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人民網—2004年全國經濟新聞改革與發展研討會綜述

2004年全國經濟新聞改革與發展研討會綜述 北京工商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中國社會經濟生活領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經濟新聞和經濟媒體也呈現急遽發展的態勢,成為新聞界的一大亮點。進入新世紀以後,經濟新聞和經濟媒體如何適應變化了的新形勢,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功能定位,加快自身的改革與發展,已經成為業界和學界關注的焦點。圍繞這一主題,由北京工商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發起並主辦的「二○○四全國經濟新聞改革與發展研討會」於2004年10月30日—31日在北京召開,成功地在業界和學界之間搭建了一個對話、交流的平台。在為期一天半的會議期間,來自國內六十餘家新聞媒體和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先後圍繞「經濟報道的範疇、地位與功能」、「經濟媒體的發展現狀和面臨問題」、「面向實踐的經濟新聞人才培養」、「經濟報道與社會和諧發展」、「經濟媒體、經濟報道的改革與發展趨勢」等五個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現結合具體情況綜述如下:一、經濟報道的範疇、地位與功能  整個研討會期間,無論是會議討論還是書面發言,首當其衝的一個中心話題即使如何界定經濟報道概念範疇及其功能定位。所思考的向度,是從推動社會變革和適應形勢變化的角度,來重新對經濟報道的基本理念、概念範疇以及功能的拓展進行了梳理。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徐瑩、田宇系統梳理了新中國不同歷史階段經濟新聞社會功能的變遷,指出其整體趨勢呈現為政治色彩逐漸減弱、經濟品格逐步完善。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郭光華教授以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為例,指出近十年來我國經濟新聞報道領域的拓展集中體現三個方面: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促進經濟改革步伐;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探索經濟建設的思路;監督偏差,規範矛盾,規範經濟建設的發展。  針對實踐中出現的經濟報道過與專業、範圍過於狹、優勢缺乏一定的科學性等問題,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高永亮提出要從人本主義、去經濟化、大局意識、科學精神等四個方面建構經濟新聞報道的理念。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楊秀國教授則從地方媒體經濟報道存在的問題出發,強調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應當學會用「經濟」的眼光來透視一切問題和現象,並樹立「大經濟」的理念,用全國乃至世界的視野來看待我們身邊的經濟問題、經濟現象。  湖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肖魯仁教授從理性角度闡釋了經濟新聞不同與其他新聞的基本原因。在此基礎上揭示了經濟新聞理性思辨的實質,並指出要做好經濟新聞的思辨性文章,必須在深入發掘意蘊、深化主題;以點帶面,由此及彼;實證分析,注重建設性;超前意識,理性預測;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等五個方面下功夫。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李道榮教授強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新聞的功能訴求應當體現在四個方面:傳遞經濟信息,提供決策依據;傳播經濟知識,剖析經濟現象;解讀經濟政策,推進位度創新;守望經濟環境,監督經濟行為。二、經濟媒體的發展現狀和面臨問題  與會者均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肯定了我國現階段經濟媒體急速發展的現狀,但同時也指出,現階段各類經濟媒體最大的問題仍是生存問題;在謀求更大生存空間的同時,不應忽略經濟報道的新聞品格及其所應承擔的社會角色功能。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塗光晉教授將經濟報道的內容領域區分為政經類、財經類、產經類、社經類等四大類,不同類型的經濟媒體如綜合類的經濟報紙、財經類報紙、都市類媒體的財經版以及行業報紙將涉及不同的報道類型,其發展趨勢也不盡相同。  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屈雅紅、駱冬松在分析《中國經營報》、《21世紀經濟報道》和《經濟觀察報》三大經濟類媒體的市場理念與新聞競爭力的基礎上指出,經濟類媒體在市場細分和市場地位仍有待加強,媒體市場呼喚經濟類日報的增加。