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導讀

《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導讀

發布: 2009-9-29 19:43 | 作者: 楊思基 | 來源: 毛澤東旗幟網 | 點擊: 2946 | 回復: 8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導讀 一、歷史背景和意義: 恩格斯的這部著作寫於1886年初,最初刊登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理論雜誌《新時代》1886年第4期和第5期,1888年又以單行本的形式在斯圖加特出版。全書由恩格斯寫的一篇序言、四章正文和一個附錄構成(附錄為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當時馬克思主義在歐洲的傳播引起了資產階級的恐懼,他們紛紛以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唯心主義、折中主義的東西與馬克思主義相對抗,模糊和歪曲哲學基本問題的基本關係,混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和界限,抹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意義,宣揚資產階級的道德觀、幸福觀和宗教觀,圖謀影響和破壞馬克思主義對工人運動的指導,阻止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為了捍衛馬克思主義哲學真理,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關係,批判唯心主義、折中主義和唯心史觀,劃清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黑格爾主義和費爾巴哈唯心史觀的界限,系統地總結和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精神,消除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假社會主義對工人運動的影響,恩格斯寫作了這部著作。這部著作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義,它基本上實現了恩格斯原來的預想和宗旨,在各國工人階級政黨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對於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具有重要意義,並且為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反對修正主義的鬥爭提供了銳利思想武器。 二、《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基本的思想和內容: (一)無產階級哲學革命與德國古典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認識和改造現實生活世界所形成的世界觀的理論表現,它的產生和發展實現了人類哲學史上根本性的哲學革命變革,是哲學意識形態領域裡發生的一場巨大革命。從其理論淵源上來說,它批判地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優秀成果,主要是從黑格爾哲學出發經過費爾巴哈又超越了這兩種哲學,從人類生產勞動的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歷史的鑰匙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辯證法是最全面、最豐富和最深刻的關於發展的革命學說,在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中就包含著黑格爾深刻的革命辯證法思想。但黑格爾的辯證法是以「關係」和「矛盾」的範疇從「絕對觀念」或「絕對精神」的「絕對理性」邏輯範疇中演繹出來的,他的論述辯證法的「現實」範疇、「關係」範疇和「矛盾」範疇充滿了神秘主義的主觀邏輯思辨和混亂,而且往往與日常意識的「現存」觀念混淆不清,他雖然認為「只有合乎理性(即合乎必然性)的才是現實的」,而實際上並非一切「現存」都合乎理性、都具有現實性,但他卻又人為地認為普魯士專制制度就是合乎理性的現存社會制度,具有無可爭辯的現實性和必然性。他的所謂「合理性」概念既是合乎歷史必然性同時也是合乎「絕對精神」「絕對理性」,實際上是以唯心主義的理性狡辯窒息和扼殺了反對把「現存」任何事物絕對神聖化的、革命的辯證法思想,而辯證法恰恰認為「凡是現存的,都是應當滅亡的」,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一成不變的絕對神聖化的東西,就是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東西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改變而失去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從而不再具有現實性。現實生活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如此,它們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並不斷變化發展而最終是要為新事物所取代的,人們的思維和意識形態也是如此。我們只有剝去黑格爾哲學的神秘外衣、剔除其邏輯的混亂和內在矛盾,才能拯救他哲學思想中的辯證法思想。 解決黑格爾哲學的神秘主義和二重性矛盾,就導致了黑格爾哲學的解體,使黑格爾哲學分裂為以黑格爾哲學「絕對觀念」的「實體」範疇為核心和出發點的、政治上比較保守的「老年黑格爾派」和以黑格爾哲學「自我意識」範疇為核心和出發點的、政治上比較激進的「青年黑格爾派」。在青年黑格爾派中突破黑格爾唯心主義轉向英法唯物主義最有成果的當屬費爾巴哈。