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揚州「語文報·名師大講堂暨高效課堂研討會

  • 張玉新:這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但不是唯一的
  • 董一菲:熱薦王東華的《發現母親》
  • 祝禧:文化,語文的一面旗幟

    聆聽名家箴言,觀摩新秀風采

    ——揚州之行學習有感

    非常有幸參加了2010年4月8日至10日在揚州舉辦的「語文報·名師大講堂暨高效課堂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專家、新秀為我們呈現了豐盛的語文大餐,令我受益匪淺。

    王榮生教授的報告讓我們接受了最新教學理念的洗禮。他首先提出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合宜的教學內容(即學習目標),一是有效的教學設計(即學習目標達成)。並列舉了幾個典型課例加以闡釋,深入淺出,令人嘆服。讓我們更直接地明確怎樣去追求高效課堂。接下來的才是他報告的最精彩內容——閱讀教學的兩個轉向。第一個轉向是:從關注教學方法轉向關注教學內容。結合精彩課例的解說讓我們明白了閱讀教學中的主要問題是教學設計的雙重扭曲:從教法入手而困於教學內容,著眼於教師的教而較少顧及學生的學。解決此問題的途徑在於轉向以「學」的活動為基點,關注學生需要學什麼,學生怎樣學才好。第二個轉向是:從關注「教的活動」轉向「學的活動」。結合寧鴻彬老師的《皇帝的新裝》來闡述,讓我們清楚地明白了教學流程應是「學的活動」充分展開,學生「學的活動」應有較充分完整的時間,學生的學習經驗應有較充分的表達與交流,班級的每個學生都應能獲得共同的知識。

    五位「語文報」杯教學比賽全國一等獎獲得者的語文課,有的思路清晰,在「你說說,我說說,作者說說」的輕鬆氛圍中舉重若輕;有的展示極為深厚的古文功底,現身說法引領學生走進傳統文學;有的教態親切自然,幾乎如同播音員在與同學親切地交流;還有激情澎湃,才情過人,感染每一位同學和老師;另有以一個探究題「促使韓信走向成與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仔細深入研讀文言文《淮陰侯列傳》;劉建瓊和李海林兩位專家的示範課更顯大家風範,一個注重探究問題的角度:從文題、文本、作者身世、課文源出著作內容思考來解讀文本;一個是注重閱讀散文的兩個技巧:抓住作者的直接陳述和通過把握作品的語氣語調來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些精彩的課堂各具特色,讓我們領略了不同教師的個性教學藝術,也讓我們明白:好的課堂要求教師應該能根據文本創設濃厚的學習場景,對文本都有著獨到的深入的解讀,能注重從學生的原點出發,確定教學的基本點,根據文本體式特點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堅持正確的語文教學方向,注重磨練,銳意進取,追求個性化課堂教學藝術,語文課堂教學定會春意盎然!

  • 為了促進「有效教學管理年」向縱深開展,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4月18日至4月19日,由連雲港市教研室、連雲港市中語會聯合語文報社共同主辦的 「名師大講堂」活動在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舉行。來自全國各地700多名中學語文教師參加了本次活動。開幕式上,市教育局副局長韓金山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語文報社副社長高海平致開幕詞,省教研室語文教研員朱芒芒就語文課程改革作了專題發言,新海高級中學副校長、省特級教師、教授級高級教師、江蘇省首批名教師李震主持了開幕式。

    此次活動以「進一步推進新課程改革,促進『有效教學管理年』向縱深開展」為主旨,以「現當代散文教學研討」為主題,一大批國內知名的語文教育專家雲集港城。北京大學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軒、浙江師大教授、浙江省中語會會長王尚文為與會教師作學術報告,朱震國、尤立增、張悅、梁傑、李衛東、朱則光、曾文彥、施玥等優秀教師執教展示課,王棟生、黃厚江、蔡明等著名語文教學研究專家參與評課。現將活動總結如下:

    一、名家專題報告

    4月18日,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市作協副主席曹文軒教授以《我的語文教育觀》為主題為與會代表作了一場精彩的報告。其中關於「閱讀與朗讀」的真知灼見,引起與會教師強烈共鳴。曹文軒認為,讀書是一種宗教,我們對書應該有一種敬仰之心。讀書可以幫助我們擴充經驗,讀書可以創造經驗,讀書使人高貴。閱讀經典,讓我們明銳、深刻而優雅。

    4月19日,浙江大學教授、浙江省中語會會長、著名中學語文教育家王尚文教授在大會上作了題為《語文教師良知的兩難處境》的專題報告,他首提教育「含人量」,展示了語文教育的宏觀背景,又結合具體教學實踐,生動細緻地闡述了語文教育「質」的規定性。

    二、名師示範教學

    本次活動,共有八位教師執教示範課。

    4月18日下午,上海楊浦中學特級教師朱震國執教高中語文課《故鄉》,河北張家口一中特級教師尤立增執教高中語文課《衚衕文化》,江蘇省灌南高級中學特級教師梁傑執教高中語文課《汪大娘》,

    4月19日上午,江蘇省初中語文優秀課一等獎獲得者蘇州立達中學教師曾文彥執教《紫藤蘿瀑布》,山東濟寧師專附中名師朱則光執教《百合花開》,江蘇省初中語文優秀課一等獎獲得者連雲港市東港中學教師施玥執教《獎》。

    4月19日下午,北京市特級教師李衛東執教《背影》,浙江省寧波效史中學名師張悅執教《世間最美的墳墓》。

    三、特級教師現場點評

    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教授級高級教師、江蘇省首批名師王棟生、黃厚江、蔡明老師分別進行了現場評課。他們認為,有四種課不是好課:1.教師忙學生不忙的課,不是好課;教師不忙學生忙,忙得暈頭轉向的課也不是好課。2.教師精彩,學生不精彩的課不是好課;教師精彩、學生精彩,與語文無關的課也不是好課。3.教師把學生當驢趕,匆忙趕路找答案的課不是好課;教師把自己當做驢的課也不是好課。4.只有教師的問題,沒有學生問題的課不是好課;只有學生問題,沒有教師問題的課也不是好課。同時指出,好課有四條標準:1.知道語文是什麼,語文該教什麼的課是好課。2.教師教得精彩,學生學得精彩的課是好課。3.教而有法,學而有法,只見語文不見法的課是好課。4.文本理解透徹正確,教師和學生在文本的閱讀中有發現的課是好課。關於閱讀教學,幾位特級教師的觀點是:1.閱讀教學要從學生的問題出發,教學過程是教材的二次加工。2.教學環節要把語言品味理解運用與文意理解結合起來,要以語言活動為主要形式。3.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閱讀中獲得多元積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4.要有問題探討為引導,從文本出發最後又回到文本。5.語文的閱讀教學主要是學語文不是講語文,不是教化,更不是教訓。

    特級教師對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以及對本次活動的展示課有針對性的點評給與會語文老師極大的啟發。

    四、活動效果

    「名師大講堂」活動是我市中學語文近年來舉辦規模最大的一次盛會。來自全國各地的七百多位中學語文教師參與了活動。與會者高度評價了這次會議的成功舉辦。省教研室朱芒芒老師評價說:「這次活動規格高、品味高、效果好,很成功。」

    附:活動反饋

    讓閱讀走進靈魂

    海州實驗中學 李服

    「名師大講堂」活動已經圓滿地落下了帷幕,在這兩天里,我用心聆聽了眾位專家學者的報告,認真觀摩了各位名師睿智而富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每一個人都給我們留下了值得回味和深思的東西,我想,這種回味和深思才是活動本身所存在而盛行的意義。在這裡我不能逐一羅列表達每一位老師對我產生的影響。但我不得不說的還是第一場報告。

    北京大學的曹文軒教授應邀參加本次的「名師大講堂」活動, 他給我們做了關於《閱讀和朗讀》的專題報告,這一上午,我心腦並用,記下了整整十頁紙,並在我認為堪之經典的詞句下划了記號,以待日後再重溫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這一場報告,讓一些時常困擾我的問題變的清晰明朗,曹文軒教授表達出了很多人想要表達可能又表達不到這個層次的對於讀書的理解。

    首先,他告訴我們「語文何為?」

    語文,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寫作。他指出:人所生存的實實在在的世界是第一世界,而用心、腦、想像出來的世界是第二世界。而創造這個第二世界最有利的工具就是語言文字。寫作是一種最清晰最美好的宗教儀式。它能幫助我們培養優雅的氣質。一個人的寫作能力,一個民族的寫作能力,衡量了一個時代的質量。

    這一段話清晰的告訴我們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性是什麼?簡言之,就是——創造世界。

    其次,他強調了閱讀的意義。

    要想把文章寫好,就要把語文學好,但是學好語文,不僅僅限於教科書,課堂是次要空間,學習好語文要在大課堂內完成,閱讀才是關鍵之處。依據閱讀與否,曹教授將生活分為閱讀的生活和不閱讀的生活,閱讀的人生和不閱讀的人生。閱讀的人生是草長鶯飛,不閱讀的人生是一篇荒涼。讀書才是一個人最優雅的姿態。並且他還很風趣的拿魯迅先生為例,說讀書和人的長相有關:魯迅,上帝沒有給他厚愛,他只是一個瘦小、乾巴的老頭,如果他不讀書,走在大街上,你未必會看他一眼。但是每當我面對魯迅的照片時,我感覺在我面前的是一座大山,對他崇敬。這是因為讀書改變了他的姿態,是書本給了他超凡的氣質、 堅毅的力量、崇高的境界。 讀書有一種非常奇妙的力量,它不僅可以改變你的內心,而且可以改變你的外形,影響你的談吐、舉止,使你獲得一種氣質。

    曹教授生動活潑的語言,鮮活而具有說服力,他很好的告訴我們想創作文章該做什麼?那就是——用心閱讀。

    第三、讀什麼?

    面對著浩繁而龐大的書籍世界,我們往往會產生無能為力的感覺,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書呢?曹教授將閱讀分為淺閱讀和深閱讀。所謂的淺閱讀,是指說能帶給我們愉悅,但是這種閱讀不能提高人的精神,書所給予的在閱讀時間結束時就全部結束。與此相反的就是深閱讀,在對比之中,我們就夢明白,我們需要怎麼選擇?

    針對學生,他又提出了「底子論」,他將書分為兩類:一類是打底子的書,另一類是打完底子之後的書,並且舉例說明了哪一類是打底子的書,以及作為學者,為此所作出的努力。2008年,他最大的收穫就是寫了15本打底子的書。

    接下來,他進一步的指出,書是有血統的,我們應當選擇高貴血統的書。書是有文脈的,那些在我們讀書時能激發我們積累慾望的書才是有文脈的書。更風趣的是,他說書有有輩分的,有爺爺書,兒子書和孫子書。

    在前面,他告訴我們學習語文為了寫作,要寫作就必須讀書,但不是所有書都是有意義的,曹教授以他的睿智,形象地告訴我們——選擇好書。

    最後,他強調了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一種有效方式——朗讀。

    何為語文?語文包括有聲語言,和書面語言,有聲語言就是語,書面語言就是要文,

    重文輕語是語文教學的一大弊病,我們要意識到:朗讀是一種高雅的儀式,是體會民族語言優美的途徑,並可以幫助我們淘汰末流作品,所以語文老師,每一個都應該是朗讀者。

    在報告會結束時,曹教授身體力行,深情地朗誦了他作品中的一段。

    綜合起來看,教師想要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興趣是關鍵的,沒有興趣,一切就是空談,興趣的培養需要選擇方法,其中最有效的一種就是——動情朗讀。

    一直以來,在語文教學上,我認為讀書是根基,總是向學生強調讀書的重要性,但在真正的實施落實上,並沒有做到扎紮實實,往往是弄幾本書,找幾節課,放任他們讀讀,寫幾篇讀後感,我想這是大多數老師都會做的事,可能有人做的比我更實效一些。但是,我們只知道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上應該佔有重要的地位,卻不知道它源自什麼?又該何去何從?

    而曹教授的這場報告,更多的都在強調閱讀對於一個人的內在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在理論上,層層深入,深刻而有指導性,讓一直處於混沌狀態的我,在這一場報告的洗禮中恍然大悟。在方法上,明確有效果,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和目的性。它使得我的閱讀教學更有目標性,為我日後的教學指明了方向。

    寫下這些內容時,又想起,2009年4月23 日,世界讀書日。這一天,在新聞里看到了溫家寶總理所說的關於讀書的話: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關係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個不讀書的人、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一位是中國頂級學府的權威學者,一位是中國的重要國家元首,他們在不同的場合都在呼籲著同一個問題:閱讀!而作為能夠將閱讀傳承下去的最基層的語文教師,我們是不是也該在我們所能影響的範圍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呢?即使不是為了我們的民族,就算是為了我們的孩子能有一顆美好的心。

    讓閱讀走進靈魂吧!

    大象無形 大音希聲

    ———觀摩朱則光老師執教的《百合花開》有感

    連雲港外國語學校 焦衛國

    歲在己丑,時值暮春,「全國中學語文名師大講堂」系列活動在新海高級中學舉辦,觀摩之餘,感慨良多,尤以朱則光老師執教之《百合花開》一課為最。

    《百合花開》系台灣作家林清玄之作,林氏精研佛學,亦通老莊,諸多作品看似簡單,實則大巧若拙,禪機暗伏。朱則光老師以自己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生活經驗準確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以充滿智慧的個性化審美視角揣測作者的創作意圖,應該說,此番課前功夫是需要厚重的學力和全面的學養來支撐的。有了真正的對文本鑽研的深度和廣度,最終才可能產生大氣的課堂教學效果,是謂「課外功夫」。

    朱則光老師的配樂范讀是一大亮點。對文本的深刻透徹的理解,渾厚響亮的嗓音,高超的朗讀技巧,對語文本質的認識高度,諸多因素註定了配樂范讀的出彩:自然,清明,內蘊。較之耽於朗讀技巧的賣弄,流於形式的范讀呈現,簡單低俗的煽情陶醉,自不可同日而語。有聲語言、態勢語言、人文氣質、背景音樂共同構築了一個充滿感染力的「氣場」,平和自然、情感內蘊的朗讀效果與林氏的流暢清新、醇厚浪漫的文風形成了很高的契合度,是謂「大音希聲」。

    朱則光老師對文本的梯度解讀是又一大亮點。個體百合的自身,個體百合所處的生長環境,百合的前世、今生、後世,個體的百合與群體的百合,自然的百合與人文的、中國的、東方的百合,這些元素在文中盤根錯節,絲絲相扣,朱則光老師以語言為「抓手」,引領學生共同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去觸摸林氏的清凈心、歡喜心、平常心、柔軟心,進而意會文本中百合的意象,感悟作者筆下的人文百合、智慧百合,激發學生內在的審美創造力,「潤物細無聲」,是謂「大象無形」。

    智慧型語文老師應該追求什麼樣的教學境界?筆者以為,當有一種「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教學境界。教師應該以一顆平常心最大限度地崇尚文本之「自然」,順應真正的課堂對話之「自然」,有智慧的「自然」才是真正的大氣。林氏在其散文《生命的化妝》中寫過這樣的話:最高明的化妝術,是經過非常考究的化妝,讓人家看起來好像沒有化過妝一樣,並且這化出來的妝與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現那個人的個性與氣質……化妝的最高境界是無妝,是自然。林氏在文中借化妝師之口說出這樣的話: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妝,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妝。那麼,我們可否這樣說:三流的語文老師是僅關注語言文字的老師,二流的語文老師是關注人文精神的老師,一流的語文老師是關注個體生命的老師?!一個語文老師對學生個體生命的真正關注,需要老師目無全牛,以深邃的智慧的目光找尋文本與學生個體審美的契合點,需要老師去功利心,以平和自然之態與學生攜手走進文本,需要老師循循善誘,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達成閱讀的默契,進而讓學生醍醐灌頂,「開出柔軟清凈的智慧之蓮」(林清玄語)。朱則光老師在鑽研教材、配樂范讀、文本解讀等方面所體現出的一個智慧型語文老師的造化自然的大氣境界,確實值得我們關注、研究。

    就讓我們詩意的閱讀吧!

