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法——中醫最常用又最不易把握的治療方法

傷寒論是中醫醫聖、漢代的張仲景所著,是中醫經典之一。後世醫家通過對傷寒論的研究,總結出中醫治病「八法」,就是傷寒論中提出的八種治療思路:汗、吐、下、和,溫、清、補、消。關注養生的人都知道,現在有不少保健品,都倡導「溫、清、補」。其來源就是傷寒論的治病八法。只是溫清補只是治病方法的一部分,並不能包治百病。也就是說,溫清補只能治療一部分疾病而已,不能見什麼病都溫清補。下面我們了解一下治病八法的概念:1、汗法:通過發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隨汗而解的一種治法。適用於外感表證、疹出不透、瘡瘍初起以及水腫、泄瀉、咳嗽、瘧疾而見惡寒發熱等表證者。2、吐法:通過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從口中吐出的一種治法。3、下法:通過蕩滌腸胃、排出糞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腸胃的有形積滯從大便而出的一種治法。4、和法:通過和解與調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臟腑、陰陽、表裡失和之證得以解除的一種治法。5、清法:通過清熱、瀉火、涼血等方法,使在里之熱邪得以解除的一種治療方法。6、溫法:通過溫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種治療方法。7、消法:通過消食導滯、行氣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驅蟲的方法,使氣、血、痰、食、水、蟲等所結成的有形之邪漸消緩散的一種治法。8、補法:通過補養的方法,恢復人體正氣的一種治法。適用於各種虛證。治病八法裡面,我們日常最常用的一個辦法,就是汗法。我們日常感冒受寒,老大媽老大爺都知道,喝點薑湯發點汗就好了。但汗法又是最難掌握的一種方法,掌握和運用不好,往往治不好病。所以,很多朋友姜水也喝了,汗也出了,但是病卻沒有好,只好又跑醫院去了。看來,正確地掌握汗法,還是非常值得講一講的。(這裡只講服藥方法,至於怎麼遣方用藥,本篇文章暫不涉及。)對汗法最為詳盡的論述,見於傷寒論中桂枝湯的方後注,我們知道桂枝湯是汗法的典型方劑,我們這裡不講桂枝湯,只講方後的服用方法:「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這一段話是汗法的最權威論述。我還是先翻譯一下吧。「上面的五味葯,先把其中三味(桂枝、芍藥、甘草)弄碎,以7升水(相當於七杯水),微火煮到剩餘3杯左右,把藥渣去掉,等到葯湯溫涼適度後,喝下一杯。喝完一小會之後,再喝一杯左右的熱稀粥,用來輔助藥力,然後蓋上被子,過一個時辰(兩小時)左右,使全身均勻普遍地、順暢地出汗,汗的多少以稍微有點汗為最好,千萬不可以大汗淋漓,那樣的話,病肯定好不了。如果喝一杯就出汗了,病好了,剩餘的葯湯就不要再喝了,不需要把全部葯湯都喝下的。如果不出汗,那就還想前面說的那樣再喝一杯。如果還是不出汗,後面繼續喝葯,但間隔時間要縮短一點。半天左右時間,三杯葯湯都要喝進去。如果病情比較重,一天一夜連續服藥,以一晝夜為考察期限,看看病情變化如何。