費爾巴哈最主要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質》宣告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對德國思想界統治的結束,對於整個思想界開始重新轉向唯物主義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這時都不約而同地轉向了費爾巴哈哲學,並在這時開始了他們與德國古典哲學系統地清算直至最後決裂。 費爾巴哈是一個不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他作為理論出發點的感性的自然人,實際上只是一個思維抽象的感性自然人,或者說是一個與動物沒有實質性差別而僅僅有著自然聯繫普遍性的「人類」,這就決定著他只能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而在歷史觀上必然陷入唯心主義,這在費爾巴哈的宗教觀、道德觀和抽象的人性論中都有突出的表現,使他陷入了抽象的「人類之愛」這一道德說教,並且也導致了費爾巴哈錯誤地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但卻在本質上仍然不能不屬於黑格爾哲學的分支。如同黑格爾哲學一樣,1848年歐洲革命徹底粉碎了費爾巴哈哲學的道德迷夢。正是在費爾巴哈停步不前的地方,馬克思恩格斯繼續哲學新的理論探索,創立了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創立了立足人類歷史實踐和無產階級革命實踐、揭示現實生活世界的矛盾、總結人類歷史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了無產階級提供了科學的徹底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哲學方法論,開闢了哲學發展史上的歷史新紀元,徹底實現了哲學的革命變革。 (二)明確地提出了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兩方面的基本內容 恩格斯在該書中總結了人類認識史和哲學發展史,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並深刻指出這個問題包含兩方面基本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而哲學史上對這兩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則是劃分不同哲學流派的根本標準和依據。其中對第一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哲學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依據,對第二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依據。恩格斯還指出了駁斥一切唯心主義不可知論最有力、最令人信服的根據是實踐。 恩格斯指出了有的人在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劃分的根本標準之外來講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比如有的以舊唯物主義的感性直觀性、機械性、非歷史性和庸俗片面性缺陷為據,把唯物主義歪曲為物慾主義、利己主義或實用主義,把唯心主義說成是理想主義、意志主義或個人英雄主義;有的以脫離實踐的實體主義抽象的物質觀來界定與說明物質與精神的關係,實際上把唯物主義混同於觀念決定精神的同義反覆,最終導致了唯心主義;還有的否認這個標準和劃分依據,抹殺物質和精神、思維和存在、主觀和客觀的區分與對立,以所謂抽象人本主義的人的立場和抽象的實踐的立場來抹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宣揚其既不唯物、也不唯心的折衷主義立場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沒有很好地理解恩格斯這裡講的從物質和精神特定關係意義上來回答它們關係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真正含義。而這些誤解必然導致理論和實踐上的許多混亂。 (三)批判地說明了黑格爾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並系統批判了費爾巴哈哲學的道德觀和宗教觀 1、黑格爾有一個著名的命題:「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恩格斯認為這裡包含著可以批判地借鑒的辯證法思想。 在人們的日常意識中,現實和現存往往是不加區別的,黑格爾在這裡正是利用人們日常意識對「現實」和「現存」這兩個概念的混淆,在表面上好像是在為現存的一切辯護,為普魯士專制制度祝福,但實際上是通過這種保守的表達形式表達了他革命的辯證法思想。因為在黑格爾看來,並非一切現存的都無條件地也是現實的,只有合乎必然性、從而合乎理性的存在才具有現實性。這意味著現實性決不是某種社會狀態或政治狀態在任何條件下都具有的屬性。歷史上一切現實的東西在其發展中都會喪失自己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成為不合理、不現實的東西,這時一種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現實的東西就會取代它。 根據黑格爾的意見,一切事物都是過程的集合體,是依存於一定歷史條件變化發展和滅亡的,世界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東西。事物隨著它的條件的改變,原來具有必然性而作為現實的東西就會喪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成為不合理、不現實的東西而為具有必然性的新的東西所取代。