    ——賞析曾文彥老師的《紫藤蘿瀑布》

    東海縣實驗中學 孫蓓蓓

    負責評課的黃厚江老師說,這是一節精緻的課。這是我非常認同的,更是我感受最深的一點。

    作為一名年輕的女老師,曾老師在課前課上明顯是下了很大的一番功夫的。美輪美奐的幻燈片配上入情入境的朗誦,再加上精緻完美的課堂生成,那就是一首靈動的詩,甚至,連詩都沒有這樣沁人心脾!

    這節課無疑是非常成功的,整體上的大特點已經在課後由黃厚江老師點評過了,這裡不再補綴。下面我想就自己的切身感受談談我對這節課的體會。

    首先,我覺得年輕的曾老師選的課非常適合她自己,無論從外形還是內在氣質看,曾老師都和本課的作者宗璞有神似之處。我覺得如果給老師自由發揮的話,選擇適合自己的課是非常必須的。

    其次,如入仙境的情景生成。為了加深學生對「紫藤蘿瀑布」的印象,曾老師精選了很多幅紫藤蘿盛開的圖片,配上非常空靈的音樂,加上曾老師的深情朗誦,這就是本課開場的驚艷一筆!另外,我還注意到一個小細節:曾老師對文本非常熟練,幾乎到了能背下來的地步。

    再次,以「花語」入情的精妙。因為紫藤蘿的花語和其他所有的花一樣,都是值得去感悟的。這是本課的主要環節,也是一個串聯全篇的核心環節,曾老師引導學生把對語言的品味、理解、運用與文章把握融為一體,真正達到了「花人相通」的境地。

    總之,本課實現了以語言活動為主要形式,而且,還是精緻的詩化語言,這才是真正的美讀。和曾老師同為蘇州人的黃厚江老師說,如果他音色那麼差都不怕朗讀了,那其他人還用怕什麼。黃老師又說:「語文的閱讀教學主要是學語文,不是講道理,不是教化,更不能是教訓。同時要注意朗讀。」我想這其中,必然是肯定曾老師的詩意閱讀的!

    做一個「含人量」高的教師

    連雲港市花果山中學 劉瑋

    兩天的名師大講堂活動讓我感慨萬千,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時時撞擊著我的心靈,叫我慚愧,催我自新!八位名師的講課,各具特色,異彩紛呈。不愧是教師中的佼佼者,不愧是「含人量」高的教師(借用王尚文教授的話)!

    這次活動給我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教師的個人魅力是上好每節課的關鍵。只有教師具備傑出的學識、能力、人品,才能獲得學生的信賴;只有教師具備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贏得學生和同行的敬重。教師的人格力量,雖然不是法律條文和規章制度,但卻遠勝於法律條文和規章制度。在教師的舉手投足、潛移默化之間,它能為迷濛的眼睛帶來一片亮色,它能喚醒沉淪的心靈。倘若教師沒有人格的魅力,教書育人就無從談起。正像陶行知所說的那樣:「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師首在師之自重。」

    這次活動給我另一點感受是:語文教師要是一個朗讀者。朱震國老師那富有磁性的聲情並茂的朗讀;曾文彥老師那深情的對花語的解讀;朱則光對百合花的分角色的對比悟讀;張悅老師的富有靈氣的對樸素的賞讀等等都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美的記憶!美讀應該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不可缺少的環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興奮劑」,是提升情感審美教學的有效的途徑之一。如果能真正地做到美讀,那麼課堂教學的快樂和有用就合而為一了,就能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引起高度的重視。平時應該多開設一些朗讀課、語言表演課、朗讀競賽等形式不一的活動來激發和調動學生和老師對朗讀的興趣。

    這次教學活動,也讓我們明白了課堂教學設計要精而巧,要抓住關鍵問題、關鍵詞來設計教案,評價一節課的好壞,不應以解決問題的多少來評定,而是以解決了哪些重點問題來評價,教學設計的問題不能是越多越好,問題的設計要精且巧,要由淺入深,引導有方,要收放自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著引領的作用。如朱則光老師在《百合花》中設計的問題,都是圍繞一個中心——百合花的形象來展開的,採用分角色朗讀和反襯的教學方法,都是來突出百合花的形象,通過三次的對比朗讀,加深學生對百合花的理解;以及探究環節和拓展環節的設計也是圍繞百合花來展開的,都很精妙,加上最後的結束語:以清靜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探挫折——人生的境界,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後,我想用第斯多惠的話,來表達我參加這次名師大講堂的總的感悟:

    「一個人一貧如洗,對別人絕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發展、自我培養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樣也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教師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別人;教師只有誠心誠意地自我教育,才能誠心誠意地去教育學生。」

    與曹文軒先生「對話」

    灌南縣實驗中學 孫洪剛

    4月18日上午,我有幸在新海高級中學聆聽了北大教授、當代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先生的一個講座,題目是《我的語文教育觀》。

    曹先生的講座內容很豐富,對當今語文教育現狀的解讀也深度而睿智。他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語文教育觀,即語文的本質、閱讀的意義、朗讀的意義等。在談到中國當代教育現狀時,他說中國當代教育有一個重大缺失,那就是美育缺失。我們的社會,大到建築,小到服裝普遍缺乏美感。如學生的校服無不是肥肥大大,包臀裹腿的;建築方面,除了造型方方正正,缺少變化外,還有就是清一色的貼著瓷磚,其中以農村的建築更甚,反映了我們國民美育意識的缺乏。對此我甚為贊同,甚至我先前也對此深惡痛絕過。只是我和曹先生稍有不同的是,我覺得我們除了要勇於指出我們國家在美育方面的不足外,更應發現當前社會在美育方面的進步。因為我們的社會確確實實在進步,包括校服、包括農村的建築等。

    曹先生是位博古通今的學者,他到過許多地方,包括童話國度——安徒生的故鄉丹麥。他舉例說,北歐的美育很成功,它們建築就很美,甚至連農舍也很精緻。他說在北歐常常見到這樣一幅圖景,一個男人,一個女人,男人爬在梯子上刷牆,女人在下面遞著漆桶。白牆、紅瓦、藍天、森林、男人,女人,多麼詩情畫意的畫面!我也覺得很美,也很嚮往。只是曹先生下面的說法我不敢苟同了。他接著說,但是如果你駕車行駛在中國農村的道路上,你就會發覺路兩邊有許多「廁所」一樣的建築,那就是農民的房子。他們房子的牆壁上不是塗著色彩斑斕的塗料,而是貼著瓷磚——城裡公廁經常使用的那一類白色瓷磚。沒有絲毫美感,這就是美育缺乏的體現。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我覺得我們農村的房子雖然土氣,但和以前比還是有著巨大進步的,更不像「廁所」。以前是茅草房子居多,後來是青磚黑瓦的房子居多,現在也蓋起了一幢幢的樓房,而且式樣造型也愈加豐富多樣,這不是進步嗎?儘管和歐洲的民居比還落後許多,儘管有許多人家的房子貼著瓷磚——潔白的瓷磚。只是我覺得真地不像廁所,而像房子,很漂亮的房子。

    其實在評價農村房子像不像廁所之前,首先必須了解我國農民的居住現況。我們國家進入現代社會遠遲於西方社會,我們國家的人均GDP也遠不如西方發達國家,我們農民的生活水準也遠遜於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民。我們的農民現在剛解決溫飽問題,至於房子,至於樓房,則正在解決有沒有和是否實用的問題,關於美觀則是次要的或者說目前只能追求「初級階段」的。說實話現在大部分地區農民能住上新房子,住上小樓放就已經是很了不起了。有許多農民的房子建好幾年後還是個空殼,還沒有門窗呢。這要是被曹先生看見不知又該做何評論了。至於貼瓷磚,一則這種貼瓷磚的手法是從城裡流傳而來的,二是貼上瓷磚有助於對牆體的清潔和保護,有何不可呢?難道一定要塗上塗料才算美嗎?我不能理解。

    我很喜歡曹先生的《草房子》,也很傾慕曹先生為人,只是我更希望曹先生能悲天憫人一些,走出童話世界,走出書齋,重新感受那曾經融於他血脈的「草房子」。不要再用「廁所」之類的詞形容我們身邊的「醜陋」了,否則,不也違反了曹先生美的原則嗎?

    我知道曹先生的本意不是說農村的建築是廁所,而是說它像廁所,我也知道我的話題或許脫離了本次「中學語文名師大講堂」的主題,但我仍然願意藉此和曹先生「對話」,如果這也能算是「對話」的話。

    朗讀——語文教學的生命源泉

    連雲港市崗埠中學 徐興成

    4月18日,有幸參加了「名師大講堂」活動,聆聽了北大知名教授曹文軒關於語文教育觀的報告和朱震國、龍立增、梁傑三位老師的精彩的公開課,感觸頗多,最深一點就是語文課離不開朗讀,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語文教師應當是一個朗讀者,朗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源泉。

    曹教授報告的中心是「閱讀與朗讀」。他先從語文的概念、閱讀的意義、讀什麼書等角度闡述了閱讀的重要性;他又從四個方面闡述朗讀的意義與作用:朗讀在許多發達國家非常受重視,朗讀是一種傳統,朗讀是一種儀式,朗讀提升了口語的品質。曹教授最後強調「語文教師應當是一個朗讀者」。

    接下來三位名師的課,無不體現出「語文教師應當是朗讀者」的內涵,而朱震國老師的課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朱老師上的是高二課程《故鄉》。在這節課中,朱老師設計的朗讀環節有這樣幾個明顯的特徵:一是在要求學生朗讀時,及時進行讀法指導,讓學生學會朗讀。憑著朱老師深厚的朗讀功底、豐富的朗讀經驗,讓學生試讀之後,常常是根據學生所讀情況,用「如果……來讀,效果會……」、「……再讀得……一些,肯定會……」之類的話,為學生指點迷津,讓學生有柳暗花明、豁然開朗之感。這充分體現了朱老師「學會」比「會學」更加重要的思想理念。二是朗讀形式在多樣化的同時,更加強調齊讀。如在引導學生找出「景、人、事」之後,很快進入朗讀的環節:不是一般的范讀,而是齊讀10-12自然段,引發學生深入討論問題。如果說這裡的齊讀起到渲染課堂氣氛和過渡到下一個環節的作用的話,那麼,最後要求學生齊讀課文的結尾,既起到對全課內容的總結作用,又起到對朗讀要求的複習鞏固和朗讀能力的提高的作用。三是教師的范讀在學生乃至聽課人員不知不覺中進行。當朱老師引導學生討論1-3自然段中「忠實兒女」的含義時,他情不自禁地朗讀了這幾段文字,讓人聽來是那樣的自然,學生在這聲情並茂的朗讀聲中,自然找到了問題的答案。課上到接近尾聲時,朱老師插入的《石馬河》與《農民對城裡人的抱怨》兩首詩的誦讀,也是在學生與其他聽眾不知不覺中進行的。儘管這兩首詩比較長,由於朱老師讀得投入,讀得精彩,再加上詩的內容與課文的主題緊密相連,所以聽來毫無冗長之感,反而覺得是一種享受。

    如果說朱老師的這節課是一盤菜,那麼,他的朗讀及讀法指導就是調料,使這盤菜變得更加有滋有味,質量倍增;如果說朱老師的這節課是一棵樹,那麼,他的朗讀及讀法指導就是水源,使這棵樹變得更加枝繁葉茂,充滿生命活力。

    總之,語文課堂上不能沒有朗讀,生活中也不能沒有朗讀。語文課因朗讀而生輝,語文老師因朗讀而高雅,生活因朗讀而更富於詩情畫意,生命因朗讀而更有意義。

    聽朱震國老師公開課《故鄉》有感

    東海縣白塔高級中學 王善飛

    在新海高級中學聽了朱震國老師的一節公開課《故鄉》感觸最深的就是他的朗讀。

    語文閱讀課堂上必須重視朗讀——對於這一點,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已達成共識。於是,指名讀、分組讀、分角色讀、教師的范讀、名家名人的表演性朗讀……一堂課下來,真可謂書聲琅琅。然而,我們為了什麼而朗讀呢?究竟怎樣的朗讀才是真正有用的朗讀呢?

    聽朱震國老師的《故鄉》,這才恍悟:朗讀,原來可以這樣讀;朗讀,遠遠不僅僅是讀!

    毫不誇張地說,朱老師的范讀近乎完美地為所有的聽眾演繹了一段人間真情。雖然這范讀僅有短短的一分半鐘,卻贏得了滿堂經久的掌聲,真可謂 「以聲傳情,以聲奪人」。在我看來,他的朗讀藝術即便是與著名的電影配音演員相比,也是不輸分毫的。我們不難注意到,朱老師在多處朗讀時明顯有停頓、加重語氣或是顫音的處理。這些朗讀處理絕不僅僅是為了感情表達的需要,用朱老師自己的話講,在朗讀的過程中「有些重要信息已經傳遞給學生了」,朗讀的目的其實更多是為了讓聽眾和讀者漸漸地進入故事中去,激發起他們有效的思考或是困惑的質疑。事實證明,朱老師所言非虛,後來學生先後提問的正是與此相關的幾個重要問題。

    范讀的過程,其實是把教師的理解化為學生的理解,藉助朗讀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可見得,他在讀什麼不讀什麼的取捨中也是大有匠心的。

    朗讀,不僅僅是朗讀,還應該讀出感情,甚而悄悄地傳遞信息,深深地啟人心智;而且,讀什麼,不讀什麼,都該精心選擇。

    回味《故鄉》的幾次朗讀,每次朗讀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每次朗讀都帶著明確的目的,每次朗讀都有著個性化的解讀,朱老師的朗讀,就是這樣的一種極富感染力的朗讀,即便是相隔整整一年,也餘音繞梁,猶在耳畔。他的朗讀告訴我們:好的朗讀 ,能讓平面的語言變得立體豐滿,能把靜默的語言變得靈動形象,能將讀者的心緒引進文本深處。只有在用心的誦讀中,我們才能漸漸地品出滋味,慢慢地引起共鳴,久久地受到震撼。

    朱熹曾說:「讀書切忌在慌忙,涵詠功夫興味長。」願我們每一個語文人都能學到朱震國老師的這份朗讀的涵詠功夫!

    聽朱則光老師《百合花開》有感

    東海縣實驗中學 薛麗麗

    在不知不覺中,為期三天的「全國中學語文名師大講堂」活動已悄悄溜走。的確讓我受益匪淺,感受頗多。且不說專家們的博學多才,勤奮好學,也不說專家們對工作的執著追求,在自己工作崗位上取得的如此令人羨慕的成績,單從他們的課堂上就讓我領略到了一位位優秀教師的風采,走進他們的課堂,讓我震撼的地方實在是太多太多。

    從朱則光老師的語文課堂上,我欣賞他對語文的熱愛與研究、寬廣的閱讀面、對文字的深刻理解。《百合花開》一篇簡短的心靈文字,經過他巧妙的設計,不僅完成了語文課的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思的訓練,而且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品質錘鍊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對課文的解析中。課的最後,對大作家林清玄形象的呈現,更是讓課文的主題得到了升華。

    這堂課也讓我真正的意識到,要想成為一位出色的語文教師,一定要加強語言功底的訓練,提高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機敏的教學應變能力。課堂上,學生的答案有很多種,理解正確的很好,但總避免不了有理解錯誤的同學,面對這一問題時,朱老師能夠沉穩、巧妙的處理這一問題。

    還有就是朱老師在處理文本上,並沒有按部就班,而是設計巧妙,進出文本自如。設計問題的角度都是從學生的原始感受出發。如,讓學生自由朗讀,畫出體現百合特點的句子,並用關鍵詞來體現百合的特點。在學生回答關鍵詞後教師即順著學生的概括來分析文本,直接分析百合的形象。但如何讓學生真正體會百合的形象呢?難道僅說說就行了嗎?很明顯不行。朱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分角色朗讀來體會百合的形象,特別是感受百合是在一種什麼樣的環境下生活的。從而升華主題,學生才感悟到百合那種「全心全意默默開放」的品質。

    總之,這次活動,不僅僅是給我們送來這八節觀摩課,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每一位老師來學習他們的敬業精神,學習他們這種熱愛讀書,勤於鑽研,好學不倦的精神。我想要向他們學得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了。一句話:今後仍要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工作,永遠記住:學無常師,好學不厭。

    好一個本色語文

    ——評施玥老師執教的《獎》

    開發區教研室 劉 彤

    黃厚江先生評點施老師的課兩個字「本色」,用詞亦「本色」,不顯山露水,平淡自然,好像不及「精緻」「舒展」等詞感情色彩那麼豐富。但若你對「本色課堂」理論有一知半解,就會知道「本色」二字涵蓄的深邃與高遠。

    華中師範大學楊再隋教授在《呼喚本色語文》一文中有這樣一段影響巨大的經典問答:「語文課是什麼?何謂語文的本色,又何謂本色語文?語文課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課。說到底就是學生學習說語文、講語文、讀語文、寫語文、用語文的課。」

    教學理論的真實只有通過教學實踐的闡釋才成為為眾人理解、追隨,正如同一個文學流派的興盛往往需要理論家與作家共同的努力,影響才會廣泛深遠。施老師的課與「本色語文」理論可以說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本色文章,匠心獨具。文章的本色,在於源於生活。真情激蕩,字字珠璣;構思精巧,立意高遠:語文課文的藝術張力皆源於此。施老師執教,不走其他成名大師演唱成名曲成為習慣的傳統,不斷拓展戲路,從《甜甜的泥土》到《獎》,繼續關注真情真愛,張揚愛的大旗,撒播愛的種子,在優美的文章學習中,感受愛的力量,體味中國式的「心靈雞湯」。

    本色語言,大師風度。語言的本色,在於還原生活。音色甜美,情辭和諧;唱念做打,嫻熟精準;化文學為生活,納符號為形象:語文課文的藝術感染力皆源於此。施老師的課,直面主導角色,不避表演之嫌,開門見山,迅速切題,一石多鳥。有內容,有層次;有輸入,有輸出;由文及情,由文及人,由聽及思;由文本到作家;由作家到自我;很好地解決了導入激趣,文本誦讀,問題質疑,人物感知,教學鋪墊等多重任務。在教師優美的范讀與敘述中,示例暗示與品析拓展融為一體。

    本色過程,學者風範。過程的本色,在於直面教學。聽說讀寫,梯次分明;歸納感悟,目標具體;自主互助,流轉自如;字詞句篇,裁剪有度:語文教法的真諦盡顯。施老師還很好地避免了傳統呆板的程式結構:「聆聽一種心情」,「閱讀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親」,「領悟一份摯愛」,「傳遞一份心聲」。散文化的結構模式,貼近文本,不枝不蔓;指向清楚,目標明確;文學人性,融合無痕: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如清風拂面,如細雨入懷。

    好一個本色語文!

