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鳳凰衛視二十載

3月15日,紐約聯合國總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以及負責經濟社會事務的副秘書長吳洪波、負責媒體公共信息的副秘書長加亞克,迎接來訪的香港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及行政總裁劉長樂一行。

作為華語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媒體集團之一,鳳凰衛視早已成為眾多國際事務的積极參与者和報道者。劉長樂向潘基文秘書長介紹了集團全媒體發展的戰略及實施情況,並報告了鳳凰衛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難民署、兒基會等機構開展合作的情況。

潘基文讚賞了鳳凰衛視在溝通中西方文化、報道與聯合國相關國際事務、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理解與合作方面作出的積極努力,並稱,「鳳凰衛視一直致力於向全世界溝通和傳播重要的信息,我希望鳳凰衛視繼續發揮這樣的作用。」會後,潘基文用中英文題寫了賀詞和寄語,「祝鳳凰衛視20周年生日快樂!」

20年前的3月31日,鳳凰衛視中文台在香港開播。當時這家只有一百來名員工和一套自製節目的電視台並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劉長樂以一種理想主義熱情,帶著一干人等,立志實現「拉近全球華人的距離,向世界發出華人的聲音」。

這種理想主義情懷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劉長樂青少年時期就讀過大量世界名著,其中蘇聯小說《船長與大尉》里的兩句話讓他銘記於心,「探求奮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永遠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他解釋說:「要求自己出類拔萃不見得就是想出人頭地,在某種意義上講,一個有追求的人就是出類拔萃的人。」

一個機構的靈魂來自於創始者的性格。作為統帥,劉長樂的理想主義色彩,也被注入到鳳凰衛視的靈魂中。沒過多久,柯受良飛越黃河、直播香港回歸等重大新聞行動,使鳳凰衛視成為電視界的一匹「黑馬」。

20年後的今天,鳳凰已經發展成為擁有員工3000多人的全媒體集團,市值超過百億港元。旗下有中文台、資訊台、美洲台、歐洲台、電影台、香港台6個電視頻道;有遍布全球的44個記者站;節目覆蓋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等東西方大國,均進入其主流播出平台,全世界有7億以上的人群可以收聽、收看鳳凰衛視的資訊。

此外,還有日流量超過3億的門戶網站鳳凰網,有廣播業務,有供高端人士閱讀的《鳳凰周刊》,還有鳳凰都市傳媒、出版機構鳳凰書品、電視劇製作中心,以及鳳凰教育機構、鳳凰文化等門類眾多的單元。

劉長樂的深謀遠慮並不僅僅體現在集團規模的擴大,更重要的是,20年時光,無論是對於中國還是世界華人,鳳凰衛視已經成為一種媒體變革的力量:「9·11」事件全程直播,讓中國媒體在世界面前就重大突發事件現場「發聲」;伊拉克戰爭直播,讓中國媒體在世界大事面前首次「在場」;別斯蘭人質危機,讓中國媒體在世界面前「展現能力」;對維吾爾族及維吾爾社會轉型問題深度解析的文字報道,讓中國媒體在世界面前再次展現出一個客觀、多元、真實的新疆。鳳凰衛視向全世界講述了一個與以往刻板印象完全不同的中國,也記錄了一段轉型期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民主和法治發展的進程。

曾經有一位外國媒體的朋友問劉長樂:「中國內地和香港有幾千家電視媒體,為什麼鳳凰衛視能做得這麼好?」劉長樂的回答是,「一是因為我是中國人,熟知中國的一切。二是因為我既是股東,又是管理者,我還是一個幹了多年記者的媒體人。更重要的是,我是一個對媒體充滿了激情的人。」

鳳凰初啼 一鳴驚人

上世紀80年代後期,從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下海」的劉長樂,在經商賺得第一桶金之後,一直希望辦一家非官方媒體。在當時的這位商人看來,西方主流媒體基本掌控了世界話語權,一些不負責任的負面報道和相對真實的負面報道相互交織,構成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國:落後、貧困、偏執、極權。他希望改變這一狀態。

有利的條件是,當時客觀環境容許這種想法付諸實施。一方面,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心,上世紀90年代中期,私營企業家開始嘗試向媒體投資,外資也以各種曲折的方式進入傳媒業。另一方面,由於國門剛剛打開,大陸政府也希望傳播聲音,但因為節目宣傳味道太濃,效果並不好,所以一直希望找到一種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的方式。

