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山之八:「海上仙山」嶗山
我們很多人知道嶗山,是因為讀了蒲松齡那篇有名的小說《勞山道士》。其實這座山老早就很有名了。
位於山東半島西南、青島市東部嶗山縣境內的嶗山,面積約三百平方公里。它面臨著大海,主峰巨峰,又稱嶗頂,海拔1133米,是中國海岸線上最高的山峰。 嶗山古稱勞山、牢山、輔唐山、鰲山。山名的由來,大概與秦始皇登臨此山有關。宋代樂史著的《太平寰宇記》稱:「始皇登勞盛,望蓬萊,以勞於陟,即名勞;又以驅之不動,稱牢。」明顧炎武亦說:「秦皇登之,是必萬人除道,百官扈從,千人擁挽而後上也。……是必一郡供張,數縣儲待,四民廢業,千里驛騷而後上也。於是齊人苦之,而名曰勞山也。」唐玄宗時期,特敕許王到嶗山煉長生之葯,並將嶗山更名為「輔唐山」。到了元代,全真派真人邱處機見此山形似巨鰲,便易其名為 「鰲山」,有詩云:「牢山本即是鰲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蹤近人間。」清代才正式定名為嶗山。
嶗山自古就被譽為「海上仙山」,「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史記》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仙人名叫安期生,在琅琊郡海邊以賣葯為生,據說他吃的棗子大的象瓜。他後來得道成仙,活了上千年,被稱為「千歲翁」。秦始皇東巡琅琊時,曾經召見過安期生,密談了三天三宿。安期生離開時,給秦始皇留言,「千年之後,求我於蓬萊山下。」 後來,秦始皇為了尋找神仙安期生和長生不老之葯,曾派方士徐福率人在此登船入海,沒有返回。
西漢武帝時,武帝親自到此祭祀,希望可以遇見仙人。如此通靈寶地,自是許多修鍊人進行修鍊的佳所。從秦漢以來,就有修道之人在此修行,比如西漢的張廉夫,唐時的許王,宋代的樂正子長、劉若拙、甄棲真等。根據明黃宗昌《嶗山志》卷五記載,樂正子長,不知是哪裡的人;曾經在嶗山遇到神仙,神仙向他傳授了巨勝赤散方,他服用後,年齡過了一百八十歲,面色還象兒童一般。後入嶗山深處,不知所終,大概是羽化成仙了。乾隆《山東通志》卷三十載,甄犧真,單州單父人。因為舉進士不第,所以來到嶗山訪道,後來正式修行,容顏也逐漸發生了改變。
嶗山圖 金、元代是嶗山道教的興盛時期,先後有大批道士來此山修道。最著名的道士是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邱處機。此外還有李志明、劉志堅、王嘉、孫不二等。李志明,全真道士,居住在上清宮十二年和明霞洞(嶗山南部昆崙山腰)二十五年。據說他年八十,步履仍然輕健。有弟子近五百人,後不知所終。王嘉祿,新城人,年少時進入嶗山修行,遇見道士傳授給他五禽之術,修鍊時間久了,他就不吃食物了,有時吃松柏葉。明清時期,嶗山道教繼續發展,相繼又有一批道士居此修道,比如徐復陽、張三丰、李守真等。《嶗山志》卷五記載,徐復陽,號太和子,曾經得到李靈仙的秘傳,後隱居在鶴山遇真庵,修鍊成仙。張三丰,從青州來嶗山居住了一段時間,留有張仙塔、邋遢石等遺迹。李守真,滕縣人,少游牢山,遇異人授以修鍊術,後修鍊成仙。
眾多得道之人在此修鍊,自然留有許多仙跡,主要體現在宮觀上。嶗山上最早修建的宮觀是西漢時建的太清宮。宋太祖建隆元年下詔重修太清宮,永為修真之所。宋時又修建了大批宮觀,如上清宮、太平宮、百福庵、石佛庵等。元代嶗山又增建了一批宮觀,如迎真觀、通真宮、華樓宮、黃石宮、眾仙宮、遇真庵、聖水庵等。明清時期,嶗山除對舊有宮觀作過修葺外,未新建宮觀。現存清宮、上清宮、太平宮、華樓宮等。此外,在太清宮以北,還有華嚴寺、魚鼓石、那羅延窟、八仙石、棋盤石、明道觀等仙家遺迹。華樓宮以東有八仙過海時聚會的「聚仙台」等。
古人認為嶗山「三圍大海,背負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勝境也」。李白有詩《寄王屋山人孟大融》,開篇即記述了在嶗山遇仙之事: 我昔東海上, 勞山餐紫霞。 親見安期公, 食棗大如瓜。 中年謁漢主, 不愜還歸家。 朱顏謝春暉,白髮見生涯。 所期就金液, 飛步登雲車。 願隨夫子天壇上, 閑與仙人掃落花。
推薦閱讀:
※婚姻「彩禮」:纏繞習俗文化與利益訴求
※孔子與儒家文化
※犀利哥哪裡來的自信?
※這個5月你不可錯過的:安全文化與領導公開研討會
※歷史必修三文化模塊複習資料彙編(一)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