    讓朗讀走進文本的腹地

    ——聽朱則光執教《百合花開》有感

    贛榆縣實驗中學 張玲 潘長虹

    錢理群教授曾說,讀魯迅的作品非朗讀不可。何止如此,讀經典詩文皆需朗讀,通過朗讀,可以感受詩文的韻味、氣勢,可以進入文學境界,可以走進文本的腹地,還可以幫助我們體會民族語言之美,提高口語交際、書面表達的水平。

    聽朱則光老師執教《百合花開》,感受到師生在朗讀中得到了美的享受。課伊始,讓學生在老師配樂激情朗讀中感受百合花的形象,學生當即受到感染,迅速走進文本,紛紛暢所欲言,有說 「我看到了一株有堅定信念,用自己的努力證明自己存在的百合」,有說「我看到了一株執著、向上的百合」,有說「我看到了一株潔白、秀挺的百合」有說……掀起了課堂的第一個小高潮。

    聽了老師的激情朗讀,學生已是躍躍欲試,在此情境下,師讓生放聲自由朗讀課文,深度感悟百合形象,於是滿堂書聲朗朗。讀得投入了,領會自然深了,見解就會獨到了。有位學生竟生髮出「百合香自苦寒來」的感悟,贏得了師生的讚賞。課堂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老師適時指導朗讀,恰到好處。如老師讓學生齊讀由排比句構成的第9段:「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來欣賞,不管你們怎麼來看我,我都要開花!」學生讀得很有氣勢,師就問:「造成氣勢的原因是什麼?」學生明白了運用排比,逐層遞進之後,師再指導學生讀出遞增的氣勢來,形成了課堂的第三次高潮。

    為進一步把握百合的形象,就要領會寫雜草、蝴蝶鳥雀的意圖,為領會這一意圖,師先把這三個形象所說的話投影出來,然後明確它們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聽了這些話百合又是怎麼想、怎麼說的。在此基礎上,選三位同學分別扮演雜草、蝴蝶鳥雀的角色,每位學生讀後,師分別創造性地添加旁白:「百合樂觀地說」、「百合堅定地說」、「百合自信地、樂觀地、堅定地、執著地說」,於是班內其他同學便配合著一次次齊誦:「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來欣賞,不管你們怎麼來看我,我都要開花!」此時誦讀勝解讀,讀後學生已悟出了百合能戰勝諷刺嫉妒、戰勝孤獨、戰勝自己。百合的形象浮出了水面。課堂形成了第四次高潮。

    任憑雜草、蝴蝶鳥雀們怎麼說,百合都謹記著第一株百合的教導:「我們要全心全意地、默默地開花,已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這點睛之筆怎能不誦,於是師生齊背這文章的末句,課在齊誦中結束,餘音裊裊。

    整堂課以朗讀開場,靠朗讀去解讀課文,又以朗讀結課,可謂朗讀貫穿全課。在朗讀中,學生走近了百合,理解了百合,愛上了百合,融進了課文,走進了作者。在朗讀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表達能力提高了,情感得到了熏陶,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本色語文 語文本色

    ——聽《獎》一課有感

    連雲港市東港中學楊秀紅

    4月19日,在我市新海高級中學舉行了「語文報」名師大講堂活動。其中我校施玥老師作為江蘇省連雲港市初中語文的唯一代表執教了《獎》一課,省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課後點評,這節課的特點用兩個字概括就是「本色」,這是一節「本色」的語文課,充滿了語文的味道。我理解,這個「本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精巧的環節構思

    第一次了解課堂有精巧的板塊設計,始於全國名師餘映潮。他執教的《七顆鑽石》設計了精美的幾個教學板塊:走進錄音棚、暢遊智慧泉、來到創作室,為我們的語文教學開闢了新的教學思路。

    《獎》一課,我們欣喜地見到了這種教學構思。整節課由這樣幾個板塊構成:聆聽一種心情——感嘆一個奇蹟——閱讀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親——領悟一份熱愛——傳遞一句心聲。板塊的設計牢牢扣住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由情境導入,到語言品讀,再到主旨領悟,課外延伸,環節設計絲絲入扣,又清晰明了。黃厚江老師點評,一節好課,是知道老師要教什麼,而有的課,聽完了卻更糊塗了。從這一點來說,《獎》一課,非常清晰地交代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學生聽得明白,我們聽課的老師聽得也清清楚楚。

    二、強烈的文本意識

    黃老師點評,現在有的語文課,一節課不知道教什麼,嚴重脫離文本。現代文教學一定要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理解領悟文章的主題內涵,正所謂走進去,出得來。《獎》一課讓我們感受到,無論教學進行到哪個環節,無一不圍繞著文本展開。

    在「閱讀一段一生」的環節中,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概括事件。「感受一位父親」這個環節是教學重點,再讀課文,進一步品讀文本,找出文中對父親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描寫,品讀語言的妙處。閱讀教學重點就是對語言的品味,缺少品讀語言的課堂,我認為不是語文課。這個環節,施老師帶領學生品讀了父親「狂熱」的表現,通過對文本中「快步」、「酸溜溜」、「親自」等詞語的品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一位對獎如此「狂熱」的父親的形像,學生在品讀的過程當中,一步步地深入文本,品味語言。

    課後,黃老師點評,我們初中語文的課堂,還重視字詞教學,而某些課堂,卻不知道教什麼,高度評價了施老師這節課,才是真正「本色」的語文課。

    三、豐富的朗讀體驗

    缺少朗讀的語文課堂,我認為也不是「本色」的語文課。曾經聽過一些公開課,整節課,

    既沒有學生的朗讀,也沒有教師的朗讀,試問,這還叫「語文課」嗎?

    此次的「名師大講堂」活動,執教的專家們,無一例外,都重視了朗讀教學,特別是教師的范讀非常精彩。如浙江寧波的張悅老師,配樂朗讀了《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讀罷,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而施老師的朗讀設計別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課堂伊始,沒有任何華麗的詞藻,音樂響起,施老師請大家聆聽一個小女孩的心聲,在憂傷的音樂中,范讀課文1-4節,自然地帶領學生進入了文本,同時,在老師富有感染力的朗讀中,學生們感受到了小女孩憂傷而絕望的心情。這樣的情境導入,簡潔明了,不做任何修飾,不花哨,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的「本色」。

    品讀環節,當學生體會到父親的「酸溜溜」時,施老師設計了一小段的分角色朗讀,可謂是神來之筆,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感受父親,作為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本是艱難之事,因為他們缺少情境,缺少體驗。而角色的朗讀扮演,則給了他們充分的體驗的空間,人物看似平淡的語言,朗讀起來,卻意味深長,在朗讀之中,父親的愛女之心躍然紙上。

    而真正的「亮點」,出現在整節課的結尾「傳遞一句心聲」環節。女兒大聲的呼喊出了自己的心聲:爸爸,我所有的獎都是為您得的啊!施老師請學生們設想,「如果給你一個機會,代替這位父親訴說心聲,你會說一句什麼話呢?」正因為有了前面的角色體驗,又深刻地領悟了本文的內涵,所以此時學生們很容易替這位父親說出:「乖,我所有的對獎的狂熱也都是為了你啊」!當學生將這句話作為課堂的拓展記到書上時,施老師安排全體女生朗讀女兒的心聲,全體男生朗讀父親的心聲,此時課堂上響起了感人的父女對話,讓學生的情感真正地到達了高潮,也讓所有聽課的老師感動。偉大的父愛,就在這樣的呼喊聲中表達得淋漓盡致!全場再次響起熱烈的掌聲。我想這個掌聲,不僅是為了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而響起,更是為全天下具有相同的愛子之情的父親而響起。一節語文課,我們聽懂了父女二人的心聲,更聽出了所有人的共鳴。

    四、精美的課件輔助

    近年來,隨著多媒體進入課堂,老師運用多媒體上課似乎司空見慣,一節課不用課件上課倒是奇怪的事。自從上次聽了市教研員朱衛文老師的《故都的秋》一課,看到朱老師不用多媒體課件,語文課卻上得樸素而充實,是扎紮實實的一節充滿著「語文味」的語文課。才明白,原來有時候多媒體課件如果不能物盡其用,只是一個擺設,一個花架子。真正的語文課,多媒體的運用一定要發揮它最大的功用,而不能為「課件」而「課件」。聽了幾節專家的課,發現有的課堂上的課件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打上兩段文中的句子,讓學生朗讀,也用課件,我不禁疑惑,課件的使用,有必要嗎?

    而《獎》一課,卻讓我們看到,課件的使用貫穿整節課,缺少課件,就缺少了環節的展示,就缺少了任務的明確,就缺少了構思的精美。「聆聽一種心情、感嘆一個奇蹟、閱讀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親、領悟一份熱愛、傳遞一句心聲。」當一個個漂亮的小標題展示在課件上時,我們除了讚歎標題作為環節介紹的精美之外,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每一個環節要具體地做什麼事情,學生閱讀一篇文章,用什麼來做抓手,拿著筆,要勾畫文中的什麼句子,具體到閱讀文中的什麼段落,學生都非常明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也必須要有教師的主導,而在《獎》的課件中,我們就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課後聽課老師反響熱烈,紛紛跑到講台上去複製施老師的授課課件,一時間人群擠滿了小小的講台,導致了全場小小的混亂。

    綜觀整節課,用黃老師的點評來說,與其他的課相比,也許它顯得不那麼精緻,也許它不太華麗,或者說稍嫌平淡,然而正是這樣的一節課,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語文課的「本色」,讓我們廣大的語文老師明白,語文課,要的就是「本色」,這樣的課才是真正的「語文課」。

    本色中見奇巧

    ——評施玥老師「名師大講堂」展示課《獎》

    東港中學 馬吉

    為了推進新課改,語文報社和連雲港市教研室、中語會聯合召開「語文報」名師大講堂會議,筆者有幸在此會議中聆聽了施玥老師的一堂展示課----《獎》,感觸很深。初看此課平淡無奇,范讀課文、介紹作者、學生自讀課文概括內容、品析人物形象、探究主旨,每一個環節都是些「家常菜」。但細細品味,這些「家常菜」中,卻蘊含了教師奇巧的設計,彰顯了師者的教育智慧。

    一、情景導入,巧選范讀內容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課堂的情景導入已經深入師心。在面對散文教學的導入設計時,大多數教師都首選范讀課文。這樣即對文本有了初步的熟悉,又可以使學生在上課伊始就沉浸於預設的情境中,便於課堂教學的推進。但是《獎》是一篇長文,講述的是台灣著名作家杏林子癱瘓輟學後,在父親的支持下獲得諸多獎項,創造人生奇蹟的故事。全文2200字,要全部范讀是不現實的,那麼對范讀內容的選擇就體現出教師對教學的精巧設計。課文有明顯的劃分人生階段的句子,第九節第一句「我為自己走出了一條路」可以作為選擇范讀內容的依據。但是施玥老師在教學時並沒有范讀整個1-9節,而是選擇了1-4節。只是截取了表現作者在遭遇挫折後對生活喪失目標,絕望無助的段落配樂朗讀。這樣,當學生沉浸於這種絕望無助的感情中,感傷世界又多了一個可憐的殘疾人時,教師卻適時介紹作者的輝煌成就,使得學生在這種巨大的反差與震撼中,迫切希望了解作者的傳奇一生,對文本的閱讀形成了期待,可謂一巧!再說介紹作者,這是本課中,唯一有課外鏈接的環節。網路中對杏林子的介紹多如牛毛,而施玥老師在教學中只選取了代表杏林子一生主要成就的七個獎項,既貼切了教學內容,又真正做到了選材的去蕪存菁,可謂二巧!

    二、整體感知,巧設提示語言。

    對於長文的教學,整體感知環節是難點中的無冕之王。筆者也曾試上過這篇課文,發現學生對於長文的整體感知很難把握,花費了寶貴的20分鐘才生拉硬拽出文章的概括,這個經常被我們小覷的環節,成了教學中的攔路虎。但在聆聽施玥老師的展示課時發現學生對《獎》的整體感知是那麼的清晰,概括是那麼的簡練。探尋其原因,則歸功於教師在設置問題「誰做了哪些事推動我人生的波瀾」時,加入了一個小巧的提示語:「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可以使學生在冗長的閱讀中始終帶著明確的問題,看到劃分人生階段的關鍵語句能夠敏銳的捕捉,在概括時對事件的選取也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反思中不禁感嘆,一個小巧的提示語,竟可以一石三鳥,給學生感知、課堂教學帶來如此大的幫助。

    三、品析人物,巧抓關鍵詞語

    在品析人物形象環節,施玥老師的設計更顯奇巧-----通過對關鍵詞語「狂熱」的品析,使得父親的形象生動而飽滿,躍然於學生的眼前。由於杏林子個人經歷的特殊性,他父親的表現也異於常人,一反「父愛如山」的中國傳統。文中按時間順序有詳有略的介紹了父親的種種反常行為,要想讓學生從這些繁複細微的事件中去感受並總結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沒有具體的抓手將是一個耗時巨大的工程。所以施玥老師從課文諸多的評價性語言中精心挑選了一個最具有代表性的詞語「狂熱」。作為概括人物形象的關鍵詞,之後所有對父親形象的品析都圍繞這個詞語進行。這樣,使得學生在跳讀課文、選取品析內容時就有了具體可依的憑據,即不會有所遺漏,又不會在抓住「鬍子眉毛」的同時失去對人物整體形象的感知。並且施玥老師在具體授課時時常提醒學生從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入手,拒絕「假大空」的泛泛概括,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授予了正確的答問方法,深刻體現了新課改中對學生學法指導的精神。

    四、探究主旨,巧引主體問題

    《獎》中「狂熱」只是父親的一個表象,他所有的行為都是出於對女兒深沉的愛。而女兒原本對得獎是不看重的,一次次競獎獲獎都是為了回報父親的愛。此環節是教學中的難點,想要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出結論是需要精心引導的,處理不當會有粗暴說教之嫌。施玥老師在設計本環節時,巧妙設置了兩個主問題,層層引導學生探究文章主旨。「為什麼父親對我得獎如此狂熱?」此問題的設置上承品析人物環節,下啟課文主旨探討,可謂精巧至極!鑒於此問題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施玥老師在授課時並沒有即時給予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在集思廣益的過程中適時點撥。「我生病前、初病時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得獎對我意味著什麼」等問題的提出如醍醐灌頂,使學生茅塞頓開。學生在合作探究之下自然得出「父親對獎的狂熱就是對女兒的愛」這一結論,不僅教學難點得到解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再一次得到提升。至於第二個主問題的設置「從哪裡看出我得獎是為父親?」則是對文章主旨的深層挖掘。本文想要表達的情感是「父女情深」,如果只到「父愛如山」就嘎然而止則顯意猶未盡。而施玥老師這一問題的設置,尤其是對「父親過世之後……分享快樂的人了。」一段的朗讀指導,充分體現了一位名師對文本深入挖掘的能力。

    五、傳遞情感,巧練語言實踐

    《獎》這篇課文中父親的形象易感不易說。雖然學生都接受過家人不同程度的鼓勵,但是杏林子的遭遇畢竟特殊、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不可與學生的經歷雷同比較。所以施玥老師在傳遞情感這一環節所設置的語言實踐活動就益發顯得精妙。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代替父親訴說心聲,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最後環節不是脫離課本漫談自身經歷,而是更加深刻的體味父女之情。通過語言實踐活動宣洩積蓄了一節課的情感,升華自己對親情的深層認識!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在第二次實踐練習時,施玥老師加入了「望著父親那期待的目光,女兒狂熱的大聲地喊出」、「望著女兒那堅定的身影,父親欣慰地深沉地回答」這樣的陳述語言,一方面對學生的朗讀進行了進一步的指導提示;另一方面也使原本單純的學生語言活動變成了師生共同傾情演繹,使課堂教學達到了高潮並在完美中結束。

    施玥老師的這一堂展示課看似「家常」,實則是一桌豐盛的滿漢全席,除了上文詳述的五點奇妙之處,施老師深情的配樂朗誦,切合文本的課件設計,無不讓人艷羨感慨!

