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創始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著名特級教師,儘管李吉林的頭銜有很多,但她最願意的還是做一名小學教師。在江蘇省南通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小學,她一呆就是50多年,儘管年逾古稀,但這位「老教師」依然保持著童心和活力,保持著對教育的熱情和責任。尤其是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李吉林用自己的「情境教育」,為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書寫了有鮮明特色的教育詩篇。近期,我們特別對李吉林老師進行了專訪,請她梳理10年語文新課改。 中國教師報:作為語文課程標準修訂專家組的一線教師代表,請您對10年語文課程改革進行梳理,您認為新課程標準的最大亮點是什麼? 李吉林:最大的亮點就是對學生的定位改變了。這是大家都感受到的。過去教師只是把學生當作一個被動的接納者,而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將「學生自主」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比如課程標準談學生的興趣,學生要樂於表達,要善於表達,很多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去說的。新課程標準頒布以後,在很多課堂上可以看見這樣一種現象,學生的主動性得以充分調動起來,他們生動活潑、積極踴躍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新課程標準強調創新,強調學生的創新,這在過去是很少提的。現在,我們整個國家、整個社會都提出要創新,如果還是陳舊的教學方式,哪裡來的創新?孩子的潛能他自己未必了解,他可能不懂,這時候就需要成年人去發現。而創新是從強調想像開始的,以想像為抓手,讓學生嚮往一種境界,想像一種場景,組合成新的形象。新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出想像的問題,是非常必要的。以前,可能會有人覺得讓孩子在學齡初期就「寫想像中的事物」,似乎要求過高。但這一時期恰恰是兒童想像力發展的關鍵期。這不僅僅是寫什麼的問題,更包含通過想像在早期開發兒童潛能,發展兒童創造性的深層意義。 與此同時,新課程標準還強調人文熏陶,重視情感教育。以前,我們也說人文熏陶、愛國主義教育。但這種教育是通過概念分析來完成,很難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過去也談「文道結合」,文道怎麼結合呢?上個世紀50年代末,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我們應該向某某人學習」,「學習他的什麼品質」,分析來分析去,哪裡還能感動孩子的心?起碼沒有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新課程標準強調人文熏陶,強調多元文化,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受到熏陶。這是很好的。 所以,總的來說,這三個亮點讓我印象最為深刻。 中國教師報:教師是新課程改革的直接推動者,但在一線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課程標準發到老師手中,但是老師也就是在考試的時候看一看,平時基本不看。您覺得作為一個語文老師,他應該怎樣來對待課標,怎樣使用課標? 李吉林:教師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觀念,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他要喚醒學生。作為教師,應該了解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內容,並在自己教學中去體現。我和我們的老師每個學期都會學習課標,反覆研究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改?我們到底怎麼改?你提到的一些老師只看不學的問題,其實還是牽涉到新課程標準中的「評價」問題,我們的評價要跟上。因為「評價」往往成為教學實踐的導向。
中國教師報:提到評價,有這樣一個問題,儘管課標在改,但一些考試還是走老路,搞標準化測試,搞機械訓練,其實也是和整個課程標準相違背的,您對此怎麼看? 李吉林:新課程改革實施10年來,在全國各個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這是毋庸諱言的。但是,對新課程標準執行的評價尚未完全跟上,尤其是國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和學校的評價要與新課程標準相符。作為一線教師,我覺得,評價必須要便於老師操作,根據不同的學段和年級來嘗試更為細緻的評價劃分。比如低年級要達到什麼標準,高年級要達到什麼標準,要具體。 中國教師報:您曾經編寫過教材,有人看來,現在的課程標準下,有的教材太難,有的教材則太易,我們的教材應該怎樣緊緊跟上,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李吉林:我覺得教材的深淺需要界定。教材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能深一腳,淺一腳。現在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少作題多讀書」,並且專門規定每個年級段有相應的閱讀量、背誦量,這是非常好,非常有必要,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是很有效的舉措。還有其他的方面,諸如選材、編排體系、課後習題等都需具體地體現課標精神。 同時我還希望,對各種教材編寫的配套的讀本,建議應該經過相應的審查,以保證質量。 中國教師報:您心目中理想的語文課程應該是一個什麼樣子?或者說,語文到底應該教什麼?其實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到底語言是語言文字呢還是語言文化呢,還是語言文學呢?您覺得在基礎教育階段,一個比較理想的語文課程應該是一個什麼樣子? 李吉林:現在講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也有說工具性和思想性。我覺得,語文對學生來說是一門影響很大的課程。首先它應該把孩子的母語教好,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為什麼要開設語文課?用最傳統的、最大眾的語言來講,孩子要識字,要讀書,要寫文章。許多語言學家都說了,語文是一種工具,但它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我們應該把語文的文學性、文化性以及科學的東西滲透其中,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簡言之,語文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 語文一定是有文學的意義在裡面,但還要有打基礎的東西,尤其小學的階段還要有科學在裡面。比如說科學課,低年級沒有,到了高年級才開。所以我們一些理科課程的早期滲透是要憑藉語文進去的。把文學和文化以及一些初步的科學知識滲透到語文教學裡,這樣來安排語文課程,孩子的受益會更大。 其實,語文是能讓人引起共鳴的一門學科,多少年後,孩子們在心裡久久不能忘懷的東西往往就是文學。在我的思想里,我希望能在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這個根本性的問題上下功夫多研究、多實踐、多總結。 中國教師報:一位優秀教師必然是對課程標準,對教材有自己獨特的理解的。但現在一些教師似乎缺少這樣的東西,把自己變成一個教書匠,執行一個教材,缺少一種情感。 李吉林:教師首先是一個學習者,只有勤奮學習,不倦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使自己有底氣,有眼界,才會對新課程標準,對教材產生自己獨特的見解。尤其是語文老師更應如此。我一直對教學特別感興趣,我對小學語文是情有獨鍾,是一種深深的愛戀。因為語文對學生的影響是一輩子的,如果我們一心想當個好語文老師,就不會,也不敢敷衍、懈怠。尤其是現在的信息這麼豐富,要學的東西太多,我們只有先當好學生,而後才能當好先生。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會故步自封,就會力求努力突破和創新。 我覺得我自己對情境教學的理解也是逐步加深的。我概括了四個字,學,思,行,著。首先知不足而學。作為一個小學教師,你怎麼教學生,孩子們怎麼學習,你怎麼讓他學得好,你怎麼讓他從學習語文過程的當中得益很多,不斷地進行探究,那麼你就會覺得語文教學太美了,太豐富了。但是你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感受這種豐富和美,這就不是簡單的事情。所以必須去學習,教育是紛繁複雜的,它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眼前的,是終身的。從這個角度來想,你會感覺自己所做的還遠遠不夠。 中國教師報:所以直到現在,您在情境教育方面的探索還在繼續。 李吉林: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現在還在進行中,為什麼呢?我覺得,前面還有很長的路。情境教育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情境教育是有益於孩子的教育。 時間是長腳的,你不可能讓它停下來慢慢做。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時間,浪費時間其實就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剛才我提到開放,怎麼開放?就是抓住時間。我沒有多少偉大的理想,也不想當教育家,就是習慣做一些實事。我特別喜歡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半農時寫的一句話:一條小溪,明澈見底,即使淺吧,但是卻淺得澄清。溪水儘管清淺,但它是永遠奔流向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