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房清賞——名帖(名片)

中國書法第一互動媒體——書藝公社官方微信公眾平台。

名片在中國已有很長的歷史了,《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劉邦引兵過陳留,酈食其「踵軍門上謁」,這裡所記的「謁」即我們今天呈遞的名片。那時,紙尚未發明,名片是用竹木做的。

宋代通行一種叫「門狀」的名片,內容較複雜,像一封簡訊,多為下屬求見上司時使用的。張世南《遊宦紀聞》中載有一門狀:醫博士程昉 右昉 謹祗候參 節推狀元 伏聽裁旨 牒件如前 謹牒 治平四年九月 日 醫博士程昉 牒」

這是1067年醫博士程昉等候參拜某狀元的一封求見信,即門狀。節推,為一種官名,本意為曾受到節度使推舉的判官。從書寫格式及後世的此類實物推斷,這種門帖是用紙折成的折帖。首行「醫博士程昉」是寫在封面上的,其餘內容寫入折內。

「門狀」製作甚為講究。有的門狀用紅綾製成,赤金為字。有的門狀就是一幅織錦,其上大紅絨字也是織成的。呈遞門狀時,還要加上底殼。下官見長官,用青色底殼。門生初見座師,則以紅綾制底殼。如此名片,即使是在今日也屬豪華型的。

這種「門狀」也稱「門帖」,因有明顯的等級色彩,在稱謂上與一般「名帖」也大不相同。一般名帖,只寫作:「某謹上 謁某官 某月日」,門狀則不同了,在稱謂上,往往要降低自己的身份,謙稱「門下小廝」、「渺渺小學生」之類,藉以抬高對方。明代有本歷史傳奇劇,名《精忠旗》,其中有個故事:

某天,秦檜的奸黨何鑄、羅汝楫、万俟卨要一起拜謁秦檜,共商與金兵議和之事。他們名帖上的具名,一個寫「晚生何鑄」、一個寫「門下晚學生羅汝楫」,一個寫的是「門下沐恩走犬万俟卨。」何鑄見了自嘆弗如道:「約定一樣寫『官銜晚生』,為何又加『門下晚學』、『沐恩走犬』字樣?這樣我又不濟了!」

古代的名片又稱「帖子」、「名刺」、「刺」、「名紙」,官員、商賈、文人相互拜訪時呈遞,叫做「投刺」之禮,此風氣在明清時期,最為鼎盛。據徐珂《清稗類鈔》的記載:「京師固冠蓋雲集之地,名士之館於斯者,輒懷刺訪友,倒屣接賓,日不暇給。」在拜客應酬之風中,又盛行只投刺、不見面的陋習。據陸容《菽園雜記》載,京師「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問識與不識,望門投刺,有不下馬或不至其門,令人送名帖者」。這種「望門投刺」的拜客者,並不是真拜客,而只是為了聲明一下「來過了」,於禮不失。還有的拜客者連自己家門都不出,只讓僕人帶著自己的名片去到處「投刺」。瞿灝《通俗編》上說:「京中士大夫賀正,皆於初一元旦,例不親往,以空車任載一代身,遣仆用梅箋裁為小帖,約二三寸,寫單款,小注寓邸款下,各門遍投之,謂之『片子』。」

明清時,使用名片有不少講究,反映出人們在社會交際中存在著的尊卑等級關係。位尊者為了顯出高人一頭,使用名片也與眾不同。王世貞《觚不觚錄》說:「親王投刺,例不稱名,有書王者,有書別號者,體至尊也。」人們只要一看名片上寫的「王」字或別號,就知道是親王尊駕到了。又如汪啟淑《水曹清暇錄》記載:「前明門狀名紙,皆用白者,通籍後遇元旦賀壽用紅,位尊則平時皆用紅矣。」按照禮法,位尊者才可用紅名片。明代「名帖」還有一說道,即當過翰林者才有權用紅紙,寫大字。大概翰林系御用文人,與眾不同。清人汪啟淑在《水曹清暇錄》中記錄,明代進士初及第(通籍)者只在元旦或賀壽時用紅色名片,而地位尊貴者在平時即可以用紅色名刺。

清代,只要是生員以上者,就可使用紅色名刺,以至於普通的讀書人也都普遍使用起紅色名刺。明代的「名帖」為長方形,一般長七寸、寬三寸,遞帖人的名字要寫滿整個帖面。如遞帖給長者或上司,「名帖」上所書名字要大,「名帖」上名字大表示謙恭,「名帖」上名字小會被視為狂傲。

晚清,由於西方的不斷入侵,與外界交往增加了,和國外的通商也加快了名片的普及。清朝的名片,開始向小型化發展,特別是在官場,官小使用較大的名片以示謙恭,官大使用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名帖的樣式,曆元、明至清,均相沿不改。清末時,名帖使用很多,從保留下來的名帖看,有的已註明詳細地址,有的還加寫個人簡況,有的附有短語,如「請安謝步」,表示只為問候而來,勿煩主人回訪。也有的寫上「拜客留名,不作別用」,意在以防被人利用。還有利用先進的照相技術拍照片,製成的名片。

古代名刺,都要自己親筆手書,以示敬重。辛亥革命後,鉛印名片興起,逐漸少有親筆書寫的了。小小的名片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明清時社會交際中的多方面的情況。正如清代史學家趙翼所說:「即此(名片)一事之沿革,亦可以觀世風也。」

清 沈咸鼎致鄧約瑟信札附鄧約瑟名片

說明:本微信內容為書藝公社公眾號精選編輯,

推薦閱讀:

寫字的榮耀
名片上的營銷秘密:頭銜越多社會地位越低
#光影刻吧#激光木刻名片

TAG: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