一切現實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都註定要走向其反面,成為不合理性、不現實的東西,它們從一開始就包含著不合理、不現實的東西。因此,這個命題內在的真正含義即:凡是現存的,都一定要滅亡。這顯然是革命的辯證法思想。 按照這種思想,一切事物都只是暫時的,不存在任何最終的、絕對的、神聖的東西,所有的只是不斷生成和滅亡的過程,且只有這種過程及其觀念才具有絕對的意義。人類社會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都只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無窮髮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其中每一階段相對於它發生的那個時代和條件來說都是必然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對於從它自己內部逐漸發展起來的新的、更高的條件來說,它就會逐漸成為過時的、不具有必然性、不合乎理性而走向滅亡的東西。人的思想認識也是如此,人的認識和科學是在認識從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一切真理也只是具有相對的真理性,沒有一成不變的絕對的永恆的真理。歷史同認識一樣,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終結;完美的社會和「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存在的東西。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絕對的、神聖的東西,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的上升過程,什麼都不存在。只有這種無始無終發展的、革命的性質及與其相應的發展的思想才是辯證法所承認的唯一絕對的東西。 然而,黑格爾這一革命的辯證法思想卻是在其保守的形式和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中所表達的,這正說明黑格爾所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主張的動搖性和兩面性,是由其階級局限所決定的。恩格斯不僅指出了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合理內核」,而且指出了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保守性和階級局限性,並進一步闡述了辯證法的基本思想。他說,辯證法的基本思想有五個方面:一、從辯證法的革命性質來看,它永遠結束了以為人的思想和行為的一切結果具有最終性質的看法;二、從人的認識的辯證法來看,它揭示了人類認識總是從不知到知、從淺到深、從低級到高級,通過無數相對真理的認識一步步接近絕對真理,但人類的認識和科學的發展永遠也不會窮盡真理;三、從歷史發展的辯證法來看,任何一種社會制度都不是永恆不變的,歷史上依次更替的各種社會制度在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中既具有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也具有其歷史的暫時性,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停留在某種絕對狀態上;四、從哲學自身發展的辯證法來看,辯證法不承認任何最後的絕對真理和人類絕對狀態的觀點,它本身不過是不斷發展的客觀過程在思維著的頭腦中的反映;五、辯證法唯一的保守的方面即承認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相對穩定性;但事物的穩定性是相對的,而事物的變動性或革命性是絕對的。 2、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指出,由於費爾巴哈把唯物主義的一般世界觀混同於它所表現的各種特殊形式,劃不清唯物主義基本原則同庸俗唯物主義的原則界限,所以他因不同意18、19世紀庸俗唯物主義的一些觀點,就否定一般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甚至拒絕唯物主義這個稱號,這表明他不懂得唯物主義必然隨著自然科學和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形態或形式,他不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他只是脫離人的社會實踐尤其是人的生產抽象地談論人的感性和感性的自然界,並把它們作為自己的理論出發點,這實際上是把人和人的感性及自然界,把人們感知的物質世界抽象化地理解了,是從這種抽象的物質出發來談論人的思維和意識的基礎,是一種隱性的唯心主義,所以他再前進一步,而且一進入社會歷史領域,就立刻表現出其明顯的唯心主義。比如我們一接觸到費爾巴哈的宗教哲學和倫理學,他的真正的唯心主義就顯露出來了。 費爾巴哈雖然無情地批判過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但他決不主張廢除宗教,而是希望完善宗教,並認為哲學應當融化在宗教中。他的宗教觀有兩個基本觀點:第一,他認為宗教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友誼、性愛等感情關係,而且認為這種關係是人生來就有的存在於人們內心深處的感情關係,宗教就是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心靈的關係,心靈是宗教的本質。過去人們在舊宗教中是在虛幻的神那裡尋找自己的真理,而現在在新宗教中是直接地在我和你之間的愛中尋找自己的真理,性愛即使不是新宗教藉以實現的最高形式,也是最高形式之一。第二,他認為宗教的變遷決定人類社會歷史的變遷,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從這兩個基本觀點出發,費爾巴哈把宗教分成兩種,一種是舊的、有神的、有上帝的宗教,他認為這是虛幻的、應該加以廢除的宗教;另一種是新的、無神的、無上帝的「愛的宗教」,他認為這是合理的、應該加以提倡的宗教。