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編輯張維燕指出,財經報道的發展相對其他經濟領域的報道更加深入更加豐富,目前我國財經媒體已經處於初創甚至稍稍起飛的階段,即將迎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但同時也面臨著國外媒體在品牌輸出和內容製作方面的挑戰。  就財經類報刊的而言,馬藝和陳娜強調現階段其內容競爭的焦點集中在深度報道上,而財經類報刊的最大精彩看點也將聚焦於深度報道,但我國財經類報刊深度報道的現實水平與受眾需求的較大差距正急切期待著進一步的減小。作為全國性綜合類媒體,《中國青年報》經濟部主任董時介紹了她們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困難處境,進一步顯示了市場競爭對不同經濟類媒體的生存空間所造成的擠壓,以及由此帶來的在媒體定位和讀者需求方面的困惑。  《中國工業報》主編楊青就其所屬媒體談到行業報紙隨著雙軌制變成市場經濟單軌制之後所面對的困難和轉型難題,強調其依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形成經營渠道的贏利模式不同於新類型的財經媒體,所面臨的轉型之路也存在著多種可能性。  香港鳳凰台副台長劉春結合CCTV-2和鳳凰資訊台兩大專業電視頻道的具體情況,向與會者描述了經濟新聞報道領域平面媒體的「發達」和電視媒體的「衰弱」這一趨勢,指出CCTV-2和鳳凰資訊台在財經報道方面均是節節在退,步步為營,進一步展示了電視媒介手段在面臨經濟新聞「小眾化」傳播時所面臨的尷尬與無奈處境。三、面向實踐的經濟新聞人才培養  經濟報道和經濟媒體的發展刺激了對於經濟新聞人才的需求,而制約經濟報道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相關人才的匱乏。會議期間來自新聞界和教育界的代表均對經濟新聞人才的培養表現出強烈的關注,並就有關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北京工商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院長沈毅指出在傳統新聞教育的課程設置中適當加入經濟類的課程,以及強調學生要加強在經濟媒體中的實踐活動是該院採取的基本做法,但他同時也表示了如何將經濟和新聞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的困惑。  廣東商學院人文傳播學院張平宇教授介紹了他們的做法,也即將經濟類課程作為特色課讓學生選修,在課程設置上強調「厚基礎、寬口徑、重交叉、高素質、強能力」,可能代表了另外一種培養模式,打他同時也表示了是否存在「兩張皮」的憂慮。  曾經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任教長達12年的《中國財經報》副總編馬向伍則認為,學校是打基礎的地方,要培養學生初步了解、認識社會的能力,使之掌握新聞職業的基本技能,同時可以培養學生對經濟領域的興趣,引導他們將來在實踐中進行知識合成。  針對現場主辦者北京工商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部分同學的提問,相關新聞媒體的代表強調,經濟新聞仍是新聞報道。新華社新聞研究所資深編輯張維燕建議可以採用採取MBA案例教學的辦法以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強化對經濟新聞技術規範的要求。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則建議,高校與某些特定的經濟媒體或者某些媒體特定的經濟版塊建立合作關係,這種合作關係同時也就實習基地和培養基地。  對於經濟新聞教師的培養這樣一個更為尖銳的話題,會議反映強烈。《中國財經報》副總編馬向伍指出,對這樣教師人才的培養是多方面的,雖然目前仍在摸索中,但加強與媒體和記者隊伍的聯繫是必需的。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鄭保衛教授則認為,經濟新聞人才的培養模式應該是本科學經濟,研究生學新聞,要培養符合型人才,需要各個方面知識的融合。新聞專業教師的培養主要靠實踐,靠新聞和教學兩種實踐來鍛煉教師,提高教學水平。  總的來說,會上大家都明顯感覺到經濟新聞教育相對於實踐的滯後性,並對今後加強高校與媒體的及時溝通與合作,加強高校與高校之間聯繫與交流達成了初步共識。同時對北京工商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牽頭舉辦此次會議表示讚賞。