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郎遙遠:習朱會開啟兩岸關係4.0時代

在充滿朝氣的青年節,「習朱會」如期舉行。繼胡連會、胡吳會後,梅開三度,國共兩黨領導人握手言和,共話桑麻。對大陸執政的共產黨而言,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關乎中國人的民族感情和國家核心利益,兩岸統一是中國夢的濃墨重彩。對中國國民黨而言,「中華民國」創於大陸,前生今世與大陸緊密相連,兩岸關係是國民黨政策強項,也是馬英九贏得「總統」大位的民意基點,是擺脫當下執政困局、競逐2016大選的優勢資源。

10年來,國共兩黨和兩岸同胞共同努力,開闢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光明前景,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得到了兩岸同胞的廣泛支持和認同,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肯定和讚揚。兩岸進入了建立互信、共同發展的最佳階段,經濟合作與人員交流達到歷史新高峰,過去七年兩岸協商成果,超過之前二十年的總和,創造了兩岸關係六十多年來最穩定的時刻。

習近平會見朱立倫時,提出三個觀點。一是「兩岸關係處於新的重要節點上」,亟待兩岸政治人物以新思維開創新局面。二是「攜手共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契合習近平倡導的「全球命運共同體」理念。三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進行平等協商」,合情合理安排台灣地區的國際空間。朱立倫給予積極回應:「兩岸同為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希望在「九二共識」基礎上,讓兩岸關係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基層民眾、中小企業和青年群體。

習近平就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明確提出五點主張。一是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二是深化兩岸利益融合,共創兩岸互利雙贏,增進兩岸同胞福祉。三是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靈溝通。四是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要著眼大局,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不僅要求同存異,更應努力聚同化異,不斷增進政治互信。五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大家一起來干。只要兩岸同胞、全世界的中國人團結起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指日可待。

習近平引用了《尚書·說命》一句名言,關鍵要「慮善以動,動惟厥時」。這句話的潛台詞豐富,觸及島內各派政治力量的痛點、癢點和躁點。去年島內轟轟烈烈的「太陽花運動」迫使兩岸服貿協議破局,中韓經貿合作關係趕超了兩岸;今年台灣面對大陸「亞投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馬英九政府決策優柔寡斷,過度仰仗美國臉色,錯失了增加國際能見度、國際話語權的良機;面對南海、釣魚台議題,兩岸態勢處於無法合作的局面,大陸方面堅決抗爭,積極有為,多次傳遞兩岸合作的意向,而馬政府受制於國際政治的政策「困境」,在領土領海爭議中無從著力,無所作為,加深了被戰略邊緣化的疏離感。

撫今憶昔,兩岸關係六十多年坎坎坷坷,和平發展彌足珍貴。我認為,兩岸關係史可分為三個階段,並將迎來兩個新階段。

第一階段,冷戰1.0時代。1949-1987,美蘇爭霸的歷史背景,毛澤東「一定要解放台灣」,蔣介石「一定要反攻大陸」。

台海兩岸兵戎相見,勢不兩立。金門登陸戰(台灣方面稱古寧頭戰役),解放軍全軍覆沒。緊接著抗美援朝,解放台灣戛然而止。誰也解放不了誰,誰也反攻不了誰。1963年,周恩來提出對台和平統一的「一綱四目」政策,遭蔣介石冷遇。1975年,蔣經國在金門發表《告大陸同胞書》。1976年,蔣經國發表三不政策,告訴《紐約時報》:「與共產黨接觸(談判),就是自殺行為,我們沒那麼愚蠢」。1981年,葉劍英提出「葉九條」,未能叩開兩岸和平大門。l982年,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國兩制」,依然得不到蔣經國熱臉相對。

第二階段,糾結2.0時代。1992-2008,民族主義與民主主義PK,「導彈」與「選票」對壘。

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鄧小平推動大陸改革開放後,兩岸開始緩和。1987年蔣經國解除戒嚴令,促進台灣地區民主化,開放大陸探親。蔣經國生前最後接受專訪說:「共產黨已經在改變,要迎合我們的立場,而不是我們去屈就和變更」。他相信在台灣完成民主化後,將推動中國大陸相同動力,或許數年之內就可見到功效。1988年,蔣經國解除實施30多年的黨禁和報禁,台灣開創第一個民主自由的華人社會典範。

蔣經國去世後,李登輝上台採取「務實外交」,默認大陸政治實體,取代過去「漢賊不兩立」,且於公開場合多次表露要「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在《國統綱領》,寫有「台灣固為中國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1992年10月底至12月初,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香港接洽,出面處理官方「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最終形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共識,即「九二共識」。此後在新加坡成功舉行汪辜會談,兩岸實現三通。