恩格斯指出費爾巴哈的宗教觀是完全錯誤的。首先,他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為一談,實際上這兩者並不是一回事。人的感情關係尤其是兩性之間的感情關係是自從有人類以來就有的與人類共存亡的永恆的關係,而宗教只是在私有制和階級出現以後才產生並發展起來的。人類任何時候都非常注重相互間的感情和慾望的實現,最近800年來,性愛幾乎成了一切詩歌的主題,但現存的宗教卻一直提倡禁欲主義,這同人的感情是相悖的。法國大革命雅各賓專政時期在一個月之內封閉了全國的教堂和修道院,幾乎摧毀一切教會勢力,但當時沒有人想到要用費爾巴哈的新宗教去代替舊宗教。由此可見宗教不是永恆的,也不是人們之間的感情關係。現存的宗教只限於使國家對性愛的管理即婚姻立法神聖化,但這些宗教也許明天就會完全消失。費爾巴哈感情宗教觀的唯心主義實質在於他不是從人們的社會經濟基礎來理解人們的感情,而是主觀地把它抬到宗教地位,似乎只有當人們的感情關係是一種同情、友誼、相互愛慕的關係時,人類才組成社會。其實人類之所以組成社會,並不是由於人們之間的同情、友誼、相互愛慕的性愛,而是人們要進行生產。費爾巴哈在這裡還玩弄了唯心主義所慣用的一個語源學上的把戲,就是借口「宗教」一詞的原意是「聯繫」,於是把兩人之間的任何聯繫都說成宗教。其次,費爾巴哈關於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決定力量的觀點也是完全錯誤的。歷史恰恰表明不是宗教的變遷決定社會歷史的變遷,而是社會的發展決定宗教的變遷,宗教的變遷是由一定社會經濟條件和歷史條件決定的。歷史上偉大轉折點有宗教變遷相伴隨的只限於世界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一些原始自發產生的部落宗教和民族宗教只在狹小的範圍內存在,而且它們也已隨著這些部落和民族的衰落而衰落和消失了,根本談不上什麼變遷。另一方面,在以階級對立和階級統治為基礎的社會裡,人們之間的關係表現為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階級鬥爭的狀況十分明朗,費爾巴哈這時還把人們之間的感情關係抬高到宗教地位,把人類社會發展史說成是宗教變遷史,在客觀上就起了掩蓋和抹殺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十分反動的作用。 費爾巴哈唯心主義的道德觀是以抽象的人為出發點的。費爾巴哈雖然看到人不是純自然物,「人是人、文化、歷史的產物」,而且他認為神只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虛幻地臆造出來的,主張應從人和人的關係出發來探討道德的基本原則,但他的上述正確觀點是「根本不結果實的」,他所講的人仍然是屬於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任何階級的純抽象的人。在人與人的關係上,費爾巴哈有兩個公式:即「人對人是狼」和「人對人是上帝」。前者是不道德、不足取的;後者才是合乎道德並應在社會生活中佔優勢的。 首先,這裡費爾巴哈把人與人複雜的經濟、政治、思想和道德等多方面的關係僅僅歸結為善的或惡的宗教感情關係和道德關係,把善與惡絕對對立起來,只看到善的、愛的關係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連想也沒想到惡在歷史上的作用,而且脫離具體的社會政治經濟等歷史條件來談論人和人的作用,甚至在道德觀上連男女的差別也看不到了,在這一點上他與黑格爾相比是極其膚淺的。黑格爾看到了惡是歷史發展的動力的表現形式:一方面,每一種新的進步都表現為對某一神聖事物的褻瀆和叛逆,另一方面,自從階級對立產生以來,正是人的惡劣的情慾、貪慾和權勢欲成了歷史發展的槓桿。關於這一點,費爾巴哈根本沒有看到。 其次,費爾巴哈基於上述的認識,認為人追求幸福的慾望是人生而就有的慾望,因而它應成為一切道德的基礎。但考慮到追求幸福慾望的行為後果有自然的和社會的雙重限制,比如醉酒導致頭疼,放蕩產生疾病,不尊重他人追求幸福的慾望會遭到他們反抗。所以,人就必須「對己以合理的自我節制,對人以愛(永遠是愛!)」。而這也就是費爾巴哈所提倡的道德的基本準則。恩格斯指出費爾巴哈的道德準則不過是貧瘠而空洞的說教。其一,這個準則對於窮人來說是根本不能實現的。任何人追求幸福的慾望得到滿足,就需要與外部世界來往,需要解決基本的生活需求,但這在生產不發達的社會,消費品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要。所以,在以私有製為基礎的階級社會,廣大勞動人民受盡剝削和壓迫,他們根本談不上有追求幸福的平等權利,費爾巴哈的這個準則對於饑寒交迫的人們來說等於一句空話。其二,這個準則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按照費爾巴哈的道德準則,資本主義的證券交易所就成了最高的道德殿堂。某資本家帶著追求幸福的慾望到證券交易所進行投機活動,按照人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權利進行交易,如果獲勝,就執行了費爾巴哈的道德準則,如果他輸了,就證明他沒有正確估計到自己行為活動的後果,離開了費爾巴哈的道德準則,是不道德的。在證券交易所,每一個人都靠別人來滿足自己追求幸福的慾望,只要執行費爾巴哈的道德準則,人人都可能獲勝成為富翁,而且充滿了「對人以愛」的原則。但這裡事實上富翁們的「道德」賺錢是建立在對大多數窮人的欺詐和剝奪而使他們遭受「不道德」的損失基礎上的。可見不管費爾巴哈的主觀願望如何,他的道德準則是完全符合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弱肉強食原則的。其三,這個準則是宣揚超階級的愛。費爾巴哈企圖從抽象的人出發用超階級的愛來調和階級矛盾、抹殺階級鬥爭,因而客觀上起著非常反動的作用。這樣一來,費爾巴哈哲學中最後一點革命性也沒有了。最後,恩格斯指出費爾巴哈的道德觀實質上是一種超歷史的道德觀,因而它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任何民族都是不適用的。