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洪均生
陳式太極拳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洪均生
什麼是自轉? 什麼是公轉? 陳鑫寫的書上沒有這個詞。陳福生(陳發科的字----編者)老師教拳時,也不曾提過自轉和公轉。這是我在解放後為了教人才提出的。陳鑫講纏法,有順逆、左右、上下、進退、前後和大小六種,沒分出主次來,也沒說明順逆是以何為據而定的。 沈家楨、顧留馨著《陳式太極拳》指出,順逆纏絲為基本纏法,其它為方位纏法,主次分明,是進步的。但我從實踐中體會出,每個動作都有自轉與公轉的配合。有人說:「以順著時針的旋轉方向為順,反之為逆」。這種說法雖然不無道理,但只可作為軀幹旋轉的順逆規律。因為手各有兩個,右手順時針為順,左手如此轉動豈不相反? 因此我便以手心的上轉為順,而下轉為逆。至於公轉,則分為左右旋和前後旋兩類。左右旋又分為正旋和反旋。因公旋一周中的纏法,必然是一半順纏,一半逆纏。凡從下順纏收到心口前,變逆纏,從上開與眼平的,為正旋,(如「雲手」);凡順纏從上向內收到肘齊乳房,變逆纏,而手經心口、胯前,開到與眼平的,為反旋(如「十字手」)。前後的公轉,只有反旋而無正旋(如「前蹚拗步」、「倒卷肱」)。腿部的纏法,系以腰的轉旋方向而定順逆。腰向左轉,則左腿順纏而右腿逆纏;腰向右轉,則右腿順纏而左腿逆纏。由此可以肯定,腿部纏法的配合,只有一順一逆,而無雙順雙逆。雙逆纏則身必向前仆跌,雙順纏則身必向後仰跌。它不同於兩手的配合有雙順雙逆和—順一逆。腿部的公轉,分為里、外、前、後弧線。一般講,前進則走里前弧線(如拗步類),後退則走里後弧線(如倒卷肱),左右旋轉的步法則走外前或外後弧線(如「掃蹚腿」)。至於軀幹,則只有自轉而無公轉。因為從頭頂百會穴至尾骨長強穴的上下一條線, 在力學上等於槓桿的支點。支點只能旋轉,不許搖擺。假如隨著步法的進退而變更方向,也應隨遇平衡而適當位移,不許偏移於某腿。拳譜云:「立如平準」,「腰如車軸」,可見古人早明此義。
按照力學原理,重心越低越穩。所以太極拳歷來主張氣沉丹田。但沉氣不是有意鼓起小腹,而是運用科學方法。陳式太極拳的方法是尾骨長強穴微向後翻。這個姿勢,使小腹下方自然向內斜著收斂,從而使氣自然下沉,而人體重心也自然降低。這是陳式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同其他太極拳的根本區別。
當年陳福生老師教拳,經常說。學拳有三個階段:一是照著規矩把基本動作學對:二是照著規矩把套路練熟,三是從熟悉規矩,細找規矩,詳明這些規矩是為什麼? 有什麼用? 哪些規矩適用於眼、身、步、手,以配合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及進、退、顧、盼、定的著法變化,並加以互相試驗。他說:學拳者不但要將拳理明了於心中,還要將拳法練到全身;不但要知其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不至枉費功夫而有所成就。還說:成就的大小,全看用功的深淺。武術功夫不能不芳而獲。下一分功夫,有一分成就;下的功夫和我一樣,則成就會和我相等。假如下的功夫超過了我,其成就也會超過我。陳鑫有詩云:「空談皆漲墨,實運是真詮」。可見前輩教學一種技藝,都以堅持實踐為進步的不二法門。
陳師教我們,雖然說分為三個階段,卻每句話總有叫「照著規矩」幾個宇,使學者重視規矩。陳師教人,首先從每一動作的姿勢入手,次則注意手和手、足和足,以至手和足及全身配合變化的規律,要求非常嚴格。常常打比方說:初學要慢練,如學寫字,先要求點畫正確,再講每個字的筆畫配合,然後才講到章法。
陳師還經常說:只要有人來學,我恨不能鑽進他的肚子里,一下子讓他們學會學好。可是作不到。因為教人只能是給人領路,不能代替人走路。所以任何藝術名家的子孫,只能有優先繼承的條件,而無繼承權。藝術的形式是學得像,功夫的成就是學得純。不像物質金錢,可以隨便贈人,子孫有當然的繼承權。
