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圖文本)/國學經典圖文系列》【摘要 書評 試讀】
07-01
本書收錄了偉大詩人屈原、宋玉的光輝詩篇,包括《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大招》、《九辯》、《招魂》,配有清代蕭雲從、門應兆及元代張渥等傑出畫家的精彩插圖一百六十餘幅,每篇作品由當代楚辭研究專家吳廣平先生作了精細的校勘注釋與新意疊出的文化人類學闡釋。全書布局爽朗、圖版清晰、詩畫一體,圖文並茂,讀來賞心悅目,是文學、美術工作者及廣大文學藝術愛好者值得珍藏的藝術經典。顯示全部信息序言眾所周知,中國先秦詩歌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約五百年間,是四言詩發展的黃金時代。這「先民的歌唱」被周人搜集、整理,編訂成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以後整整三百年,中國文壇幾乎被散文的光輝所籠罩,詩歌則處於沉寂時期。打破這沉寂局面的,乃是天才詩人屈原及其後學宋玉。他們創造了一種具有楚國鮮明地方特色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就是「楚辭」。「楚辭」和《詩經》迥然不同,它不是集體的歌唱,而是個人的創作;不是現實主義的,而是浪漫主義的;不重自然的寫實,而重主觀的抒情;不是表現的北國風光,而是表現的南方景象;不是單一的比興,而是整體的象徵;句式不是板滯的四言,而是靈動的雜言;篇章不是迴環復沓的短章,而是結構宏大的巨制;風格不是自然質樸,而是弘博麗雅。楚辭鮮明的地方特色,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有經典的概括:「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見《宋文鑒》卷九十二)因為楚辭這種新詩體的代表作,乃是「逸響偉辭,卓絕一世」(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的《離騷》,故後人又稱其為「騷體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往往「風」、「騷」並稱,以「風」來指代《詩經》,以「騷」來指代楚辭。考「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於西漢武帝時期。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張湯傳》載:「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用事。」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文獻,把楚國人屈原、宋玉所創作的騷體詩和漢代人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褒、劉向等人所創作的擬騷詩彙編成集,共十六卷,定名為《楚辭》,從此,「楚辭」遂又成為一部詩歌總集的名稱。東漢安帝元初初年,王逸給劉向所編的《楚辭》作注,又加進他自己寫的一篇《九思》,而命名全書為《楚辭章句》,為十七卷。劉向編的十六卷本《楚辭》久已亡佚,只有王逸的十七卷本《楚辭章句》流傳至今,這就是現存最古的《楚辭》注本。《楚辭》一書是中國文學的古老經典,在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文獻分類法,《楚辭》屬於「集部」,向來被稱為「集部之祖」。打開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其中「集部」類的第一部書就是《楚辭》。故四庫館臣稱:「集部之目,《楚辭》最古。」(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四八「集部總敘」)由於《楚辭》一書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研究楚辭的歷史綿延悠久,研究楚辭的論著汗牛充棟,並因此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楚辭學。 屈原是楚辭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作品思想深邃,情感濃郁,構思奇特,想像豐富,意境優美,文辭瑰麗,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他善於以經天緯地之才,表現各種矛盾與衝突,如《離騷》中表現的生與死、去與留的矛盾與衝突,《九歌》中表現的神與人、聖與俗的矛盾與衝突,《天問》中表現的古與今、明與惑的矛盾與衝突,莫不驚心動魄,震古撼今。屈原開創了中國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他拉開帷幕,即滿台精彩。其作品風格不但不重複前人,也不重複自己,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特徵。《離騷》波瀾壯闊,幽深雋永;《九歌》迷離飄渺,悱惻綺靡;《天問》恢詭譎怪,瑰麗奇矯;《九章》質樸清新,直率平實;《遠遊》高蹈飛升,道骨仙風;《大招》誇張渲染,立意高卓;《卜居》《漁父》則韻散結合,跡近賦體。