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傳統太極拳」傳人於忠義的太極緣

太極,作為中華武術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被大家廣為熟知,但是太極又夾雜著些許神秘感。對於太極的認識,大多數人可能都是從影視作品當中認識,並被這項看起來很「獨特」的功夫所折服。那麼,所謂的「四兩撥千斤」的含義到底是什麼,真正的太極拳所追求的是什麼,日常可見的太極拳與真正的實戰功夫區別又在哪裡,帶著這些疑問,筆者走近大連「楊氏傳統太極拳」的傳人於忠義,看看他對於太極有著怎樣的執著與理解。

機緣巧合拜師太極門下 於忠義1946年生於大連,自幼隨父親學習螳螂拳,1960年被選送到大連市體校武術隊,2003年被選為大連市武術協會委員。當筆者見到於忠義的時候,他並不像是已經71歲高齡的老人,整個人都精神煥發,走起路來虎虎生風,頗有些電影中太極宗師的味道。談起如何接觸到太極拳的時候,於忠義說其實當時並沒有刻意去接觸太極拳,也沒有對太極拳有過多關注。在1984年的時候,他偶然結識了楊氏太極拳傳人崔相梅先生,從此拜在他的門下學習太極拳。在被問到是什麼契機讓他篤定心思學習太極時,於忠義回憶道,剛入門不久後,大概是正月十五的日子,月亮很圓很亮,他的一位師弟在月下打起了太極,「那種動作的舒展,柔和,在月光的映襯下就像夢中的仙境一樣,那畫面太美了,這就是我想學的功夫。」此後,於忠義每日刻苦練習,加上其自幼習武的基礎,一兩年的時間下來,就超過了那些練過三五年的同門師兄。「學習太極應該也算是機緣巧合吧,而這一學就是30多年。」於忠義說。 根據於忠義介紹,楊氏傳統太極拳是由陳氏太極拳演變而來,《太極》電影中講述楊露禪到陳家溝學習太極,之後在那裡潛心鑽研數十年,經過改編和演練自成一套太極拳法,這便是最早的楊氏太極拳。於忠義刻意強調所謂的楊氏傳統太極拳與現在普及開來的簡化太極拳是不同的,「比如楊氏太極拳共有八十一式,而簡化太極拳只有二十四式,無論是內容、動作還是要義都被簡化了,所以並不能算作真正的太極拳。」於忠義說,一般的一套太極拳20多分鐘就能打完,而楊氏這八十一式太極拳需要一個多小時才能全部打完,不僅是要求每個動作舒展到位,還要細細品味每招每式的意境。「四兩撥千斤」並非以弱勝強 對於電影中所展示出的太極拳,於忠義認為都是經過視覺加工的,並沒有看起來那麼「邪乎」。「當然真正的太極功夫在實戰中也是有很大意義的,需要把傳統套路的一招一式都熟練,然後把招數都拆開來重新組合和運用。」於忠義說,招式雖然是固定的,但是可以演變出無數種組合與套路,這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很難,不是練幾年就能達到這種境界的。 而對於大眾印象中常形容太極能夠「四兩撥千斤」,於忠義認為大家對於這個概念的理解有所偏差。「所謂的『四兩撥千斤』並不是指強弱分明的情況下可以以弱勝強,而是指雙方都具有同等武功基礎上,我只需比對方多出那麼四兩的力就足夠打倒他了。」於忠義說,這就好比一艘軍艦和一隻小船裝上了同樣的火炮,小船體輕而不穩,開炮的後坐力太大,沒等打中對方就先把自己弄沉了,這就代表自身的功夫不到家。太極拳的功夫不在於對「力」的運用,而是注重運用「巧」的方式來以柔克剛。越說越來勁的於忠義還現場與筆者邊「過招」邊講解,不管迎面而來多大的力,總能巧妙化解,再借力打力。「太極真正的功夫在於,腳下穩如泰山,似有千斤重量,雙手便能像柳絮一樣隨意伸展發揮,見招拆招。這就是所謂『四兩撥千斤』的含義」。希望將太極拳傳授給更多人 採訪前,於忠義剛剛從公園教過拳回來,他說自己幾乎每天都會到中山公園裡去教人練拳,從十多年前開始教授至今,起碼教過500多位徒弟學習太極拳。於忠義說,教人練習太極拳不能保守,要把自己所學的都傳授給後輩,而且要求必須嚴格,每個動作都要到位,做得大方、舒展。因為古人都說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教人學拳總不能誤人子弟吧!」 於忠義近年來多次帶弟子出去參加太極拳邀請賽,獲得的金牌和榮譽數不勝數,其中在2006年的青島巴龍杯太極拳邀請賽上,參賽的六位弟子獲得了11枚金牌、6枚銀牌的驕人戰績。於忠義說,這樣的成績現在已經多得數不過來了,但我認為這些成績並不重要,「練習太極拳的宗旨先是養生,然後是健身,最後是防身。」為了將楊氏傳統太極拳發揚光大,於忠義親身示範講解並將這些整理出書發行,並在去年年底出版了《楊氏傳統八十一式太極拳》一書。據於忠義介紹,整本書前前後後拍攝了600多張圖片,每張圖片的每個動作都力求到位,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人去認識太極拳、了解太極拳、喜歡太極拳。「太極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瑰寶,也是武術中一項非常完美的藝術,自己練了30多年的太極,最希望的就是能有更多傳人把這種傳統文化延續下去。」於忠義說。
推薦閱讀:

太極拳之「開合」解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拳譜(四)
入「目」三分見太極:陳立清陳式太極拳視頻
【視頻】張振龍:練習太極拳如何緩解膝蓋痛

TAG:傳統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