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動態】 衛興華:再談學好用好《資本論》的生產力理論

來源:《政治經濟學評論》2017年第6期(11月)

作者簡介

衛興華(1925-),山西五台人,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理論經濟學界的泰斗,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奠基人之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智庫顧問。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組和政治經濟學編寫組的重要成員,入選「影響新中國60年經濟建設的100位經濟學家」之一。1952年於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經濟學系系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理論經濟學分會主席、《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總編輯等職。1991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被授予中國人民大學首批榮譽一級教授稱號。曾任第三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經濟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全國綜合性大學《資本論》研究會會長等。現兼任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信陽師範學院華銳學院名譽院長,南京大學、吉林大學、河南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黑龍江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30餘所高校的特聘教授、名譽或客座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名譽理事,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衛老筆耕不輟,成果卓著。出版《經濟運行機制概論》《我國新經濟體制的構造》《市場功能與政府功能組合論》《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理論》等學術專著五十餘部。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國家級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文章一千餘篇,許多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馬克思主義文摘》等文獻轉載。曾獲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中國圖書獎一等獎、世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獎、中央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周年論文獎、教育部第一、二、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等獎等重要獎項。

我講的題目是《學好、用好〈資本論〉中的生產力理論》。對《資本論》理論的準確理解及其當代價值問題,我過去寫過一系列文章。今天單講一下《資本論》中的生產力理論。為什麼講這個問題?我們看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一貫強調說社會主義要儘快發展生產力,這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最後要實現共同富裕。我們當前一方面正在努力發展生產力,另一方面也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這兩個方面的工作,是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必須緊抓好的兩大環節,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問題,也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既然我們一再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要發展生產力,這是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我們就得研究怎樣更好更快地發展生產力。可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要研究怎樣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原有經濟體制,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第二,要研究怎樣優化和擴展生產力的諸要素。包括怎樣改進原有生產要素和發現利用新的生產要素,從而發展生產力。例如,通過培訓提高職工的文化、技術知識水平;運用新的科技,改進和創新管理,提高全要素效率等。

第三,研究生產力不是研究生產力的技術層面。不是研究怎樣更好地挖煤、鍊鋼,這是自然科學家的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研究社會層面的生產力。比如,怎樣轉變發展方式、怎樣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把這方面的內容加入研究對象中。

我們建立、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不能離開《資本論》的指導。在這個方面,我覺得我們在教學研究當中一直對《資本論》的理解存在著一些誤區和盲區。對《資本論》的有關理論的正確理解,對於指導我們當前的政治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其中包括什麼是生產力,決定生產力發展的要素究竟是什麼,怎樣更好更快地發展生產力。因為對生產力要素的理解不同,對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認識有偏差,曾經產生了兩次本不應該產生的有關生產力要素問題的政治風波。

什麼是生產力?生產力的要素是什麼?曾經一個時期只能講二要素,講三要素會受到批評。而現在基本上講三要素了,也還有個別學者堅持講二要素。但是馬克思的《資本論》里所講的三要素僅僅是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人們往往把馬克思講的簡單要素當成全部要素。所謂簡單要素就是說這是一切社會發展生產力都必不可少的、最起碼的要素,這意味著決定生產力的要素也會發展。馬克思自己在《資本論》裡面清楚地講明了這一點。有的政治經濟學教材中注意到了「簡單要素」的規定,但做了錯解。認為講「簡單要素」是指撇開生產關係只講生產力的要素。其實,《資本論》中早巳說明,講勞動過程是撇開生產關係單講生產的勞動過程。馬克思自己對「簡單要素」的本意做了明確的說明:「就勞動過程只是人和自然之間的單純過程來說,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這個過程的一切社會發展形式所共有的。但勞動過程的每個一定的歷史形式,都會進一步發展這個過程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形式。」而且馬克思也講明了在他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怎樣發展生產力的問題。這些問題對我們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該怎樣發展生產力具有指導意義。