屈原繼《詩經》的現實主義之後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大大豐富了我國文學的藝術表現力。他運用大膽的想像、神奇的誇張,交織以古老的神話、優美的傳說、原始的宗教、民間的風俗,將歷史與現實、神界與人間熔為一爐,創造了一幅幅激動人心的藝術畫面,塑造了高大峻潔的自我形象,表現了詩人的崇高理想,形成了神奇譎怪的美學風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屈原重視詩歌意象的創造和組合,將《詩經》孤立的比興手法發展為系統的象徵藝術,形成了有機統一的意象系統。正如王逸所說的:「《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楚辭章句?離騷序》)屈原作品中的意象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人的意象群,二是物的意象群,三是神的意象群。而每一類意象群內除了某些中性事物外,又有正反對立的兩組。屈原「寄情於物」,「托物以諷」,以此來表現肯定或否定的意向和鮮明的愛憎,因而他作品中的意象大多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特別是屈原建構和營造的香草美人意象,芬芳華美,具有經典意義,滋潤和沾溉了後世無數作家。屈原作品還常常用男女戀愛婚姻關係來象徵政治上的君臣關係,形成了朱熹所謂的「男女君臣之喻」。《離騷》前半篇詩人自比棄婦,後半篇以求女象徵求君,均是「男女君臣之喻」整體構思的體現。這不僅符合中國人傳統的思維習慣,而且形象生動,表意雋永。《尚書?舜典》云:「詩言志,歌永言。」最早對詩歌的功能作出了明確的概括。比起「三代」人的重言志,屈原更重言情。他在《九章.惜誦》中提出了著名的「發憤以抒情」說。這是屈騷美學的靈魂和精髓,也是中國古代悲劇理論的重要主題。屈原乃有心做政治家,而無心當文學家。「憤怒出詩人」。由於在政治上「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情不自禁地抒發自己的牢騷與憤懣,遂創作出了震撼千古的光輝詩篇,成為中華民族文學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他的影響是深遠的。王逸《楚辭章句敘》稱:「屈原之詞,誠博遠矣。自孔丘終沒以來,名儒博達著造詞賦,莫不擬則其儀錶,祖式其模範,取其要妙,竊其華藻,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刊滅者矣。」劉勰《文心雕龍?辨騷》也指出:「其敘情怨則鬱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候則披文而見時。是以枚賈追風以人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競為秦所滅。」宋玉等人大概只是屈原的後學。唐勒、景差的辭賦今均已佚。宋玉的作品有許多篇流傳至今,其中大部分是賦,如《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微詠賦》等。他是賦體文學的開山祖師和傑出作家,有「賦聖」之譽(見清程廷祚《騷賦論?中》)。他創作的楚辭體詩歌,流傳至今的只有《九辯》和《招魂》兩篇,均收錄在王逸的《楚辭章句》里。宋玉的文學成就雖然難與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詩歌藝術的直接繼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繪趨於細膩工緻,抒情與寫景結合得自然貼切,在楚辭與漢賦之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宋玉是一介寒士。這一身份非常重要。因為屈原是一位大起大落的高官,他傳奇性的生活經歷,大多數的人是沒有的,後來的追隨者硬要模仿屈原的創作,就很容易變成空洞的抒情。而宋玉作為一介寒士,他的這一身份和他表現的不平與感傷,倒是最為普遍的人生經歷和人生感受。在中國文學史上,宋玉敏感地發現了自然與人生之異質同構關係,通過對自然與人生之雙重感傷,開創了中國文學的「傷春」與「悲秋」主題,表現了「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感傷與哀怨,以及對時代、社會、人生的悲慨。《招魂》結尾云:「獻歲發春兮汩吾南征,??齊葉兮白芷生。路貫廬江兮左長薄,倚沼畦瀛兮遙望博。青驪結駟兮齊千乘,懸火延起兮玄顏□。步及驟處兮誘騁先,抑騖若通兮引車右還。與王趨夢兮課後先,君王親發兮憚青兕。朱明承夜兮時不可以淹,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九辯》開頭云:「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僚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汰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僭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恍憤恨兮去故而就新,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寞而無聲;雁□□而南遊兮,□雞啁哳而悲鳴。