從個人而言,劉長樂的這番抱負並非沒有根基,他的人生閱歷豐富,「工農兵學商」樣樣都干過。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任記者時,就曾因現場口播報道衛星發射,被寫入大陸新聞學教科書。

當時,中國廣播電視還沒有現場口播的習慣,新聞播發工序繁瑣,每有大事,一般都是錄音播發新華社通稿。劉長樂剛入新聞圈,不懂「行規」,啥事都想試試,就先試了口頭現場播報。影響最大的一次是1982年10月7日,中國在深海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當時,劉長樂在降落區負責現場報道,他的聲音同步出現在中央電台的廣播中。

劉長樂說話本來就快,聲音也宏亮,讓聽眾在急促的語速中產生了一種緊迫感,渲染了現場的氣氛。事後,這一報道被寫進了大陸新聞學教材,並引發了學者的討論。劉長樂敢於嘗試新鮮事物,由此也可見一斑。

有了創辦電視台的想法之後,他成立了一家公司,名叫「樂天發展有限公司」。劉長樂是主帥,負責制定戰略方向和重大問題決策拍板,崔強是負責統籌、協調、組織落實的幹將,王紀言是電視行業的專家及節目策劃。

崔強曾是劉長樂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同事,軍人出身,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他寫得一手好文章,最得意的一篇是被《紅旗》雜誌轉載的長篇通訊《報春花》。《紅旗》雜誌曾是那個時代「兩報一刊」之一,一名軍人能在這上面刊登文章,是莫大的榮耀。

或許是記者生涯的錘鍊,崔強的公關能力一流。在樂天文化公司創辦最初,崔強四處拉投資,出版了一套重達十多斤的圖書——《中華古文明大圖集》,為公司盈利數百萬元。劉長樂曾如此評價崔強的工作能力:「他幾乎所有的談判都能拿下,而且任何指示都能一絲不差地貫徹執行。」

王紀言則是中國第—個電視學教授。他從北京廣播學院畢業後留校,教了近二十年書,最後成為學院副院長。他曾當過中國首部中日合拍的大型電視專題片《絲綢之路》的編導和攝像,給中央電視台策劃設計過眾多節目。中國電視界的頭頭腦腦、大腕小編們,許多不是他的同學,就是他的徒子徒孫。北京電視界的大事小情,他樣樣門兒清。

幾位公司創始人商議後決定,辦一家國際衛星電視台,因為這是當時最先進的傳播方式。這一決定把他們和國際傳媒巨頭默多克聯繫在了一起。

衛星電視必須通過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發送信號。當時,亞洲上空只有「亞洲一號」這一顆地球同步通信衛星,而當劉長樂把目光對準「亞洲一號」時,那顆星上已經「客滿」了。衛星上共有24個轉發器,除了中國政府租用的一部分外,其餘掌握在香港衛星電視(STAR TV)手中。

而STAR TV已經由香港富豪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賣給了世界傳媒巨子——美國新聞集團大老闆默多克。也就是說,「亞洲一號」衛星上有可能轉租的轉發器全部握在默多克掌心裡。為防競爭對手涉足,默多克與亞洲衛星公司商定,只有他本人擁有轉發器出租與否的決定權。

不過,收購STAR TV之後,默多克也是有苦難言:大陸不允許境外衛星電視落地。當時中國國務院還發布了第129號令,規定中國公民不能私自安裝天線接收衛星電視節目。這就意味著,電視台因為沒有觀眾而沒法獲得廣告。

STAR TV長時間虧損、無法落地的消息,讓劉長樂等人看到了機會。1995年,劉長樂來到香港與STAR TV高層見面。此後,雙方經過二十多輪緊張激烈的談判,終於達成了合作協議。考慮到央視的影響力與人脈,由央視在香港的公司參與鳳凰衛視10%的股權,這將對解決鳳凰在內地的落地問題有所幫助。默多克同意了這個建議:鳳凰衛視由新聞集團和劉長樂旗下的今日亞洲公司各控股45%。