關於什麼是生產力的問題,馬克思有清楚的說明。我們有的教材里只講生產力是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這樣,不明確說明利用、改造自然,是要生產出用以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產品,這就容易導向生產力二要素論。因為勞動對象和自然力等是被改造的對象。用以改造自然的就只能是勞動者和生產工具。有人說,馬克思沒有給生產力概念下過定義。不對,馬克思講過,「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生產要素的發展」。這裡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是生產力就是生產產品的能力;其二是生產力的發展包括生產要素的發展。馬克思還講,「生產力當然始終是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生產力」。也就是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的能力。生產能力是滿足人民需要、解決人民衣食住行問題的能力。馬克思的著作里講過生產力包括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但是因為決定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是物質生產力,所以這裡更多的講的是物質生產力。人們講生產二要素、三要素時,都沒有注意到馬克思講「生產要素的發展」。馬克思講勞動過程三要素,僅僅是「簡單的要素」,原始社會也有生產的三要素。馬克思講資本主義發展的三個階段,對每一個生產發展的階段首先講清楚了這個階段生產力發展的狀況。馬克思講簡單協作時就說協作創造了生產力,把協作生產力的發展叫做社會勞動的生產力,簡單協作就可以提高生產力。在論述機器大工業時,馬克思強調科學在生產中的應用。馬克思多次講科學是生產力,而且是獨立的生產力要素。

在生產力問題上曾經產生了兩次政治風波。本來是一個生產要素的概念和內涵問題,居然產生了重大的政治風波。一次政治風波是,1938年蘇聯著作中提出了生產力

而講生產力多要素。但是後來政治權威、理論權威講了生產力二要素以後,當時蘇聯和中國都是講生產力二要素了。這成為經典定義。1952年,王學文老先生當時在中央黨校工作,他提出生產力三要素,即《資本論》第一卷第五章講的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跟生產力二要素不一樣。當時在中國執教的蘇聯專家批判王學文是反對斯大林,王學文受到批判,被迫離開了中央黨校。這是一次小政治風波。再一次更大的政治風波,是在「文化大革命」末期。1965年,胡耀邦向鄧小平彙報中國科學院的《彙報提綱》。因為是科學院的,就寫上了科學也是生產力。他們起草時不知道馬克思僅在《資本論》中就多次從不同的方面講過科學是生產力。鄧小平同意《彙報提綱》,說科學也是生產力。當鄧小平再次被貶時,《紅旗》雜誌和《遼寧日報》發表文章,竟批判鄧小平講科學也是生產力,理由是勞動者才是生產力最重要的要素,把科學作為生產力否定了勞動者的重要作用——講科學是生產力這不是抬高科學家了嗎?馬克思很重視科學在發展生產力中的作用。我們目前發展生產力強調科學創新、管理創新。過去二要素、三要素沒有科學、管理。

《資本論》講的生產力理論跟西方講的生產力理論是有差異的,是超越了西方經濟學的。西方經濟學原來講生產力的三要素就是資本、勞動、土地,而馬克思講的是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資產階級經濟學只著眼於資本主義制度,他們講生產力是講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他們首先重視的是資本,把資本主義當作最完善的社會的終極制度,而馬克思講生產力的簡單要素是著眼於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包括從原始社會到以後的社會都離不開這三個簡單的要素。馬克思在《資本論》里不僅重視三個要素,而且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發展怎樣利用了科學、管理、自然力,分析了怎樣通過分工合作發展生產力。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把這些問題作為系統理論綜合於一體講清楚了,遠遠超過了西方經濟學講的生產三要素論,然後才逐步加入管理、科學等。《資本論》里還講到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是怎樣發展生產力的,比如怎樣進行擴大再生產、怎樣進行集約經營或粗放經營、怎樣利用折舊費進行積累、怎樣提高生產力的質量和效率。這些問題對我們發展生產力當然具有借鑒意義。