    一堂只有45分鐘的本色語文課,卻包含了如此多的精妙絕倫的設計,讓筆者深刻認識到,語文的本色教學不是簡單的回歸老路,不是課堂形式的單純瘦身,不是對先進教學手段的盲目摒棄。而是需要教師回歸文本,在深入挖掘文本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學情進行精巧的設計,使每一個教學環節清晰可感,使每一步教學推進水到渠成,在教學中體現教師的智慧和高度。施玥老師的這一節展示課使我們看到了真正的本色語文。我們不禁呼喊:本色語文也需要奇巧的教學設計!

    刪繁就簡,鉛華洗凈

    ——評施玥老師「名師大講堂」展示課《獎》

    連雲港市東港中學 孫艷

    4月19日上午,我有幸參加了在新海中學舉行的中學語文「名師大講堂」活動。江蘇省初中語文優秀課一等獎獲得者,連雲港市東港中學施玥老師執教的《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一堂簡約而豐滿、本色又有效的好課。

    一、從課件看課脈――簡約而豐滿

    語文課堂多媒體的盛行一直被眾多教育者所詬病,一些名家也以課堂教學不

    用多媒體來正本清源。但施玥老師的課,多媒體地使用可謂恰到好處,清晰地展現了教學的脈絡。通過課件展示的教學環節如下:聆聽一種心情;感嘆一個奇蹟;閱讀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親;領悟一份摯愛;傳遞一句心聲。小標題整齊精緻,讓人耳目一新。除了「領悟一份摯愛」環節設計了兩個問題,其他環節所領屬的問題都是一個,設計不可謂不簡約。小標題藝術化地展現了導入新課、作者簡介、整體感知、研讀文本、領悟主旨、語言訓練六個環節,教學內容不可謂不豐滿。通過課件的引領,教者在教什麼,學生在學什麼,課堂的進程推進到哪,無需聽課者費盡心思前後揣摩才恍然大悟,有效課堂理當如此。

    二、從設計看教學――本色而有效

    (一)導入的直切

    時下語文課的課堂導入,經常存在的問題就是繞彎子、蓋帽子。前者無效、後者無趣。施玥老師導入環節的設計給了我們正確的引領。設計如下:教師配樂朗讀課文1-4節,去體會一個小女孩的心情。課文開篇直接切入文本,迅速把學生帶到一個生了重病的小女孩面前,感受她絕望無助的心情。教師緊接著撥開迷霧,交代小女孩的身份。進而讓學生猜想小女孩的命運:在病魔面前這世界上不是又多了一個可憐的殘疾人,而是誕生了一個創造生命奇蹟的作家,結論對比強烈,令人震撼,教學流程自然過渡到作者簡介,並激發了學生探究文本的慾望。本環節無疑在向我們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息:能直接但不乏藝術性地指向文本,能激發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這樣的導入才是本色有效的。

    (二)感知的充分

    語文課堂沒有學生對文本的充分感知,就直接進入人物形象的把握或語言的品味是不可想像的,是不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可以這麼說,即便是一些教學大家,也會常常忽略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施玥老師的整體感知很充分,設計如下:朗讀5-26節,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在我人生的不同階段,誰為我做了哪些事推動了我人生的波瀾?問題設計清晰準確,人物找到了,事件概括出來了,一個深愛女兒的父親形象便從文本中站立起來了。本環節同時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因此,也是本色有效的。

    (三)關鍵詞的引領

    在「感受一位父親」這個環節中,施玥老師抓住了文本中的一個關鍵詞「狂熱」,以此為切入點,體會父親對「我」得獎的熱衷與欣喜若狂。問題如下:再讀課文,找出文中對父親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說說文章怎樣體現父親對「獎」的狂熱的?問題設計以關鍵詞為抓手,把得獎後的事件一線串珠,本環節的教學因此有了發力點,學生對文本的探究有了鮮明的指向性。從教學效果看,學生找到的答案是全面準確的,感受是細膩豐富的。還值得稱道的是,教師有閱讀方法的指導,提示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去揣摩人物形象。這讓課堂飄溢著濃郁的「語文味」,自然本色有效。

    (四)主旨的詠嘆

    施玥老師在「領悟一份摯愛」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準確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後,意猶未盡,要求學生通過「傳遞一句心聲」環節以父親的口吻寫一句話。問題如下:

    女兒:爸爸,我所有的獎都是為您得的呀!

    爸爸:               。

    課堂到此,學生自然水到渠成地給出了答案:乖,我所有對獎的狂熱也是為了你呀!接下來施玥老師進行情境描述,請女生讀女兒的話,男生讀父親的話,一詠三嘆。課堂在對話中走向高潮,衍生精彩。本環節既是一項語言訓練,又進一步升華了父女情深的主旨,當然本色又有效。

    總之,這一堂精彩的語文課強烈地震撼了我,希望也能引起同仁們深深地思考。

    新潮中的傳統漫步

    ——評尤立增執教《衚衕文化》

    灌南高級中學 朱一松

    語文報社和連雲港市教研室在新海中學聯合舉辦了「名師大講堂」活動,著名特級教師張家口一中尤立增老師在會上執教高中語文《衚衕文化》一課。教學過程大致是這樣的:

    一、簡介作者汪曾祺,由此導入對《衚衕文化》的學習。

    二、板書課題,設問:什麼叫文化?引用《辭海》中的定義作答,突出「物質」和「精神」兩個關鍵詞,作板書。

    三、文本研討。

    1.問:何處寫物質文化,何處寫精神文化?明確:1—4節主要寫物質文化,其餘是精神文化。

    2.要求學生快速瀏覽1—4節,思考:物質衚衕具有什麼特點?從哪幾個角度寫衚衕?然後師生開展交流。

    3.研討精神方面的文化:北京衚衕折射的精神層面的東西?

    4.齊讀第五節,教師接連提問:這一節的哪一句引起你注意?北京最主要的文化應該是什麼?作者為什麼寫不是最主要文化的衚衕文化?師生進展討論交流。(討論到最後,下課鈴聲已響)

    四、小結,布置作業。

    這節課是在新課程背景下上的,但卻體現出積極意義上的傳統內涵。很是耐人尋味。

    首先,教學流程曲徑通幽。高超的課堂就像讓學生進行一次美好的旅遊,移步換「景」,妙合自然。尤老師在引導過程中宛若導遊,從自我介紹開始,說到了張家口和汪曾祺;由作者導入文題,下面又扣住「文化」一詞進行解題。接著又鎖定「物質」和「精神」兩個詞拽住了本堂課教學的「綱」,這個「綱」被「舉」了,課文解讀這張網的「目」便張開了。在這個過程,作者先解讀「物質文化」,後解讀「精神文化」,又探討作者為什麼寫這一文化。主過程完成了,教師很自然地進行教學總結,然後布置作業。一堂課,從頭到尾,過渡自然,毫無做作,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學習目標。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積极參与,被得以尊重,是新課程的東西;教師表現出的主導性,則又是傳統的東西。有人會說:這一堂課的生成性內容比較少,唯一的一處就是讓學生讀了第五節之後,讓學生說出「引人注意之處」,總讓人覺得學生是被牽著鼻子「看風景」,這不能不說是遺憾。其實,我覺得,一節課目標的達成的方法是多元的,非要拘泥在「生成性」上嗎?方法是目標完成的附庸,大不可凌駕於目標之上。只要能完成目標,管人家用什麼方法呢?再說,主導性也有很大的優越性,離開它,課堂中的生成便無從說起。可見,課堂教學要想曲徑通幽,選「徑」是非常重要的,路子對,其他問題便迎刃而解。尤老師這堂課的「徑」即以「文化」為綱選得非常好,「徑」往往就是文本解讀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東西,要麼在題目中,要麼在文章的中心句中,要麼在文章思想感情的糾結點上。

    其次,學生髮展重在思維。學而不思則罔。在平時教學中,每一節語文課就要讓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發展,但如果沒有思維的發展,語文課一定是不完美的,學生的語言能力的發展也必然會大打折扣。尤老師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上是頗為注意的。他很注意在引導學生內容探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比如,在教學「物質文化」的時候,他要求學生思考從哪幾個角度寫「物質」的衚衕的。這裡的角度問題就是思維的問題。在教完精神層面的衚衕文化之後,他又順勢提出一個問題:作者為什麼寫不是最主要文化的衚衕文化?這一舉措,一下子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新課改的課堂教師一般都以把學生的情感給激發出來為榮,而把傳統中的思維發展忽略。可喜的是,尤老師這堂課,不但實現了新課改的情感教育,即讓學生沉浸在作者的平民意識的情懷之中,而且還讓學生的發散思維和縱深思維得以有效鍛煉,再一次地守住了傳統中的精髓。不過,我在這裡,要提出一點和尤老師商榷。他在引導討論「作者為什麼寫不是最主要文化的衚衕文化」這一問題時,著意於文體、作者經歷和所選的事例。我想,教者是不是忽略了語言中的內在思維性呢?把這句話作一下簡單的改動,即把「即使」換為「雖然」再進行辨析,是不是可以生成出更豐富的更貼近文章思想內核的內容來?如此說來,作者這樣做,就不僅僅是平民意識在起作用了,而且還表達對衚衕文化在整個北京文化中處於「衰敗」和「沒落」形勢中的「懷舊」與「傷感」(這四個引用的詞見文章第18節),從而使前面「重要」一詞得以突出,這其實暗含著作者的一個呼籲,即重視衚衕文化的保存。我竊以為如此處理為更妙。

    總的說來,尤老師這節課上得很傳統,與北京衚衕一樣傳統,但讓聽課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傳統的魅力,如同剛剛從高樓大廈背景中的北京衚衕里走了出來。

    過渡的不同取向

    灌南縣第二中學  潘井亞  

    《故鄉》的執教者朱震國老師基本功過硬,他一張嘴朗讀,課堂就瀰漫著一種「場」,這種「場」將聽課師生深深地吸引。這種「場」就是教學情境吧?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下學習是容易感染學生的,容易提高教學效益的,可以實現工具和人文的雙豐收。於是我想起了於漪,想起她上《周總理,你在哪裡》的課例:上身一件淄衣,胸前一朵白花。課未上,情已至。課結束,學生抽泣一片。

    有學者說情境教學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我贊同。不過這對教師的自身素質要求較高,我們想學可能也不一定學得來。朱老師的素質是完全可以勝任情境教學的,據說朱老師和於漪先生還有師承關係。可吾輩能做的也只是根據學情,把學生的理解稍稍深化一點。學生要解釋背景,我就提高背景。學生要段落大意,我就帶領他們分析分析。至於說課堂的美學因素,怕是顧及不過來。

    說到關照學生的學習需求,我倒覺得課堂的一個環節似乎還可以再雕琢一下。課一開始教師問學生由故鄉你會想到什麼,很多學生站起來談了自己的想法。有說想到大榕樹的、有說想到外婆橋的、有說想到十五月亮的。學生一講話,課堂立馬就活了起來。課堂推進所需要的「場」產生了。教師迅速跟進,要學生閱讀第9節,回答作者寫了怎樣的情、怎樣的人、怎樣的事。

    我倒覺得這個轉換缺少過渡,有點突兀了,課堂似乎出現了一絲裂痕。我若是學生,我可能就會嘀咕:你叫我們由故鄉聯想那麼多內容幹嘛呢?我們說了那麼多,你也不置可否,就讀第9節去了。我們怎麼有種被利用的感覺呢?

    由課堂環節之間的不過渡,我想到了過渡的做法。

    餘映潮上《散步》時,有個環節是讓學生給課文擬個標題。幾位學生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余老師首先是做了肯定,接著來了一個轉折「但話說回來,要說本文的標題呢,還是散步好,它簡明準確,有情味,有情致,還有畫面感,有故事味,所以這一個課文標題是擬得比較特別漂亮的。」

    上海師範大學陳隆升博士這樣評價這一轉折:「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出現了矛盾,教師不顧學生現有的學習成果,強行將學習活動導向了自己預設的內容,致使學生的學出現了斷裂」。是啊,這樣的安排學生無形中就被教師虛化了。學生忙了半天,結果做的是無用功。學生凝聚在標題中的對課文的理解一下子就瓦解了,學生被引向了茫然與尷尬的境地。這是無學而教。

    寧鴻彬也曾多次採用擬標題的做法。上《七根火柴》時,學生踴躍發言,暢談自己擬定的標題,教師積極評價。隨後寧老師如此過渡:「既然你們擬的標題都不錯,為什麼作者卻用『七根火柴』做標題呢?請研究一下談談你的看法。」果然,接下來學生很快發現七根火柴是作者寫作的線索,於是教學流程順勢想課文學習的主陣地——對文本的深度解讀。

    比較二位老師擬標題這一技巧的運用,我們可以發現,教學技巧應該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為目的,教師在課堂上採用的教學技巧與具體的學情是緊密相連的。如果離開了對學情的關注,教學技巧就失去它的合理性和存在性。

    《故鄉》的教學中,教者在進行下一環節時沒有否定前一環節,但也沒過渡,這有點不符合青年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自由發言的環節僅是起到了調解氣氛的作用,未免有點可惜。教者如果能以學生的聯想為基礎,用學生所想與作者所想做對比,在這種比照中,引導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那麼學生的被主體意識就會體現得更強一些,他們學習勁頭或許會更足一些。

    美即是真

    ——點評張悅老師《世間最美的墳墓》

    江蘇灌南高級中學 張蔓麗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張悅老師的語文課是美麗的課。

    所以我們——課堂上的新海中學的同學們和在場的老師們都被俘虜了。

    俘虜我們的是美麗的聲音。

    「有天籟、有地籟、有人籟,」偉大的莊子要是聽到了張悅老師的朗讀,他能否說的清楚,這到底是天籟、地籟還是人籟呢?彷彿是俞伯牙彈琴,意在高山,鍾子期就聽到了山之巍巍;意在流水,鍾子期就了水之蕩蕩。

    當張悅老師讀到颯颯的風聲的時候,我真的聽到了颯颯的風聲,學生們想必也聽到了,在座的各位想必也都聽到了,因為從大家的神態里我看到了有風拂過的痕迹;當張悅老師讀到 路旁的彷彿替托爾斯泰歡迎來訪的客人的白樺的時候,我真的看到了那挺拔的白樺,學生們想必也看到了,在座的各位想必也看到了,因為從大家的笑容里我看到了有接受歡迎時的喜悅。

    也許我們把王國維先生的話改一下就可以這樣說:「天然和人為在藝術品上是沒有界限的,因為人本身就是天然的傑作,天然也是人的本性。」

    美即是真。

    那朗誦者朗誦出來的音樂的節奏跟我們心臟跳動的節奏合了拍,使人覺得那音樂又熱烈又莊嚴、又有感情又有理智,彷彿是鑽石的閃光、鋼琴曲的流淌,那都是藝術家的心跳和大自然的律動合了拍之後才會有的感性和理性結合的光彩吧?