1996年3月,鳳凰衛視中文台發出了它的第一聲啼鳴。開播5個月後,鳳凰召開了第一次全體管理人員的戰略研討會。會上,劉長樂宣布了他制定的目標:「三年實現收支平衡,力爭第四年上市,三年內成為除CCTV外最具影響力的華語電視台。」他還用《周易》里的一句話鼓舞大家:「樂天知命,故不擾」。意思是,樂觀地對待自然趨勢,所以能夠沒有憂愁苦悶。

「有志者,事竟成。」他的兩個目標都如預言般的實現了。三年後的1999年10月,在蓋洛普諮詢公司進行「中國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調查報告中,鳳凰衛視被選為國內最知名品牌之一。2000年6月30日,鳳凰衛視在香港創業板掛牌上市。

「媒體瘋子」 齊聚鳳凰

不管是戰爭前沿,還是災難現場,重大新聞事件不缺席,這是鳳凰立台的基本要求,實現這一要求的是一群激情和理想主義爆棚的鳳凰人。

今年3月1日下午兩點左右,鳳凰衛視駐俄羅斯首席記者盧宇光,跟隨俄羅斯外交部和國防部組織的莫斯科記者團,在土耳其與敘利亞邊境的拉塔基亞省附近的一個小村莊採訪。盧宇光是俄羅斯2015年10月出兵介入敘利亞內戰後,能夠隨軍採訪的唯一一名中國記者。

在他們看來,這個地方是相對安全的,因為此前美國與俄羅斯已經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敘利亞內戰的停火協議,交戰各方在大馬士革時間2月27日零時起,停止敵對狀態,當地也已經沒有軍事衝突。

突然間,一發炮彈落在了距他們四五十米的地方。「當時大家都愣了」,盧宇光告訴《鳳凰周刊》,緊接著第二發炮彈就落了下來,這發炮彈明顯是根據第一發炮彈的彈著點進行的修正,離他們更近了一些。雖然包括盧宇光在內的記者們事先也進行了軍事訓練,然而,當真實的爆炸降落在自己身邊時,他們的本能反應還是有些驚慌。所幸在裝甲車的掩護下,俄軍組織記者團迅速撤離。

「我當時還算跑得比較快的,炮彈炸起的岩石從我身旁飛過。等我登上裝甲車後,才發現左手和右腿開始流血」。盧宇光說,軍醫給他進行了包紮,腿上縫了六針,目前已無大礙。「算我命大,沒死。」盧宇光坦然地說。

沒有人強迫盧宇光必須前往敘利亞。他告訴《鳳凰周刊》,新聞人必須在現場,無論生或死,這是鳳凰人的職業要求。

鳳凰衛視能夠一次次地出現在世界新聞的第一現場,與盧宇光等員工辛苦甚至「賣命」工作密不可分,特別是遇到重大新聞事件的時候,甚至可以用「瘋狂」來形容。

「鳳凰衛視有一大群被稱作『媒體瘋子』的人,他們永遠被自己的熱情燃燒著,腦海中不停冒出新的創意,他們對重大事件有不可遏制的『渴望』,他們一走進演播室和拍攝現場就情緒高昂。採訪時他們被認為『過度活躍』,一旦有大事發生,他們興奮緊張過度,常常會連續工作十幾或幾十小時,自我陶醉,樂在其中。」

呂寧思是鳳凰衛視資訊台執行總編,曾主管鳳凰衛視駐中國各地和全球各地的記者站。他將自己定位為鳳凰衛視的「基層指揮員」。

他的管理原則是:在工作中不能心軟,要努力發揮記者的潛力。他告訴《鳳凰周刊》:「做新聞就好比打仗,上司要我們攻下一座山頭或者拿下一座城市,命令下達了,我們只能不惜代價,哪怕是當年我軍渡海攻打金門那種局面,你也得上去。」盧宇光在前往別斯蘭的路上,還接到了他的電話:「宇光,你立功的時候到了。不過,如果這次搞砸了,炒你魷魚!」

不過,在呂寧思看來,打鐵還需自身硬,記者們之所以服從管理,關鍵在於領導能夠和記者同甘共苦。「基層領導也需要有豐富的記者經驗,要內行領導內行才行」。呂寧思的「瘋狂」程度也不一般。2001年阿富汗戰爭期間,他曾買通當地人,乘車到了阿富汗坎大哈附近的巴阿邊境採訪,「失蹤」二十幾個小時。2003年,他還赴朝鮮採訪,揭開了這個神秘國度的面紗。