馬克思從發展的觀點看待生產力,確定了生產力已發展的要素。他也知道未來還會有生產力發展的新要素出現。馬克思講了資本主義發展的三個階段,也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的三個階段。我們現在起碼巳經到了第四個階段,比如說信息、網路這一類要素的發展巳經超過馬克思所看到和預見到的新的生產力要素的發展。但是現在還有不少人講三要素,甚至個別人還講二要素。我們看到,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組織編寫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中除了講生產力多要素,還補充了信息,這個是馬克思沒有講到的,所以關於生產力的問題要按照馬克思的思想方法來研究。

現在還有一個問題,因為鄧小平講了科學是第一生產力,這個大家接受了,所以現在講生產力和生產力要素不能不講科學了。但是有一個問題,即很多著作不把科學作為獨立的生產力要素,而只是作為附加的生產力。因為囿於生產力三要素論的束縛,就把科學作為輔助的要素,說科學是滲透到生產力三要素裡面起作用的。其實馬克思明確講過,科學是作為獨立的生產力的。我們看一下他的原話。「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生產過程成了科學的應用,而科學反過來成了生產過程的因素即所謂職能。」「資本不創造科學,但是它為了生產過程的需要,利用科學,佔有科學。」我們搞教學研究不要離開馬克思的本意,把自己錯解的一套硬說成馬克思主義。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原原本本地把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貫徹到我們正在創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當中。

生產力二要素、三要素都不夠,都偏離了馬克思的有關理論。蘇聯演變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上也不講生產力二要素了。為什麼會產生兩次關於生產力問題的政治風波,我覺得有一個緣由,即過去對《資本論》的有關理論有誤解、錯解。有一個曾具有理論影響的老經濟學家,為堅持生產力二要素,否定勞動對象是生產力因素,還進行過舉例論證。他用「戰鬥力」比喻「生產力」。他說,戰鬥力中不包括戰鬥對象即敵人的力量;同樣的道理,生產力中也不包括勞動對象。其實這種比喻是不恰當的,因為兩者沒有可比性。戰爭是要打敗和消滅敵人。敵人越少越弱對己方發揮戰鬥力越有利。而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勞動對象,則是質量越好、數量越充足,越有利於生產力的提高。其實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里就提出了決定勞動生產力的多個要素,除了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外,還包括科學發展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包括管理、協作、自然力等。我們過去爭論,有人認為馬克思雖然講了勞動生產力多要素,但那是勞動生產率的要素而不是生產力要素。我們提出的理論觀點要有論證、有論據,沒有論證、論據的理論觀點是站不住的。講勞動生產力就是講生產力,有什麼根據呢?馬克思的論著裡面巳講清楚了。可以講很多例證,這裡只引一例。馬克思講:「相對剩餘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正比。它隨著生產力提高而提高,隨著生產力降低而降低。」將勞動生產力和生產力作為內涵相同的概念通用。再者,馬克思講勞動生產力概念,不是他自己發明出來的,而是借鑒了古典經濟學的概念。古典經濟學強調生產力是勞動生產力,而資本家及其辯護士則強調資本的生產力。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經勞動推動的生產力,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於資本主導勞動,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

生產力當然是指具體、有用的勞動生產力。因此,生產力諸要素不是生產價值的能力,而是生產使用價值的能力。我們現在講人均GDP多少看起來好像是價值的指標,其實,人均GDP是使用價值指標。勞動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也是一致的,不能割裂開來。生產力或勞動生產力的高低,要通過勞動生產率來表現。因此決定勞動生產率的因素和決定生產力的因素是相同的。

推薦閱讀:

產業資本高位頻套現 兩個月減持市值超去年全年
曖昧 沒資本的女人玩不起
嘉程資本李黎對話名創優品葉國富:零售業都學小米和名創優品,誰都學不會
直播經濟學:瘋狂投入,盈利無期,對賭面前,誰將勝者為王?
【女人最大的資本不是漂亮,而是教養】

TAG:學術 | 理論 | 生產力 | 生產 | 資本 | 動態 | 好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