下有散水,且經燒烤。牆外堆積較雜亂,內有大量紅燒土塊及動物骨骼、炭化糧食等。

遺址出土物有陶器殘片及石斧、石刀、紡輪、骨笄、匕、鏃、針等。陶器主要有平沿小口尖底瓶、寬平沿盆、盤、罐、缸、瓮等,通常在寬沿盆內彩繪各種圖案。紋飾多為橫籃紋和繩紋,有少量為方格紋。陶色以紅色為主,其次為灰色和少量黑色。

該遺址發現的大型殿堂式建築,對研究仰韶文化晚期涇、渭地區的社會形態及其性質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而同時發現的大量炭化糧食(稻、粟、稷等),是我國古代農業考古的重要材料,對研究農業起源、農作物的種植與分布交流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推薦閱讀:

窯洞前的遐思
姜家莊園——我國唯一的城堡式窯洞莊園
米脂窯洞古城 千年風華雄姿猶在
記錄米脂:那窯洞,那老漢,那婆姨,我們永遠在這裡守望!
光耀千秋的「窯洞對」

TAG:旅遊 | 甘肅 | 森林 | 紀念 | 革命 | 遺址 | 石窟寺 | 公園 | 民居 | 窯洞 | 南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