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秦國戰神,「白起」 被打入冷宮的原因

白起,又名公孫起,秦國上將,「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王翦、李牧)之首。白起善於用兵,史書記載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他一生征戰37年,未嘗一敗,打得六國無人敢挂帥迎敵,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不世之功。但因其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國40萬降卒,而被正統史家永遠打入「冷宮」,不得立於名將之列。

是百戰百勝的「戰神」,還是殺戮無度的「殺神」?人物的解讀有不同角度,而史實卻是唯一的。透過千年變幻的歷史煙雲,回到那個「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戰國時代,白起,這個有血有肉的關西漢子,向我們走來……

關西大將,一戰成名

「關東出相,關西出將」,這句話,或許正是源於白起。白起是今陝西眉縣常興人,當年這裡是秦國關西故地,百姓與羌、胡等族雜居,崇尚勇武、精於騎射。

白起的檔案在公元前294年前是一片空白,史書上沒有關於他的任何記載。公元前294年,在韓國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外,白起第一次亮劍,以左庶長(相當於中級將領)的身份指揮新城之戰。他一戰告捷,初步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華。

此時,距離商鞅開啟的變法時代,剛剛50餘年。接下來的37年,秦國進入了白起的征戰時代。

公元前294年,秦國試圖打開進軍中原的大門,準備派兵打伊闕(今洛陽龍門)。經魏冉推薦,秦王命左庶長白起率兵東征。白起領命,率軍出發,秦軍進至伊闕,發現韓、魏兩國已組成聯軍在此把守。韓國和魏國的軍隊,以公孫喜為主將,率領二十四萬大軍據守伊闕迎擊秦軍。

伊闕是韓、魏相聯的地界,是兩國的門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當時的秦國軍隊數量不及聯軍的一半,且有利地形已被聯軍佔據。白起到達伊闕之後,沒有急於求戰,而是把軍隊駐紮下來靜觀對方軍隊的變化。

次年,秦國升白起為左更。此時白起已經看出韓、魏兩軍的弱點,他們相互觀望,誰也不願率先出擊,而是設法保全自己。白起抓住這一弱點,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國軍隊,而以秦軍的主力突然向魏軍發起猛烈進攻。

秦代銅錢上的白起形象。

魏軍被打得措手不及,倉促應戰,結果慘遭失敗。秦軍的強大攻勢和魏軍的失敗,動搖了韓軍的情緒,秦軍乘勢攻韓,一舉大敗韓軍主力,俘獲主將公孫喜,殲敵二十餘萬,攻下五座城池,使韓國軍隊的主力幾乎喪盡。秦國打開了東進中原的門戶。在此戰之中,白起成功地利用了敵人的弱點,巧妙地使用了避實而擊虛,先弱而後強的戰術。這次戰爭的勝利,顯示了白起的指揮才能,獲勝之後他被提拔為國尉。

如果說伊闕之戰是白起晉陞的基石,那麼,鄢、郢之戰則是顯示白起才華的舞台。伊闕之戰秦軍大獲全勝,它繼續向東擴張。當時東方各諸侯國爭相自保,無心他救。為了各個擊破,秦國大軍把進攻的鋒芒直指孤立無援的楚國。

公元前279年,白起奉秦正之命率兵攻楚。

楚國地多兵廣,兵力數倍於白起所率秦軍。但楚國內部爭權奪利嚴重,相互傾軋、無心治軍,軍中鬥志衰退。白起抓住楚軍及其國內特點,甩掉後勤負擔,大膽使用「因糧於敵」的策略,率幾萬精兵長驅直入楚國腹地,很快包圍了楚國的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

白起命軍隊奪楚糧為食,減少後勤供給部隊,增大參戰人員的數量。守衛鄢都是楚國的主力部隊,秦軍幾次攻擊都不能得手。白起經過對地形的偵察,發現城堅有備,城中駐有楚軍主力,決定採取圍而不攻的策略,然後抽調人力,在鄂都西南百里處築堤挖渠,準備引長谷水淹沒鄢城。

水到渠成之日,秦軍一聲令下,把自己的軍隊撤至高處,放水淹沒了鄢城。大水無情,滔滔江水吞沒了鄢城,淹死了楚軍主力,也淹死了數萬楚國百姓。鄢城不攻自破,大水退去,白起揮師疾進,乘勝攻佔了楚國的鄧(今湖北襄樊北)、西陵(今湖北宜昌)等城。

攻鄢戰役大獲全勝後,秦軍進行了暫短的休整,然後直逼楚都郢。此時,楚國軍隊和百姓已經畏秦軍如虎,他們望風而逃,秦軍則所向披靡。楚傾襄王見大勢已去,為保全自己,決定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郢都守將不戰而降。白起攻鄢、郢之戰連戰皆捷。這次戰爭充分顯示出白起大膽果敢的戰將風度。

他進楚地時拆橋、焚舟,自斷歸路;拋棄糧草,自斷後勤,大有一去不復返之勢。作此決定,是因為他相信「因糧於敵」的策略能夠實行。此次攻楚之戰,白起除因糧於敵的策略外,還使用了因勢用兵、戰必全殲和深入敵後、背水而戰的原則,而且都獲得了成功。攻楚獲勝之後,白起受封為武安君,達到他職位的頂點。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的一場生死大戰。趙國派出了王牌將軍廉頗。在長平,廉頗堅壁清野,三年不出,迫使秦軍陷入僵持戰。無可奈何的秦國人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反間計就此上演——秦相范雎派人帶著千兩黃金,進入趙國,「間諜」逢人就說,秦軍不怕廉頗,廉頗有什麼本事,只會守不會攻,秦軍就怕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王果然中計,立即把趙括調往前線。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不懂臨陣應變。秦國反間計得逞後,立即啟用白起為主將,王齕調為副將。同時下令:「任何人敢泄露武安君擔任主帥的秘密,斬!」趙括準備好的一套應對王齕的策略,完全落空了。

長平之戰以白起的勝利告終。趙括走投無路,被秦軍射死,40萬士兵投降。此時的白起做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為防降兵暴動,除了派240名年幼的趙國小兵回國報信外,其餘的人全部坑殺!