一切道德原則都是具體的、歷史的,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變化發展的,在階級社會是有階級性的,每一個階級甚至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道德;在以私有製為基礎的階級社會,超階級的人類之愛是不存在的。費爾巴哈要以超階級的愛作為自己全部道德的基礎是十分荒謬的。 費爾巴哈從唯物主義自然觀走向唯心主義歷史觀,有主客觀兩方面原因。在主觀上主要是因為:一、他把抽象的人作為自己哲學的出發點和基礎,並因此把自己的哲學叫做人本主義哲學,他不了解人的社會本質和社會關係,找不到從理性王國通向現實世界的道路;二、他不了解社會實踐的意義,脫離社會實踐和社會關係來研究人,實際上脫離了現實的人和人的現實的本質,必然陷入唯心史觀。在客觀上,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同當時的德國社會狀況分不開,費爾巴哈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長期過著隱居生活,脫離火熱的政治鬥爭,不了解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使自己的世界觀沒有得到根本的改造。 (四)恩格斯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在這方面闡發的基本觀點有: 第一,社會歷史發展有自身內在的客觀規律。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在多數場合是在彼此衝突、互相矛盾的結果中實現歷史創造的,任何一種歷史結果都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但這些意識和思想動機歸根結底又是為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物質利益需要所決定的。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基於自己利益需要和客觀物質條件整個民族、整個階級的行動決定著社會歷史發展的走向和具體過程。 第三,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在階級社會必然引起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社會發展的動力。 第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整個政治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又具有重要影響制約作用。 這些思想具體說有: (1)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第四章,是通過舊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和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對人的活動的目的性作出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的。他說,舊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本質上是實用主義的,它按照行動的動機來判斷一切,它把歷史的動力歸結於少數歷史人物的動機,並把歷史人物分為受騙的君子和得勝的小人,他們的行動取決於他們是趨於義還是趨於利的精神動機。各種歷史哲學,尤其是黑格爾的歷史哲學雖然認為歷史人物的動機決不是歷史事變的最終原因,而認為這些動機後面還有應當加以探究的別的動力,但它也不是在歷史本身中來尋找這種動力,而是從哲學的意識形態把這種動力輸入歷史。 (2)恩格斯指出了意識形態對社會歷史本來關係顛倒的反映形式構成了唯心史觀的認識論根源。哲學、宗教、道德、國家、政治和法律等,它們作為意識形態已經不再屬於一般的意識形式,而是屬於占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的自覺的社會意識形式,在本質上它們從屬於歷史上一定的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在這種關係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經濟利益需要。但在表面上,這些意識形態卻表現為對於任何人都具有決定作用的精神因素,甚至以被神聖化的形式、被理解為體現公眾利益、影響制約每個人一切行動的根本的精神動因,這就導致舊唯物主義和歷史哲學以人們的動機來解釋說明歷史的發展動力。所以,作為意識形態的社會意識形式,是被統治階級思想家神聖化而隱藏著它的真實關係和歷史本身內在聯繫的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它們所直接表現出來的關係,恰恰是事實和歷史本來的現實關係一種顛倒的關係。其實,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後的動力的動力,往往是不自覺的廣大人民群眾的行動,並且決定這種不自覺的意識或動機的最終的原因不是個別人物(包括非常傑出的人物)的動機,而是使廣大群眾、使整個整個的民族和整個階級行動起來、引起重大歷史變遷的各種歷史因素,是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社會實踐的合力。按照這種思路來探索歷史變遷的原因,才是我們探索歷史中起支配作用的歷史規律的唯一正確途徑。恩格斯說,雖然使人們行動起來的一切都必須經過他們的頭腦,但這些影響人們行動的動機在人們的頭腦中採取什麼形式,是由社會的經濟狀況、階級狀況,歸根到底是由人們的生產方式的狀況所決定並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而變化的。 (3)現代歷史已經證明,一切政治鬥爭都是階級鬥爭,而一切爭取解放的階級鬥爭,儘管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表現為政治鬥爭,但歸根到底都是圍繞著經濟解放進行的。