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文化意蘊

清明節的文化意蘊山爺/文

  春生孳乳,萬物繁熾,天明地潔、氣象清朗。時值農曆陽春三月,乍暖輕冷,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生氣蓬勃,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來了。宋人吳唯信在《蘇堤清明記事》中描寫道:「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蟄居一冬的人們,脫下厚厚的冬裝,暫別城市的煩擾,扶老攜幼,走出家門,投身大自然,祭祀掃墓,「祭先烈」「敬先賢」「憶先人」;踏青春遊,插柳射柳,放風箏,盪鞦韆,一派情趣盎然。  清明節,凝聚著傳統文化豐富而雋永的內在意蘊,寄寓著炎黃子孫慎終追遠的美好而繾綣的生命情愫,積澱著華夏兒女除舊迎新的成長與壯大的智慧營養,繁盛了代代國人樸素與虔誠的心靈家園。在這生機勃勃的時空境界中,先民們體驗著自然造化對於塑造生命與滋養生命的偉大力量,發出了深沉的人生吟詠。其中,既有對時令節氣之於農耕文明意義的深刻把握:「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也有對古之聖賢之於中華文化陶染的虔敬緬懷:「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既有追念親人亡靈、招撫逝者遊魂的悠悠哀思:「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亦有旅途雨絲凄迷,詩家惆悵低落的孤苦憂愁:「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既有傷春懷舊、吹彈離歌的苦澀愁緒:「清明天氣,永日愁如醉」,又有相將踏青去、陶陶醉綠野的恬然怡樂:「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這是一種至情至性的人生哲理的樸實蘊藉,這是一種複雜、本質的生命情懷的詩意激蕩,千百年以來,文人騷客創作的卷帙浩繁、蕩滌人心的詩詞歌賦,恆久傳唱。

  清道光帝《綺春園射柳圖卷》  清明節掃墓與踏青,本來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主題,發展中不斷地被賦予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文化意義,宋代以後漸次融為一體。  清明節的主題之一是「回歸自然,辭舊迎新」。  宋黃庭堅《清明》詩中描繪:「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春暖花開,氣清景明,正是結伴出戶郊遊的上好時節,恰如朱熹在《春日》詩中所言:「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遠足踏青,游春賞景,插柳辟邪,自由地展現生命的天然情趣,與山川湖泊做全面、深情的擁抱,親近、享受大自然的清新,自發地生成活潑而溫婉的和諧精神,可謂順應天時,有助於吸納天地宇宙純陽之氣,驅散積鬱寒氣和拋卻抑鬱心情,促進愉悅心情,強身健體,冀求達到一種天人和諧一體的理想的生存境界。隋朝時期,春遊踏青在全國就頗為流行。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圖》展示桃杏爭艷時節,波光瀲灧,湖天一色,青山聳峙,江流無際,花團錦簇,人們春遊泛舟,徜徉在青山綠水之間,好不閑適自在。唐代詩人杜甫也曾記載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唐朝張萱名畫《虢國夫人游春圖》再現了唐代婦女騎馬游春的盛景。宋時踏青之風盛行,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之多,牲畜之眾,船隻之盛,車轎之廣,堪稱清明踏青之盛況。 白居易的《春遊》詩「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春光明媚的日子裡,就應該瀟瀟洒灑去遊樂。這些珍惜光陰,及時遊樂人生的絕詩佳畫,正是追求天人和諧一體的理想的生存境界心境的寫照。千百年來,踏青春遊漸成了一種儀式,清明節顯然充代了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的作用,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信息,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引導國民普遍的心儀踐行。

  唐朝張萱名畫《虢國夫人游春圖》  清明節的主題之二是「追思先人,催護生者」。  中國傳統節日有貴人倫,重親情的顯著特點。人們把祭祀先人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聯繫起來,清明節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固本的道德意識,強調對「先德」的懷念和感謝,其文化意義類似西方感恩節。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悌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關連,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有助於在古人與今人、前人與後人之間維護民族、親情血脈相連的代際關係,並對生者起到潛移默化的情感教育作用,以求「民德歸厚矣」,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這也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加之歷朝一些明智官方的提倡和律令,這種根基日顯穩固。到唐肅宗時,將寒食清明假期由以前4天增加到7天——在中國節假日史上,清明節首次成為了真正意義的「黃金周」,足見官方重視。  「追思先人,催護生者」,實際上反映了中國人豁達的生死觀。對生的渴求,死的恐懼,是人之常情。清明節從悲到樂的節日過程,也是人們追思先人、感恩父母、增進親情、享受生活的過程,領悟生之短暫與珍貴,死之無奈與必然,啟迪著人們更達觀地對待生死,舒緩面對生死的緊張心理。孔子的「子不語怪力亂神」,莊子的「齊生死」,把生與死等量齊觀,不分軒輊,把生命看成是一種自然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民族是一個生命韌性特別頑強的民族。由此而派生出對於生命的兩種狀態:一是對生命抱有一種順應自然的態度——「知足常樂」的生存觀;二是對死亡依然是一種淡然的態度——「視死如歸」的死亡觀。

  掃墓祭祖  我們相信,清明節這種本真而高潔的情趣與智慧,集中而深刻地表達了上述兩點思想與文化內涵,它們蘊涵於我們土生土長的傳統文化之中,在現代文明的催護下,必定要茁壯成長為飽蘊民族精神的參天大樹,傳統節日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作於二零一七年三月二十八日
推薦閱讀:

中華文化—不可不讀的百篇詩作《唐代篇》(12)
許衡、許衡文化與神州大地(概略)(十二)
資中筠:全民道德滑坡 中國文化遇到危機
「七月流火」是什麼意思?中華文化中「流火」具體指什麼?

TAG:文化 | 清明 | 清明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