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去病:中山先生的「袍澤之交」
新聞背景:南社成立百年前夕,全面彙集南社創始人陳去病先生著作、六卷本達三百五十萬字的《陳去病全集》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陳去病外孫張夷先生是該書主編。 二十一載艱辛,三百五十萬字巨著 曲園,晚清鴻儒、樸學大師俞樾先生的故居,陳去病先生的外孫張夷,就在曲園老人昔日的書房辦公。一席長衫,談吐儒雅,張夷的眉眼間頗有幾分外公的影子。 今年是南社百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面彙集南社創始人陳去病先生著作、六卷本達三百五十萬字的《陳去病全集》作為獻禮於近日出版,這無疑是對先賢最好的懷緬。 嘔心瀝血,張夷用四個字來形容其中說不盡的艱辛。1985年,陳去病長女、南社成員陳綿祥留下遺願,希望家族能把陳去病文章整理出版。1988年,張夷和父親張左一接下這個重任。 在長達21年的資料收集中,張夷奔波於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廣東各省市古籍館、檔案館。「那時候查資料哪有現在方便,要開介紹信證明是後裔、政治清白,還不能複印、拍照,只能帶著乾糧在圖書館裡一張張手抄下來。等到了90年代可以複印了,價格又奇高,一張就要一塊錢,家裡的收入基本上都花在裡面了。」憶起當年,張夷搖頭苦笑。 高達兩米多的手稿,五、六十萬的花費,所幸,一切的努力在書稿付梓時都化成了欣喜。學界評論,這六卷本陳去病全集文獻價值很高,可說是一部南社史,半部辛亥史。 與孫中山「十年袍澤」,一舉敲定墓地 孫中山曾說過,「徒以十年袍澤,患難共嘗,知去病者,宜莫余者。」雖是讚譽,也堪稱肺腑之言。 在那樣風雲際會的年代,文人出身的陳去病一生都在為國運奔波。1906年加入同盟會,1909年發起南社,在追隨孫中山十年中,他的活動遍及政治、軍事、文化、教育、宣傳各領域。 孫中山的逝世,對陳去病打擊很大,政治熱情隨之消失殆盡。他認為蔣介石的獨裁統治背棄了三民主義,發誓「終生不與共事」。他曾經憤憤地說:「晚近民生之凋敝,伊誰之過?當改稱中華民國曰中華官國。」甚至,他還用拐杖指著蔣介石,用蘇州話罵他「小鬼三」。 孫中山很欣賞陳去病的才氣與正氣,稱:「去病能詞章,才名滿天下。」而陳去病對這份知遇之恩也傾盡全力。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彌留之際,宋慶齡、孫科等人急忙悄聲議論起後事。汪精衛提出:萬一總理不測,是否就葬於北京景山為妥?哪知這話被孫中山聽到了,病榻上他急忙連聲說:「不,不,我要紫金山。」 眾人面面相覷,疑惑萬分。陳去病這時道出了來龍去脈。原來早在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一天去郊外打獵,經過半山寺(今中山陵)放目四望,直嘆這裡山水相襯,氣勢恢弘,比明孝陵還好,葬於真乃大幸。 聽罷緣由,大家恍然大悟,於是請熟知風水的陳去病寫下《紫金山考》刊登在各大報刊上,中山陵的地點這才最終敲定下來。 義氣重友,浩氣長存 陳去病臨終前曾寫下「相識滿天下,知己有幾人」的詩句,感慨萬千。他一生門生故友極多,但南社的消頹與革命的不振卻讓一顆憂國憂民的心逐漸冷卻。曾經的熱血沸騰、豪情萬丈,在晚年化為了春風細雨,他熱心辦學著文,教書育人,以另一種方式餞行自己的理想。 孫輩年幼時,陳去病喜歡教他們念詩,念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和于謙的《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甚而,他將故居正廳名為「浩歌堂」,還編輯《正氣集》,一抒心懷。 1905年革命黨人鄒容死於獄中,無墓地可葬。陳去病多方輾轉,寄函南社劉三捐地下葬。1907年秋瑾遇害,陳去病為實現故友「埋骨西泠之約」,幾度冒死在杭州擇墓地、建秋社。南社文人蘇曼殊去世後,亦無地可葬,陳去病把自己的杭州孤山墓地讓給他,最終安息虎丘。 然而,上世紀50年代,杭州孤山北麓的墓地都被扒平了,甚至連秋瑾墓也難以倖免,而陳去病在虎丘的安息之地卻一直完好無損,保留至今。幸與不幸,生死均難料也。
推薦閱讀:
※孫中山先生唯一存世粵語原聲流出!今天,再次緬懷!
※血戰天下----吞併中山(1)
※朱屺瞻舊藏沈周《雨中山圖》
※袁世凱認為孫中山「只會搗亂」
※中山裝的寓意您知道嗎?