這表明國家及其政治制度只是從屬的東西,而市民社會和經濟關係才是決定性的因素。但傳統的觀念卻把國家、政治制度及其意識形態作為解釋歷史現象的決定因素。誠然,在形式上,單個人的行動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或他的意志的動機來進行,市民社會的一切要求也一定要通過國家的意志和法律的形式才具有普遍的效力,但如果我們進一步追究其內容為什麼人們所期望和要求的正是這個而不是別的呢?這時我們就會發現,國家的意志總的說來是由市民社會的不斷變化的需要,是由某個階級的優勢地位,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決定的。國家不是一個獨立發展的獨立領域,它的存在和發展歸根到底都應該從社會的經濟生活條件中得到解釋。國家總的說來還只是以集中的形式反映了支配著生產的階級的經濟需要,國家和國家的法律,無論是公法還是私法,民法還是刑法,都只不過是由其經濟基礎所決定,並在確認其經濟關係在一定情況下的合理、合法性和正常性,同時賦予這些貌似公正的國家意志和法律形式以具體的階級內容。在資產階級大革命之後,無論什麼樣的道德說教,都不能抹殺以羅馬法為基礎而制定的像法蘭西民法典這樣典型的、法律的資產階級性質。國家、政治、哲學、宗教和藝術等思想意識形態也是如此,它們最終都是根源於一定的生產方式,一定的階級利益關係和經濟關係而產生和發展演變的。 總之,恩格斯通過動機和人的行動的相互關係、動機與構成動機原因的分析,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形式相互關係的分析,深刻揭示了唯物史觀一系列基本的思想和理論。 附錄:1888年單行本序言及《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二、三、四章。 見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1——258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蘇州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 楊思基教授編寫供稿)

楊思基 (2009-9-30 00:27:29)個別文字和標點符號有誤,特更正如下: 辯證法是最全面、最豐富和最深刻的關於發展的革命學說,在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中就包含著黑格爾深刻的革命辯證法思想。但黑格爾的辯證法是以「關係」和「矛盾」的範疇從「絕對觀念」或「絕對精神」的「絕對理性」邏輯範疇中演繹出來的,他的論述辯證法的「現實」範疇、「關係」範疇和「矛盾」範疇充滿了神秘主義的主觀邏輯思辨和混亂,而且往往與日常意識的「現存」觀念混淆不清,他雖然認為「只有合乎理性(即合乎必然性)的才是現實的」,而實際上並非一切「現存」都合乎理性、都具有現實性,但他卻又人為地認為普魯士專制制度就是合乎理性的現存社會制度,具有無可爭辯的現實性和必然性。他的所謂「合理性」概念既是合乎歷史必然性同時也是合乎「絕對精神」「絕對理性」,實際上是以唯心主義的理性狡辯窒息和扼殺了反對把「現存」任何事物絕對神聖化的、革命的辯證法思想。而辯證法恰恰認為「凡是現存的,都是應當滅亡的」,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一成不變的絕對神聖化的東西,就是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東西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改變而失去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從而不再具有現實性。現實生活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如此,它們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並不斷變化發展而最終是要為新事物所取代的,人們的思維和意識形態也是如此。我們只有剝去黑格爾哲學的神秘外衣、剔除其邏輯的混亂和內在矛盾,才能拯救他哲學思想中的辯證法思想。 楊思基 (2009-9-30 00:29:13)費爾巴哈是一個不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他作為理論出發點的感性的自然人,實際上只是一個思維抽象的感性自然人,或者說是一個與動物沒有實質性差別而僅僅有著自然聯繫普遍性的「人類」,這就決定著他只能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而在歷史觀上必然陷入唯心主義,這在費爾巴哈的宗教觀、道德觀和抽象的人性論中都有突出的表現,使他陷入了抽象的「人類之愛」這一道德說教,並且也導致了費爾巴哈錯誤地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但卻在本質上仍然不能不屬於黑格爾哲學的分支。如同黑格爾哲學一樣,1848年歐洲革命徹底粉碎了費爾巴哈哲學的道德迷夢。正是在費爾巴哈停步不前的地方,馬克思恩格斯繼續新的哲學理論探索,創立了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創立了立足人類歷史實踐和無產階級革命實踐、揭示現實生活世界的矛盾、總結人類歷史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無產階級提供了科學的徹底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哲學方法論,開闢了哲學發展史上的歷史新紀元,徹底實現了哲學的革命變革。 