一副湯藥喝完了,如果病症還在的話,就再抓一副葯喝。如果一直不出汗,就連續服兩副、三副葯。禁忌生冷食物、粘滑食物、肉類和麵食、五種辛辣食物、酒類、惡臭的東西。」先講煮葯,原文說,桂枝湯中的五味葯,其中的三味葯——桂枝、芍藥和甘草,要弄碎了再煮,其實現在都是切好的飲片,不用那麼麻煩,只要多浸泡一會就可以了。用小火煮取三升,相當於現在的三小碗,或者一大碗也可以,分三份即可。把葯湯倒入碗中,冷卻到溫度合適,先喝1/3。喝完之後過一小會,再喝一碗熱粥(比較燙的,只能一小口一小口地喝,所以叫啜)。然後蓋上被躺下,等著發汗。躺多久?「一時許」,一個時辰左右,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左右。正常情況下,蓋被躺這麼久,應該出汗了。出汗要出到什麼程度才好呢?「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即全身均勻出汗,不能是僅僅某個部位出而其他部位不出,出汗既要比較順暢通透,又不要太過,微似有汗,稍微有點汗,是最好的。千萬不可大汗淋漓,汗如泉涌,這樣肯定不能祛病。但這一點其實是非常難掌握的。中醫一般都會囑咐,稍微出點汗,身上潮乎乎的就行了,不要出過量了。這是正確的,但是這個稍微出點汗,就不好把握。正確的出汗量,應該是既出透了汗,又沒有過量。對於平時很難出汗很少出汗的人來說,稍微出點汗,潮乎乎的,實際上是不夠的,即汗沒有出透。對於平時特別容易出汗的人而言,稍微喝點發汗的葯,稍微蓋被捂一會,就會大汗淋漓。出汗過量和不足,都不能祛病。出汗多少為好?準確地講,應該是全身均勻地出汗,出得很通透。怎麼叫通透?就是渾身舒服,癥狀茫然若失,這就是最佳狀態。每個人適宜的出汗量不一樣,但達到了這麼一個狀態,就可以說是最恰當的出汗量。出汗過多,大汗亡陽,陽氣不足衛表不固,病肯定就好不了。當時蓋著被子,汗出透了,肯定覺得渾身舒服,但掀開被子就不行了,重新感寒,癥狀又會加重。如果患者喝了第一碗葯以後,汗出病癒,當然不用再喝了。注意後期調養就可以了。如果患者躺了兩個鐘頭(一個時辰)還沒出汗,那就是葯的劑量太小了。而且兩個小時以後,原來的葯勁基本已經過去了。所以,要再次服藥,再喝一碗,和第一次的服用量一樣多。喝下之後還是要蓋被發汗,不過不用再喝粥了,肚子裝不下那麼多東西。這次蓋被就不要那麼久了,過二三十分鐘看看出不出汗。能出汗當然就好了,汗出透就好了。如果不出汗,那就再服藥,不要等一個時辰之後再服藥了。半天的時間,一副葯(三碗,或一碗分三份)都喝下去。看看能不能出汗,如果還不出汗,就再煎一副葯,繼續喝。直到出汗為止。理論上講,一服藥不能出汗,就再煎一副,一天一夜之間,喝個兩三副葯都是可以的。但實際上,很少有這樣的情況,一般來說,喝兩副葯,該出汗都基本都出汗了。不出汗的話,就要考慮對不對證的問題。當然,現在中醫開藥的劑量遠遠達不到經典中要求的劑量,所以喝兩副葯出不來汗也是正常的。所以,要綜合考慮,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對診斷很有把握,那麼兩副葯不行就喝第三副,這也是符合經旨的。總結一下,就汗法而言,前面講得明白,要注意:1.一副葯分三次左右服用。2.第一次服藥後,再喝碗熱稀粥,然後蓋被子發汗。(現在患者都嫌麻煩,不願意再喝粥之類,所以醫生也就不太強調這個了。但這麼做肯定效果會更好的。)3.