    俘虜我們的是美麗的心靈。

    「在上課之前,同學們能允許我給大家朗誦一遍嗎?」「寧波是和連雲港同樣美麗的海濱城市,歡迎大家背起背包到寧波去流浪!」「剛才你說我的聲音好聽,可是我覺得你的聲音也同樣很美妙呢!」

    這些得體的、和藹的、讚揚性的話,既不多也不少、既沒有過又沒有不及,既表現了老師的自信,又顯現了上課的老師尊敬學生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歌德說過,「一個人的禮貌,是照出一個人心靈的鏡子;一個人的尊嚴,是一個人價值的真正體現。」既自尊自信又對人彬彬有禮的心靈難道不是最美麗的心靈嗎?

    美即是真。

    真心才能動人。

    俘虜我們的是美麗的儀態。

    她的上身穿著灰色的半正裝,下面穿著黃色的裙子,頭髮束起,落落大方。在一群「論劍」的俠客之中,顯示出了女俠的獨特的優雅美麗。誰說的外在的美麗是靠不住的?就像子貢說的那樣,如果外在的美麗不重要的話,那麼老虎豹子的花紋能和綿羊的皮毛交換嗎?

    美即是真。

    不矯揉造作,只有自然。

    所以聽完張悅老師的課,我的心潮澎湃了好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增長了眼界、開拓了胸襟的同時,我的鬥志也被激發了。

    我傾慕於那美麗產生的力量,所以自己也想成為那樣的人,我的理想就是,在下課鈴打響的時候,我的學生們可以由衷的發出向浮士德那樣的感慨:「你太美了,請停留一下!」

    評張悅老師《世間最美的墳墓》

    新海高級中學 叢金華

    張悅老師執教的是高一「必修二」中茨威格的經典美文《世間最美的墳墓》。茨威格的這篇散文,語言樸素優美富有感染力,閱讀起來雖然難度不大,但卻需要有相當的功底來對「美」做一鑒賞。學習本文,對老師和學生的「美」的鑒賞力是一種考驗。

    張悅老師的這節課,在這樣幾方面做得很有特色:

    一、凸顯出語文課的「語文」特色,注意對學生進行「美」的情感熏陶。比如,課堂開始不久,張老師就親自示範,配樂美讀全文,給學生以美的體驗,很好地營造了課堂情景。語文課重要的不僅是學生從文本中學到了什麼,重要的是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體驗到了什麼。通過學生髮表的聽讀感受,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已經沉浸在課文的境界里,初步感受到托爾斯泰的人格魅力。

    二、努力踐行新課標的理念。在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師,應該是學習的引導者,學習的促進者,活動的參與者。張老師能把學生對閱讀課文的興趣很好地調動起來,這是她成功地發揮「主導」作用的結果。在張老師的課上,你能感受教學過程中思路清晰,能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思路進行教學。體現了張老師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講授學習課文時能大膽取捨,抓住兩個關鍵詞(「樸素」「幸福」)來生成課堂。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放在重要的位置,通過學生的閱讀,思考,教師的引導、點撥,加上學生的回答來完成,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較好地體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三維教學目標。張悅老師所有問題的設計,教學環節的安排,都是緊扣「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展開的,特別是對托爾斯泰「幸福觀」的探究,圍繞的是人文,指向的是人的心靈世界,結合托爾斯泰後期生活的介紹,表達著普愛眾生悲憫情懷,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四、充分展示了教師的個人風采,體現了「語文教師」的魅力。

    首先,張悅老師的這節課發揮自身音色優美的優勢,在課堂上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讀出了情感,讀出了清新質樸的語言風格。其次,張悅老師在課堂上的表現可以說是縱橫開合,談笑自如,神采飛揚,啟發有度。張老師緊扣一個中心詞語「樸素」,一環接一環設計問題,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既開發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正因為張悅老師有著這般的個人魅力,所以她的課堂富有激情,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聽過張悅老師的課以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不是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有張悅老師這樣的才華,那我們又該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呢?

    當然美中也有不足:茨威格認為托爾斯泰墓是世間最美的墳墓。那麼我們就需要把什麼是「美」,這座墳墓美在哪裡講清楚。托爾斯泰墓到底美不美呢?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可以引起思索的地方,可惜卻被教師輕輕放過。她只是讓學生找出文中最能體現托爾斯泰墓地特點的一個詞——「樸素」,然後就「樸素」設計了若干問題而已。樸素是否就等於美呢?對於這個問題張老師並沒有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以上是我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班門弄斧了。

    質樸高效的閱讀課堂

    ——聽李衛東老師《背影》有感

    灌南縣孟興庄中學 徐建贇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經典散文。它憑藉作者在文中刻畫的一位可敬可愛的慈父形象深深地吸引著幾代讀者,憑藉文本所表達的人世間最彌足珍貴的舐犢親情震撼讀者的心靈。

    全國「語文報」杯名師大講堂活動中,我們有幸聆聽來自北京的特級教師李衛東執教的《背影》。李老師依託文本,構思巧妙,紮實高效的閱讀教學課堂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節課以「《背影》為何成為經典名篇,幾十年來一直受到讀者和教材編者的喜愛」為主線。引導學生快速朗讀,尋找描寫「背影」地語句;品味重點詞句,感受父親買橘的「背影」;探究文本細節,尋找「背影」成為經典之因;拓展家庭背景,引導學生和作者對話,感受作者心境。李老師依託文本,調動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為我們奉上一節質樸高效的閱讀教學展示課。

    一、抓住文眼感受父親形象

    文眼是理解文章,設計有效提問的關鍵。閱讀教學中抓住「文眼」設計問題能起到「牽一髮動全身」的功效。李老師抓住「文眼」組織教學體現了教者高深的教學素養。教學中「感受父親形象,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環節,李老師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快速瀏覽課文,看看文中幾次提到背影?」

    「第一次在哪裡,大家齊讀一遍。」

    「第二次寫「背影」在文章第幾節,你來念一念。」

    「這段寫了幾次『背影』,誰來讀一讀?」

    「最後一次描寫背影在哪一節,大家一起讀一下,好不好?」

    緊緊抓住文眼「背影」,引導學生尋找文中的具體語句,反覆朗讀品味。在一次次朗讀品味的過程中,對文中描寫的可敬可愛的慈父有了整體印象,為下文體會父子之間的舐犢之情作了鋪墊。

    二、朗讀品味凸顯「語文味」

    一節成功的閱讀課是紮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課,是師生互動的充滿「語文味」的交流展示課。李老師的課堂教學中紮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讓久違的「語文味」撲面而來。

    如李老師引導學生閱讀文章第六節,鑒賞父親為我買橘子的經典動詞是這樣做的:

    師:請大家閱讀課文第六節,說說這一段通過什麼描寫刻劃父親的「背影」呢?請划出具體的動詞。

    生:攀著、縮、微傾。

    師: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學生輕聲地讀了一遍,找出的三個動詞讀得很平淡。

    師:沒有融入自己的情感?再讀一遍,好嗎?

    生動情地朗讀,動詞讀得鏗鏘有力。

    師:讀得很好,「攀」、「縮」、「傾」這幾個動詞可以看出父親給我買橘子的艱難,用文中的一個詞語就是什麼?轉化成自己的話就是——

    生:…………

    李老師一遍又一遍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尋找詞語,在師生、文本的相互對話過程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細緻有效的閱讀教學指導,讓學生在反覆鑒賞中逐步理解蘊含於語句中的真摯情感。

    在引導學生了解寫作背景,李老師是這樣處理的:

    師:快速朗讀第幾段就能找到「禍不單行」了呢?誰能說說什麼叫『「禍不單行」?

    生:「禍不單行」就是家中發生災難的事情接二連三。

    師:誰能說說它的家庭發生了哪些事情?

    生:…………

    師:你為什麼覺得「禍不單行」也是打動讀者的原因之一呢?

    閱讀教學課堂因為有了品詞賞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鑒賞。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次次紮實有效的語言訓練,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才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在引導學生探究「背影」為什麼成為經典時學生才能有話可說,才能積極主動地展示自己的閱讀收穫。

    三、有效拓展深化舐犢情

    恰當有效的拓展和遷移,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可以介紹寫作背景,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不合時宜的拓展延伸會破壞課堂的教學結構,使教學環節銜接生澀。教師只有對文本進行透徹的理解,相機介紹相關的背景,整合到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去。

    李衛東老師對朱自清先生家庭瑣屑的拓展延伸運用十分巧妙,展示教師深厚的教學功底。

    李老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父親買橘子的經典動作,理解禍不單行的家庭狀況,體會父親的外貌描寫,感受父親深愛兒子的真摯感情後,似乎教學環節已經很完整。李老師沒有滿足於自己的預設,而是對「家庭瑣屑——父子間關係不和,作者離家北上」進行拓展,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父親是在和兒子關係不太融洽的情況下送我北上,不顧體胖,艱難地翻越柵欄為我買橘子」的。

    在學生積聚一定理解感悟後,教師的拓展延伸似乎更能讓學生體會作者對父親的愧疚、自責,再讓學生用文中的具體語句描述作者的愧疚,水到渠成地為我們創設「父愛子——子念父」的教學氛圍,深化了學生對父親舐犢之情的理解。

    李衛東老師充分地展示了自己淵博的學識水平和語文名師的人格魅力,抓住文本內容,精心引導學生和文本、作者、同伴進行精彩對話,為學生創造了一個適合閱讀學習的生態場,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展示自己見解的快樂,逐步喜歡上我們的語文學習。

    不一樣的「梅花」不一樣的「百合」

    ——聽朱則光《百合花開》有感

    灌南縣第四中學 周葵花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感人的故事;一堂樸實的語文課,展現出一種精彩而又迷人的名師風範。這就是山東濟寧學院附中,全國語文優質課一等獎獲得者——朱則光老師給我們帶來的一堂讓人回味無窮的好課,即台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百合花開》。

    一株小小的百合,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願望,竟是如此的執著和堅韌。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一篇短短的美文,配上朱老師那渾厚而富有磁性的配樂朗讀,竟是如此的打動上千聽課者的心靈!他,的確不愧是一位名師!朗讀剛畢,掌聲雷動。

    也曾讀過《百合花開》,也曾聽過別人的示範課,也曾有過心靈的觸動,可絕沒有哪一次像這堂課震撼!這就是朱老師帶給大家的不一樣的「梅花」,不一樣的「百合」!

    在接下來的環節中,朱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的驚喜,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同樣是梳理課文,同樣是問題引導,給人的感覺就是舒展自如,進退有度。如讓學生划出表現百合特點的句子,並說出表現它什麼特點,文章第二段朗讀時很有氣勢,這是為什麼?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解決問題的同時,很自然的發問:百合的話是在什麼背景下說的?為什麼要強調「附近」的「雜草」和「蜂蝶」的話?等等。問題的引導和解答,層層遞進,舒展自如。

    專家常講,語文的閱讀教學主要是學語文,不是講道理,不是教化,更不能是教訓。同時要注意朗讀,在朗讀中有所感,有所悟。朱老師給我們作了很好的典範。他不是強加給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看法,說出心中的感悟。又一個不一樣的「梅花」,不一樣的「百合」!

    如果說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為實現美好心愿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麼,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上面這段感悟,如果說沒有聽過朱老師的課,可能不會如此深刻,這樣的感悟,是朱老師帶給與會者的一頓精神的會餐!在他的一遍又一遍的情境描述中,一遍又一遍的動情朗讀中,學生是一遍又一遍的真情告白:「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是的,可以說,在學生一遍又一遍的真情告白中,這堂課的氣氛達到了高潮,全體聽課老師無不為之動容,拍案叫絕!不一樣的「梅花」,不一樣的「百合」!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正果」;不表演,不矯情的朱老師用自己獨特的風格,迷人的智慧向每一位聽課者證明了自己的實力,綻放出最美的花朵!

    不一樣的「梅花」,不一樣的「百合」!

    聽課至此,不枉此行!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

    ——觀施玥老師教學《獎》後有感

    灌南縣實驗中學 韓增軍

    4月19日,我有幸聆聽了由市教研室和語文報社聯合主辦的「語文報·名師大講堂」現當代散文教學觀摩課,真可謂是名家薈萃,異彩紛呈。開講座,授課,點評,俱是大家名師。真知灼見,不絕於耳目;感慨思索,時湧上心頭。我市東港中學施玥老師執教了台灣作家杏林子的散文《獎》,觀後我更生百般感觸,思之良久。

    開始時,施老師別具匠心,自己配樂朗誦1-4節,讓學生在聆聽中感受一種氛圍,感受作者的一種孤寂失落的情懷,自然而然、不著痕迹地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情境渲染,雖簡單易做,卻效果特佳,可見執教者的慧心妙思。其後,一個簡單的問題「你聽懂了小女孩怎樣的心情」,便準確抓住了前4節教學的重點。執教者對文本的深入把握和巧妙處理,於這一個小小環節中盡顯出來。

    在引導學生了解在「我」不同的人生階段「父親」為「我」做了哪些事情來推動「我」的人生波瀾這個問題之後,施老師讓學生再讀課文,運用圈點勾畫並作標註的方法,找出文中對父親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說說文章是如何體現父親對「獎」的狂熱的。這裡,文本的價值被充分利用,施老師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去了解「我」所創造的一系列奇蹟,更進一步鑽研文本,去聯繫上下文從字裡行間去感受對「獎」的狂熱背後所體現的父親那一份深摯的愛女之情。其間,施老師逐步引導學生去閱讀、思考、感悟,指導學生運用圈點勾畫並作標註的方法讀書,引導學生依託文本,走進文本,在文本中尋求問題的答案,走進文中的情感世界,真正用心靈去感受作者父女間的真摯情感,從而獲得對文本的深刻解讀。施老師還引導學生去反覆朗讀「父親」與「母親」的對話部分,不僅自由朗讀,還分角色朗讀,在反覆誦讀中深切感受父親的「狂熱」及對女兒引以為傲的特別的愛。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閱讀中理解,在閱讀中感悟,在閱讀中生成,這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執教者再輕輕一問「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我的得獎是為父親」,又引導學生將目光由父親轉向女兒,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高更深處,由父愛女之情再延伸到女愛父之情,這樣父女之情畢現。設計之巧,執教者的名師風采也自然盡顯其中。

    在這基礎上,施老師順勢引導學生深入地解讀文末句子「父親,我所有的獎是為你得的啊」,帶領學生一同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探尋作者的情感世界,從而深刻地感悟文中的至親至情。此時作者又以一個獨運匠心的語言仿寫訓練,讓學生從父愛的角度,以父親的口吻,仿照末句來對女兒說一句話,再次引導學生將目光由女兒又轉向父親,再次感受父親對女兒的至愛親情。至此,學生思維的訓練,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思想情感的熏陶,一切都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三維目標巧妙地得到了落實。在這螺旋式的攀升之後,施老師又在結尾處以一句話「其實,我們每個人身後不都有這樣一個忠實的狂熱的追捧者嗎」,又將學生的目光再次延伸,由課堂延伸向生活,引導學生去生活中感悟身邊親人對自己的深情關愛,讓學生帶著思考走出課堂,走向生活。