1996年,李登輝與連戰搭檔,成為台灣首任民選「總統」。在大選最後階段,釀成第三次台海軍事危機。李登輝急轉彎,拋出兩岸「特殊國與國」關係論,以媚日為榮,搖身一變成「台獨之父」。李登輝提出「中國七塊論」(分割為台灣、西藏、新疆、蒙古、華南、華北、東北,各自競爭發展),在全球華人引起軒然大波。2000年,陳水扁上台,宣稱「一邊一國」,大力推行「台灣正名」、「去中國化」,一系列「台獨」瘋狂言行,割裂了台灣社會,引發藍營民眾憤慨。陳水扁不斷衝撞大陸對台底線,大陸通過了《反國家分裂法》,美國政府也不得不出面強力喊停。

第三階段,冷和3.0時代。2008至今,兩岸交流愈來愈密集,兩岸政治認同卻愈來愈疏離。

2005年,連戰「大哥,你終於回來了」,令中國民眾熱淚盈眶。「胡連會」實現國共兩黨領袖歷史性握手,融化心靈堅冰,彼此坦誠相見,發表五項共同願景。2008年馬英九上台,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關係朝著和平共贏發展。從吳伯雄出席第四屆至第九屆國共論壇,到謝長廷、陳菊等綠營大佬陸續到訪大陸,兩岸交流合作呈現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在「九二共識」政治基石上,兩岸簽署了ECFA、赴台游、直航、司法互助等21項協議,給各界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但是,兩岸主權、治權衝突的氛圍,一直未能紓解。馬英九出於台灣地區利益、政黨利益、自身利益及民主價值觀考量,在兩岸統一之路上,自縛手腳,不敢跨越雷池半步,突破性成就乏善可陳,只能形成「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不統、不獨、不武」的消極主張,在「九二共識」的權宜下,推動二個實質治權之間側重經貿文化的協商合作,但兩岸政治認同疏離依然難以改善。

習近平對台「四不原則」政策,在劃清反對「台獨」底線的同時,展現更柔軟的身段。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宋楚瑜時,強調「兩岸一家親」,「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擴大兩岸社會各界各階層民眾的接觸面,面對面溝通,心與心交流,不斷增進理解,拉近心理距離。」但是,大陸高舉「一國兩制」旗幟,被綠營視為統戰工具;國共兩黨交流平台、海協海基兩會對兩岸和平發展的種種努力,常常被綠營抹紅抹黑。

在全球化大潮下,普世價值成為台灣主流價值觀。大陸經濟成就雖然舉世矚目,但一黨執政體制,令台灣青年一代疏而遠之。台灣民眾的本土意識、公民意識與民主價值觀,在選舉中屢屢被動員和強化。透過民主選舉,建構台灣本土意識的凝聚力;經由本土意識的訴求,深化台灣民主制度的正當性。2014年,台灣民眾「認同是台灣人」比例已達60.6%,「認同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比例只有32.5%,「認同是中國人」比例僅剩3.5%,兩岸政治認同疏離更形深化。

第四階段,陽光4.0時代。期待「習朱會」開創新局,兩岸政治人物(台灣不論藍綠)求同尊異,陽光互信,民族共融、民生共贏、民主共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大家一起來干。

如果說,國共對抗時期的兩岸統一,是自家兄弟的分了再合;那麼,在台灣地區實現民主自由制度的今天,兩岸統一則像一場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的苦戀了。在大陸民眾眼裡,台灣同胞永遠是骨肉親人,打過罵過,都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在台灣民眾眼裡,分離太久,變化太多,大陸就好比曾經家暴而離異的前夫前妻,要破鏡重圓,需經歷一段互信互尊、彌合分歧的漫長過程。

「連胡會」十年前發表五項願景,習近平去年發表「四不原則」,雖然「慮善以動」,但若是要實現,恐怕還是會成烏托邦。大陸長期對台經濟恩惠政策的良苦用心,終究沒有贏得台灣最大多數民意,國民黨也沒能把兩岸關係的政績換取更多的選票,相反去年島內「三合一」大選,國民黨輸得差點脫褲子。兩岸簽署「服貿協議」引爆了「太陽花學運」,而香港政改方案、普選風波,更讓台灣民眾對「一國兩制」不敢苟同,無異於間接為綠營助選。不論是太陽花學運、雙橡園升旗事件、到近期大陸貼近海峽中線的新航道問題,皆令兩岸當局不悅,增添了彼此不信任。接下去,兩岸如果強力推進和平協議或軍事互信機制,那台灣民眾不鬧革命才怪。

開創兩岸關係陽光4.0時代,需要兩岸各方政治家超越自我,不固守一己之利,如習近平所言「秉持民族大義,承擔起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兩岸人民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的神聖責任」,以更多的和解達至穩定的和平,以更多的尊重達至牢固的互信,以更多的善意達至普遍的共識,以更多的努力達至發展共贏的命運共同體。