楊思基 (2009-9-30 00:37:31)作為決心要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如果不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不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真精神,而要想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實踐並在實踐中進一步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與具體的革命和建設緊密結合的馬克思主義,那是根本就沒有一點可能的。馬克思主義雖然不是教條,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普遍真理揭示了人類社會普遍的矛盾和社會發展規律,它們是任何一個真正要實踐馬克思主義的人所絕對不能違背而必須嚴格遵守和實行的。 求證123 (2009-9-30 19:13:30)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可惜,其中的很多基本原理如今都不提了,只有「有用的」才提一下。 mianxiangweilai (2009-10-01 06:30:49)所謂的「管用」和「有用」,也只是他們根據自己的利益需要有選擇地斷章取義摘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個別詞句為自己服務而已。 吳雲龍 (2009-10-04 07:21:32)楊思基: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普遍真理揭示了人類社會普遍的矛盾和社會發展規律,它們是任 何一個真正要實踐馬克思主義的人所絕對不能違背而必須嚴格遵守和實行的"。 從這種觀點,就可知道,楊老師根本就沒有弄通"馬克思"!馬克思理論沒有哲學,也根本不存在馬克思主 義哲學,而任何企圖從"哲學"領域來認識馬克思的.都犯了一個根本的"出發點"的錯誤,所以,馬克思的"基 本原理"在<<共產黨宣言>>中,我們可以從恩格斯對<<共產黨宣言>>的序言中可以知道! 恩格斯:《路德維希? 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是宣布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要能"改變" 社會的不是哲學,而是革命,所以,社會主義的"空想"就在於哲學的解釋,而要"改變"社會,改變"統治階級" 的統治,就只有"革命"才能做到! 所以,從"哲學"的出發點去認識馬克思理論,是錯誤的出發點,只有從"革命"的出發點認識馬克思理論, 這才是正確的出發點! 因此,我認為,蘇聯的所謂的"馬克思主義"是根本錯誤的,也正是這個"理論",導致我 們的認識至今徘徊在馬克思理論的大門之外! 很願意與楊老師勾通! 楊思基 (2009-10-04 18:31:47)馬克思主義哲學不主張革命嗎?難道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服務於無產階級革命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嗎?不主張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恩格斯在《路德維希&#8226;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還批判費爾巴哈抽象的人性論和以抽象的人道主義為核心的「人類之愛」幹什麼,他批判費爾巴哈的道德觀、宗教觀和所謂幸福觀,不就是在批判反對無產階級革命的資產階級人性論和道德價值觀嘛,不就是在批判以宗教信仰或所謂宗教變革來取消和取代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和革命嘛。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生產方式革命,而且認為這種生產方式的革命需要代表先進生產力和先進生產關係的革命階級艱苦的階級鬥爭、社會革命甚至是暴力革命來作為新社會生產方式的「助產婆」,這不就是在主張和宣傳進行革命階級的革命鬥爭以及實施革命階級的革命專政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和基礎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理論基礎,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也只是進一步運用和闡發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進一步揭示唯物史觀所要揭示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產生髮展和演變的本質與規律,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更趨完善和成熟,而且能夠得到歷史和社會科學的驗證,也正是因此才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的從抽象理性、抽象人性、絕對神聖的神性和價值出發的思辨哲學根本區別開來。希望吳雲龍同志能夠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著深刻地領會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徹底革命的、批判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特徵。 mianxiangweilai (2009-10-05 18:58:29)學習馬克思主義最好的方法就是聯繫現實社會問題和矛盾好好讀馬列毛的原著,最忌諱的就是自己不去動腦子,不去讀書,而是聽信道聽途說和一些騙子們根據他們自己的需要和理解胡謅八扯。
推薦閱讀:

德國人才引入計劃 (TEIP)
這才是德國二戰中最坑的隊友,完全是拉人下水的水鬼!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德國卷)
德國牧羊犬(靚照)

TAG:德國 | 哲學 | 古典 | 德國古典哲學 | 費爾巴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