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是件特別可怕的事
2016年10月24日 家庭抗逆力 重磅上線
每周二、四發布
堅持是件特別可怕的事
堅持是一種品質,是一種行為。漢語中將其解釋為,堅即意志堅強,堅韌不拔,持即持久,有耐性;堅持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現,意義近似於毅力,主要指做事情時具有的「堅定的精神和信念」。
美國心理學家Angela Lee Duckworth的相關研究揭示了堅持的重要性。她年輕時在紐約公立學校教數學的過程中發現,高智商似乎和成才沒有絕對的關係。隨後,他開始研究什麼因素最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最終發現的答案是:持久的堅毅。她對堅毅的解釋是:向著長期的目標,持續地保有激情,即便歷經失敗,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這樣的解釋,也就是我們語境中常說的堅持。
堅持是件特別可怕的事情。只要堅持好像能越過一切艱難險阻;只要堅持就能實現最終的目標;堅持可以讓一個看似普通的人獲得成功等等。
堅持是每個人應有的品質,堅持的特質雖與生俱來,但更需要後天培養。父母們如何培養孩子堅持的品質呢?
01
從小培養
堅持這種品質可以說是與生俱來,在每個人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發展。依據埃里克森的人生經歷八階段理論,發展堅持品質的關鍵期是在孩童1.5——3歲之間,將此期間的衝突確定為自主與害羞。
埃里克森認為,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這時候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
在低幼階段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長能做的就是堅持陪伴孩子,耐心接受孩子在訓練中犯的錯,而不是一切包辦代替。
02
行動之前反覆確認
隨著年齡增長,幼兒對世界充滿了各種好奇,並樂於主動嘗試一些事情,這個階段主要集中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
在此階段家長會發現,孩子在商場看到新奇的玩具就一定要買,在幼兒園或者學校看其他小朋友學習了什麼特長也要跟著學。
這是好事,好在正處在孩子樂於探索的黃金時期,引導適當,便可「輸入」大量有價值的內容;這也壞事,壞在一旦沒有得到成年人的正確指導,很可能一事無成。
朋友家的女兒工作幾年了,她說女兒從小學習的特長只有琵琶,而且一學就是十幾年。至今,雖工作與琵琶無關,但還堅持業餘時間在樂團參加活動,愛好依舊。
朋友說,當年女兒也是這也要學那也要學。她們兩口子就認真地和小學一年級的女兒談了一次,問題有如下幾個:只能選一樣,選哪個?為什麼選這個?能堅持多久?
就這樣確定後,他們負責買琴報班,女兒負責上課練琴,再苦再累,女兒也一直堅持琵琶的學習。
行動前的反覆確定,是幫幼兒確定自我意願的重要途徑,也是幫助孩子建立堅持約束的過程。
03
堅持的反義詞不是「放棄」
小學語文課的訓練讓我們有特別多關於反義詞的固定模式,比如「堅持」的反義詞,大家一定會想到「放棄」。這樣絕對的模式並不能真正的適應現實。
很多人都有堅持到最後失敗的經歷,然後執迷於堅持的人一定會很懊惱自己,為何不能再堅持一下,那就能實現目標了。可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多年前在香港參加拓展培訓,大廈頂樓24層的天台攀爬軟梯。我嘗試幾次都以失敗告終,獨自坐在角落觀察其他人行動。
看著看著,突然醒悟:我今天再怎麼堅持、再怎麼懊惱自己,都不可能完成軟梯的攀爬,當下的我並不具備完成任務的體能素質和身體條件。
所以我想在我們真正成熟後,堅持的反義詞應該是「適條件的調整」。「適條件的堅持」不是徒勞的堅持,更不是完全的放棄,而是為了更好的達成目標。
這點同樣是父母們在教育中應該滲透的。
堅持是件可怕的事,「會」堅持的人可能無堅不摧,戰無不勝;「不會」堅持的人可能事倍功半,收益淺薄。
堅持需要父母對孩子從小正確的培養,雖是從吃飯、拉屎這些小事起,但卻可以受益終生!
1
END
1
這是家庭抗逆力平台2017年第50篇文章(總第70篇),希望我們一起營造更好的家庭,更好的生活。
再次感謝,感激每一個人。
原創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李鴻恩:成功路上並不擁擠 堅持就是勝利
※所謂堅持,不過是把淚水忍住到轉身之後。
※治療高血壓的藥物要堅持服用
※你現在堅持做這四件事,5年後受益匪淺!
※堅持跳繩就能瘦腿嗎?教你怎樣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