    整節課中,學生的思索貫穿了課堂教學的始終,而整個教學的著力點又都落實在文本上。毫無花里胡哨的熱鬧,有的是學生緊張的思考、激情的表述、深切的感悟。如行雲流水般流轉自如、順暢輕快,沒有浮華的喧囂與無序的盲動,一切都是實實在在地調動學生去閱讀、思考、理解、感悟、生成,去聆聽、談論、寫作,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教學環節的巧妙設計,教師的巧妙點撥,使教師的主導作用也發揮得淋漓盡致。學生閱讀方法的習得,閱讀思維的訓練,閱讀感悟的生成,理解能力的培養,都是那樣看似平淡,卻又深藏著教師獨具的匠心。一切又是依託文本,毫無拔高架空之嫌,卻又有實實在在的效果。我深深地感受到行家們對語文教學高屋建瓴的把握和得心應手的實施。這樣的教學,沒有我們平時的那種偏頗,沒有過分重視熱熱鬧鬧的形式,沒有過分重視人文精神的教育,有的是學生認認真真的閱讀,有的是學生語言表達的訓練、思維能力的開發,有的是對學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和學生獨到的發現。這是真正把課堂的學習還給學生,充分開發出學生的學習潛質。一切都是自自然然,扎紮實實,這是去除雕琢之後的本真,是語文教學浮華去盡的真味,也正如黃厚江老師所點評的那樣,是達到了語文教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高深境界——本色。

    一節「非常」的常態課

    ——梁傑老師《汪大娘》授課印象

    灌南高級中學 周達通 丁權

    幾天前參加了《語文報》「名師大講堂」活動,聽了我校梁傑老師執教的《汪大娘》,很有感慨。

    名師課堂,往往像是花式展覽,讓我們聽者在佩服得五體投地之餘感慨一聲「我輩不如」,然後還他個「他自他我自我」。梁傑老師的這節課不是這樣,很實在,沒有什麼花式,但是細想想,這節課裡面又很有些道道。

    《汪大娘》一文出自《負暄續話》,文章得到了周汝昌等人的高度評價,其所以如此,文筆固然是重要因素,不過這大約還不能說是全部。董橋在《惦念不識字的汪大娘》一文中寫道:「我沒有親身經歷過這一場血淚寫出來的十年歷史,看到重生的知識分子筆下的一字一句,縱然是用淡淡的筆墨去流露大大的寬容,我也不禁悲從心來。」是的,「文革」背景以及非常境遇中那一人性的閃光讓人覺得彌足珍貴,而《汪大娘》正是這樣一曲淳樸人性的頌歌,這讓「文革」的過來人不能不感到親切。但是,這一主題在文章中深深隱藏,學生能否悟出,那就要看老師的點撥了。我們很高興地看到,梁老師在課堂上較為成功地讓學生體悟到了這一點。張中行在文中說,汪大娘是「正直、質樸、寬厚,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人,說真的,這一概括沒有多少感染力,學生很容易把它「滑」過去,因為這類詞語已經用濫了。梁老師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引導學生並使之感悟出,所謂「正直、質樸、寬厚,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就是「本於良知,該做的事情一定做好;本於良知,不該做的事情一定不做」,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此的理解。應當說,在思想深度上,這節課已經幾乎達到了高一學生所能理解的極限。

    然而,我們注意到,學生自己並沒有意識到其難度,他們學得還是比較輕鬆的,這與梁老師的語言點撥是分不開的。課堂一開始,梁老師就抓住張中行先生自許的「小人奇事」寫法,追尋汪大娘「奇」之所在。語文課就應當是語言揣摩課。在這一節課中,梁老師幫助學生成功解讀了語言,尤其是對「又一個難度平安地度過去」的讀解堪稱經典。這一句話藏得很深,粗心者「讀」不出來,缺乏教學機智者容易「繞」進去,會與學生辨析「到底是誰的難關」這一看似辯證但與主題理解並無多大聯繫的問題。我們注意到,在學生「繞」進去之後,梁老師首先承認難關是「汪」「李」兩方共同面對的,接著,他引導學生思考,「是誰直接面對這一難關?」從而使學生明白汪大娘的難處在於「心理」,在於她難過「她自己的那道良心關」。正是這一引導引出了學生精彩的理解,贏得全場老師的熱烈掌聲。

    以上說的是梁傑老師對「文」與「道」關係的把握,下面我來說一說梁傑老師對師生關係的把握。

    我們常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按此邏輯,在語文課堂中,學生就應該是語言學習的主體,自然,教師就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引導者。在這一節課中,讓我們眼睛一亮的是,梁傑老師直接採用了學生的預習問題,如曹瑤光等同學提出的,「汪大娘作為一位普通的勞動婦女,她目不識丁,卻能贏得李家一家人和『我』的尊敬,她身上究竟有怎樣不俗的魅力?」王宇等同學提出的,「汪大娘一生經歷了中國近代的風雨飄搖,她的個人特點(行事風格等)凝聚濃縮了怎樣的社會特點?」等等。這些問題的引入,就是對學生語文學習主體地位的尊重。這一尊重是實實在在的,我們可以想像,當學生看到老師在展示自己的問題時,他們的那種自豪,他們的那種興奮。後來,我們在梁老師的博客上,看到了他的《答新海中學高一(25)班同學問》,藉助這篇文章,我們看到,學生當時提出的問題是很多的,梁老師對那些問題進行了篩選。這就是引導,就是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以學定教,據生定教,這些話我們在理論書籍中經常遇到,但在公開課中真正貫徹的並不多,梁老師應當是為數不多的貫徹者之一。而且這一方法並無多少高深莫測之處,看了就會用,就此而言,這又是一節真正的常態課。

    語文教學自然要涉及閱讀和寫作,但是在教學中,一般老師都是「閱讀自閱讀,寫作自寫作」,兩者了無關涉。但是在梁老師的這節課中,我們看到了閱讀教學對寫作的滲透。

    《汪大娘》這節課以寫作方法的探討作為整節課的架構,以「小人小事」的解讀作為本節課的切入點,藉此進入汪大娘形象的解讀和主旨的探討。我和梁老師在一個辦公室,知道學生預習案的內容。在預習案中,他向學生介紹了張中行先生的「選境說」――「 我有時想,現實中的某些點,甚至某些段.也可以近於藝術的境。如果是這樣,它就同樣可以有大力,有大用。與造境相比,這類現實的境是「選境」。古人寫歷史,寫筆記,我的體會,有的就有意無意地在傳選境。我一直相信,選境有選境的獨特的用途,它至少應該與醜惡的揭露相輔而行。就是基於這種想法,我選了見聞中的一部分,可以算作境或近於境的,當作話題,其他大量的我認為不值一提的就略去了。」由此,細心的學生可以悟出更多的內容,雖然他在課堂上未置一言。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而且也可以學會的。

    當然,這節課中還有些地方處理得也是不錯的,如他對課內外關係的把握。在《汪大娘》授課快要結束時,他說:「張中行先生寫作這篇文章時已是八十高齡了,以八十年的人生閱歷寫出的人生感悟文字顯然不是我們包括我自己在四十分鐘的時間裡就能讀解透徹的,因為時間關係,還有些問題我們還沒能討論,希望我們能藉助其他手段繼續探討下去。」於是他向學生公布了他的博客,這樣就把課堂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這一手法尤其是教學思想是很值得我們學習而且也可以學會的。在課堂上,我還特別注意到一個細節,在課堂快要結束前,有學生提出問題:「在『文革』開始之前,張中行先生為什麼沒能去看望汪大娘?」這時,有學生回答說:「張中行在『文革』前就已經受到衝擊。」對此回答,梁老師在整修問題解答完畢之後特地對那位同學說:「你的那個回答需要得到歷史資料的支撐,沒有歷史資料,那一理解只能算是一種猜測。」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求實精神,這一科學精神以及這種實證思維都是我們當今社會特別需要的,而梁老師不失時機地進行點撥引導,這一意識是極為難能可貴的。這可能是本節課的難學之處。

    當然,本節課也不是毫無缺陷,比如,王棟生老師在評課中指出的「常理」內涵的探討,等等,但這些,可能也要辯證看待,因為學生畢竟才高一,他們能否理解也是教者必須要考慮的。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本節課的後半部分都是採用學生的問題,稍顯單調些,當然這可能也有些吹毛求疵了。

    由梁傑執教《汪大娘》想到的

    灌南縣第四中學 左貞柏

    2009年4月18、19日參加在我市新海高級中學舉辦的語文報「全國語文名師大講堂」活動,聽了初高中的八節課。梁傑老師執教的《汪大娘》,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現簡要談談自己聽課的感受:

    一、問題,從學生中來,而能向深度開掘

    1.學貴有疑,問是知之始,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敢於提問、善於提問、樂於提問,對促進學生智能發展和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為思維總是與問題聯結在一起,而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

    2.「即便是在web時代,「主導—主體」的教學原則仍將成立,改變的不過是其具體表現方式而已」 (《葉聖陶「雙主」教育思想發展概說》P219)

    本節課在學生問題的基礎上逐步深入展開,教師的主體與主導地位都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梁老師在批評當下的一些語文課堂,有這樣的話:「人們甚至概括出了一句口號:精講多練。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它其實就是『題海戰術』的代名詞。」(《葉聖陶「雙主」教育思想發展概說》P198)多少年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總在「工具」與「人文」的兩個極端上跳躍。「對教師主導作用的過度削弱,以及由此導致的教學深度不夠尤其是教學效率低下這些問題。」(《葉聖陶「雙主」教育思想發展概說》P218)值得思考。梁老師在課始引入周汝昌評語:「此堪壓卷,其他即不復讀,亦無不可矣」、「我最賞者汪大娘」等都看出「導」的一面。

    3.誠如梁傑老師引用李政道先生的話:「好的導師和一段密切的師生共同研究過程,對培養創新的科技人才極為重要」。(《葉聖陶「雙主」教育思想發展概說》P219)

    是的,通過問題,梁老師與學生一道探討,共同建構,走向人性的真、善、美。如在引導學生通過解決過渡句讓學生概括四段中心事件過程中,這時,學生問汪大娘目不識丁,為什麼會贏得了李家人和「我」的尊敬?梁教師沒有讓這個有價值的問題溜走,而是引導學生解讀文本中的相應部分,然後,順手提上一問「如果她在你家,你如何看待她的這個原則」,讓學生充分領悟到汪大娘應該做的一定做好,不應做的一定不做的人性光輝。

    二、對話,建立在師生對文本的深度研讀之上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上的這句話已經為我們熟知。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很多時候無法「對話」,究其原因,就在我們對文本研讀不夠,不深。教師首先深入文本,學生有進入文本的過程,然後教師再引領學生深入文本,貼近作者。這一切,都要在作者的「語言」上體會,唯有沉入詞底,才能探尋到作者的思想。本節課教者抓住了汪大娘的「正直」

    三、語文課,融入了教師對人生的獨特感悟

    「該乾的事情一定干好,不該乾的事情絕對不幹」這是梁傑老師在解釋「正直」的含義。在具體情境中,學生對這個詞語的感受、感悟一定更為深刻。

    這裡要提的是,梁傑老師的另外一篇文章:《〈老王〉:一曲淳樸人性的頌歌》(《中學語文教學》2009年第3期),從其對文本的解讀結合他的為人做事也可以看出,梁老師自身的真、善、美。

    總之,這是一節平實而精彩的課。平實因為上出了語文的本色,表面上不花哨,但學生的語言、思維活動卻非常積極與活躍;精彩因為課堂呈現的師生共研的生動場景。

    上出語文課的語文味兒

    ——聽《百合花開》有感

    新海實驗中學 萬虹

    聽完朱則光老師執教的《百合花開》,腦子裡揮之不去的是一個詞——「語文味兒」。語文味兒的理論植根於實踐的土壤當然可以生長出姿態、色彩各異的美麗花朵,但就這節課,我覺得可以作如下解讀:

    一、對文本個性化的感悟

    語文味兒強調對文本要有個性化的感悟,這一點在《百合花開》這節課上體現得很充分。教師有了出自於性靈的個性化感悟,課堂便生動鮮活起來。

    教者不僅僅引導學生在文本的品味研讀中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譬如對百合善良、執著、向上的「本我」形象的感知,更把百合置身在中國文化傳統的大背景下來審視,高屋建瓴,悟出了百合這一人格化形象所濃縮的「東方式的審美智慧和情趣」以及凝聚著的「清凈心、歡喜心、平常心、柔軟心」。

    同樣,教者緊扣言語教學這一語文課堂的立身之本,創設優美的意境讓學生感悟散文美,譬如對「我要開花」一段的三個句子,從內容到修辭再到句子關係不斷向文本索取,讓學生演繹精彩。更為重要的是朱老師獨闢蹊徑地對教材的細膩言語作出自己的個性解讀,如「搞清『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容易嗎」 的哲學思考,或如「嫉妒往往從身邊開始、嫉妒往往從同類開始」的獨立批判,再如「窮其一生能戰勝別人,卻戰勝不了自己」的獨到感悟……上述源於教師內心的、出自於個體生命體驗的、具有教師鮮明主體色彩的「我這一個」 ,怎能不洞開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的獨立思想和熏陶學生的文化氣質呢?

    這樣的教材處理,自然賦予了語文課最靈動的語文味兒。

    二、教師課堂的生命狀態——「貼」著學生教

    朱老師曾在《語文教學通訊》上著文表明:「貼」著學生教一直是自己所追求的課堂生命狀態。且盜用一下慕容世家的「以彼之道,還彼之身」,讓我們回望幾個鏡頭:

    ·百合的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以情景相「貼」, 形成對比,製造情感張力。

    ·按老師的描述讀!——以美讀相「貼」:使理解外化、轉化為朗讀。

    ·你贊同這種「野心」嗎?——從正面「貼」:含英咀華,深入玩味語言。

    ·「默默」不好理解,你怎麼看?——以品味相「貼」:使感受細化,促進與文本深度對話。

    ·你對這種生活方式認同嗎?——以思考相「貼」:使學生在兩難中,進行靈魂的選擇。

    在教師的「俯」與「貼」中,學生便呈現出了「揚」與「張」,師生雙方都處於一種充滿活力的生命狀態,教師開合自如,教得神采飛揚,學生思維有效,學得興緻盎然,師生雙方都全身心投入,教師、學生、教材、教法、教學環境之間融為一體。

    這樣的語文課堂是師生共同的精神自由舒捲之地,這是最自然的語文味兒。

    三、每個人都是一位朗讀者

    餘映潮老師曾說過:「朗讀不僅僅是出聲地讀。不僅僅是大聲地念書,不僅僅只是一種基本技能的訓練活動,它更是強調品味感受的閱讀活動,是充滿詩意的文學活動,也是豐富細膩的情感活動。」這次名師講堂可謂讀書聲琅琅,其中最令人稱道的是朱老師執教《百合花開》,能把讀貫穿始終,能創設情景使學生讀出氣勢、讀出理解、讀出感情,達到人與文相融的美妙境界。

    課堂伊始,朱老師憑藉自己高超的朗誦藝術在深入研讀文本 「墊高」自己的前提下,進行了配樂范讀,這雖是一種最原始、最樸實的手段,但由於教者準確把握住文本的情感基調,做到音隨意轉,氣隨情動,以情激情,很快撥動了孩子的心靈琴弦。從這個意義上說,朱老師是位很稱職的朗讀者。

    課中間,朱老師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我要開花」一段,感受它的氣勢,但意想不到的是朱老師並未戛然而止,而是接著挖掘課文,把百合花放置於雜草、蜂蝶的嘲笑、勸說之下,與學生一起感受百合的艱難處境,繼續向情感更深處漫溯:分角色讀、齊讀、邊讀邊悟、邊悟邊讀,朱老師不著痕迹地設計了百合「樂觀」、「堅定」、「自信樂觀堅定執著」的朗讀情景,學生感情的潮水在教師的推波助瀾下,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那一次又一次飽含深情的誦讀,是發自每位學生內心的最美的聲音,它能使學生將百合頑強與堅守的品格內化到自己的血脈之中,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從這一意義上說,讀懂了百合的每一位學生都是神聖的朗讀者。

    師生都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充滿語文味的課堂。

    全國中學語文名師大講堂聽後有感

    連雲港市寧海中學 任正霞

    2009年4月18日,全國中學語文名師大講堂安排在新海高級中學,我有幸拿到了這麼珍貴的一張票,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我早早地來到了會場。一是想來一睹來自全國各地名師們的風範;另一個原因則是有千載難逢的機會聆聽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文軒先生的學術報告。作為一個農村最基層的中學教師來說,能夠參加這麼大規模的活動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會場里真可謂座無虛席,這裡凝聚著對語文教學的一種嚮往與追求,這裡有語文學科的領軍人物,有語文學科的先行者,但更多的是對語文教學的愛好者與探索者-----語文學科的後備力量。