而在平時,當編輯和導演們連續幾天幾夜數十小時不能睡眠時,呂寧思則會陪同他們一起熬夜,一起打拚。

員工的「瘋狂」,實際上是鳳凰衛視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體現。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因採訪戰爭三進阿富汗、兩進伊拉克而備受矚目的鳳凰衛視前採訪主任閭丘露薇,曾在接受採訪時坦率地說,「鳳凰是一個很善於把各種人放在合適位置的企業。它善於用人,可以為人量身定做一些欄目,到目前來講,鳳凰是最適合我的地方。」

主持人陳魯豫也曾如是感慨,「鳳凰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它給你一個舞台,不給你限制。你不是有能力嗎?那你就盡量釋放你的能量。」吳小莉也在她的書中寫道:「是鳳凰衛視給了我自由……一個沒有呈現方式框架、信任我言論尺度的表演空間。」吳小莉所說的「尺度」就是舞台的寬鬆之度。

現任鳳凰衛視副總裁、鳳凰衛視資訊台台長董嘉耀主持的《軍情觀察室》,是收視率較高的一個節目,他的激情和超快的語速,常常能將觀眾帶入戰爭的緊張狀態。早在2004年,他就因狀態積極獲頒鳳凰衛視「最富激情獎」,他說,「我大學畢業後分在一個省級電視台工作,每周只需要上三個半天的班,幾乎是在過一種等待生命結束的日子。我來到了鳳凰,幾乎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候幾天不能睡覺,但是,我感覺很充實,內心充滿了激情。」

正是因為鳳凰為他們搭建了一個展示才能的舞台,許多有志向、有理想的傳媒人紛紛聚集到了鳳凰的旗下。對此,主持人竇文濤深有體會,他是鳳凰衛視的第一批主持人,但他最開始進入鳳凰的時候卻極不適應。竇文濤並非播音主持專業出身,來鳳凰前,是廣東電台的主持人,風格要求與香港的電視媒體完全不同。他在接受《鳳凰周刊》記者採訪時坦承,「那時覺得自己很蹩腳,不像一個主播,如果我面無表情地去播報,會顯得有點面癱,但如果像藝人那樣去表演,又會顯得很做作。總之,左右找不著自己的款。」

的確,他主持《相聚鳳凰台》被朋友調侃「這傻冒兒是誰啊」,主持《時事直通車》被觀眾投訴,「因為形象不好,所以新聞可信度不高」。因此,每天都害怕被炒魷魚。但他後來發現,鳳凰衛視不會輕易放棄任何員工,它會不斷為他們提供機會,直到找到適合自己的平台。他對《鳳凰周刊》談到,他很感激鳳凰衛視對他的「不放棄」。

「不適應」的局面終於在主持《鏘鏘三人行》時得到轉變,「總算找到了最舒服的姿勢」,節目的創意來自「鳳凰于飛,其鳴鏘鏘」的典故,竇文濤把它主持成一場語氣調侃、內容通俗的脫口秀。在正襟危坐的主旋律播報中,《鏘鏘三人行》被稱為一個「說人話」的節目,至今,該節目已經連續播出四千多期,成為中國最為長壽的談話節目之一。劉長樂發現竇文濤侃大山的特長,乾脆讓他盡情去張揚自我,而他對《鏘鏘三人行》的支持,就是從來不看,「這樣的話,左一個建議,右一個批評,我都能擋回去。」

前瞻深邃 《鳳凰周刊》

2000年6月30日,隨著港交所大廳一聲鑼響,鳳凰衛視在香港交易所創業板上市。股份代碼8002,鳳凰衛視發行股本7270萬股,每股發行價1.08港元,融資7億港元。這代表著香港資本市場對鳳凰衛視業績與定位的認可——鳳凰衛視在內地的觀眾超過1.47億人。由於上市成功,鳳凰衛視的價值達62億港元。