如果一兩個小時後,「遍身漐漐,微似有汗」,即全身均勻痛快地出汗了,那麼病就算好了,只要注意後期保暖和保養就可以了。剩餘的葯湯不用再喝了。4.如果第一碗葯到時間沒發出汗來,那麼接著喝第二碗葯。然後蓋被發汗。5.如果過半個多小時還不出汗,那就接著把剩餘的第三碗葯喝下去。6.如果第三碗葯喝下半小時還不出汗,可以考慮再熬一副葯繼續發汗,直到出汗為止。總之,是一鼓作氣把汗發出來!!!與汗法類似,中醫的吐法、下法的服藥方法也是如此,一鼓作氣,把病邪趕出去!!!!!!!這一點要格外注意。汗法服藥不用計較飯前飯後,但服後蓋被發汗很重要。但吐法一般要飯後服藥,因為病位在上焦,飯後服藥,藥力在上焦停留時間長,可以直達病所。再一點,更重要,吐法就是要讓病人嘔吐,把病邪嘔吐出去,所以患者肚子里必須有東西,否則乾嘔嘔不出東西,胃氣大傷。所以吐法要飯後服用!!!下法與吐法截然不同。因為下法主要用於下焦閉結,大便不通,所以要飯前服藥,藥物直達下焦作用於病所,可以順利攻下。所以下法必須飯前服用!!!!不管是汗法,還是吐法、下法,都要一鼓作氣,以病去為度。病去了(即出汗、嘔吐、拉大便),就剩下的藥物不用再喝了;病不去,要接著服用,直到病去為止。只是現在中醫治病,吐法、下法應用都比較少,汗法還比較多。所以,就顯得汗法比較麻煩了。我們知道,西醫服藥的方法,往往是「早一次晚一次,一次一至兩粒」之類的服用方法。中醫的服藥方法有所不同,也有相同的。就上述所言的中醫治病八法中「汗法、吐法、下法」之外的其餘五種方法,服藥基本與西醫一樣,也是「早一次晚一次,一次多少」之類,只不過服用次數並不限制,只要把一副葯均勻地分成幾份(一般分二三次以上),一天一夜之間按照同樣長短的時間間隔,分次把葯湯喝下去就可以了。也就是說,一天分幾次喝無所謂,你感覺怎麼方便怎麼喝;飯前飯後也無所謂,但有些人空腹喝葯可能胃不舒服,那就飯後喝,沒有嚴格限制。關於飲食禁忌傷寒論原文強調,發汗之後「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這裡所列的飲食禁忌,並非只是發汗之後的飲食禁忌,其他治法,也要有類似的飲食禁忌。而且,更應該強調的是,飲食禁忌不是說吃中藥的時候需要禁忌,不吃中藥的時候就不需要禁忌了。不是這樣的。不管你吃沒吃中藥,都應該有這樣的飲食禁忌的意識。因為很多毛病就是因為你不會吃飯,吃的不科學,才得病的,所以,我們平時就應該這麼禁忌。禁生冷:包括生冷的水果、冰鎮的食物如冰鎮啤酒、冷食如冷盤、屬性寒涼的食物如西瓜等等。禁粘滑:包括粘糕、粽子、糯米飯等等。禁肉面:肉類都屬於比較難以消化的食物,病後脾胃功能弱,所以要禁肉。不管什麼肉,都包括了。麵食就不一定了。張仲景是南陽人,當地習慣吃米,吃麵食不容易消化,所以病後禁麵食。但對我們北方人來講,吃麵食比吃米飯舒服,那就不用禁麵食了。禁五辛:五辛就是五種辛味的食物,但具體包括什麼說法不一。蔥姜蒜等等都屬於辛味,但桂枝湯裡面本來就含有生薑,怎麼會禁止生薑呢?蔥姜蒜、花椒肉桂茴香等等都屬於辛味,也都是發汗散寒的良藥,都不需要禁忌。需要禁忌的,主要是辣椒、胡椒等等。雖然辣椒胡椒也能發汗散寒,但生性燥烈,容易傷陰上火,所以盡量少吃。禁酒酪:酒酪屬於濕熱之物,病後脾胃虛弱,吃了這些更容易產生痰濕,所以禁忌。禁惡臭:惡臭算食物嗎?其實臭豆腐、豆腐乳、豆豉等等都算惡臭了。實際上病後吃一點這些發酵食品是可以的。但是必須保證這些東西沒有致病菌的感染。古代畢竟衛生條件不夠好,所以過去的這些東西有可能不夠衛生。