大陸執政黨致力兩岸和平發展,追求國家統一,光靠對台經濟恩惠不夠,導彈更是嚇走民心,給美日聯盟圍堵中國、介入台海事務更多可趁之機,而宜加快實現民主化,補好現代政治文明的功課。兩岸政治認同愈來愈疏離,其本質是兩岸政治文明的差距與疏離。兩岸價值觀認同,心才會融合一起。

對於國民黨而言,百年老店,三起三落。經驗與教訓很多,也很深刻,這些應該成為肩負中華民族更大使命的正能量。馬政府的兩岸政策,雖和平卻不夠積極。此次朱立倫訪問大陸,並未在兩岸關係有大突破。從活動內容看,一是延續國共交流平台,把穩國民黨在島內對「九二共識」的詮釋與話語權,二是經濟、青年話題,對島內「三中一青」群體間接喊話,為國民黨重奪失去的票倉埋伏筆,三是全程透明陽光,無閉門會談,堵住綠營一貫斥責國民黨「黑箱作業」之口。相信朱立倫「動惟厥時」,時機成熟會有突破性的兩岸關係創建。

台海兩岸分離分治,是國共內戰的不幸結果。骨肉親人一海相隔,遂成家國之痛、民族之憾。六十多年風雨滄桑,六十多年翹首企盼,六十多年受制於人,何時能破鏡重圓。兩岸和平統一,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美好心愿。國共攜手,統一中國,振興中華,責無旁貸。

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有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美英法德俄羅斯概莫例外。中華民族的確立,來自近代中國對世界的認識、承認與開放。中國的民族主義,是面向世界、心靈開放、包容和平的民族主義。同時,伴隨著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恥辱,構成中國人「落後就要被挨打」的痛苦的民族經驗,並成為中國人無法抹去的集體記憶。梁啟超說:「沒有民族就沒有國家。」嚴復說:「覺彼族三百年之進化,只做到『利己殺人,寡廉鮮恥』八個字。」拋棄了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勢必被列強侵略、瓜分和欺凌,古今中外例子比比皆是。當今西方發達國家,對內自由民主,對外戰爭掠奪,從未改變。美國戰略重心由中東向遠東轉移,重返亞太腳步鏗鏘,採取「結盟日本,籠絡東盟,打壓中國」政策。在此種戰略意圖之下,台灣無疑成一張王牌,加之與日菲的軍事同盟,妄圖把中國封鎖在第一島鏈之內。但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打亂了美國圍堵的陣腳。中國崛起,亞洲必將進入「後美國時代」,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必將發生深刻變化。

對於民進黨而言,許多民主前輩的獻身與堅守,點亮了今天台灣的民主燈塔。但是,民主不能演變成民粹主義,本土意識不能割棄民族大義。如果民進黨重新執政,不能回到陳水扁的台獨立場,成為兩岸麻煩製造者。一味排斥「九二共識」,只會繼續逼仄自己的執政空間和國際舞台。一味指責國共交流是「黑箱作業」,本身其實也是「黑色的空箱作業」,除了破壞,沒有建樹。「台獨」各種花招,已被李登輝、陳水扁這兩位前輩玩盡,結果都很狼狽。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直言,當前情勢雖有利民進黨,但相信黨內沒人會樂觀認為,情勢已好到可不理大陸;民進黨的問題,已非如何打贏選舉,而是執政後如何避免讓兩岸再陷僵局,如一意孤行,被大陸否定,就算手握政權,仍將難以執政。他強調,「不挑戰不代表同意,更不代表接受;只是當全世界都不會挑戰一中,請問蔡英文想挑戰什麼?」

毫無疑問,民進黨需要正視「九二共識」,超越台獨思維,超越惡鬥格調,歸依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家一起來」,把民主進步的立黨精神普及台海兩岸,共同追求一個自由、民主、法治、富強、文明、統一的大中國。這才是民進黨的時代魅力,是未來光明坦途,是更偉大的歷史擔當。

兩岸和平發展,比拼的不是導彈,不是民粹,不是GDP,而是現代文明,這才是兩岸人民之福,民族和國家之幸。兩岸和平統一,政治家需要大智慧,更需要大膽略和歷史責任感。此岸不能把憲法坐在屁股底下,彼岸不能把孫中山遺志壓在枕頭底下,綠營不能天天把磚頭拿在手上。兩岸統一過程,不僅僅是地理疆域的分了再合,也是政治文明的優化融合,是兩岸中國人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重新選擇。兩岸統一,既可理解為「大陸在地理疆域統一了台灣」,也可理解為「台灣在政治文明統一了大陸」。既然兩岸一家親,何分彼此?

從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民主認同到國家認同,從平等分治到公平競選,從經濟文化融合到政治聯合治理,期待在十年二十年內,在更短的將來,兩岸邁入民主統一5.0時代。兩岸民眾共同選舉中國主席,眾志成城,必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時。


推薦閱讀:

《新時代里的紹興年》短視頻第11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一去不復返的田園耕讀時代
羅中立:定格一個時代
身處其中的時代 張檸

TAG:時代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