與此同時,一直對文字情有獨鍾、有平面媒體情結的總裁劉長樂果斷決策,決定拿出3000多萬港元,用於發展一家剛剛在香港成立的新雜誌——《鳳凰周刊》。至此,鳳凰衛視集團的紙媒出現在人們面前。劉長樂本人親自擔任鳳凰周刊有限公司董事長和出品人。十年之後,在北京飯店《鳳凰周刊》十周年的慶典現場,劉長樂再次闡釋了他對「和而不同」這一理念的理解,以及對這份雜誌的期盼:

「『和而不同』意味著珍視個人思考的權利,意味著包容各種不同的觀點,意味著讓民眾在公共事務的參與中體會到個體的尊嚴。《鳳凰周刊》是一本時政類的刊物,對政治文化的理解尤其重要,而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總與它的歷史和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我之所以重提『和而不同』這句老話,是因為這幾個字既包含了祖先對個體和自然的理解,也體現了中國人對社會與政治秩序的追求。」

劉長樂期望,《鳳凰周刊》「不僅要創造一個客觀公允的話語空間,更要為建構一個全新的文化共同體而努力」。

2000年3月31日,《鳳凰周刊》試刊號出版(共試出月刊4期),2000年6月30日,也就是鳳凰衛視上市的當天,《鳳凰周刊》正式創刊(當時每兩周出版一期)。

其實,剛剛創刊的《鳳凰周刊》並非今天的模樣,而是經歷了一段迷茫期。最初,這本刊物的定位僅僅是鳳凰衛視的內刊,把鳳凰衛視的一些資源全部拿到周刊上來印發。比如,試刊2期的封面上是鳳凰衛視主持吳小莉身穿白色婚紗的新婚照,標題為《嫁入尋常百姓家》。

這樣定位的原因在於,2000年的香港與內地的聯繫遠不像現在這樣緊密。內地當時的娛樂節目也比較單一,加之政治、經濟因素,內地很少有人能看到鳳凰衛視,也很少有人了解鳳凰衛視的主持人。因此《鳳凰周刊》的主要任務就是介紹鳳凰衛視的各位主持人。按照執行副總裁王紀言的話說,是給觀眾了解主持人以及創造一個主持人業務交流的平台。

在正式出刊之後,《鳳凰周刊》的定位又發生些許變化:既有鳳凰衛視的內容,也有娛樂的內容,有時還會有關於中國的時政新聞,內容雜糅在一起。比如,創刊號既有《竇文濤與你有約》的節目介紹,又有《誰在瓜分南海》的時政新聞。

2003年,《鳳凰周刊》開始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能夠連接中國大陸與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因此,其開始改變策略,重點是要做好中國的時政新聞,致力於為全球華人打造一種對時事文化報道的嶄新立場與權威態度,揭示影響中國和世界的重大事件、非常人物,以及華人最關注的政經新聞。

《鳳凰周刊》社長孫謙在周刊創刊十周年的慶祝晚會上,對這一策略進行了詮釋:「十年中,我們《鳳凰周刊》重點專註的事情其實只有兩件:一個就是凝聚兩岸三地和世界華人的情感和智慧,為民族情懷凝聚血脈,為中華文化延續傳承,為祖國繁榮獻計獻策。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矢志不渝地關愛祖國的成長和變化,深切地關懷與民族的進步、國家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有關的各項建議。」

自2000年起,孫謙開始擔任鳳凰衛視多媒體副總裁兼鳳凰網總經理,同時分管《鳳凰周刊》。2002年6月底,他又兼任《鳳凰周刊》社長。以2003年初《鳳凰周刊》改版為標誌,他一直是周刊的操盤者。

以海外視角詳解大陸及兩岸三地重要事件,讓《鳳凰周刊》開始在全球華人圈內廣受關注。自2010年起,《鳳凰周刊》相繼報道了山西官場竊聽器購買成風案、王岐山在中紀委的反腐工作,獨家披露了薄熙來、徐才厚、周永康等人貪腐內幕;而其以「周兼明」為署名的卷首語,更是經常成為海外讀者解讀國內外大勢、思想理論動態的參考。

相對於大陸時政雜誌,《鳳凰周刊》的強項在於敢言並言之有物,在諸多新聞領域佔據強大優勢。包括邊疆民族類報道、國別類報道、歷史人物類、重大歷史事件回顧類、中共高層政治與人事類等等。