    上午八點半,舉行了一次隆重的開幕儀式,連雲港市教育局副局長韓金山,語文報社副社長高海平等作了重要講話。接下來就是北大教授曹文軒先生所作的學術報告------《閱讀與朗讀》,談了他的一些語文教學觀。大致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而深刻的闡述:一、為什麼要學習語文;二、閱讀的意義;三、最重要的是讀什麼書;四、如何定義中小學生的閱讀;五、什麼是文脈;六、朗讀的意義等。在場的每位教師無一不為之精彩的演講所震撼,不時為他的博才多學和幽默風趣暴起一陣陣熱烈的掌聲。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說:閱讀是一種最優雅的姿態。是啊,人類四肢是進化最完美的,人類在運用各種形式和手段盡情展示自己的時候,有什麼能比俯首閱讀時更優雅的姿態呢?可以這樣說,聽了他的講座,我收穫很大,對青少年的閱讀與朗讀有了全新的認識,使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

    19日上午連續聽了三節精彩的展示課,來自蘇州的曾文彥老師為我們帶來的是《紫藤蘿瀑布》。曾老師靈活地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授課,使學生抽象的情感具體化、生動化。加之曾老師美讀、品讀做得遊刃有餘,使同學們完全沉浸於那種超越生命長河的情緒中,把課堂氣氛一陣陣推向高潮,這一點沒有對文本的領悟如此之深刻是很難做到的。來自山東的名師朱則光則讓我們領略到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教學風格,課題為《百合花》。他隨和、親切,從一開始便設法通過談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再加之深情的配樂朗讀,立刻讓學生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中去。第三堂課是我們連雲港東港中學施鑰老師上的一篇題為《獎》的課文,她自始至終都激情四射,課堂氣氛非常之活躍,一個男生高高舉起的手幾乎從頭至尾就沒有放下,引來了在座老師的一陣陣笑聲,從笑聲背後我們也看到了連雲港外國語學校同學們良好的素質和紮實的知識功底。下午我又聽了一節來自北京的李衛東老師的《背影》,他給同學們帶來了一組優美的寫春圖以及詩句,從而引出《春》的作者朱自清以及他的《背影》。我不知道這樣安排是否合理,但我知道他是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們的審美情趣,正如曹文軒教授所說,孩子的審美能力和閱讀能力同樣重要。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什麼是從容,他全然沒有傳統展示課的那份做作,甚至對教材的小節都不是那麼熟悉,但對教材的把握,問題的處理仍是那麼恰到好處。最後他還作了一首副標題為:讀《背影》的小詩,隨手拈來,足見其厚實的文學功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能使學生參與是教師最大的過失」,這幾位老師都踐行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特別注重學生的探究與合作,注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採用多媒體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能在授課中運用恰當的音樂來配樂朗讀,使學生融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去,加之運用淵博的文學知識駕馭課堂,這點使我欽佩不已。

    他們所具有的共同特點首先是都能傾情投入,激情滿懷。從開頭的導入,到課文的分析講解,到教師的范讀,再到情景的渲染,聲情並茂,融情入景,潤物無聲。其實我們平常所倡導的教學情境,不單是指多媒體、故事、場景之類,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情景資源就是教師本身。試想,一位老師有著娓娓動聽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入情入境的范讀,恰倒好處的評析,瀟洒適度的手勢,能夠引領學生進入文本跋山涉水,身心俱融,物我兩忘,這豈不是最好的場景?其次,教師都能善於在課堂上質疑問難,這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與積極性。孔子曾說:學起于思,思起於疑。語文學習不外乎兩種方式,一是讀,二是思。這幾堂課,教師都做到了兼而有之。

    所不同的是,曾老師側重於品味,品味課文字裡行間所蘊涵的人生哲理;而施老師、朱老師則側重講授、引導、點撥,側重於知識的傳授;李老師的課堂亮點我認為則是讓學生自主學習,把講堂變為學堂。我想,這更適合現代中學生接受知識的特點以及需要,更多的是個性化的思維與見解。

    正所謂:站在巨人的肩上,我們會看得更遠。非常感謝這幾位名師為我們帶來的精彩的展示課,給了我這次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機會,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地、積極地投入到語文教學中去。願我們的語文教學在探討中不斷地走向完善,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精彩。

    語文呼喚誦讀回歸

    ——談聽朱則光《百合花開》的體會

    浦南中學 穆錦剛

    我有幸聽了山東濟寧的朱則光老師執教的《百合花開》,感受頗深。語文「教什麼,怎麼教」一直是我們探求的話題。朱則光老師本色的課堂教學給了我們許多啟示。這節課最大的亮點在於把誦讀運用的恰到好處。

    朱光潛先生在《我怎樣學國文談起》一文中,回憶了他誦讀古文後的感受:「頭腦里甚至筋肉里都浸潤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調和那一套用詞造句的姿態,等你下筆一搖,那些『骨力』、『神韻』就自然而然地來了。」然而很長一段時間,在現代教育技術的影響下,許多課堂多了絢爛的圖片,少了琅琅讀書聲;或者,讀書只是一個外衣,取之而代的依然是教師喋喋不休的剖析,底下是學生的茫然的跟隨。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溫度」不高,或許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不能從中獲得興趣和美感吧。著名特級教師餘映潮說:「課堂上的朗讀,小而言之,是培養語感,積累語言的極為重要的正確途徑;大而言之,是教學改革和教師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培養文明的高素質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

    朱則光老師這節課化質樸為神奇,以讀引路,把讀始終貫穿在整個過程。上課伊始,聲情並茂的誦讀文本,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索:你看到一株怎樣的百合?用恰當的詞語加以描述。學生在老師的誦讀中,感知了文本,動情地說出自己心目中的百合花形象:善良、執著、信念、奮鬥。

    緊接著,朱老師乘勢引導學生:自由讀課文,划出表現百合特點的句子,抓住關鍵的詞語,想一想寫出了百合的什麼特點?讀書的目的在於感悟。給學生讀書的時間,其實也就是思維的時間。學生在讀中生成、質疑,感受百合的堅定信念。

    課堂教學的一個完美細節在於對「我要開花」理解的突破。三讀三悟,在讀中生情,在悟中誦讀,情感交融,讓聽者也深深的融入其間。學生不在單純的讀書,而是用情感與文本對話,入境入情,與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共振了。學生的讀、悟獲得了全場的陣陣掌聲,就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教師的妙語也因勢利導,「嫉妒往往從身邊開始」,「嫉妒往往從同類開始」不斷把文本探究推向深處,激發了學生研讀文本的興趣。

    誦讀時不僅課文的內在美陶冶著學生的性情,課文里簡潔整齊且富有音樂感的句子也給學生以無窮的藝術感染力。語文課就應讓學生在學習體驗中有所收穫、啟發,並能讀出自己的見解。這篇文章的教學就不斷地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新知、新體驗,情感與作品的內涵融合。文中的幾處語言描寫被學生演繹的入情入理,精彩紛呈。朱老師讓學生分角色讀、齊讀,多角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出生活中的眾生百態,從而體會出百合淡定、自信、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證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開出美麗的花朵。」

    「這傢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說自己是一株花,還真以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頂上結的不是花苞,而是頭腦長瘤了。」

    「你不要做夢了,即使你真的會開花,在這荒郊野外,你的價值還不是跟我們一樣。」

    「在這斷崖邊上,縱然開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會有人來欣賞呀!」

      「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生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葉聖陶先生稱有感情的朗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相通了,無論興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這節課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既是對美的體察,又是對美的再創造。曹文軒教授說,教育的一大敗筆是審美目標的缺失。反觀這節課,語文誦讀把學生帶入作者創設的優美情境之中,讓不僅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發現美,更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百合花上,產生審美共鳴,在藝術的空白中借想像對美的事物進行再創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審美的能力,也提高了語文的教學效率。

    語文教學的起點

    ——聽名師大講堂名師授課的幾點感想

    連雲港市浦南中學 梁洪忠

    聽名師上課是一種藝術享受,他們那親切的教態,激情的語言,機智的教學手段,給人一種春風拂面的感覺,舒服極了。他們所執教的課文都是精心挑選的,而且也表演過若干次,煞是精彩。他們都能緊扣文本,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展現了語文教學的目標,給了我許多的啟發,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精美的朗讀。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於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現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感受。

    一、以范讀促情感體驗

    曾幾何時,隨著現代教學手段的引入課堂,教師的范讀,板書漸漸逝去,幾乎銷聲匿跡 ……。可是,在聽了朱震國、曾文彥、張悅等幾位老師的語文課後,卻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們那聲情並茂的朗讀,一步一步將學生引入了課文所描述的意境之中,使得文章在老師的朗讀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詮釋,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們那獨特的教學方法所散發出的迷人的魅力。我不禁感悟到:閱讀教學離不開教師的范讀。

    在新課標倡導的「尊重孩子的獨特體驗」觀念的指導下,老師們在課堂上不敢再范讀課文了,怕影響了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想怎麼讀就怎麼讀,怎麼感悟的就怎麼讀。一時之間孩子們讀書讀得各種各樣,也不敢隨意批評,怕打消了孩子對朗讀課文的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發現,學生接受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語調+55%面部表情。可見,教師聲情並茂的范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閱讀慾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像,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教師的范讀確實是閱讀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方法,唯美深情的朗讀,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個性化,創意性閱讀課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可以打動學生,以情激情,在學習課文時能夠更好地自主探究。

    朱震國的深情朗讀流露出作者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之情;曾文彥的配樂朗誦就像是山間流淌的清泉,蕩滌著人們心靈上的塵埃;張悅的誦讀像樹林里的百靈在歌唱,給人以美的享受。我們可能沒有他們的自身素質高,朗讀起來可能達不到他們那樣的效果,但作為語文教師本身就應該放得開,敢於展示,應該飽含深情地投入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讓教師們的范讀重新回歸課堂吧!

    二、以精讀促語言積累

    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感悟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朱則光教學《百合花開》時,拋出了三個問題:1、「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是不是幼稚,多餘?2、這一句話是在什麼環境下產生的?3、「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生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來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讀的時候有氣勢,為什麼?這幾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通過這三個問題去引導學生體會句子,體會段落,體會蘊藏在文字背後作者的情感,總結蘊含的哲理意義。學生說得很精彩,老師的總結也很精當很到位。在一次次交流中,將一個個靜態的語言在學生的頭腦中變活了,並打開了學生想像的閘門,使學生對這些語言有了立體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語感,自然而然地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庫存。我國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就非常主張朗讀。他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且要「逐句玩味」、「反覆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這樣,我們可以深刻領會其材料的意義、氣韻、節奏,產生一種「立體學習」的感覺。朱老師課堂上的這一環節給我們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教學手段樣本,值得我們借鑒。

    三、以品讀促領悟寫作

    施玥老師在教《獎》這節課時,把讀這種教學手段運用到了極致,運用得非常成功,從老師的配樂范讀,到學生泛讀,到師生配合分角色讀,重要的語段反覆讀,始終要求學生在讀中感受父親,領悟父愛。教師提出「如何理解父親對我得獎的狂熱?從哪裡看出我得獎是為父親?」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反覆閱讀課文,思考、品味,從文章中探尋問題的答案。學生通過閱讀、揣摩、領會、聯想、想像、體味等一系列感知活動,增強了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學生的語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培養和訓練。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在閱讀課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照部分語句進行模仿,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也能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施老師在學生感悟「女兒:『爸爸,我所有的獎都是為您得的啊!』」這句話的基礎上,讓學生替父親寫一句話傳遞父親的心聲。學生寫出了「乖,我所有對獎的狂熱也都是為了你啊!」。這一句超越時空的對話,實在太精彩了。這個教學細節是這節課的亮點,這個教學活動讓學生明白了父親對女兒的愛,明白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含義!施老師及時地總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後都有一雙殷殷的目光,不都有這樣一位狂熱的追捧者嗎?」更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此過程讓學生深刻了解了父母對子女的無私的愛,也讓學生明白了怎樣才能無愧於父母,怎樣才能讓父母以自己為驕傲。這樣做,有效地拓寬了語文學習的運用領域,真正實現了大語文觀。

    我以為這幾位老師上的語文課能讓學生學有所感,學有所得,學有所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能讓學生感到有所收穫,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範本。當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還有很多,恕不能一一列舉。

    「語文報」名師大講堂學習一得

    連雲港市寧海中學 江舜鸞

    四月十八日、十九日兩天,有幸在新海高中參加了語文報與市教研室聯合舉辦的「語文報」名師大講堂活動,聆聽真正的大家做報告,感受貨真價實的名師進課堂,真是如沐春風,將感受細細歸納起來,可算三點:

    一、名家風采,令人高山仰止

    首先聆聽的是曹文軒教授的學術報告《我的語文教育觀》,曹教授的報告引經據典,縱橫捭闔,語音富有磁性,語調抑揚頓挫,感情充沛有力,觀點獨特深入,顯示了一位儒者淵博的知識面,開闊的眼界。曹教授的報告讓我感到自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所學的知識還遠遠不夠,尤其在朗讀這方面,自己都是一名疏於朗讀的人,就更不必談優質高效的引導學生朗讀了。坐在會場,在這位智者面前,我深感汗顏,並希望以此為契機,如曹教授所言,做一名朗讀者,同時引導自己的學生做一名熱愛朗讀的人,將朗讀帶入語文學習中去,讓朗讀觸動我們內心,進入作品情境,捕捉感情,在朗讀中感受韻味,進入美麗的文學世界。以敏於言為榮,將朗讀視為一種高雅的行為,讓朗讀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二、名師授課,令人如沐春風

    幾位授課的老師無一例外的都有紮實的教學基本功,令人嘆為觀止,教學風格大都樸實,充滿智慧。並不追求語言的華麗和技術的新穎,而是注重點撥,既肯定學生的思考,也不迴避教學生成中的矛盾,因勢利導,舉重若輕。於細節之中見功夫。蘇軾有詩云:「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說得雖是「琴」與「奏」的關係,這對於課堂教學效果也頗有啟發:語文素養特別好的學生,無需引領;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教師的引領卻是很重要的。這幾節課,智慧閃光靈氣播曳,教師的提問是基於學生的思維現狀而發,學生的思考不是線性的,而是發散的,學生的結論不是現成的,而是生成的。老師巧建平台、步步追問、深度開掘學生思維,學生真實沉潛、相互激發、一點即通。

    曾文彥老師執教的《紫藤蘿瀑布》,以唯美的范讀引領學生親近課文,涵泳課文,老師先用花語導入,層層追問,激起每個學生一探究竟的好勝之心,幾番起落之後,使得學生們達到深刻體悟後的寧靜快樂,恰與課文中宗璞的圓融通達的生命感悟彼此呼應。這是非常美妙的課堂感。

    施玥老師執教的《獎》,以五個小標題引領學生進入課文,而當學生把自己融入文字,和作者一起經歷這些心理層次後,作者此時的心理感受便能在學生心裡形成強烈的投射,最後師生合作朗讀父女的深情對話,蕩氣迴腸,令人唏噓。

    朱震國老師執教的《故鄉》、尤立增老師執教的《衚衕文化》、梁傑老師執教的《汪大娘》,教者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避開給文學作品貼政治標籤,而從生命和寫作手法等角度來進行解讀,闡釋得合情合理,自然圓通,傳遞給學生一種非常有益的思維方式。語文課是導向「語文的」。的確,我們的語文課在急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心理下常常會變成遠離文本的人文課或別的什麼課。而丟失那些本來屬於語文的原汁原味的東西。

    三、一點隨想

    教學需要設計。愈是複雜的工程愈發需要精心的設計與策劃。對於構成學生學習生命歷程的每一堂課,教師都必須精心設計,反覆研究。放棄周密的計劃而去追求原始粗糙的學習狀態,本身就是一種違背教育發展規律的舉動。自然,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做一些相應的更改,有時甚至還會由於原方案的不合實際而徹底放棄。但這些都不是反對設計的理由,更不能因此得出教學設計毫無必要的結論。具體到語文學科,由於學科特點,課堂教學內容的隨意性過大早已為人詬病,不知道「教什麼」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大問題。因此,對於教學內容的取捨,就成為語文教學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