趙國震驚,七國震驚。這也是白起在史書上留下的濃重一筆,縱然有一生不敗的戰功,但坑卒40萬,成了白起萬世難辯的罪證。

秦趙長平之戰,白起成功地運用了以強示弱、誘敵深入、迂迴包圍、圍而不殲、困敵坐斃的戰術原則。長平之戰的指揮過程,顯示了白起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整個戰爭,雙方動用兵力近百萬,使用了詐敵、誘敵、圍敵、撓敵、阻敵、困敵等一系列手法。在這場曠日持久、極其複雜而又超大規模的作戰指揮過程中,白起組織嚴密,不留漏洞,每著必勝。這說明白起的軍事指揮藝術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秦趙長平之戰,是白起軍事指揮生涯的頂峰,也是他軍事生涯的終結。

君王猜忌,悲劇結局

長平之戰過後,是秦國滅趙的最好時機,白起當然希望一勞永逸。但一報還一報,趙國也想到了反間計。

公元前259年,大名鼎鼎的說客蘇代受趙王委託,帶上豐厚的禮物入秦,反問秦相范雎:「武安君擒殺了趙括嗎?」

「是。」

「秦國就要圍攻趙都邯鄲了嗎?」

「是。」

蘇代於是說:「滅了趙國,秦國稱王,武安君必然位列三公,他為秦國奪取了70多座城池,就是歷史上周公、召公的功勞,也不過如此。到時候,您就要屈居其下了。」

蘇代接著說:「上黨的百姓寧可歸附趙國,也不向秦投降,可見天下百姓不願做秦國的臣民。如果秦國滅了趙國,趙國北方的人就會投奔燕國,東邊的歸入齊國,南面的跑去韓國魏國,秦國能得到的百姓又有多少呢?不如趁著趙國驚恐之際,叫趙國割地求和,別再讓武安君建功立業了。」

這段話說到了范雎的心坎上,他果然勸秦昭王和談,這令白起大失所望。一年後,等秦昭王再次意欲攻趙時,時機已然錯過了:趙國從重創中喘息過來,白起的身體也大不如前。

秦昭王首先派王陵出兵,大敗。於是去請白起,白起斷然拒絕:「邯鄲不是那麼容易拿下的,何況各國的救兵紛紛開進趙國,他們對秦國的怨恨何止一日兩日?長平一戰,趙軍雖然死了40萬,但秦軍也折損了一半,我們國內空虛,還要遠征別國。趙軍以逸待勞,各國援軍裡應外合,秦軍必敗。」

昭王不聽,強行派兵。不久,第二員大將王齕果然遭遇了趙楚魏三國聯軍的夾擊。白起不免自鳴得意:「不聽我的話,如今怎麼樣啊?」這句話傳到昭王的耳朵里,昭王惱羞成怒。那好,那就讓你白起上陣吧!國相范雎親自去請,但白起犟如黃牛,偏不從命。一個將軍,既然不能為王所用,就只能為王所棄。

公元前258年,白起被奪官、削爵,降為士兵,遷居他鄉。由於病情反覆,白起無法遠遷。他滯留在咸陽的三個月里,正是秦軍節節敗退之時。顏面掃地的秦昭王,不想看到白起繼續得意,更不想讓他看到自己決策的失敗,便勒令他立即離開。

白起才走,秦昭王就和范雎商量:「白起心懷怨誹,不如處死。」在咸陽城外十里,白起接到了賜死的命令。剛烈的白起拔出劍:「我有什麼彌天大罪,何至於得到這個下場?」良久,他又嘆息道:「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40萬人投降,我欺騙了他們,把他們都活埋了,這足夠死罪。」說罷,他舉起了那把鮮血浸染過的戰劍,刺向了自己。

白起的悲劇,源於他的性格。昭王明知必敗仍強令出征,這已經不是對白起軍事能力的考驗,而是對他聽命與否的檢測,白起偏偏看不到這一點,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此後秦國的另一位名將王翦就很好地接受了白起的教訓,在殘暴的秦始皇手下得到善終。

在後人的眼中,白起更多是以「殺神」的形象出現。然而在當年,他是秦國真正的「戰神」,他的軍事才能無人能敵。秦國最終能一統天下,和他征戰數十年取得的赫赫戰功關係密切——這是歷代史學家都不會否認的事實。


推薦閱讀:

囚犯臨死前,沖著行刑官怒喊一聲,立馬被無罪釋放,終成一代戰神
韓信墓前有一副對聯,10個字提到三個人,寫盡戰神一生的命運
岳飛手下頭號猛將,一代戰神,就此殞命,實在可惜!
秦國名將白起:到底是「殺神」還是「戰神」?
不敗戰神,為功名利祿「殺妻棄母」現今還有一個縣以他命名

TAG:原因 | 白起 | 戰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