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戰爭中糧倉極其重要?戰時所需糧倉竟然是和平時期的十倍
在古代戰爭中,糧草是極其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在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中,袁紹帶領七十萬大軍進攻曹操,而曹操僅僅擁有數萬士兵,本來這就是一場實力懸殊的對決,就是因為曹操摧毀了袁紹的糧倉,導致袁紹最終敗於曹操,這裡大家可能會有這樣疑問,不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爭時期,士兵都是要吃飯的,所以理論上戰爭時期所需要的糧食應當與和平時期是相同的,但是事實卻是,戰時所需糧草竟然是和平時期的十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在古代,國家普遍實行的是募兵制度,軍隊的士兵在和平時期就是普通的老百姓,參與正常的農業生產,國家不提供口糧,到了戰爭時期,再把這些農民徵集起來,用於作戰,一句話概括就是忙時務農,閑時練兵。
到了戰爭時期,這些本應該務農的農民去參與戰鬥,使得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減少,直接導致了國內糧食產量的下降,而且在戰爭時期,國家還要供應這些士兵的口糧,並且進行作戰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所以戰爭時期士兵所需要消耗的糧食也急劇上升,這一增一減,導致了戰時所消耗的糧草遠遠多於和平時期。
士兵可以移動,但是糧食不能移動,而且古代交通不便利,導致需要大量的青壯年男子參與糧食運輸,所以國家除了供應士兵口糧外,還需要供應糧食運輸人員的口糧,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往往運輸10萬士兵的口糧需要20至30萬的糧食運輸人員,所以才有了這麼一句古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因為諸多方面的原因,導致了戰爭時期所需要的糧食可以達到和平時期的十倍,這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小的負擔,正所謂:槍炮一響,黃金萬兩,所以戰爭不僅僅是士兵與士兵的戰鬥,更是參戰雙方國力的劇烈所耗,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結束後各參戰國的經濟倒退幾十年(除美國外),所以槍聲一響,就沒有贏家。
親愛的讀者,你們是怎麼認為的呢?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年關將近,各地人們喜愛的年夜飯菜有哪些?
※中糧全盤接手酒鬼後有何打算?從六大關鍵詞看酒鬼酒2017年
※拉上中糧正大雛鷹農牧,沙縣小吃集團能否收編3萬家沙縣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