    一位外國教師說.如果學生「不亂」,要先有本事讓他們「亂」起來,然後又有本事讓他們「不亂」。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中外說法雖異,道理卻同:教學中的「不亂」,其實是一種思維的惰性,而打破這種狀態,就有賴於尋找矛盾並且利用矛盾。有的矛盾,在課堂上解決了,有的則留到了課下,還有的甚至「不可解決」。矛盾的發現、呈現與探索的過程,就是語文教學最有意義的部分。

    評李衛東老師的《背影》一課

    連雲港市海宏中學 汪凌宇

    4月19日,我有幸聽了李衛東老師所講的《背影》一課。這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的一篇經典散文,也是朱自清先生家喻戶曉的名篇。眾所周知,越是名篇就越難上出新意,因此課前我就對這次的課充滿了期待。

    李老師的課給我的感覺是很大氣,一節課下來如行雲流水般讓人暢快淋漓,但其中又不乏細膩的感情挖掘,很有韻味,如同品茶。這節課的教學有如下特點:

    一是教學風格淳樸,中心問題把握明確。這節課李老師其實就是圍繞一個問題在展開「《背影》何以成為經典?」這就讓學生很清楚的明確本文的學習目的是什麼,要探討的問題是什麼。但是「《背影》何以成為經典?」這是一個切入點較大的問題,如何引導學生在一千五百多字的文章挖掘答案還是有難度的。那麼本課的第二個特點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二是,教學環節緊湊有序,問題設置具有層次性。在學生快速瀏覽文章後,李老師提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文中幾次提到背影?」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數學生都能快速的找到答案。「文中四次寫到背影,那麼具體刻畫的是哪次?」這一問題的引入很關鍵,因為後面的所有探討都是圍繞這一問題展開。當學生通過讀課文、划動詞等一系列學習活動後,深深體會到父愛之情。那麼關於父愛之情的文章有很多,為何這篇能成為經典?李老師接下來引導學生層層探討,從當時家庭的背景、父親的暗淡穿著、家庭的瑣屑、父親的來信……正如他的板書展示給我們的就是一副慘淡的水墨畫,讓濃烈的父子之情融入到淡淡的哀愁之中。對於中學生,如果要徹底的理解文本還需要了解一些文章背景,李老師的教學第三個特點就是:不拘泥於文本教學,拓展相關知識背景。一般的教學習慣在文章開頭介紹背景,而本文的背景介紹隱含於問題中,插入得恰如其分,與文章的講解絲絲相扣。如當探討朱自清和其父親的關係時,李老師就用媒體讓我們呈現了因家庭瑣屑而導致父子二人關係不好的種種緣由。《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中,要進行反覆誦讀,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情感體驗。李老師的課,緊抓朗讀,採用多種誦讀方式,緊緊圍繞「課程標準」。

    作為一名剛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新老師,這節課真的讓我受益匪淺,如果真要吹毛求疵的話,我覺得本節課的課堂氣氛不是很活躍,學生的合作交流有所欠缺。也許李老師的課是圍繞某一問題展開的,部分學生還不能很快適應這種課堂教學吧!

    把陽光留給學生

    連雲港市寧海中學 掌學芹

    2009年4月18日清晨,連續兩天的陰霾天氣豁然放晴,新海高中彩帶飄揚,肅然整潔,來自全國各地的700多語文教育專家和教育工作者齊聚一堂,隆重舉行了語文報名師大講堂活動。

    大會有幸邀請到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教授給我們作《閱讀與朗讀——語文漫談》的精彩的報告。曹教授一身文人氣質,談吐盡顯大家風範,語言優美,思想精闢而獨到,娓娓道來里,溫文而雅中暢談出對兒童文學的智慧。

    首先,曹教授給我們闡述了好書的定義。他引用英國作家毛姆「壞書讀得再少也不為少,好書讀得再多也不為多」的名言強調了好書的重要性,他認為那些被時間的風雨腐蝕過也不能泯滅光亮的名家經典就是好書,那些充滿美感有文脈的書就是好書,那些讓你驚喜得想把好詞好句好的景色描寫抄寫下來的書就是好書,那些用來打底子的大善大美大智慧的圖畫書就是好書。曹教授還以宮奇峻的《去年的樹》和自己的《菊花娃娃》兩個動人的故事,力薦孩子們應該讀那些有著高貴血統的有文脈的爺爺輩的書。

    接下來,曹教授暢談了中國兒童文學審美教育的缺失。曹教授發現建國五十多年來一直沒有審美的教育,導致了如今的國民生活缺乏審美情調。他用生動的事例為大家印證了「知識就是力量,美也是有力量、有殺傷力的。」北歐那一道道獨特的人文風景,三口之家幸福地提著小桶,爬上梯子在刷牆,他們要把房子刷成童話般的色彩。小朋友們突發奇想,揮動五彩的筆,要把最醜陋的腦袋打扮成世界上最美麗的腦袋等,一個個溫馨的場景,一幅幅生動的畫卷讓我們無處不感覺美的力量,美的震懾,生活需要美,兒童文學需要美。

    最後,曹教授也分析了中國兒童文學中情感教育緯度的缺失。

    如今,那些一望無際、高高矮矮的書海汪洋里,現代圖書泛濫成災。我們更要為孩子們挑選好精神食糧,讓孩子們從小就沐浴出美,發現美。正如曹教授最後總結的一句話:「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我們應該讓每一輪太陽都照亮孩子美麗的童年。

    突出主體 精設主問 培養能力

    ——東港中學施玥《獎》教學回顧

    東海縣實驗中學 苗一占

    施玥老師執教的《獎》,是台灣女作家杏林子所作,文章圍繞一個「獎」字描寫父親,行為幾近可笑,但愛女之心躍然紙上。施玥老師能深刻把握文本,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融入情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教學環節設計看,自然流暢,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這堂課的教學流程緊湊流暢,把握散文教學著眼點,以讀促學,形式多樣。教師先動情范讀,引出作者,學生閱讀,學生概括文章內容,再讀文章概括,品讀理解父親,悟讀理解女兒,語言運用,深化理解感悟。這樣的教學流程重在學生的融入情境,有效體驗,深入淺出,特別是最後一個語言運用環節上,學生能動情的表達,可以看出教學環節設計的實在,符合學生的心理,體現了本色課堂的理念。

    從主問題的設計看,切入巧妙,體現課堂教學問題意識。在學生進行有效初讀的基礎上,巧妙的提出了「找出文中對父親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說說文章是怎樣體現父親對『獎』的狂熱的?」這一主問題,學生一下子找到了閱讀的抓手,當學生找到文中父親的語言描寫時,教師還適時的引導品讀個中的情感,分角色讀出父親、母親對我的態度。在感受父親狂熱中,理解父愛,突顯了文本的主旨。

    從細節處理角度看,以情動人,體現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首先從老師的范讀開始,老師在閱讀中傳達出文本的情感,熏陶感染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情境。學生閱讀時,老師不斷的引導學生試讀,點評校正,如「讀出急切的心情」「讀出酸溜溜的味道」來,學生在試讀過程中感受到了文本傳達的情感,同時也理解了這份情感。還有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文本,試著不全父女倆的對話,當一個學生補出「乖,我對獎的狂熱也都是為了你!」這樣的句子時,老師也被打動了,接著抓住這句話反覆的讀,讀出父女心靈的對話,可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善於抓住細節,點亮課堂,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施玥老師在課堂上沒有注意對學生語言表達的精鍊性進行點評,可以說是一點小遺憾,總之,這是一堂瑕不掩瑜的課堂。

    讓語文教學浪漫如詩 燦爛如花

    ——2009全國中學語文名師大講堂活動觀摩感受

    海州實驗中學 董福燕

    為期三天的全國中學語文大講堂活動在連雲港成功舉辦了,這次能在家門口聆聽老教授的教誨;目睹名師的風采;聽取專家的箴言,感受同行的熱情和對語文教學的執著追求;驚詫90後的大膽和睿智……這一切都讓我覺得語文教學也可以浪漫如詩、燦爛如花啊!

    柯爾德林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語文,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的構成部分,理應成為學生的精神棲居地。當我們聽了名師的八節課後,那課堂上流淌的音符節奏優美,李衛東的《背影》是沉鬱,像那幅灰色打底的《老照片》,在人的心底泛起了陣陣漣漪;朱則光的《百合花開》是智慧,教人用善良、執著、信念去挑戰自我;那從心底真誠誦出的「爸爸,我所有的《獎》都是為您得的啊!」是施玥的心聲……當他們用心靈與文本對話、與學生交流時,靈動的課堂便處處都是詩情畫意了。

    在這些詩情畫意之中,浙江的張悅老師執教的《世間最美的墳墓》,因為她那行雲流水般的教學流程、令人嘆服的精妙點評、真摯感人的教學細節而成為我心目中教科書般的課堂經典了。

    凡是在學問上有卓異成就的,人格上一定也有卓異之處,而人格的卓異之處往往是人格最根本的支撐點。首先讓我感到的就是張老師人格的魅力,有好幾處細節,比如一開始在簡介茨威格後,她這樣說:「老師先入為主,向同學們提一個請求,請允許我為大家朗誦一下這篇文章,好嗎?」那份親切、真誠與尊重怎能不打動學生的心靈?再如一個學生因近視看不見屏幕時,她關心地詢問合理提出自己的建議,這看是跟教學內容無關的語言,恰恰是她樸素、真性情的體現。整個一節課,我看到她都曲著身拿著話筒讓學生回答——這一幕會讓我終生難忘!我腦海中閃現的是「平等中的首席」幾個大字,當老師躬下身請學生回答時,我不知道還有怎樣的學生能拒絕回答!就是這些不經意間流露出對學生的關心豐富了課堂的人文內涵。

    在休息的間隙里,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麗的側影:坐在專家席上的張悅手捧一本厚書在讀,我不知她在讀什麼書,王尚文教授說她在短暫的飛行中也讀,無論是一邊的喧囂還是遨遊藍天的舒暢都影響不了她對書籍的摯愛吧。在她的課堂《世間最美的墳墓》上有了馬克思語、馬克·吐溫、歌德、《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這些旁徵博引便不足為奇了。做一名精神的貴族,這不僅是托爾斯泰在樸素中追求的幸福,也許更是一位耕耘在語文教壇上年輕的靈魂無悔的選擇吧!

    真正的教育其價值在於舒展學生的天性,放飛他們的心靈,開掘他們的天賦,而非對人性的壓抑、禁錮、束縛。它是靈魂的喚醒,精神的啟蒙,心靈的轉向,力量大賦予,人性的升華,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從全國中學語文大講堂這些課堂語言中我們看到的恰恰是一個教師多方面素養乃至人格魅力品性的凸現和作為教師所有一切內在外顯的經典了。

    在這個春天,真希望自己能和著語文的節律,聆聽語文的呼吸,在與學生共同營造的對話場中,實現精神的成長。

    詩意語文,其華灼灼。

    「語文報」名師大講堂學習一得

    四月十八日、十九日兩天,有幸在新海高中參加了語文報與市教研室聯合舉辦的"語文報"名師大講堂活動,聆聽真正的大家做報告,感受貨真價實的名師進課堂,真是如沐春風,將感受細細歸納起來,可算三點:

      名家風采,令人高山仰止

      首先聆聽的是曹文軒教授的學術報告《我的語文教育觀》,曹教授的報告引經據典,縱橫捭闔,語音富有磁性,語調抑揚頓挫,感情充沛有力,觀點獨特深入,顯示了一位儒者淵博的知識面,開闊的眼界。曹教授的報告讓我感到自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所學的知識還遠遠不夠,尤其在朗讀這方面,自己都是一名疏於朗讀的人,就更不必談優質高效的引導學生朗讀了。坐在會場,在這位智者面前,我深感汗顏,並希望以此為契機,如曹教授所言,做一名朗讀者,同時引導自己的學生做一名熱愛朗讀的人,將朗讀帶入語文學習中去,讓朗讀觸動我們內心,進入作品情境,捕捉感情,在朗讀中感受韻味,進入美麗的文學世界。以敏於言為榮,將朗讀視為一種高雅的行為,讓朗讀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二、名師授課,令人如沐春風

      幾位授課的老師無一例外的都有紮實的教學基本功,令人嘆為觀止,教學風格大都樸實,充滿智慧。並不追求語言的華麗和技術的新穎,而是注重點撥,既肯定學生的思考,也不迴避教學生成中的矛盾,因勢利導,舉重若輕。於細節之中見功夫。蘇軾有詩云:"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說得雖是"琴"與"奏"的關係,這對於課堂教學效果也頗有啟發:語文素養特別好的學生,無需引領;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教師的引領卻是很重要的。這幾節課,智慧閃光靈氣播曳,教師的提問是基於學生的思維現狀而發,學生的思考不是線性的,而是發散的,學生的結論不是現成的,而是生成的。老師巧建平台、步步追問、深度開掘學生思維,學生真實沉潛、相互激發、一點即通。

      曾文彥老師執教的《紫藤蘿瀑布》,以唯美的范讀引領學生親近課文,涵泳課文,老師先用花語導入,層層追問,激起每個學生一探究竟的好勝之心,幾番起落之後,使得學生們達到深刻體悟後的寧靜快樂,恰與課文中宗璞的圓融通達的生命感悟彼此呼應。這是非常美妙的課堂感。

      施玥老師執教的《獎》,以五個小標題引領學生進入課文,而當學生把自己融入文字,和作者一起經歷這些心理層次後,作者此時的心理感受便能在學生心裡形成強烈的投射,最後師生合作朗讀父女的深情對話,蕩氣迴腸,令人唏噓。

      朱震國老師執教的《故鄉》、尤立增老師執教的《衚衕文化》、梁傑老師執教的《汪大娘》,教者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避開給文學作品貼政治標籤,而從生命和寫作手法等角度來進行解讀,闡釋得合情合理,自然圓通,傳遞給學生一種非常有益的思維方式。語文課是導向"語文的"。的確,我們的語文課在急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心理下常常會變成遠離文本的人文課或別的什麼課。而丟失那些本來屬於語文的原汁原味的東西。

      三、一點隨想

      教學需要設計。愈是複雜的工程愈發需要精心的設計與策劃。對於構成學生學習生命歷程的每一堂課,教師都必須精心設計,反覆研究。放棄周密的計劃而去追求原始粗糙的學習狀態,本身就是一種違背教育發展規律的舉動。自然,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做一些相應的更改,有時甚至還會由於原方案的不合實際而徹底放棄。但這些都不是反對設計的理由,更不能因此得出教學設計毫無必要的結論。具體到語文學科,由於學科特點,課堂教學內容的隨意性過大早已為人詬病,不知道"教什麼"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大問題。因此,對於教學內容的取捨,就成為語文教學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

      一位外國教師說.如果學生"不亂",要先有本事讓他們"亂"起來,然後又有本事讓他們"不亂"。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中外說法雖異,道理卻同:教學中的"不亂",其實是一種思維的惰性,而打破這種狀態,就有賴於尋找矛盾並且利用矛盾。有的矛盾,在課堂上解決了,有的則留到了課下,還有的甚至"不可解決"。矛盾的發現、呈現與探索的過程,就是語文教學最有意義的部分。

    北京大學曹文軒教授關於語文教育觀的講座

    「全國中學語文名師大講堂」展示課課堂

    上海楊浦中學特級教師朱震國執教《故鄉》

    河北張家口一中特級教師尤立增執教《衚衕文化》

    江蘇省灌南高級中學特級教師梁傑執教《汪大娘》

    著名特級教師王棟生評課

    江蘇省蘇州立達中學曾文彥老師執教《紫藤蘿瀑布》

    山東濟寧師專附中朱則光老師執教《百合花開》

    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港中學施玥老師執教《獎》

    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現場評課

    北京市特級教師李衛東執教《背影》

    浙江省寧波效史中學名師張悅執教《世間最美的墳墓》

    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蔡明現場評課

    浙江大學教授著名中學語文教育家王尚文教授作專題報告

    江蘇省教研室中學語文教研員朱芒芒高度評價本次活動

    「全國中學語文名師大講堂」活動現場座無虛席
    推薦閱讀:

    2010年06月03日 會意字如何解釋
    2010年《詩詞世界》第三期     情系河山
    唐立淇2010年獅子座運勢
    2010年蓄鬚型男必讀手冊
    [轉載]摩羯座2010年9月運勢--蘇珊·米勒Susan Miller

    TAG:揚州 | 語文 | 10年 | 高效 | 課堂 | 名師 | 研討會 | 2010年 |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