再一個,腐敗變質的食物也屬於這一種,這是一定要禁忌的。汗法的服藥方法,是在桂枝湯後面註明的。當然,對桂枝湯而已,照此做當然完全正確。但對汗法的其他方劑(比如麻黃湯)而言,也可以這麼做嗎?基本上是照這個路子的。比如一服藥分成三份,一先喝一碗,蓋被發汗。汗出則不用再喝葯了,不出汗就繼續服藥,直到出汗為止。出汗的程度,一點要全身均勻通透,但又不能大汗淋漓。不同的是,麻黃湯類方劑,服藥後不需要喝熱稀粥了。汗法的其他方劑,服藥方法基本類似。一個原則,就是出汗為度,不出汗就連續服藥,直到出汗為止。很多中醫認為,外感病初期,都是表證,都是太陽病,都按上述方法來發汗。這就又犯了似是而非的錯誤。對於風寒表證來說,有太陽病,發汗就照上面說的做,沒錯;也有少陰病,也要發汗,但不完全像上面所說的那樣了。對於少陰病的發汗,發汗過程還是與上述相同,但發汗之後,就要加強溫陽。為什麼要溫陽?因為少陰病本身就有明顯的陽虛,發汗之後,陽氣受損,所以更加陽虛。所以少陰病發汗之後,蓋著被子時感覺非常好,但掀開被子就馬上重新感寒,病情反覆。事實上,少陰病發汗後,雖然全身輕鬆,癥狀已經消失,但往往會有一些不很明顯的感覺,比如兩腿發脹,發木,發涼等等,這就是陽虛的表現。溫陽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艾灸,而且以艾灸湧泉穴最佳。我們都知道,風寒表證灸大椎、風門、肺腧等穴,解表散寒。但那是在發汗之前,為了發汗散寒。發汗之後,表邪已去,陽氣不足,要溫陽,就不能再就大椎等穴位了,最好是就腎俞命門湧泉等穴,以增強正氣。當然,就少陰病來說,方劑裡面都有附子,如果附子質量比較好,劑量也到位,倒不必汗後加灸,否則最好是加灸了。傷寒論里發汗方劑非常多,最有代表性的方劑要數桂枝湯和麻黃湯。不同方劑的發汗方法不一樣。桂枝湯:就照上述發汗方法即可。現在很多人用此方不喝熱粥,事實證明,還是喝熱粥比較好的。麻黃湯:上述發汗方法基本適合。不用喝粥了,但還是要蓋被的。大青龍湯:發汗功效特彆強,既不用蓋被也不用喝粥,葯喝下去汗就直接出來了。不過這個發汗太厲害,比較危險呢。小青龍湯:注意保暖就可以了,不用蓋被也不用喝粥,能出汗就出汗,不出汗也無所謂。麻杏石甘湯:這也算是一個發汗方,但這是用於溫病初期的發汗方。與上述發汗方有極大不同,既不需要蓋被也不需要喝粥,甚至不需要趁熱喝,涼著喝效果更好(適合典型的溫病)。桂枝加附子湯:象桂枝湯一樣。汗後如果有陽虛情況,加灸。麻黃附子甘草湯:不用喝粥,蓋被發汗。汗後陽虛者加灸。麻黃附子細辛湯:不用喝粥,蓋被發汗。汗後陽虛者加灸。上述各種發汗方劑服用後如果出汗不痛快,針風池風府,再服藥,可加快出汗。刮痧、拔罐都有很好的輔助發汗效果。術後陽虛者加灸溫陽。刮痧拔罐以膀胱經為主,大椎、風門、肺腧等穴為首選。燙腳也是輔助發汗的好方法。對於喝葯後不易發汗者,可以燙腳助汗。汗蒸也是輔助發汗的好方法。但此方對不易出汗體質最合適,平素比較喜歡出汗的體質,盡量不用此法。否則得不償失。泡澡也是輔助發汗的好方法。但適用對象與汗蒸類似。


推薦閱讀:

六度法治療銀屑病(牛皮癬)
老年骨關節病除手術治療外還有哪些治療方法?
各種類型腎虛的治療方法
不寐的慨說與臨床治療方法
便秘的病因、臨床表現、預防措施及其治療方法

TAG:治療方法 | 中醫 | 方法 | 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