四、經濟報道與社會和諧發展  此次會議的一大特點,就在於並非單純就經濟報道談經濟報道,而是將經濟報道放在整個社會大系統中來重新確定經濟報道的社會功能定位,由此出發對經濟媒體目前的發展現狀提出了一些反思性的意見和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鄭保衛教授認為,經濟報道應當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善於從政治上說明經濟活動,重視對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內涵的挖掘,從這個三個方面來充分報道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和諧關係來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許正林教授指出,目前的經濟報道仍然存在著許多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受眾需求的不平衡現象,主要表現在媒介自身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的不平衡導致的議題設置不平衡;計劃經濟報道機制與市場經濟現實的不平衡;權威信息源和其他信息源的不平衡;知識經濟的專業性和大眾需求的通俗性的不平衡。他還指出,民生新聞是目前的一種新的思潮和媒體發展趨勢,在定位上確立這樣的價值取向,是提高經濟新聞報道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  針對平面經濟媒體,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趙星耀批評說,在社會日趨多元化的今天,經濟媒體正在陷入單一化的古板的思維模式;在社會日益理智化的前提下,經濟媒體正在趨於非理性或說是狂躁;在社會強調人文關懷的時候,經濟媒體正在走向一種非人文關懷。  《中國青年報》經濟部主任董時從媒介實踐的角度出發,強調要用新聞的理念來做經濟報道,強調調查求證與全面平衡報道,並學會用淺顯易懂的文字來表述經濟新聞。《中國青年報》經濟部副主任王堯也指出經濟媒體要關注公眾利益,要做到中國在我心中,具備全局意識,使得自身的視野和人文關懷能夠覆蓋到中國任何一個群體,特別是弱勢群體。  王堯還提出,優秀的財經記者應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經濟或其他學科知識應該為這份情懷搭建一個起飛的翅膀。香港鳳凰台副台長劉春也表示,財經記者究竟是出身新聞學還是經濟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具有強烈的社會道義感,是否具有「鐵肩擔正義,辣手著文章」的情懷。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王克勤從自身從事調查性報道的實踐出發,強調經濟類的報道也要堅定地對公共權力和特權商業進行監督,堅定地捍衛公眾的利益,同時在採訪中牢固樹立平等意識和獨立調查意識,善於質疑和求證,深入挖掘和立體採訪,以媒體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五、經濟媒體、經濟報道的改革與發展趨勢  研討會上各方專家學者以及媒體工作者對當前經濟媒體、經濟報道的發展形勢,以及當前和今後的改革與發展,分別從多個側面也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中國產經新聞》總編陸小平反對投資經濟媒體是中國的最後一項暴利的說法,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類媒體尚處在內憂外患的境地,國內體制上的障礙短時期內難以突破,彼此間的同質競爭和廝殺非常嚴重,而外國資本和傳媒大鱷已經開始向境內滲透,經濟媒體的上升趨勢仍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  《IT經理世界》副總編胡明沛以所屬媒體為例,向會議介紹了在中外合資和多媒體競爭格局的背景下經濟媒體在進行企業化經營、展開特色新聞產品的生產銷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由此引發的思索。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仲富蘭指出,現在經濟媒體近期的發展離不開媒介外部環境的改善,而已有的經濟報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和視角不平等,在符號價值走向上也存在嚴重的問題,同時缺乏對經濟報道的媒體批評。  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趙雅文、江鴻與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李書藏分別將視線投向域外,就美國《華爾街日報》及其中文網路版對中國的報道展開分析,指出中國經濟報道應當更多的學習和借鑒他人,在媒體報道定位、新聞價值理念以及相關操作手法上作進一步的提升。  此外,研討會上,與會代表還分別從經濟報道的易受性、小眾化傳播、批評報道以及廣播電視的經濟報道等側面分別發表了他們的看法。  來源:中華傳媒網

(責任編輯:劉海梅)

推薦閱讀:

黨內民主:實現人民民主的槓桿
創先爭優怎樣服務人民群眾
第十三章 不要寵愛和侮辱人民
埃及「翻烙餅」不是人民之福
除了官場現形記,《人民的名義》里還有婚姻現形記

TAG:經濟 | 新聞 | 發展 | 改革 | 人民 | 全國 | 人民網 | 研討會 |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