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同源問題
「作為書法藝術的我國漢字,有個很長的孕育發展時期,上溯到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西安半坡村發現的古陶器上,已帶有文字性質的刻劃符號,這是我國文字的起源。這些符號以象形、會意代替了『結繩而治』的記事,圖畫意味很濃,歷來有『書畫同源』之稱。在後來的篆書休中尚能找到相似的文字形態」
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曾寫過一首論畫竹的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分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書畫本來同」自然就成了「書畫同源」的最好註腳了。加之近現代一些很有影響的畫家,如吳昌碩、金農是從書法入畫且又後來居上,故而這種說法更顯得有根有據了。歷來不少文人畫家和美術史家,對於中國畫起源的論述,除了采自一些古籍中近於神話傳說的簡略記載,如說黃帝時有大魚獻圖或舜妹敤首為畫之始祖及「河出圖,洛出書」等等;但長期流行並有所根據的論斷則是「書畫同源」。早在唐朝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就提出了」書畫異名而同體」、「同源而異流」之說,文人畫興起後,此說越來越流行,直到當今。畫家石魯就曾說:「中國畫的基礎簡單來說就是書畫同源」。
近年來,學術界對長期以來奉為金科玉律的「書畫同源」說提出了種種異議。歸納起來,可分兩大類:一、「書畫同源」,但不同於「象形」。二、書畫不同源。
「書畫同源」,如上所述,普遍認為同源於「象形」。最近有人認為同源於「點畫」。書畫源於「點畫」,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時期,出現了我國原始文字的孑遺,在西安半坡遺址中,發現了土陶器上的若干符號,點畫簡單,形狀規則,同以後「龍山文化」的陶器符號、商甲骨文、商周金文相比,可尋覓出它們的淵源關係。至今未發現半坡陶器符號有「象形」的,可見「象形」不過是後來才出現而發展起來的。所以,點畫是中國文字的真正源頭。而後來漢字的結構方式和各種書體的演變都是在這些點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畫也源於「點畫」。半坡彩陶圖案畫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繪畫作品。值得深思的是:這些點畫和該地出土的陶器符號上的點畫是一致的。這種以點畫構成物象的手段就是原始的「骨法用筆」,一直沿用,發展到現在,國畫仍以這種用筆作為造型的基礎。所以,這種點畫也是國畫的源頭。
也有人認為「書畫同源」的「源」不應理解為「起源」,而應作「藝術源泉」解,對「同」字也就應該從抽象的、深層的藝術哲學角度來理解。「一筆書」、「一筆畫」的「一」也就是清代大畫家石濤所說的「一畫」,它是書畫藝術的根本源泉。書畫同源於「一」這個深刻的藝術哲理,才是「書畫同源」的真正含義。
另一類型意見認為書畫不同源。張安治先生認為:對中國繪畫起源的問題,長期以來流行所謂「書畫同源」說,其論據之一是同源於「八卦」,這八種卦形各有象徵,既有文字含義,又是繪畫雛形。另一普遍的看法是源於商代的象形文字(即甲骨文文),因為如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日、月、馬、鹿………等象形文字,正是一些概括而具有鮮明特徵的簡筆畫。
近年來考古發掘成果展示了距今五、六千年前原始社會的藝術水平。大量彩陶上的各種幾何紋飾,大多富有節奏變化,並與器形各部分及實用需要密切吻合。還發現不少彩陶上描繪了人形(如《舞蹈紋陶盆》)和動物形象,一般具有生動之趣與天真樸素之美。根據現有實物資料,中國繪畫的發展應起源於彩陶。在出土的仰韶文化的個別彩陶上也發現類似文字的簡略符號,也不妨認為這正是文字的原始形態和萌芽,但與彩陶上的圖畫相比較,其豐富與成熟程度有很大差距。中國文字到殷代甲骨文時期才相當成熟,比彩陶的時代要晚兩、三千年。所以中國繪畫起源早於文字,且文字與繪畫的目的任務各不相同,原始文字用於記事,是一種符號,是為了明確告訴人一定的事物;而原始圖畫,從彩陶的例子看,它具有美化生活、反映生活感受、愛僧願望等感情的和審美的意義。目的不同,創造的手法和要求也就各異。即使在象形文字流行的年代,二者也並非一體。至於從繪畫和書法的基本工具——筆、墨、紙、絹和技法的運用關係上來看,自然有相通處,但和「書畫同源」的提法,卻是不能含混的。
推薦閱讀:
※有境界才算中國畫!國畫名師「趙榮良」作品精選
※丑後賈南風禍亂朝政—《女史箴》背後的故事
※明 文徵明 《書畫扇冊》
※書畫藝術→點擊做一個完美女人
※琴棋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