2007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成為《鳳凰周刊》封面人物,這是他首次登上海外雜誌封面。這也是整個鳳凰衛視集團第一次大篇幅公開報道這位五年後成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中國政壇新星。而在當時,海外許多媒體人甚至還不了解習近平為何人。

2015年,《鳳凰周刊》記者張弛采寫的《一個維吾爾人的家庭史》被國家領導人長篇幅引用,告誡全疆幹部,新疆問題很複雜,不是單一措施可以解決的,並高度評價了記者聚焦新疆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為更多人了解新疆人民和新疆現狀打開了一個新的窗口。

著名時事評論家曹景行則認為:「《鳳凰周刊》的成功,主要在於好些別的媒體不敢碰的新聞事件和歷史話題,它不但敢碰,而且還有辦法找到核心人物採訪,或者有辦法挖出別人不知的新聞內幕或史料。」

2010年,台北市原市長郝龍斌在電賀《鳳凰周刊》10周年時,曾引用現代報業巨擘普利策的話評價《鳳凰周刊》:「如果國家像一艘船,新聞記者就是站在船頭的瞭望者,他們能夠為社會覺察海面上的風雲或海底的暗礁,並提早發出警告。」

全媒體時代的「鳳凰家族」

2000年鳳凰衛視在香港上市時,鳳凰網也是鳳凰衛視的一個「概念」。所謂「概念」,就是畫一個光明的前景,但沒有明確的定位。那時,鳳凰網每年得到鳳凰總部的撥款近千萬元人民幣,並沒有想過能否盈利的問題。因為,一方面它是企業官網,理所當然需要企業支持;另一方面,當時鳳凰投資的重點也不在網站。

鳳凰網成立於1998年,掛靠在國家信息中心的中國經濟信息網上,借用中國經濟信息網的伺服器和光纖,每天只有發布6條消息的許可權,每周訪問人數不到200人。

一個意外事件讓鳳凰網開始受人關注。1999年5月8日,美軍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鳳凰網跟著鳳凰衛視實時播報北京高校抗議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大遊行。一天下來,發了72條消息。

當天,實時播發這個新聞事件的只有鳳凰和新浪兩家網站。這一天鳳凰網的訪問量超過了過去一年的總和,國家信息中心的共享帶寬全部供給鳳凰網還不夠用。

從此,嘗到甜頭的鳳凰網開始努力做新聞。2005年初,鳳凰網的日頁面瀏覽量已經從1999年的不到200萬,升至1500萬。就在這一年,鳳凰衛視高層決定派一個三十齣頭的年輕人、鳳凰衛視事業發展副總裁劉爽(現任鳳凰衛視集團運營總裁)出任鳳凰網CEO。

劉爽是美國杜克大學法學博士,美國紐約州執業律師,有操作企業在海外上市的成功經驗,曾經代表百度、網通、阿里巴巴、網易、搜房網等企業參與企業私募融資、併購及海外上市。

讓鳳凰網立即提速,儘早實現盈利、上市兩大目標,對劉爽來說,也算是「破釜沉舟」——放著鳳凰衛視副總裁不做,跑到還沒有名氣的鳳凰網做負責人,相當於把前程賭出去了,一旦做不好,是沒有臉再回去的。

劉爽首先啟動的是對鳳凰網高層大換血,大量引進外來的職業經理人進入管理一線。

劉爽還給每個鳳凰網員工訂製T恤衫、運動衣和春秋衫。他要求自己和管理層首先要穿,他們每個人的前胸後背都印有鳳凰網的LOGO,成為了一個個活廣告。此外,鳳凰網開始在北京街頭的公共汽車上做廣告,還死纏鳳凰衛視要求免費播出他們的廣告。劉爽回憶說:「那時候,我們的資源、資金與對手差距巨大,我們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求爺爺、告奶奶也沒人搭理,但我們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在激烈競爭的互聯網市場,從鳳凰衛視官網蛻變而來的鳳凰網,在已有新浪、搜狐、網易、騰訊四大門戶鼎立的格局中,憑著聚焦主流網民的「差異化定位」、「媒體化運營」、「跨平台組合傳播」 三駕馬車,走出了一條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公司創新發展的非典型性樣本之路。「這都得益於鳳凰衛視集團所給予的充分的市場化運作機制,衛視管理層的前瞻性和魄力,尤其是給予鳳凰網在決策、用人、激勵等方面的自主權。」2006年被劉爽引進鳳凰網的李亞回憶說。