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時□□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從此以後,「傷春」與「悲秋」乃成為中國文人易患的「季節性情緒低落症」和中國文學綿延不絕的永恆主題。這樣的情緒、這樣的主題未免低沉、沮喪,甚至消極,但卻和封建時代眾多落魄文人的情感息息相通,引發了歷代文人的共鳴。宋玉的「傷春」與「悲秋」遂奠定了中國文學的感傷主義傳統。「屈平聯藻於日月,宋玉交彩於風雲。」(《文心雕龍.時序》)「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文心雕龍?辨騷》)在中國文學史上,屈宋歷來並稱,兩人均被尊為「中國文學之祖」。劉師培說:「中國文學,至周末而臻極盛。……而屈、宋楚辭,憂深思遠,上承風雅之遺,下啟詞章之體,亦中國文學之祖也。」(《論文雜記》)陸侃如說:「誰是中國文學之祖?我毫不遲疑的說:屈原與宋玉。他們不但給予楚民族文學以永久的生命,並且奠定了中國文學的穩固的基礎。」「古代若無屈、宋,則文學史決沒有那樣燦爛;而楚民族若無屈、宋,則楚文學也決占不到重要的地位。所以,凡研究中國文學的人――尤其研究古代文學的人――都不可不從屈、宋下手。」(《屈原與宋玉》)由此可見宋玉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這部《楚辭圖文本》所錄屈原、宋玉作品原文系錄自本人校注的「國學基本叢書」本《楚辭》(嶽麓書社,2004年5月新版)。受體例所限,書中對作家的生平、作品的真偽等等,未作深入闡述。有興趣與疑惑的讀者,除可參閱我校注的《楚辭》外,還可參閱嶽麓書社出版的我校注的《宋玉集》(「集部經典叢刊」之一,2001年8月第1版)、《宋玉集校注匯評》(即出)和所著的《宋玉研究》(2004年9月第1版)。 書中的配圖凡未註明出處者,均出自《四庫全書》本清蕭雲從原繪、門應兆補繪《欽定補繪蕭雲從離騷全圖》。其中蕭雲從原繪圖為《九歌》九圖、《天問》五十四圖、《卜居》《漁父》一圖(合圖),凡六十四圖;門應兆補繪《離騷》三十二圖、《九章》九圖、《遠遊》五圖、《九辯》九圖、《招魂》十三圖、《大招》七圖,另繪香草十六圖,凡九十一圖。《離騷全圖》全書總計一百五十五圖,這是《楚辭圖文本》圖片的主要來源。書中還收錄了元代張渥所繪的《九歌圖》,另外還有個別圖片出自其它地方。圖片本無注,下注文字為編者根據圖片意境和表現內容截取屈宋詩作相應詩句而成。《離騷全圖》的繪圖者蕭雲從,字尺木,號默思、無悶道人、於湖漁人、石人、夢履、梅主人、鐘山老人等,明末清初畫家,安徽人。蕭雲從的畫風以「清疏韶華、筆墨爽利」而獨樹一幟,而成為「姑孰畫派」的創始人。他為屈原作品繪畫,「是有感於國家慘遭滅亡,堅貞之士處世之難,和滿懷怨憤而有作。」(阿英《屈原及其詩篇在美術上的反映》,《文藝報》1953年5月第10期)「《九歌》九圖……用力真實,考據精慎,特有獨到。《天問》五十四圖,用力尤為深密,設想實為繁密,考索之精,在《九歌》之上。《九歌》自顧愷之、李公麟以來,歷世有精構,尚可依著,而《天問》則全出心裁。古今無第二人有此精勤,亦無第二人有此偉構。可貴也。」(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為蕭雲從補繪的門應兆,一作應詔,一作應召,字吉占,清代正黃旗漢軍人。乾隆時由工部主事派充四庫館繪圖分校官。官至寧國知府。善畫樓閣、人物及花卉,並善寫真,也是清代著名的畫家。蕭雲從原繪、門應兆補繪的《離騷全圖》是美術史家公認的中國古代最完整且藝術水平最高的《楚辭》插圖本。現在,再補上「人物風度,線條鉤勒,確極佳妙」(阿英評語)的元代張渥《九歌圖》,我相信,這部《楚辭圖文本》一定會成為《楚辭》研究者、美術工作者及收藏愛好者難得的藝術珍品。 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蕭雲從、門應兆為《楚辭》插圖,他們主要是根據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宋代洪興祖《楚辭補註》和朱熹《楚辭集注》的註解而構思的。而我的注釋則較多地吸收了古今學者特別是現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因而,偶爾會出現插圖表現的意境與注釋闡述的意思相悖的地方。如《天問》:「平脅曼膚,何以肥之?」王逸《楚辭章句》註解說是:「言紂為無道,諸侯背畔,天下乖離,當懷憂癯瘦,而反形體曼澤,獨何以能平脅肥盛乎?」說的是商紂王,蕭雲從即據此繪圖。但聞一多先生《天問疏證》認為:「古以肥碩為美,『平脅曼膚』正以狀有易女之美耳。」聞先生的解釋無疑更合理、更貼切。我的注釋即吸收了聞先生的考證成果。這樣就導致注釋與插圖矛盾。類似的地方還有,我在注釋時沒有一一仔細說明,請尊敬的讀者注意! 吳廣平 2006年3月19日於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顯示全部信息目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竇娥之孝與宋元孝道 – 國學網
※書法史上的那些猛人(六)唐代書法五絕
※中國國學網-- 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1)
※國學起名【康熙】五行字典
※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四):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訓 – 國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