我從1930年從陳師學拳,1944年遷至濟南,1956年春赴北京再求師教。我師告以:這套拳沒有一個動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著法。每天將拳中動作通一講解,互相試驗。不但講了用法,而且又講了解法。我這才能對陳式太極拳略能領悟。這樣複習,從三月至六月,因事離京。行前向師請准:可以按實用法傳拳。因此,返濟後改變初學動作,並和同志們共同試驗。凡是合乎基本規律的必勝。總結我學習陳式太極拳五十餘年的經驗,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陳式太極拳的理、法,都是對立而統一的。有形的方面是:動靜、開合、大小、進退等。勁力方面是:虛實、剛柔、化打等。凡此種種,當靜止時,是對立的;在運動時,則是既對立而又統一的。
例如:第一金剛搗碓的動作之一,是目視前方,身略向左轉,而兩手從肋旁一高一低、一前一後向正前轉出,眼、身、步,手的方向是對立的;動作的時間是統一的;著法的目標為棚接前方來手,也是統一的。內勁和著法的配合為:右手以順纏搖棚對方手腕,左手以逆纏迎搭對方肘關節上側,纏法是對立的,時間和棚法又是統一的。整個套路的所有動作,都是在螺旋運動的纏法中完成的。但螺旋變轉的角度又是處處對立的。技擊的作用,都是要求我順人背、化打同施的。一路四個金剛搗碓,式名雖同,而練法著法各有變化。也是對立而統一的。
二、纏法是陳式太極拳的主要規律,必須在每個動作中嚴格掌握。但學得要細到一絲不苟,用時要活,角度的加減與速度的配合,要因敵而變,毫釐不差。所以陳鑫說:「守規矩而不泥於規矩」。
三、要照著規矩從練對的基礎上,練到純熟,但應隨著身體強弱,年齡大小而區別練拳趟數和運動量的大小,總以自然為主,不可勉強支撐。內勁的出現是在日積月累正規鍛煉中自然產生的。
陳師教人只講松圓,要求從全體放鬆中求圓。陳式太極拳的圓,不但是太極圖外線的弧形「(」 「)」,而且變轉方向時要是「2」「S」的圓。這是因為圓的弧線是點、線組成的。點為剛而弧線為柔所說的「方圓相生」,實際就是點線相生,在運動中便為剛柔相濟所以陳師教人總說松圓,而不說鬆柔更不講彈抖。因機輪轉得再快。也不會彈抖。講到有形的規矩,是習太極者皆知的。如:「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及「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等術語,也要正確領會其動作配合方法。這些術語表面上是有共性的,在實踐中卻又有其特性。例如:「虛領頂勁」,我們認為,「頂勁」是指頭頂百會穴的勁要虛向上領,所以十三勢總歌說:「滿身輕利頂頭懸」。陳鑫解為如同用繩子從百會穴向上懸起來;楊澄甫則將領字換成「靈」字;顧留馨則說如頭頂一種輕物;也有人說是虛、靈、頂三個勁。氣沉丹田的氣,陳式太極拳是由於尾骨長強穴的微向後翻,而自然下沉。王矯宇的語錄說,練襠勁如欲大便狀。有不少人則要求有意沉氣。或說:「動作配合呼吸,吸氣則丹氣上升至胃,而胃部鼓起;呼氣則胃氣又下降至丹田,而小腹鼓起。並介紹所謂的「腹式逆呼法」,但陳師從來主張自然呼吸,調氣而不運氣。曾有人來信問我關於丹田與胃氣能否相通。我向中西醫學老人請教,都答以丹田與胃不可能有氣的往來。我不懂生理學,對此莫測高深,因而無從答覆。
松肩沉肘也是共性規律,實系勞動生活的規律。我認為陳式太極拳的一切規律都與生活規律一致。但當前部分習陳式太極拳者,在理論上則講腹式呼吸、講意、講氣的所謂「意氣運動」;在動作上則講「沉肩墜肘」,肩生在上方怎能下沉? 陳師主張「肘不離肋」,即使手向外開,肘尖只向下垂,低於肩部約五、六寸,以保護胸肋要害之處。有人卻說為:「肘不貼肋」,這是不是陳式太極所主張的,也是莫測高深。「左重則左虛,右沉則右杳」之句,本是講手足上下不許全實,以解決雙重的方法。許多有關太極拳的文字,則只解此句為推手不頂的方法。或說馬步為雙重。至於陳師常說的「下塌外碾」,原是講手法的,有的著作將之移用於足部,雖亦可通。而陳師常講的「左手來,左手迎;右手來,右手迎」,「前發後塌」及「直來橫撥」、「橫來棒壓」等口訣,卻很少有人介紹。
我由愛陳師而愛我師後人,更愛陳式太極拳這一寶貴文化遺產,如抱著「明知不對少說為佳」的觀點就不是對我師的愛戴了,因寫文詳述陳師所教有關陳式太極拳的規矩,以供參考。
推薦閱讀:
※《易經》的基本結構原理
※必看! 3D遠距攝影原理探討
※雜合性缺失、純合性缺失、點突變的原理與檢測方法
※化煞原理及化煞方法 - Qzone日誌
※紙樣師必備-領子結構原理與設計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