從2006年10月18日鳳凰新媒體正式上線,在業內第一個推出了「三網融合」(互聯網、視頻、手機)組合傳播的概念,到2007年11月29日「ifeng.com」新域名發布,鳳凰網一路飆升,從一家新聞垂直網站,一躍而成「主流網民的首先門戶」。至2011年5月12日,鳳凰新媒體在紐交所成功上市。

對此,騰訊財經曾評論道:「鳳凰網在騰訊、新浪、搜狐、網易四大門戶強勢的情況下,硬生生擠了進去,鳳凰這個品牌從電視屏到電腦屏實現了延續。鳳凰新媒體能從鳳凰衛視中拆分出來,單獨赴美上市,就足以證明其發展力。」

鳳凰新媒體的上市,為時刻思索鳳凰如何涅槃重生的劉長樂提供了思路。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電視業正在遭遇越來越大的挑戰,北京的電視開機率從2010年的70%下降到了2013年的30%,上海更是跌到了27%以下。而世界範圍內,2012年,美國有線電視黃金時間段收視率普遍下降,CNN減少36%,BBC減少11%,FOX下降5%。

傳統媒體業該往何處去?劉長樂給出的答案是「全媒體」。2011年11月,劉長樂主持召集鳳凰高層開會,崔強、王紀言、楊家強、周軍、劉爽等人參加。

劉長樂細緻前瞻了未來媒體發展的前景:「全媒體實際上就是生物鏈、價值鏈,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能夠生存得更好的唯一選擇,否則,我們下一步很可能生存不下去,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們要建立一個機制,全力推動這件事。」

按照劉長樂的戰略布局,鳳凰全媒體開啟了一系列動作:首先是「章魚計劃」。章魚有8個腕足,鳳凰藉助這個形象,於2010年開始著手建立一個三網合一的平台——鳳凰總部是「章魚」腦袋,世界各地的記者站和鳳凰網、《鳳凰周刊》等品牌資源形成8個甚至更多的觸角,促進現有新聞資源、內容資源完成信息匯總整理、融合、檢索等方面的提升。

其次是佔領移動端。鳳凰新媒體自2014年以來,累計對「一點資訊」投資7000萬美元,成為第一大股東。後者是一款基於用戶興趣、個人訂製的資訊APP。鳳凰戰略投資「一點資訊」之後,正在把鳳凰新聞客戶端、鳳凰視頻客戶端、手機鳳凰網、鳳凰FM客戶端等產品內容與「一點資訊」打通,以形成一個巨大的移動新媒體矩陣。2015年,「一點資訊」已成功躋身為國內用戶覆蓋率第三的資訊新聞移動應用。

福布斯中文網評論稱,「鳳凰對『一點資訊』的增持,將讓『一點資訊』迅速成為移動新媒體中的一匹『黑馬』,同時也將掀起一場移動新媒體的武林大戰。」

鳳凰網總裁、「一點資訊」首席執行官李亞介紹:「『一點資訊』全球獨創的興趣引擎,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搜索引擎的升級,與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個性化推薦引擎有機融合,開創了下一代的移動互聯網內容消費模式。」

除了上述舉措,鳳凰衛視又開了若干次研討會來討論什麼叫「全媒體」,闡述全媒體給鳳凰帶來的空間和危機,更重要的是,讓大家明白「如果你不全媒體化,你就要走向滅亡」。鳳凰衛視只有超越自己、顛覆自己才能創造新的奇蹟,而這,或許將是鳳凰衛視今後勇氣展現的所在。

(部分內容及圖片來自《鳳凰衛視這些年》 作者/張林)

《鳳凰周刊》記者/邱銳

本文節選自《解密鳳凰衛視二十載》,原文刊載於《鳳凰周刊》2016年第9期總第574期。


推薦閱讀:

解密數字與運程的關係
趕屍之謎遭曝光? 網友解密PK湘西巫儺絕技(圖)
解密土家醬香餅的詳細做法——土家醬香餅
解密德州扒雞的製作方法
解密韓國燒酒

TAG:鳳凰衛視 | 解密 | 鳳凰 | 衛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